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将领对中国放狠话曝光后辞职(德军将领对中国放狠话曝光后辞职总裁不要插哪里)

admin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德军将领对中国放狠话曝光后辞职,以下6个关于德军将领对中国放狠话曝光后辞职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二战其间德国著名将领二战前后德军真的没对中国人怎么样吗?二战中德...

今天我们来聊聊德军将领对中国放狠话曝光后辞职,以下6个关于德军将领对中国放狠话曝光后辞职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二战其间德国著名将领
  • 二战前后德军真的没对中国人怎么样吗?
  • 二战中德国和中国的关系怎么样?
  • 怎么评论保卢斯这位德军将领
  • 二战后德军将领最后归途
  • 德国二战中著名军官
  • 二战其间德国著名将领

    “闪电利剑”——曼施坦因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曼施坦因(1887——1973)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A集团军群参谋长、第十一集团军司令、“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曼施坦因精通战略战术,聪明过人,反应机敏,有超人的军事想象力,他被公认为德国陆军中能力最强的指挥官,也有人把他评为二战最出色的将领。他之所以在众多德国陆军将领乃至整个二战将林中脱颖而出,是因为他既是个军事天才,也是个军事全才。

    二战爆发后,他协助伦斯德元帅指挥德军迅速席卷波兰,攻陷华沙,将参谋长的角色发挥得淋漓尽致。而真正使他名扬天下的是他提出的侵略法国的作战方案,即著名的“曼施坦因计划”,德军就是按照这个大胆的计划(以坦克部队穿越阿登高地迅疾突击法国北部)把“闪电战”的威力发挥到极至——德军六周内击溃英法盟军,侵占荷兰、比利时,征服了号称“欧陆第一军事强国”的法国。从此,曼施坦因成为欧洲战争史上最出色的战略家之一,尽管他是为侵略战争服务的。

    许多战略家只适合运筹帷幄,而曼施坦因在亲自率军作战上丝毫不比他的制定作战计划的水平差。作为前线指挥官,他在侵略苏联的战争中连连得手,屡败苏军,尤其是克里米亚之战,使苏军遭受重创。即使是德军在苏德战场连遭失利的情况下,他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反击取胜,这在军事史上是罕见的。把曼施坦因比做是德国闪击战的一把利剑是再合适不过的了。

    战术大多都是最常规的实用型战术,如集结冲击等。真正创新的战例则是阿登迂回法国,但是这种战术的指导理论思想早就有人深入的进行研究了。他并没有跳出那个框架。 简单的说,曼施坦因的战略战术思想并没有真正形成有效的战争体系,而是丰富了闪电战体系的内容。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他的一套东西还是以闪电战为基础的 “沙漠之狐”——隆美尔 隆美尔(1891——1944)德国陆军元帅。二战期间曾任德国“非洲军”司令、B集团军群司令等职。

    隆美尔是二战中德国最著名的将领,稍对世界军事史有了解的人都会知道他那个著名的绰号——“沙漠之狐”。由于他在北非沙漠战场的一系列惊人战绩和德国媒体和盟国媒体的疯狂宣传,他在世时就已成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军人和德国人崇拜的偶像。

    多变、大胆果敢是他用兵最大的特点。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在入侵法国之战中就显露出来了,当时,他只是一名师长,他的部队一路猛冲猛打,进展神速,大败法军,被称为“魔鬼之师”。来到北非后,面对强大的英军,他以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要么欺骗,要么猛攻,数次打得英军措手不及,几乎无喘息之机。他的军队一度进抵阿拉曼,迫近开罗,震惊了整个英国。即使是在缺乏补给,被蒙哥马利的英军打败后,他仍能组织千里大撤退,确实是只狡猾的狐狸。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在环境恶劣、一望无垠的大沙漠,作战是非常困难的,而隆美尔却创造了沙漠战的奇迹,虽战略才能比同期将领稍差,但战术才能已经登峰造极,连对手丘吉尔都大为称赞他,也有军事史学家将他与汉尼拔、拿破仑并列为“杰出的败军之将”。对隆美尔的研究在西方军事史学界从未间断。

