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市教育科研网(浙江省教育科研网)

大学分数线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株洲市教育科研网,以下6个关于株洲市教育科研网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湖南株洲教育网ip地址是什么怎么查看生地会考的成绩在哪里可以查株洲2011中考成绩 是网站哦...

今天我们来聊聊株洲市教育科研网,以下6个关于株洲市教育科研网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湖南株洲教育网ip地址是什么
  • 怎么查看生地会考的成绩
  • 在哪里可以查株洲2011中考成绩 是网站哦
  • 株洲中考成绩怎样查?
  • 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 攸县第三中学的学校历史
  • 湖南株洲教育网ip地址是什么

    株洲教育信息网http://www.zzedu.gov.cn/ 株洲教育科研网http://www.zzer.org/ 株洲教育政务网http://zwgk.zzedu.gov.cn/ 株洲教师教育网http://www.zzjspxzx.com/ 株洲市四中网http://www.zz4z.com/index.asp 株洲市二中网http://www.zz2z.com 株洲市八中网http://www.zz8z.com 株洲市三中网http://www.zzsz.hnzz.net/ 株洲南方中学网http://www.zznfzx.cn/ 株洲九方中学网http://www.9fzx.com/ 株洲景炎中学网http://www.zzjy1999.com/

    怎么查看生地会考的成绩

    1、以海南省中考查分为例,打开电脑或手机搜索引擎。

    2、在搜索框中输入“中考查分”,点击“百度一下”搜索。

    3、在选项中找到中考查分网,点击打开,

    4、打开海南省中考成绩查询时间及入口。

    5、点击查分入口中的外部链接,输入准考证号、考生密码和验证码,最后点击“查询”即可。

    6、最后就可以看到自己的生地会考成绩了。

    在哪里可以查株洲2011中考成绩 是网站哦

    株洲教育科研信息网-株洲市高中招生录取动态查询 http://www.zzer.org/RSSearch.asp 加分加分 我也是中考生 !! 景弘的

    株洲中考成绩怎样查?

    株洲市“中考”成绩今日公布 12580免费查询成绩 教育部门已经完成了中考阅卷工作,并将在今日公布成绩。城区学生可通过输入学号和考号在株洲教育科研网上查询成绩,手机用户还可以拨打12580查询成绩(免信息费)。 据介绍,如果考生对成绩有异议也可进行查分。根据安排,成绩发布后第三天将由中考办公室组织查分,查分时间为两天。查分结果发到各县市区教育局并公布到校。查分不更改主观评分,只进行合分核对和有无漏阅核对。 除此以外,学业成绩公布后,市教育局也将对指标生推荐名单进行审核录取。7月6日,公布指标生录取名单。已被录取的指标生不再参加其他高中学校的录取。凡未被示范性普通高中以公费指标生和特招生身份录取的学生,均可参加等第排序法录取。

