今天我们来聊聊资源与评价,以下6个关于资源与评价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粮食安全问题是我国政府一直关注的战略问题。为确保国家粮食战略安全,对耕地保护提出了更为艰巨的任务。我们既要保证耕地的数量,又要保证耕地的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搞好土地资源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重要环节。近年来,我部在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方面,使用了遥感新技术,并将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起来综合研究,力争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微波遥感技术与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对不同时相、不同分辨率的雷达数据,使用不同滤波技术,弱化噪声与亮斑点、保留地物边缘信息,以达到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的需求。将雷达强信息与弱信息分别进行特征合成,有效地突出不同后向散射系数(如新增建筑物与新修公路)的变化信息,与可见光遥感监测成果(SPOT、IRS、KOMPSAT-1、IKONOS)对比分析表明,微波雷达遥感不仅能反映建设用地的变化趋势,而且可以敏感地反映小地类的变化。雷达遥感往往对建筑物本身反映更敏感,而可见光遥感则对建设场地反映敏感。三维动态可视化融合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微波遥感图像与可见光遥感图像的融合,同时可以推广到不同数据间的融合,使所得图像能满足各种专题的需求。
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RADARSAT图像与TM743波段的融合图像(亮绿色图斑) 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不同时相的RADARSAT特征合成图像(红绿色图斑)
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可持续利用研究
在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耕地变化驱动力的基础上,结合该地区耕地变化的社会经济因素,构建了耕地总量动态变化的数量经济模型,尤其是将耕地保护政策变量引入这一模型,提高了模拟的准确性。初步建立了包括土壤质量评价、基础地力测定在内的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体系,将基础地力概念引入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评判中,并据此提出了以耕地非农化成本为修正系数的区域耕地临界警戒系统。对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实施环境和成本-效益分析,从而为推进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政策改革、提高政策运行效率提供了有关依据。
1995年和2000年锡山市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图
土壤水特性及其评价方法
2001年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利用先进快捷的监测方法在郑州均衡试验场、河北王瞳试验区和衡水试验场进行土壤水动态监测、土壤水利用实验。结果表明,人为调控土壤水的输入输出、分布和运移,增加有效补充,减少无效损失,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水的利用率和作物产量。通过氚同位素示踪实验,求得研究区内包气带土壤水的入渗速率为30~63厘米/年,土壤水对地下水的补给量为90~240厘米/年,其大小明显受灌溉方式的影响,灌溉水量越小,入渗速率和地下水补给量越小:进而提出了土壤水理论可利用量、土壤水资源年补给量、作物生长期及生长阶段土壤水资源可利用量等作为评价土壤水资源的指标。
学校为什么给学生定资源与评价?
为了练习和做题。
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关系是怎么样的?
资源的评价工作是资源利用的基础,同时本身又对资源收集保存起着一定的反馈指导作用,如根据某些种类所具有(或没有)的特性,来选择适合的收集保存对象。 在果树种质资源学中,评价研究内容主要包括:①各种果树种类评价系统的建立,即评价标准和方法。②对各种果树资源特性作出具体的评价。需要说明的是,有关果树资源的评价系统,应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系统,它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增加一些新的项目,以适应资源利用所提出的新要求。如当我们在对病毒病还不清楚的时候,资源的抗病毒能力并不为人所注目。但当其成为广为人知的一类严重病害时,这一特性又成了日益重视的重要特性了。 资源的利用,是资源研究的最终目的。但要使果树资源真正服务于人类,尚需通过有关专门的应用技术,如品种改良和栽培措施等。在果树种质资源学中,资源的利用研究只涉及有关资源提供何种利用价值的信息,以及指出有关资源利用的可能途径。
二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为及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规范管理土地资源,开展了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以全国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为出发点,系统地研究了全国土地资源的现状分布特征、时空变化特征以及全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将成像光谱数据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分类、土地动态监测中,提供了土地动态变化信息;针对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对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进行调查评价,提出了可行的技术路线和技术方法;按照国家有关规程要求进行了农用地分等定级研究;采用多源遥感数据,监控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大比例尺城乡一体化土地调查技术集成研究