    善于利用战场空间和时间因素,指挥部队快速机动和集中兵力。

    在进攻中,以装甲部队为突击群,趁敌犹豫不决和混乱之机,冒着暴露侧翼和后方的危险,大胆穿插迂回,攻击敌人翼侧和后方,从而瓦解敌整个防御,而步兵则在正面实施牵制行动。在抗击敌优势坦克的反冲击时,常以防御行动并使用高射炮平射打坦克的手段挫败对手,而后转入反攻。在城镇攻坚战中,一般以步兵先行突破, 而后投入坦克。当敌溃退时,即以坦克不停顿地追击来发展胜利。在防御战役中,通常将装甲部队作为预备队,对突入之敌实施反冲击或反击。在退却时,则以机动防御阴滞对方追击。惯于身临前线,靠前指挥,他经常乘装甲指挥车或坦克甚至飞机来指挥。他常常出现在最紧张,最紧要的时间和地点,临危不乱,一再死里逃生,对下属要求严格,倡导勇猛无畏的尚武精神。虽然常有轻率鲁莽之举,却在士兵中享有较高声淮。主张在战役战斗斗中使用一切欺敌手段和伪装手法,使敌产生错觉,达到奇袭的效果。在入侵法国的进军中,他多次令坦克乘员坐在坦克外边摇动白旗,开得敌人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竟忘掉了抗击。

    “装甲怪杰”——古德里安 古德里安(1888——1954)德国陆军上将。曾任装甲集群司令、坦克兵总监、陆军总参谋长等职。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古德里安是个理论结合实践的典型高手,他是世界现代装甲战的先驱,即使今天,痛恨纳粹的德国人仍将他奉为“装甲之父”。相比同时代的装甲战高手朱可夫、巴顿、隆美尔等人,古德里安在坦克战发展历史上的影响要大多了。他提出的“在狭窄正面上集中使用大量坦克实施高速突贯”的理论,结合他那震惊世界的坦克突击战,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装甲第一将”。

    英、法的军人们还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古德里安已经开始对装甲作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进行了实践,这在当时被看作是根本不可能的,也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而古德里安仍坚持追求自己的目标,终于以自己超前的军事思想和过人的组织才能一手创建了强大的德国坦克部队。

    二战爆发后,古德里安终于得到了施展的机会,他先是率领他的坦克军迅速击溃波兰,后又挥师横扫法国,经色当之战,直抵英吉利海峡。在苏德战争初期,他指挥坦克部队在基辅等地多次合围苏军,连续创造了坦克突击战的经典战例。正是他的装甲理论和实践,才使得希特勒的侵略战争能如此震撼。

    古德里安所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即奇袭、快速和集中。

    他在作战中大量而集中地使用坦克,而且强调复合兵种,立体化地使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以此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其后由坦克和步兵的合成军队着手扫荡对方的阵地及据点,迅速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迅速向纵深发展胜利。

    古德里安认为坦克武器具有三个特征:装甲、运动和火力。凡是要准备进行激烈战斗的一切坦克,应具有相当强度的装甲,能够不为对方的防御火力所击毁;要想取得胜利,尽量使坦克运动迅速,不顾敌人的阻挠,一直向前运动,使敌人无法建立一个新的防线,最后把攻势深入敌人的后方,火力是坦克武器的最重要特征,它的火炮在坦克静止和运动时,都可以开炮射击,坦克前进时,可以把它的火力携带着一同行走。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这三位将领以他们非凡的军事指挥艺术帮助希特勒改写了世界历史,使德国在二战初期战无不胜。不论是曼施坦因的“闪击战略”,还是隆美尔的“沙漠战术”,以及古德里安的“装甲突击理论和实践”,都对二战的进程乃至世界军事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的军事理论和战例推动了现代作战样式的发展,直到今天仍值得我们借鉴和研究.从军事角度来看,他们过人的军事素质、出色的军事指挥艺术,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确实值得后人研究。与那些制造屠杀的纳粹德国政客们和党卫军首脑相比,身为正规的德国国防军优秀将领的他们还算清白,他们虽在希特勒的战争中策划指挥,却反对纳粹的屠杀和灭绝政策,更没有参与屠杀暴行。也许正因为这点,加上他们令人惊叹的军事造诣,使他们赢得了敌国的尊敬和历史学家、军事学家的客观评价。