    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

    抗美援朝期间,学校组织师生通过演出、游行、编印小报等多种形式宣传保家卫国,节衣缩食,捐献钱粮物品,支援抗美援朝,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师生们还积极报名参军,一名教师光荣加入志愿军队伍。 1950年寒假、1951年暑假,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前往晏家湾参加土改运动,大家结合农村实际,开展了一系列的土改宣传活动,形式多样,效果明显,得到政府的表扬和群众的拥护。 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五十年代期间,学校教职员工分期分批参加了思想改造学习和“肃反”学习,通过学习,进一步提高了认识,促进了学校各项工作。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响力也日益增强,各类大型集会纷纷在此举行,我校一时成为全市文教战线的中心。 1954年,学校落实全国中学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用总路线精神教育和鼓舞师生,1955年,为迎接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学校配合形势,组织师生调查了解农业合作化的有关情况,运用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和肃反斗争中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提高阶级斗争觉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随着国家一·五,二·五计划的实施,株洲建市的步伐日益加快,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学校组织师生下厂矿进社区,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开展了征文比赛,强化学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1957年的反右,1958年的大跃进,学校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偏差,特别是反右斗争扩大化,我校有四名教师被错划为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全部平反,恢复工作。 1960年,我校被正式定名为“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后,开始了高中招生,学校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至1966年8月,张恒祥和史善泽分别担任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领导师生对教育大革命进行总结,开展了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具体调整恢复。 1961年1月,按照党中央指出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我校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生产劳动、文体活动等重新作了安排,强调以教学工作为主,保证足够的教学时间;要求教师发挥教学主导作用,关心、爱护学生;要求学生树立学习光荣、劳动光荣的意识,要尊重教师;注重“劳逸结合”;认真执行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倾听教师意见,有效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在调整阶段,学校压缩了办班规模,疏散了部分教职工到位于郊区的“一中农场”和校办工厂生产劳动。 1963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学教育五十条》,我校按照条例要求,对教学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生产劳动、体育卫生和生活管理,以及教师、行政、党的工作和其他组织工作作出了相应调整,1964年,根据毛泽东“七·三”指示和教育部《关于调整和精简中学课程的通知》,我校通过课程精简,切实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与此同时,学校响应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深入持久地开展“学雷锋、做好事”的活动,师生中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先后有多人被树为“学雷锋”标兵,在学毛著的活动中,领导带头,活学活用的经验得到市教育局的充分肯定。 1965年,学校开展了“四清”运动,像反右一样,也出现了扩大化等一些过火行为,造成了对部分教师的不当伤害,后陆续得到纠正。 从五十年代末到1966年,我校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经受了历次政治运动的洗礼,学校多次被树为株洲市教育系统红旗单位,初高中均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66年,在校生人数近1200人,其中初中毕业生211人,高中毕业生154人,高考连续几年位居全市第一,取得了骄人的办学成绩。 1966年5月,中央发布《五·一六通知》,6月1日,《人民日报》发表《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社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也迅速在我校铺开,在“踢开党委闹革命”的风潮中,时任我校党支部书记的谢征镇无法主持工作,学校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段子谱、龚文蔚同志先后担任革委会主任,负责日常工作。 文革期间,我校部分干部、教师被扣上“走资派”、“牛鬼蛇神”等莫须有的罪名,挨斗挨打,校园内,各种“揭发”、“批判”的大字报铺天盖地,主张安定的人被攻击成“保皇派”。“造反派”四处串连,与所谓“保守派”形成尖锐对立,知识分子被称为“臭老九”,为了结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我校于1968年8月进驻了“工宣队”、“军宣队”,学校有两年多没有正式上文化课,1968年底至1969年初,对66届、67届、68届高初中毕业生进行了“四个面向”的统一分配,绝大部分学生到农村,当了“知识青年”或“回乡知青”,部分教师也下放到浏阳等地,劳动改造,直到一年后才陆续返校工作。1970年,响应复课闹革命的号召,我校在白关残梅村开办了一个占地60多亩的学农基地,建有三栋校舍,能容纳两个班的师生居住、劳动和学习,先后有多批师生被派驻,直到1978年终止,同时还在校内开办了校办工厂,一个铜头车间,一个印刷车间,作为学生学工的基地,八十年代后,校办工厂演变为“株洲装潢印刷厂”,2001年,工厂破产关闭。