项目经历了航空摄影、基础控制测量、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库建设和信息系统开发等阶段。调查总面积988km2,形成1:1000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3975幅。项目全面集成应用GPS、RS、GIS新技术:采用GPS技术,建立了三、四等GPS网和水准网,建立了江阴市统一的坐标系统;采用RS技术,在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上进行数据采集,编辑产生正射影像图,并以此作为调查的工作底图,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图与正射影像图叠加,形成正射影像成果图;采用GIS技术,在统一的数据标准之上,建立了基于Arc/Info图形平台和Oracle数据库平台的城乡一体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开发了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城乡一体化地籍管理信息系统。
江阴市三、四等GPS控制网展点图 江阴市土地利用现状图
山西省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
结合山西实际,建立了具有山西特色的坡耕地及耕地后备资源因素指标评价体系。增加和细化了调查的评价指标和评价体系,即进行了土地适宜类和土地质量等的二级续分,增加了土地破坏程度等评价指标。在满足国家级调查区要求的基础上,增加了省级耕地后备资源区的调查。利用高新技术研制开发的调查评价工作软件,实现了数据录入、计算、汇总及分析与评价工作的自动化。根据研究成果制定了山西省2000~2015年生态退耕的高、中、低三套方案和重点退耕县的规划方案。整个研究过程采用ISO9001:2000国际质量认证体系中的程序文件,逐一评审输出设计方案和阶段成果,逐一控制项目过程,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宏观、微观、整体统计、对比与相关、分等别收益和实地验证。
西部开发综合管理软件示意图 耕地后备资源分类面积汇总表
土地资源高光谱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将成像光谱数据用于土地利用/覆被分类中,建立了土地利用典型地光谱特征模型,提出了基于成像光谱数据的土地利用/覆被分类识别技术,开发了高光谱数据处理模块;提出了适合高光谱数据波谱特点的基于分层控制思想的高光谱影像土地利用/覆被分类方法;将成像光谱数据用于土地动态监测中,利用成像光谱与其他遥感影像融合的异常光谱检测法,提出了基于成像光谱数据的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识别技术。
高光谱数据的波谱曲线图
研究建立了土地退化指标的光谱指标模型,实现了土地退化的定量监测,提高了土地退化监测的水平;利用成像光谱技术开展了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应用示范研究,并面向土地利用基础图件更新探索了对地观测信息与地面观测信息综合分析与处理技术研究技术路线。
示范区光谱角制图分类(SAM)结果
全国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分析
依据1991~2001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编制了一套《全国土地利用变化与生态环境分析图集》。针对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变化的人文因素计划(IHDP)在1999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执行战略》中提出的5大问题,在全国尺度上,初步回答了1991~2001年我国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国家政策响应3方面的问题;在利用微观数据与宏观生态环境背景相结合,研究宏观土地资源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特征及进行宏观资源环境评价方面实践了新的思路,探索了利用地理相关性原理宏观评价土地利用变化中土地质量与生态环境效应的方法;在土地利用变化中,分析了耕地增减的区域分异、生态退耕对粮食安全的影响、地类变化的区域分异等一些重要规律,取得了些重要结论。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2005~2006国土资源部科技发展报告
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研究
建立省级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体系,奠定了样地法农用地等级动态监测评价的科学基础;在样地法分等中建立了以区域内最优和最劣样地进行双向控制法分等;考虑外部性因素(区域外城镇状况及交通条件)的农用地定级与估价方法,完善了农用地定级与估价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构建了重庆市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成果管理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理论和数据库技术为支撑,开发了高效的集空间数据处理、流程分析、图文表现的信息系统。此外还研究了重庆市五种作物产量比系数,协调了国家参数与地方实际情况的差异,丰富了国家规程关于产量比系数的规定。
重庆市九龙坡区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
重庆市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别图
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遥感监测技术及其应用
采用多源遥感数据,监控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为国家有关部门提供公共性、基础性、综合性信息;形成资源与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的实用化技术方法与流程。通过监测,制作了标准分幅的遥感正射影像图638幅,提取了监测区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和退化信息,全面、准确掌握了环北京地区土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状况。
本次监测区域位于东经110°20'~121°01'、北纬38°51'~45°25',涉及河北、山西、内蒙古三省(自治区)的8个市(地、盟)的50个县(市、旗),监测总面积为22.8万km2。