    隆美尔在北非最终被英军击败,返回欧洲后已无大作为。1944年,他受到谋杀希特勒的“七.二零事件”的牵连,被迫服毒自尽。

    曼施坦因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失败,此后败退至波兰边境,他对希特勒的错误指挥进行批驳,最终被希特勒解职。战后曾被英军监禁,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1973年去世。

    古德里安的坦克部队在莫斯科败退,他被希特勒撤职,虽不久又被重新起用,但由于与希特勒的分歧,再次被贬。战后曾被美军俘虏,获释后定居联邦德国,1954年去世。

    二战前后德军真的没对中国人怎么样吗?

    比起苏联用zg分裂中国,策划蒙古独立,颠覆民国,德国真的算是对中国比较好的一个了。后来,只是阵营不同罢了,但二战时中德之间并没有直接的矛盾冲突,相反,德国还帮助民国建设陆军,发展工业。

    二战中德国和中国的关系怎么样?

    二战中,中国和德国是交战国。中国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重要成员之一,由当时的中国国民政府正式对德宣战。

    纳粹德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起国之一。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分别在1938年与1939年被纳粹德国吞并,其中捷克被直接吞并,斯洛伐克则是纳粹德国的傀儡政权。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闪击波兰第二共和国并与苏联共同瓜分,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

    至1940年6月22日,纳粹德国占领了大半个欧洲,其中包括法国、比利时、卢森堡、荷兰、丹麦、挪威。其占领区内的“不受欢迎的人”和另外一些民族亦不断受到迫害。

    1940年9月27日,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签订《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结成了侵略性军事同盟。

    1941年6月22日,纳粹德国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德军一度兵临莫斯科,在1944年红军发动十次斯大林突击。

    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后,战争的天平已倒向另一方。德国城市遭到盟军大规模地轰炸,面临着严重地资源短缺问题。

    1945年初,盟军自西向东,而红军则自东向西不断推进。4月,苏联红军攻入柏林,4月30日希特勒自杀。5月8日,德国投降,并签署投降书,纳粹德国宣告灭亡。

    扩展资料

    二战时德国对中国的贡献

    中德之间30年代的军事合作对于我们国家的军队现代化有何很大的贡献。

    中国第一批装甲机械化部队就是诞生于这次合作。大批经过德国的顾问团训练的部队成为抗战前期的核心骨干。

    不仅仅是淞沪,后期的很多军官也是从那里成长起来的,学会了现代化战争的最基本知识。

    尤其重要的是,塞克特将军安排的那一点点刚开的工业化计划,是抗战初期我们独自苦撑危局的一个重要支柱。

    其次,德国本身是打算调和中日冲突的(出名的陶德曼调解)。可是到了最后抉择的时候,日强中弱,出于全球战略合作考虑,希特勒抛弃了中国选择了日本。

    他最后强令所有在华顾问全部撤离,否则开除他们的军官团身份。但是有个别顾问出于对中国的同情和友好,还是留了下来。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_反法西斯同盟

    百度百科_第二次世界大战

    怎么评论保卢斯这位德军将领

    作为军事主管,有些犹豫不绝、能力平庸;但作为参谋,似乎干的还不错。

    投降这种事在西方并不少见,只不过纳粹德国不认可这种行为(也没有同级的先例),再加上他的投降使局势快速恶化(尽管这锅不该他背),所以在现代为人不齿(尤其一些德棍为了维护元首形象,把锅都丢给了保卢斯。