在此期间,我校的学制也曾有变动,1970-1978年实行了九年一贯制(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1978年改为十年制(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1985年才又全面恢复12年制(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文革”期间,我校的课程设置也被精简,主要开设了毛泽东思想教育课、语文、数学、工、农业基本知识、革命文艺、军体、外语、劳动等课程,另外,按照“开门办学”的要求,我校采取了“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开办了一些适应当时形势的专业班。 “文革”十年,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破坏,领导干部和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被消耗在政治运动中,学校丧失了一段十分宝贵的发展机遇期,留下了停滞不前的历史缺陷,甚至直到八十年代、九十年代还余烈未消,一定程度上构成对学校发展的制约。至1976年“文革”结束,学校有教学班33个,在校学生近1700人。 2000年8月,罗立林同志调入我校任校长,凌庆升同志专任书记至2002年7月。这年,省教育厅决定在全省范围内重新评估认证一批省重点中学。我校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和挑战,学校决心迎难而上,举全校之力争办省重点,提出“以申重促管理,以申重促改革,以申重促发展”总揽全局,夯实基础,扎实苦干,用一流的工作态度创一流的工作业绩。学校狠抓了制度建设和常规管理,通过职代会形成了数十个规范化的校内文件,涵盖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学校举办了株洲市新世纪美术教师画展、第36届校运会、12届艺术节以及第二届科技节,组建了校园“蓓蕾电视台”,全面开通校园局域网,初中学生刘嬉获全国物理竞赛二等奖,魏振华获三等奖,彭杰、方跃武获全国数学竞赛三等奖,学校被评为湖南省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湖南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市教育学会红旗分会、市劳技教育先进单位,工会、老年、计生工作均被评为市级先进。学校科教楼竣工并投入使用,2001年,学校继续咬定创办省重点目标不放松,除加强软件建设外,硬件设施跃上了新台阶,综合楼竣工落成,塑胶运动场、风雨跑道、艺术楼改造,相继开工或建成,校园环境整治一新,学校绿化、亮化、美化进入新高潮,“青青画院”中心成立挂牌,社区教育委员会成功组建,承办了株洲市学代会和市教育科研现场会、劳技教育现场会等,学校的快速发展引起《湖南日报》、《株洲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的强烈关注,纷纷予以报道,这年高考,我校学子谭胜芳同学以653分的优异成绩夺取湖南省文科类、外语类状元,进入北京大学深造,美术生易雄伟进入清华大学就读。2002年高考一次性本科上线率已高达40.8%,学校节目“腾飞”获市中学生文艺调演一等奖,初中男子篮球队获市“三好杯”冠军,龙佳、任野、张润驰等同学代表学校参加第六届“奥迪杯”全国青少年四驱车比赛,获得团体第一名和四个优胜奖,一大批教师在全国、全省和全市的各类教学比赛中荣获一、二等奖。2002年,学校工作继续向纵深发展,8月,杨振跃同志调任我校党总支书记至2004年6月止,这年,我校作为重点参观校,接待了来自全国各省市参加全国教育科学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第五届学术研讨会暨“九五”结题和“十五”开题会议的200多位代表并作了典型发言,承办了市教育工会组织的局直单位女职工“我爱我家”演讲比赛,心理健康教育率先起步,被评为湖南省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单位,《学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实践》通过了省心理专家开题论证并作为“十五”国家重点课题,教工男女篮球队均获得“园丁杯”赛每二名,校园“中华十圣”文化广场投入使用,外购土地近20亩,学生公寓大楼开工,2003年,一中历史最辉煌的一年,努力终有回报,这年6月1日,经市教育局批准,原市一中与原七中合并为新一中,组建一中教育集团,7月5日,召开新一中成立大会,罗立林任校长,杨振跃任总支书记,8月5日,湖南省教育厅正式下文,批准我校为省重点中学,9月9日,学校正式举行了挂牌仪式,省市多家媒体予以了报道,12月20日,召开了第八届三次教工代表大会,这是成功申办省重点中学后新一中首次召开的职代会,会上提出“聚精会神抓教学,一心一意谋发展”,在短期内把我校建设成为全省示范性重点中学,这年,我校共有9位教师成功通过市级学科带头人评审;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在我校挂牌;省教育厅在我校举办“基础教育以校为本”现场会;省教科院在我校举办“湖南省首届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比赛”,我校教师获一等奖;10月我校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评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先进学校,《城区中学德育现进信息化趋势的行动对策研究》、《株洲市一中上网守则》分获成果一、二等奖;11月,我校被省教育厅授予“省第四届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最佳组织奖”;11月10日,学校召开了近5000名师生参加的第三十九届田径运动会。连续几年,高考、会考一年一个新台阶。 2004年6月2日,由张要武同志接任我校党总支书记兼代理校长,8月,苏志宏任校长,张要武专任书记,新的领导班子成立后,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校的稳定、发展和改革中,经过深入调查,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迅速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措施,在短时间内扭转了因班子更迭造成的困难局面,学校确定以人事制度改革为突破口,7月2日召开了第八届四次教代会,通过了新的聘任制方案,着力营造“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浓烈氛围,比团结、比奉献、比实干,工作顺利走入正轨,数十名本部初中教师分流到分部上班,由于思想工作到位,没有出现大的波动,初、高新的招生工作也平稳进行,9月,省教育厅发文,我校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株洲市第一中学”,与此同时,由我校与民营资本合办的民办中学——博文中学,通过新旧两任班子的接力交棒,终于获得批准筹办,这样,我校作为城区屈指可数的教育集团,其一校两制三址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为我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的整合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这年,我校工会工作、后勤工作、综治工作均被评为先进单位;学校成为2003年度株洲市“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实现了办学史上新的跨越。 而今,学校领导班子正团结带领近五千名师生员工,豪情满怀,信心十足,向着更高的办学目标迈进,奋斗无止境,事业无穷期,株洲市一中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跻身三湘名校的行列,在基础教育这块沃土中,谱写更加壮丽的华章!