环北京地区2002年8月、9月遥感影像 2001年察哈尔右翼后旗土地退化监测图
国土资源综合监测与评价
一、内容概述
“国土资源综合监测与评价”起止时间为2010~2015年,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承担,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院、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及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参加。该项研究旨在以现有土地和矿产资源以及地质环境监测工作为基础,以典型地质区域国土资源综合监测示范和我国重点经济区国土资源综合监测网络优化研究为依托,建立国土资源综合监测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实现对各类专业监测成果进行科学的集成,通过建立国土资源综合监测信息平台,定期反映国土资源开发和地质环境保护综合信息,为新时期国土资源综合规划管理服务。
主要成果
(1)借鉴国际上通用的“状态-压力-响应”和“社会-经济-环境”模型,构建了以“适宜性-扰动力-影响程度-整治水平”为架构的国土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2)建立了121个指标构成的评价体系,其中: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21个,三级指标96个。一级指标分别是国土开发适宜性(简称:适宜性,DS)、国土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简称:扰动力,EI)、对国土资源与地质环境影响程度(简称:响应,ID)、国土整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水平(简称:整治水平,PL)。与4个一级指标对应的二级指标个数为4~9个不等,二级指标下又对应若干个三级指标。
(3)借鉴“国家健康指数的概念”,提出了国土资源及地质环境健康指数(LRGEHI),用以表达最终评价成果,包括健康盈余、健康达标、亚健康和健康透支4个等级,为及时采取国土资源整治和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提供依据。
二、应用范围及前景
该项研究成果适用于我国国土资源综合监测评价领域,并已经在宁夏石嘴山市、河北唐山市、广东新会市以2005年与2010年的国土资源监测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为基础进行了应用。
成果可为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开展国土资源宏观管理决策服务提供依据。部分研究成果发表于国内权威学术刊物,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高度评价,解决了我国国土资源综合监测评价方面的难题。
目前,该项研究思路和研究成果正在河西走廊石羊河流域、山西大同盆地和长江中游江汉-洞庭平原三个国土资源综合监测示范区推广使用。
三、推广转化方式
该成果为公益性研究成果,主要以会议交流、成果展示、发表文章与出版专著等方式进行推广。
技术依托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联系人:褚洪斌邢丽霞郑跃军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大慧寺20号
邮政编码:100081
联系电话:010-62179611
电子邮件:chuhb@mail.cigem.gov.cn,xinglx@mail.cigem.gov.cn
天然建材资源与价值评价
同其他矿产资源一样,天然建材资源也是不可再生资源,其储量将会随着人类的不断消耗而越来越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价值评价。由于建材资源种类繁多,本书只是概括的介绍几种常见的建材资源。
一、混凝土骨料
骨料分为粗骨料和细骨料,细骨料是指粒径4.75mm以下的骨料,俗称砂。天然砂包括河砂、湖砂、山砂和淡化海砂。国家标准《建筑用砂》(GB/T14684~2001)规定了建筑用砂的技术要求。粗骨料是指粒径大于4.75mm的骨料,俗称石。常用的有碎石及卵石两种。碎石是天然岩石或岩石经机械破碎、筛分制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卵石是由自然风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而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岩石颗粒。卵石和碎石颗粒的长度大于该颗粒所属相应粒级的平均粒径2.4倍者为针状颗粒;厚度小于平均粒径0.4倍者为片状颗粒(平均粒径指该粒级上、下限粒径的平均值)。建筑用卵石、碎石应满足国家标准《建筑用卵石、碎石》(GB/T14685~2001)的技术要求。
在对骨料进行价值评价的时候,应该综合考虑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生态因素。其价值评价方法采用市价法,先对骨料的品质进行分级,然后根据当地不同级别的市场价格与这些骨料的储量相乘,得出骨料的市场价值。
二、建筑石材
天然石材主要是指花岗岩、大理岩、石灰岩等装饰材料和建筑材料,对天然石材采用丰度基价法评价其价值。丰度基价法是根据资源丰度不受勘查成本和开采成本的制约,即不管投入多少劳动耗费,都不会改变资源的丰度。丰度越高,销价越高,利用这一特性,根据价格构成原理,将同一种矿产不同丰度产生的价格差额、所获得的不同超额收益储量作为矿产资源的其他收益,来计算矿产资源的基价。这种方法主要是确定矿产资源自身价值。其公式如下:
城市地质环境评价理论方法
式中:Pd为矿产资源的基价;Py为该矿石不同品位的销价;Sg为该矿石开采生产价格;Sk为该矿石的勘查生产价格;n为不同矿石品位个数。
三、其他材料等
其他建筑材料的价值评估参照上述评估方法,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评估。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资源与评价(资源与评价数学2021电子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资源与评价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学校为什么给学生定资源与评价?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关系是怎么样的?二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国土资源综合监测与评价天然建材资源与价值评价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