    二战后德军将领最后归途

    自杀或者被审批 判刑,不少高级将领判处死刑。 1945年10月18日,国际军事法庭第一次审判在柏林举行,自1945年11月20日移至德国纽伦堡城。经过216次开庭,于1946年10月1日结束。法庭对24名被告中的22人作了宣判: 1、判处以下12人绞刑: 赫尔曼·威廉·戈林,纳粹德国政权第2号人物,空军总参谋长,国家元帅。(处决前自杀) 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第二任外交部长。 威廉·凯特尔,陆海空三军总参谋长,陆军元帅。 恩斯特·卡尔滕布鲁纳,第二任中央安全局局长。 阿尔弗雷德·罗森堡,纳粹党思想领袖,东方占领区事务部长。 汉斯·弗兰克,纳粹党司法领袖,波兰占领区总督。 威廉·弗利克,纳粹党立法领袖,内政部长。 尤利乌斯·施特莱歇尔,反犹刊物《前锋报》主编。 阿尔弗雷德·约德尔,陆军总参谋长,陆军上将。 弗里茨·绍克尔,冲锋队和党卫军将军,劳工事务全权负责人。 赛斯·英夸特,奥地利总督,荷兰占领区总督,希特勒死后任外交部长。 马丁·鲍曼,希特勒秘书,希特勒死后任纳粹党党务书记。(缺席的审判,很多资料都说他1945年 就已经死了) 2、判处以下3人无期徒刑: 鲁道夫·沃尔特·理查德·赫斯,国防委员会成员,纳粹党书记处负责人,希特勒第二继承人。 埃里希·雷德尔,第一任海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成员,海军名义总监。 纽伦堡审判 瓦尔特·冯克,政府新闻总署和宣传部负责人,德国经济部长,战争经济全权委员会负责人,德国国家银行总裁。 3、判处以下2人20年徒刑: 巴尔杜·冯·席腊赫,全德青年领导人,驻维也纳总督。 阿尔伯特·施佩尔,军备、军需及军火部部长。 4、判处以下1人15年徒刑: 康斯坦丁·冯·纽赖特,第一任德国外交部部长,国防委员会委员,驻波希米亚—摩拉维亚“保护长官”。 5、判处以下1人10年徒刑: 卡尔·邓尼茨,潜水艇舰队司令,第二任海军总司令。希特勒临死前指定的继承人,希特勒死后任德国总统兼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6、以下3人被宣判无罪,予以释放: 弗兰茨·巴本,第一任德国总理,内阁副总理,驻奥地利、土耳其使节。 耶马尔·沙赫特,国家银行总裁,战争经济全权委员会成员。 汉斯·弗里切,宣传部国内新闻司司长。

    德国二战中著名军官

    勃劳希契(1881-1948)

    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

    布施(1885-1945)

    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

    凯特尔(1882-1946)

    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至死不悟)。

    克莱斯特(1881-1954)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博克(1880-1945)

    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

    利斯特(1880-1971)

    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勃洛姆堡(1878-1946)

    一译“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

    赖歇瑙(1884-1942)

    陆军元帅。1903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表现突出。战后在国防军供职。1930年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参谋长。支持纳粹党,命令部队“彻底肃清布尔什维克思想、消灭苏维埃国家“。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国防军部部长办公室主任。1936年获中将衔,任第七军区(巴伐利亚)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1939年指挥第十集团军入侵波兰,晋升上将。翌年调任第六集团军司令,进攻比利时和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所部闪击苏联,12月升任南方集团军群司令。翌年1月心脏病猝发致死。

    舍尔纳(1892-1973)

    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参军。战后在国防军任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期,历任师长、军长,参加入侵波兰、希腊和苏联的战役。由于狂热拥护纳粹制度,战争后期成为希特勒的亲信。1944年2月任陆军总部纳粹党督导部长。同年4月升任苏德战场的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7月调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45年1月任防守奥得河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4月晋升元帅,在希特勒的政治遗嘱中被任命为陆军总司令。战后作为战犯受苏联军事法庭审判。1955年转往联邦德国,1957年被慕尼黑法院判处4年徒刑(这个可能与其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思想有关)。

    屈希勒尔(1881-1968)