    攸县第三中学的学校历史

    湖南省攸县第三中学是株洲市首批规范化完全中学。坐落于酒埠江风景旅游区内秀丽的酒仙湖畔。1956年始创,至今已历55个春秋 。一、前身(1956年-1958年)攸县解放后,农民送子弟入学读书的积极性大大高涨。1955年攸县出现了汹涌而来的读书热——“初中潮”,而原有的攸县一中、二中两所初级中学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中共攸县县委于1956年7月提出用“头上戴帽子,脚上穿靴子”的办法(即完小附设初中班、小学附设幼儿班)缓解矛盾,决定在官田完小附设两个初中班,称为官田附中。这就是攸县三中的前身。1956年秋,县教育科调龙升之同志任校长,官田附中在官田完小招收了一百一十名初中生,编为初一、初二两个班,每班55人。 1957年2月谢雪纯同志任教导主任,组建了官田附中的领导班子。也就在这时,新的矛盾暴露了,一是校舍紧挨着官田铁厂,铁厂轰鸣的马达声严重干扰教学工作;二是校区狭小,无法扩建新校舍。于是,县政府批准县教育科的意见,同意在官田陈家湾台上茶树坡兴建官田附中。县教育科委派洪峰如同志负责新校舍的建造工作。经过近三年的施工,建成砖木结构的一栋两层10间的教学楼,一栋12间平房的教职工宿舍,一栋大小三间的厨房,一栋两间的男女厕所,一栋木架杉皮盖的学生和教职工食堂。1957年下期,官田附中的师生就在这个新的校舍学习工作了。同时又招收了两个班的学生110人,编为初三、初四班。教职员工增加到12人。这时的官田附中实际上已和官田完小分开,成为了一所独立的初级中学。两百多名师生在简陋的条件下,勤奋工作,努力学习,开始谱写学校的新篇章。1958年秋,学校又招收了三个班新生,编为初五、初六、初七三个班。这三个班学生进校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一张课桌、没有一条凳子,怎么办?学校组织老师一方面向学生大讲延安精神和抗大作风,教育学生克服困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援来解决困难。结果从海背冲和官田大屋等地借来了农家厅屋中门门页18块和许多锯开了的木料,用红砖架起来当课桌和凳子,学生们高高兴兴地在这样的教室里听课、做作业。寝室没有一张床,学生在楼板上开统铺。没有操场,陈湘老师带领学生自己动手搞个简易操场上体育课。当时,这所拥有七个班学生的新办中学,教职员工只有18人。他们凭着一颗忠诚于教育事业的红心,克服种种困难,兢兢业业,埋头苦干,为培养祖国的后代奉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谁也没有考虑过“待遇”问题。1958年下期开学不久,根据县委、县政府的指示,全校师生共赴峦山,为攸县人民铁厂挑运矿砂达半个月之久。回校复课后又接县委批文,学校与人民铁厂合并,走工厂办学的道路,于是学校把学生分成高炉、烧结、型铸、修理四个组,定时到铁厂接班做工。但实践证明,这种劳动过多的做法,无法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同年十一月,攸县县委会正式下文将官田附中命名为攸县第三中学,同时任命易尧彩同志为副校长,结束了官田附中的奋斗历程。二、初创(1958年-1966年)1959年9月,学校在东塘新校址正式挂牌开学。九个班共474名学生和24个教职员工在这所崭新的学校里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开学时,教学楼只完成了一层,教师宿舍等基建工程尚未动工。二十几个教师,只好挤在新建的浴室里住宿办公,有两位老师在板梯间搭个铺住宿办公,借用坪里组一栋旧祠堂用于学生住宿,在上层仍在施工的教学楼(两层砖木结构)下层上课。开学了,人也多了,建校速度也加快了,师生利用劳动课,课余时间,有时开夜工,修通了道路,开出了操场。自己作土砖,1960年建成了一栋土砖平房学生宿舍计30间。这样,在东塘的松树岭上出现了教学楼三栋(18间),教师宿舍两栋(28间),厨房、浴室、厕所各一栋,总建筑面积为1262㎡的建筑群,这就是攸县三中的最初规模。1958年至1959年,大炼钢铁,大搞建校劳动,占用了不少教学时间,反“右倾”运动又搞得教师人心惶惶,加上“左倾”思潮的影响,搞什么“双高课”(高速度、高质量),尽管学校采取早晚上课、星期日补课等办法,试图完成好教学大纲规定的任务,取得较理想的成绩,然而在1959年毕业统考时,成绩还是在全县倒数第一。针对师生中的自卑情绪,学校提出了“打消自卑感,树立自信心,师生齐努力,坚决夺先进”的行动口号,着力抓课堂教学,要求教师精讲多练,不吃“夹生饭”。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学校采取了“两建立、两开展”的措施。“两建立”是建立以学生会干部、班主任、团支书、班长为主干的政治工作队伍,培养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建立课堂、就寝、就餐等各项规章制度,使学生行动规范化。“两开展”是开展学英雄争先进活动;开展评比竞赛活动。体育活动卓有成效。在陈湘老师指导下,1959年10月,学校以易德华、谢晚成、陈银春(女)等人组成的体育代表团,参加湘潭地区第一届运动会,易德华同学取得了百米跑第三名的好成绩。由于领导得法,师生齐心协力,1960年初中毕业统考时,成绩有所上升,名列全县第三。1961年3月间,县委提出改学制,要求把1960年春季招收的学生及超龄生下放农村,以缓解农村劳动力紧张的矛盾。当时下放111人,加上流动的学生,1961年上期只有368人。1961年上期,学校成立党支部,夏文斗同志任书记,易尧彩同志任校长,李干成同志任副校长。学校因势利导,提出了“政治挂帅思想红,教学为主劲不松,师生奋发齐向上,誓把红旗插三中”的口号,开展称为“个十百千万”的竞赛活动,显见成效。1961年初中毕业统考成绩为全县第一。夏文斗同志和生物教师姜世湖带领师生大搞校园绿化。校园里一排排腊树、苦楝、侧柏、楠竹,大多数是1961年-1963年间栽培的,他们为美化校园作出了贡献。1963年3月,《全日制中学暂行条例》(草案)(即“五十一条”)公布。5月,教育部发布《中学生守则》(草案)。学校在贯彻《条例》和《守则》时,特别强调以教学为主,努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师生渴望安定地工作和学习,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把三中办得更好。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1964年又来了一场“社教前哨战”,抓什么“攸县的龙普腾”,学校的教学秩序又一次受到严重冲击。三、文革(1966年-1976年)1966年6月中旬,攸县县委派“文化革命工作组”进驻三中,宣布“停课闹革命”。不久,成立了“文革领导小组”主持学校工作。“工作组”进校后,根据上级“上连黑主子,下对黑靶子”的指示,把矛头指向广大无辜的教师,残酷斗争,无情打击,语文教师褚世宜成为这场斗争的牺牲品。学校派性斗争十分激烈,陷入无政府状态。1968年3月,中央发出“复课闹革命”的指示,学生开始回校,工宣队进驻学校。历时两年的派性斗争基本结束,动荡不安的局面才逐渐平静下来。1969年3月,县政府决定攸县三中开办高中班,刘福启同志调三中工作。这时钢厂工宣队进驻学校协助工作。这一年,招收了首批高中生40人,编为高一班。从此学校由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变成了完全中学。9月,组成了以刘福启同志为主任的革命委员会。刘福启同志面对“文革”给学校造成的灾难,提出“学生不以学为主是不务正业”,“学校的中心任务是教学”。他大胆启用了一批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狠抓了教学秩序和学风的建设。于是,学校出现了秩序井然、教学认真、学习努力的可喜局面。1971年,学校向湖南师范学院(现师大)美术系选送了陈德浩同学,外语系选送了李淑媛同学。他们成为攸县三中首批上大学的学生。同年10月,当时的省革委会副主任章伯森同志来校视察,对学校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随着学生年龄结构的变化,学生人数的增加,团组织规模的扩大,1971年10月,学校成立了共青团攸县三中委员会,王全福同志任首届团委书记。1973年下期,吴源俭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他继承了前任校长的办学思想,重用有才干的老师。由于师资力量强,县里要三中举办了两期英语教师培训班,为全县乡镇中学培训师资。1974年,学校领导在抓好教学的同时,为改善办学条件办了三件实事:一是打水井建水塔,解决用水困难;二是在沙里坪农场建筑了一幢四栋三间的红砖平房,供师生到农场劳动时食宿用;三是创办了印刷厂,为学校后来的勤工俭学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75年在左倾思潮影响下,上级决定县里办大学,攸县三中停办,改办为攸县五七大学卫生分校。四、复办(1977年-1983年)1976年,党中央一举粉碎“四人帮”,宣告了“文革”的结束,学校走上了拨乱反正,医治创伤的轨道。1977年7月,县委、县政府决定复办攸县三中。县教育局即派刘正连同志任三中副校长,主持复办工作。刘同生同志任教导主任。1978年9月,刘发富同志任校长,汤章庆任教导主任。学校实施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教育计划》(试行草案)。恢复了少先队和学生会等组织。1979年2月,恢复了工会组织,涂士勇同志出任工会主席。7月,高中25至28班应届高中毕业生参加高考,19人被高等学校录取。是年,学校开始实施教育部制订的《中学生守则》(试行草案),加强对学生行为的规范管理,校纪校风大为好转。良好的校风带来令人满意的成果,在1980年高考时,有14人被高等院校录取。1980年9月,刘发富同志调任攸县二中校长,文有然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陈芬良同志任副书记、副校长。新一届领导在一年的任期内,着力于学校管理的制度化,制订了《岗位责任制暂行条例》和《教师考核办法》,要求“各负其责,各尽其能,把三中办好”。同时从1981年3月份起,学校全面开展“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师生的精神文明程度大大向前推进了一步。良好的教育带来丰硕的成果,在1981年高考中,一批学子又被高校录取,其中高军等人考入第一军医大学等名牌院校。1981年9月,文有然同志调任攸县师范校长,陈慰来同志接任学校党支部书记兼校长,陈芬良同志任副校长兼副书记,刘联瑞同志任副校长,尹特贻同志任教导主任,一学期后,尹特贻退休,洪能愚同志任教导主任,易定寰同志任总务主任。1982年下期,高、初中皆由两年制改为三年制。学校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都得到发展。因此在1982年的高考中有44名学生上了高校的录取分数线,是复办后五年中的最好成绩。同年,应届高中毕业生朱宏彪、王祖荣被招收为飞行员,省招飞办授予学校“招飞先进单位”。学校领导设法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1983年,架设了从钢厂接来的照明专用电线,解决了长期供电不稳定的老大难问题,结束了经常买蜡烛照明的历史。同时,在体育教师陈国生同志的主持下,酒埠江地区各兄弟单位大力支援,修筑了120米直线跑道和200m环形跑道的运动场,为正常开展体育活动,进行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了良好的场地。五、振兴(1983年—2001年)1983年4月,按照国家机构改革的有关精神,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陈慰来同志调任攸县二中任党支部书记。洪能愚同志被任命为攸县三中校长,陈芬良同志为党支部书记,刘联瑞同志任副校长,刘德芳同志任教导主任,高爱荣同志任教导处副主任,易定寰同志任总务处主任。