    陆军元帅。1907-1909年服役于翰诺威的骑兵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从炮兵连长升到预备第8师作战科长获一级铁十字勋章,战后曾到波罗的海国家服役。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任第7军区(慕尼黑)参谋长。1933年指挥第3集团军(上将衔),入侵波兰。因反对对平民的屠杀而被解职,后因勃劳希契的要求复职。1940年调任第18集团军司令,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6月进占巴黎。1941年6月,率所部进攻苏联。翌年1月升任北方集团军群司令,获元帅衔。负责围攻列宁格勒,屡次受挫。1944年1月,在苏军第一次打击下败退,被希特勒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20年徒刑。1953年获赦,定居联邦德国。

    勒布(1876-1956)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1895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团;1898-1901年参加八国联军侵华镇压义和团运动。1903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1916年获荻马克斯-约瑟夫骑士勋章(少校衔),被称为“威廉骑士勒布“。战后在国防军历任炮兵团长、军区参谋长。1930年任第七军区(慕尼黑)司令兼第7师师长,晋升中将。希持勒上台后,升任第二集团军司令。1934年升炮兵将军,成为德国战史上著名的防守战略家,反对发动战争,对虐待犹太人的政策极为反感。1938年2月曾被希特勒解职,退役。同年7月重新服役,出任第十二集团军司令,参加进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后调任西线C集团军群司令。1940年参加攻占法国,晋升元帅。翌年调往东线,任闪击苏联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率部沿波罗的海岸向列宁格勒方向进攻。1942年1月,因久攻列宁格勒不下而被解职,转入预备军。1944年退役。翌年被美军逮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美国军事法庭上被判处3年徒刑,后获释。

    莫德尔(l891-1945)

    陆军元帅。1909年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西线作战。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任职。1938年晋升少将。1939-1940年历任第4军参谋长和第16集团军参谋长,先后参加入侵波兰和法国。1941年指挥第3坦克师闪击苏联,10月升任第41装甲军军长。翌年升任第九集团军司令。忠于希特勒,敢于直言,以作战勇猛著称。1944年获元帅衔,先后出任东线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和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以焦土作战抵抗苏军的战略进攻。同年8月调往西线,任B集团军群司令,组织对盟军的防御。1945年4月,在鲁尔战役溃败后自杀。

    里希特霍芬(1895-1945)

    空军元帅。1917年入哈雷航空学校受训,后在其堂兄曼•弗•里希特霍芬(Manfre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1892-1918)指挥的驱逐机大队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退役求学于翰诺威大学。1923年再次入伍。1929年任驻意大利使馆武官。1933年调入德国航空部,与格莱姆等人共同组建空军。1936年晋升中校,任秃鹰军团参谋长。1938年获少将衔,并任秃鹰军团司令。1939年9月任空军第八军军长,参加侵波、侵法战役和不列颠之战。1940年升为上将。翌年春参加巴尔于之战。1941-1942年参加侵苏战争。1943年2月晋升元帅,6月调任驻意大利第2航空队司令。1944年秋因车祸受伤后辞职。1945年6月21**于巴特伊什尔。

    格莱姆(1892-1945)

    空军元帅。国社党员。1912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驾机击落28架协约国飞机。1924年任中国航空顾问。1927年回国后任飞行教练。1935年重新入伍,任新建空军第一中队中队长。1938年任空军人事局局长。1940年参加不列颠之战。1942年任空军第5军军长。1943-1946年任东线空军司令。曾多次亲自驾机作战。1945年4月底柏林被围时与女飞行员莱契驾机潜入柏林,被希特勒晋升为元帅,并任空军总司令。后逃往邓尼茨司令部,被美军俘获后自杀。

    凯塞林(1885-1960)

    空军元帅。1904年入炮兵团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晋升上尉并继续在国防军任职。希特勒上台后,参加组建空军的工作。1936年任空军总参谋长,参与扩建纳粹德国空军。1939年任第一航空队司令,参加侵波战争。1940年任第二航空队司令,参加入侵荷兰、比利时和法国,策划和实施鹿特丹轰炸,参加不列颠之战,并力主轰炸伦敦等城市。同年7月越级晋升元帅。1941年率第二航空队参加闪击苏联,负责支援向莫斯科方向进攻的中路德军。同年底,调任南线(意大利、地中海和北非)德军总司令。支持隆美尔在北非的战事。1943年夏,在意大利组织防御,曾阻遏盟军攻势达一年之久。1944年10月受伤离职。1945年3月出任西线德军总司令。同年5月7日率部向盟军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犯被英国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后改判无期徒刑。1952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亿录《戎马终生》等。1960年死于心脏病。