洪能愚同志上任不久,在省城工作的攸县东乡革命老前辈尹辉、彭秀实、贺湘楚就向他提出了要对东乡30万人民负责,要求他把三中办好,为老区人民争气。学校行政一班人肩负着革命前辈的期望和东乡人民的重托,带领师生走上了振兴三中之路,使三中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千方百计改善办学条件。当时学校仅有三栋两层十八间50年代建筑的砖木结构,板梯、楼板、围栏均已腐烂的教学楼。几十位教师也是挤住在低矮潮湿的砖木结构的平房里。图书仪器无处可放。水电供应不足,困扰师生的生活。本着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原则,于1983年9月至1984年上半年兴建了917.64m2的第一栋教工宿舍楼,1984年至1985年又兴建了923.47m2的食堂和厨房以及151m2的男女生浴室。1985年下半年还建成了一栋单职工宿舍计225.67m2,同时安装了学校第一台锅炉,为师生的生活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还请416地质队打了一口百多米深的机井,解决了长期供水不足的困难。为解决生活用车问题,学校又购置了第一辆汽车,为采购生活物资提供了方便。1986年兴建了856m2的女生宿舍。1987年拆掉第二栋老教学楼兴建了1903.67m2的第一栋五层17间标准教室的教学大楼。1988年又建了980m2的第二栋教工宿舍16套,同时修建了全校的围墙近1000米,建起了校门。1990年兴建了1393m2的男生宿舍,同年底至1991年9月,在附近厂矿和东乡片各乡镇集资资助下又兴建了1300m2高达6层的科教大楼和两层的培训楼,与此同时修筑了中心花坛和中心水泥大道。1991年至1992年上半年又兴建了1200m2的第二栋教学大楼。在这近十年中,校园内的建筑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三是落实“德育为首”,努力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是学校教育中的首要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科学性,减少随意性、盲目性,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的良性循环,把各个环节当作有序的整体,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完成。政教处主任(后为党支部书记)李子善同志主持制定了《“两循环六层次一百二十步”德育系列内容教育方案》,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德育工作体系,使德育工作经常化、规范化、具体化。1991年100%的班级成为了规范班级,98%的学生成为了规范学生,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助人为乐蔚然成风。四是完善管理机制,增强学校活力。落实三大管理,即目标管理、民主管理、法规管理,使学校工作走上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由于学校领导办学指导思想明确,实行了科学管理,民主决策,充分调动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因此,学校各项工作捷报频传,连年受到省、市、县三级领导的表彰与奖励。如1987年获县“教育工作二等奖”,1991年成为“株洲市先进学校”,1992年初评为县“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并被评为省教育工会“先进集体”,还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教育工作综合评估一等奖”。1992年下期,洪能愚同志调攸县教育局任副局长。高爱云同志任校长,刘德芳同志任副校长。1993年2月李子善同志任党支部书记,刘曼文同志任政教处主任。江门顺同志任教务处主任,(1993年下期起任副校长),1994年下期起艾三平同志任教务处主任。9月,学校管理工作评估,获县一等奖,获奖金730元。学校实行满负荷工作制,从9月份起,开始对教师实行课时补贴。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1992年—1995年扩大了印刷厂和养猪场的规模,第二栋教学大楼(教学南楼)建成,交付使用。1994年,建立了语音室,1995年兴建了大米厂,并开始兴建第三栋教工宿舍楼。购进了学校第一台电脑,同时扩建了250M的环形跑道。1996年下期,县委进行机构改革,年近花甲的高爱云、刘德芳同志退居二线。江门顺同志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艾三平、吴飞星同志任副校长,曾望民同志任办公室主任,颜继瑞同志任政教处主任(1997年下期升任副校长),向子安任教务处主任,江亦成、刘新中同志任教务处副主任(1998年下期分别升任政教处主任和教务处主任),谭二能同志任总务主任,宋增稻同志为工会主席,龙志华同志任团委书记。学校领导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特长,创造学校特色,调整课程结构,加大活动课的份量,增设体艺班。1996年高考,美术考生陈米娜的专业成绩在全省独占鳌头。学校成了株洲市艺术教育先进学校。高中学生龙振湘的《我的路》、《启示》分别获全国第九届、第十届中学生作文大赛三等奖。初中学生钟李的《我爱长城,我爱中华》获北京长城学会作文大赛佳作奖,参加了1997年北京暑假夏令营。近几年来各科奥林匹克竞赛有50余人获得市级以上奖励,《株洲日报》以《芬芳的回报》、《魅力缘何而来》报道三中实施素质教育状况,1999年9月11日,《人民日报》“辉煌五十年”栏目又继续报道了三中情况。同时学校还努力使教学手段现代化,1997年共投资12万,全校24个教学班,班班配置了“三机一幕”(即电机视、幻灯机、收录机、幕布)。购进了34台电脑,建成了微机房,更新了语音设备。1998年又投资18万建立了“中央控制室”。1999年被省教委正式授予“湖南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并挂牌。在教学上实行年级组负责制,倡导集体备课,有力地推动了教改进程,提高了教学质量。1997年高二毕业会考合格率居全县第一,高考上线率为全县第二,学校还被省教委评为“省优秀考点”。1998年高二毕业会考合格率为99.61%,高考一次性上线45人,居全县第二,1999年高二毕业会考合格率为94.81%,高考一次性上线96人,总人数居全县第二。江川同学以658高分考入清华;易清同学以662高分考入北大。学校领导还狠抓了教育理论的学习与研究。经常请省市县各级教育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如1999年请湘潭大学美籍客座教授马丁·柏恩来校为师生讲学,美籍教授向学校赠送了价值2000美元的“科技发明百科全书”一套24本。为汲取外地教育教学先进经验以充实提高自己,几年来还走出校门,先后到湖北、山东和省内、市内著名学校参观学习。通过学习与交流,教学研究之风日渐浓厚,教研水平不断提高,近几年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的教育教学论文达260篇。1998年中央教科所李少元主任来校视察后,挥毫题词:“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科教兴校,前程似锦”,对学校的教改教研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注重学校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投资30万元,修筑了校门口的水泥大道。同年还购置五十铃新车一台,以保证生活用车的需要。校内路面硬化已基本完成,建成了两教学楼之间的中心花园,樟树园、生物园也初具规模。还征收了部分土地,扩展校区面积1.3亩。为进一步改善职工居住条件,1998年投资38万元改造了老18套教师宿舍,使每套都有实用的厨房和卫生间,同时内外装饰一新。1999年又投资50万改造学生食堂,购置了新锅炉,使1000余名师生的生活及用水条件又有了新的改善。1998年5月4日举行了“株洲市规范化完全中学”的授牌仪式。六、快速发展(2001年—2006年)2001年下期,江门顺同志调任攸县一中校长,杜幼华同志任校长,艾三平任书记,吴飞星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刘新忠任副校长,曾旺民任办公室主任,龙志雄任教务处主任,王小林任政教处主任,李建春任教科室副主任,洪新建任总务处主任,洪新学同志任团委书记,一年后,董娇平同志接任。2004年8月,上级对学校领导班子进行了微调。艾三平、吴飞新、洪新建三位同志先后调出。周祖文任书记、谭军任副校长,李建春任副校长兼工会主席,刘秋桂任办公室主任,王小林任教务主任,龙志雄任政教主任,曾旺民任教科室主任,余方其任总务主任,2005年8月李雄飞任教务处副主任。2000年4月,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四大家领导现场办公,给学校提出新的奋斗目标:奋战五年,向省重点中学迈进。 2001年学校成立了创建领导小组,校长杜幼华任组长,总揽创建工作大局,制定了《攸县三中中近期发展规划》。2005年8月,县政府签发文件,正式向株洲市政府申请将三中创办成省级示范性中学。9月,株洲市政府向省教育厅申报。10月,省教育厅行文,正式同意该校申办省示范高中。2006年3月,在攸县十四届人大五次会议上,已正式把三中创办省示范高中写入攸县“十一五”发展规划。新领导班子提出了“优化管理、主动发展、众志成城、再造辉煌”的口号,号召全校师生以50周年校庆为契机,为在2007年成功创办省示范高中而努力。这一时期,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学校走内涵式发展之路,积极推行“平民教育” 。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自普通农村家庭和一般工薪家庭。学校既没有省级示范性中学那样的优质生源,也不像贵族学校那样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基于此,学校把自己的教育定位为平民教育。在教学方面,学校老师在“高立意,低起点,严要求,重落实”思想的指导下,注重培养激发学生的思维发展潜能,实施“分层次教学”,注重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落实。在德育方面学校实行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对困难学生进行“经济扶贫”,“学习扶贫”、“思想扶贫”、实施“温暖育人”。师生共捐款158907元,扶助特困生800余人。政教处订阅了许多电化教育片,针对不同的问题,采取电教手段,让学生受到生动教育,创建了平安校园。学生犯罪率为0,出色完成了综治工作。在“办平民教育、办公平教育、办满意教育、办优质教育”宗旨的引领下,各种荣誉接踵而至。2002年10月株洲市教育督导评估团高度评价为:管理程序化、经济立体化、发展全方位。2002年被评为县“先进学校”,杜幼华被评为县“十佳校长”。2003年度获攸县“先进基层工会组织”;2004年11月25日,“攸县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现场会”在该校胜利召开,杜幼华校长在会上作了《爱心支撑下的平民教育》的典型发言。同年,攸县“2004年高中教学与管理工作会议”在该校隆重召开。2004年学校被评为“攸县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校团委被评为“先进基层团委”。