    米尔希(1892-1972)

    空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空军服役。战后转入民航部门,先后在容克航空公司和汉莎航空公司任高级职务。1933年纳粹党上台后,出任新设立的航空部国务秘书(即副部长),兼任空军装备主任,为戈林的副手。对发展德国航空工业和建设纳粹空军,起了重大作用。由于权限日增,为戈林所忌,一度削减其职权范围。但得希特勒器重,1938年升为上将。1939年起一度指挥第五航空队。1940年击败法国后,晋升元帅。并未直接参战,主要因为其出色的组织,后勤管理工作而受晋升。1941年起兼任空军总监。曾主持德国空军的军火生产,组织研制V-l和V-2火箭,并一度受命同施佩尔一起掌管整个运输部门。战后作为战犯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7年判处无期徒刑。1954年提前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施佩勒( 1885-1953)

    空军元帅。1903年服役,后入军事学院受训。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在空军部队服役。战后继续在国防军中任职。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重新转入空军,从事扩军工作。1934年升为空军少将。1936年任秃鹰军团司令武装干涉西班牙,晋升空军上将。1937年出任第3航空队司令。1938年参加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40年进攻法国,获元帅衔。同年8月起,以法国北部为基地,实施对英国本土的空中攻击。后受命指挥北非地区德国空军,支援非洲军团。1943-1944年在西欧指挥德国空军作战。因西线空军的残败(实际上是戈林造成),1944年8月23日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8年获释,定居联邦德国。

    雷德尔(1876-1960)

    海军元帅。1894年参加海军。后在基尔海军学院深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巡洋舰长。战后继续在海军任职。1922年获海军少将衔。1928年任海军管理局首脑,统管海军。希特勒上台后,积极从事扩军备战,提倡优先建造巡洋舰和潜艇,但偏重于水面舰艇的作用。1935年正式成为海军总司令。1937年接受纳粹党金质党徽。出席希特勒策划发动战争的历次重要秘密会议。1939年晋升海军元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提出入侵挪威和扩大大西洋海上袭击,并力主占领希腊全境和控制地中海。支持“无限制潜艇战“。在公海上以潜艇和水面舰艇,广泛袭击没有武装的商船,包括中立国船只。1943年1月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1946年10月,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和战争罪判处无期徒刑。1955年因病获释,定居联邦德国。著有《我的生涯》。

    邓尼茨(189l-1980)

    海军元帅。职业军人。1910年入海军当预备军官。1912年在巡洋舰“布勒斯劳“号上任职。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调至潜艇部队,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作战,曾被英军俘虏。战后继续在海军服役。历任鱼雷艇长、支队长、海军参谋部首席参谋和巡洋舰长。纳粹党执政后,撕毁《凡尔赛条约》,重建德国潜艇部队。1935年10月被委派指挥新建的“威迪根“潜艇队并组建新的潜艇部队。翌年任潜艇舰队司令,获海军准将衔。鼓吹“无限制潜艇战“,主张大量建造中、小型潜艇,迅速发展德国的潜艇部队。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立即开展潜艇战,广泛袭击商船,力图切断盟国的海上交通线。首创并成功地实施多艇集群近距离攻击的“狼群战术“,曾给盟国海上运输造成严重威胁。先后升为海军少将(1939年)、海军中将(1940年)和海军上将(1942年)。1943年1月接替雷德尔任海军总司令,同时仍主管潜艇部队。同年晋升海军元帅。战争后期,美、英加强护航,发展反潜兵力和兵器,尤其发挥空中优势的作用,使德国潜艇战趋于失败。1945车4月,在纳粹德国崩溃前夕,被任命为德军北部最高司令官。同年5月1日,按照希特勒的政治遗嘱,继任德国总统和武装部队最高统帅。在德国北部的弗伦斯堡-米尔维克(Flensburg-Murwiek)组成新的德国政府,企图与盟国进行结束战争的谈判(有强烈的反布尔什维克意识)。1945年5月9日通告德国投降。1946年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以破坏和平罪和战争罪,判处10年徒刑。1956年刑满释放。定居联邦德国。著有《回忆录》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德国海军战略》。