2005年学校被评为株洲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校团委获县“五四红旗团委”荣誉称号。由于学校大力推行平民教育,因而该校教育教学质量之花越开越鲜艳。2006年4月5日《湖南日报》以“爱心催生平民教育”为题,报道了该校在平民教育理念指导下取得的丰硕办学成果。(二)、大力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打造信息化校园。2002年,更换了2500套学生课桌和150套教师办公桌,增加了供师生使用的离子饮用水,更换了食堂自动售饭系统,极大地改善了师生学习与生活条件;兴建了有600多个床位的女生公寓;给教室重新配置了电视机录音机;建成了学校第一代校园网;添置了50台电脑和中控设备,各办公室都开通了宽带网;将0.5T的锅炉改造为2T新锅炉;在校园内树立了60余块文化牌,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将所有能硬化的地方进行水泥硬化。同年9月,学校又多方筹资兴建七层6000多㎡的现代化科学馆;装备了现代化的电教厅、会议厅。2005年完成电网改造,建成新式高档“宣传栏”和荡桨池。全面推进学校的信息化环境建设,建成100M的校园宽带网络系统、智能广播系统、电子监控系统和17间多媒体教室;广播系统音质优美宏亮,网络系统将250多个网络结点送到每间教室、每间教师宿舍,让大家能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随时上网冲浪,享受信息化的妙处。教师配备了性能卓越的手提电脑。学校大力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研究和实践,推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广泛运用,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三)、大力加强师德建设,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努力造就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学校一贯强调“敬业、文明、求实、奋进”等师德准则,讲奉献,讲学习,讲正气,为人师表。落实了县局两个“十不准”。以“教育科研”为突破口,促使广大教师向“学者型”、“研究型”、“专家型”教师转变,打造学习型学校。学校重点建设了三大工程:校本培训、“名师工程”、“青蓝工程”。2005年-2006年度学校重点建设数字化教学环境。对教师采取“教学--带学---送学--研学”的培训模式,每次教研会的口号是“学一种理论,研究一个问题”,促使教师由反思型向研究型转变。研究型教师日渐涌现,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喜人。其中“两循环六层次一百二十步’德育序列化方案” 2001年获株洲市一等奖。“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发展”课题2002年获省二等奖;“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2005年获株洲市一等奖。(四)、教育教学硕果累累学校先后承担了两个省级“十五”规划课题:“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提高”的电教课题和“开发语文课外资源,提高农村中学生创新能力的研究和实践”的语文课题。围绕两个课题,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教育理论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竞赛并获奖,其中获省级以上8人,获市级奖18人,县级奖23人。教师论文获省级以上奖14人次,获市级奖28人次,获县级奖162人次。教师教育科研的总体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特色办学成效显著。2000年3月份,学校根据“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走创新之路,建规范强校”的工作思路,依据酒埠江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创建了以皮划艇运动为特色的水上训练队。2001年8月份,参加湖南省青少年皮划艇大赛获得县级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2001年10月份代表攸县参加株洲市九运会,取得了四块金牌。攸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学校“参赛市九运突出贡献奖”。2003年8月份,代表株洲市参加“省九运会”,又取得了一金一银一铜的好成绩,被市政府授予“参赛省九运贡献奖”。同时,为省体工队输送了一批队员,引起省、市有关领导的高度重视。2004年8月份,水上健儿在湖南省皮划艇大赛上又创佳绩,取得11金8银2铜的优异成绩,名列全省第三。2005年在全省比赛中,又夺12金、16银、8铜,奖牌数和团体总分位居全省第二。9月在市十运会上又取得金牌53枚。水上训练队现有队员58人,正奋战“省十运”,力争夺金27枚。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株洲市教育科研网(浙江省教育科研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株洲市教育科研网湖南株洲教育网ip地址是什么怎么查看生地会考的成绩在哪里可以查株洲2011中考成绩是网站哦株洲中考成绩怎样查?湖南省株洲市第一中学的历史沿革攸县第三中学的学校历史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