    其他的介绍http://tieba.baidu.com/f?kz=333869022

    回答者: 极品实况 - 六级 2010-7-28 21:56

    勃劳希契(1881-1948)

    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为炮兵上尉,1912年调总参谋部任参谋。1933-1937年历任第一师师长、普鲁士军区司令、第一军军长、第四集团军司令。在施莱歇暗杀事件中被指控收希特勒的捐款。1938年升为上将,任陆军总司令,指挥德军进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1939-1940年相继指挥进攻波兰、荷兰、比利时和法国诸战役,连连获胜。1940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指挥入侵南斯拉夫、希腊和苏联。由于对苏闪击战失败,于同年12月被希特勒强迫辞职。转入预备役后隐名度日。1945年被英军俘虏。后因心脏病死于汉堡战俘营。

    布施(1885-1945)

    陆军元帅。1904年毕业于普鲁士武备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1919年起在国防军中任职,历任师长、军长。1939年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布施认为军人就是应该服从。参加侵略波兰、法国和苏联的战争。以作战手段顽强(实际上可以说是残酷)著称。1943年晋升元帅,出任东线中央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7月,因所部在白俄罗斯地区遭围歼而解职。1945年3月,复任西线德军集群司令,防守北海沿岸和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德国投降后被英军俘虏,在战俘营中死于心脏病。

    凯特尔(1882-1946)

    陆军元帅。1901年入伍服役于野战炮兵第46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炮兵连长和师参谋官。战后在国防军内继续任职。希特勒上台后,积极同纳粹党合作。1933年任国防会议工作委员会主席,获少将军衔。1936年任军事部长。勃洛姆堡的参谋长。1936-1937年接连晋升为中将和上将。1938年2月希特勒解除一批持不同意见的高级将领职务后,被委任为新成立的德国武装部队最高统帅部长官(实际上是希特勒的总参谋长)。1940年获元帅衔。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始终是希特勒最亲近的军事顾问和忠顺的助手,深信军人以服从为天职。直接参与策划、制定和实施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军事行动,以及从进攻波兰起到德国战败止的各种战争计划和侵略暴行;颁布一系列残害和屠杀战俘、对占领区实施恐怖统治和掠夺的命令。由于对希特勒忠顺和牵承,在同僚中有“点头驴“的绰号。1945年5月8日代表纳粹德国武装部队,在柏林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战后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以共同策划或密谋、破坏和平罪、战争罪和违反人道罪而判处绞刑。1946年10月16日执行(至死不悟)。

    克莱斯特(1881-1954)

    陆军元帅。职业军人,没有明显政治立场。1900年开始服役。1913年军事学院毕业。第-次世界大战时是骑兵。战后在国防军骑兵部队任职。希特勒上台后,提升至军长。1938年被免职,退入预备役。不久又应召入伍,1939年,指挥坦克军,入侵波兰、法国和南斯拉夫,以实施闪电式的突击著称。1941年6月任闪击苏联的第一坦克集群(10月改番号为第一坦克集团军)司令,为德军南路主要突击力量。率先攻打基辅,进占乌克兰,攻取罗斯托夫。同年底在苏军反击下败退。1942年调任进攻高加索方向的A集团军群司令。曾率部进抵高加索山麓。1943年获元帅衔。苏军反攻后再次败退。1944年春,因弃守克里米亚,败于南布格河,并同希特勒发生分歧,被解职并退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盟军所俘。1946年作为战犯,先后移交南斯拉夫和苏联。被判15年徒刑,后死于苏联狱中。

    博克(1880-1945)

    陆军元帅。毕业于普鲁士皇家高级军官学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升至少校。1929年任第1骑兵师师长(少将),1931年调任第2师师长(中将)兼第2军区司令,1935年任第3集团军司令(上将)后转任第1集团军司令。1938年春任第8集团军司令,率军进占奥地利。同年秋升任第2集团军群司令,率军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1939年任入侵波兰的北方集团军群司令。1939年10月调任西线B集团军群司令,在战线北翼攻入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同年7月晋升元帅。1941年任进攻苏联的中央集团军群司令,担负明斯克-斯摩棱斯克-莫斯科战略方向的主攻。反对希特勒在占领区进行集体屠杀,但同样不赞成反抗运动。同年12月,在莫斯科会战中失败而被迫辞职。1942年1月重新出任苏德战线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同年6月,任新改编的B集团军群司令。同年7月,因反对分兵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与高加索两个方向,再次被希特勒解职。死于盟军空袭。

    利斯特(1880-1971)

    陆军元帅。1898年开始服役。1912年毕业于巴伐利亚军事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服役于巴伐利亚第2军。战后历任德累斯顿步兵学校校长、师长和军长。1935年任第4军区司令升步兵将军。对国家社会主义持中立态度。1938年任侵占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的德军集群司令。1939年指挥新建的第14集团军,参加入侵波兰。次年任第12集团军司令,参加进攻法国,晋升元帅。1941年率军入侵南斯拉夫和希腊,继而任巴尔干占领军司令。1942年6月调往苏德战场,任进攻高加索的A集团军群司令。同年9月,因与希特勒意见分歧被解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被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判处无期徒刑。1952年被美国当局因病释放,定居联邦德国。

    隆美尔(1891.11.15-1944.10.14)

    陆军元帅。1909年军校毕业后开始服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表现出色升至少尉。战后在国防军历任步兵连长、军校战术教官、骑兵营长和军校校长。1938年其《步兵进攻》一书受希特勒赏识,被任命为元首大本营卫队长(上校衔)。1940年调任第7装甲师师长,参加进攻法国。翌年2月受希特勒委派指挥非洲军团。在北非作战中,善于以装甲坦克部队迅速机动,突破对方防线,深入穿插,多次击败英军,被称为“沙漠之狐“。1942年1月晋升上将。同年6月,因攻占英军北非要塞图卜鲁格,晋升元帅。但不久因兵力和后勤补给不足,被迫停止进攻。同年底,在阿拉曼战役中败退。1943年3月被召回国。同年7-11月任驻意大利北部的B集团军群司令。1944年1月出任驻法国北部和比利时的B集团军群司令,负责筹划和准备在法国海岸抵御盟军登陆。战争后期,对国社党持否定态度,不过未有实质上的反抗。在诺曼底登陆战役中,被英国飞机炸伤。后受七.二零事件牵连,被迫服毒自杀。

    勃洛姆堡(1878-1946)

    一译“布洛姆贝格“。陆军元帅。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历任预备19师、预备18军、第7军团司令部参谋官。一战后在国防军历任军训处处长、陆军管理局(实即陆军总参谋部)军队办公室主任、第一军区(东普鲁士)司令。曾代表德国出席日内瓦裁军谈判。1933年1月被总统兴登堡委任为希特勒内阁的国防军部(1935年改称军事部)部长。1934年8月兴登堡死后,下令国防军向希特勒宣誓效忠。1935年秋,兼任武装部队总司令。主持纳粹德国早期的扩军工作。1936年获元帅衔。1937年11月,在最高军政秘密会议上,对希特勒提出的具体扩张步骤有所保留。1938年在勃洛姆堡-弗立契事件中被免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作为纳粹德国军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在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受审期间猝死狱中。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德军将领对中国放狠话曝光后辞职(德军将领对中国放狠话曝光后辞职总裁不要插哪里)》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德军将领对中国放狠话曝光后辞职二战其间德国著名将领二战前后德军真的没对中国人怎么样吗?二战中德国和中国的关系怎么样?怎么评论保卢斯这位德军将领二战后德军将领最后归途德国二战中著名军官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