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虚词(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

对口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18个虚词,以下6个关于18个虚词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高中文言文18个常见的虚词高中18个虚词18个虚词的用...

今天我们来聊聊18个虚词,以下6个关于18个虚词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高中文言文18个常见的虚词
  • 高中18个虚词
  •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10、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4、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5、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7、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3、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一、【而】 1、连词:可连结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通“尔”,一般作定语,译作“你的”,也可作主语,译作“你”。 3、通“如”:好像,如同。如:军惊而坏都舍。 二、【何】 1、疑问代词 2、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3、构成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三、【乎】 1、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译作“吗”“呢”。 (2)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呢”。 2、介词:用法相当于“于”。 3、作形容词词尾。 四、【乃】 1、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作“就”“这才”“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译作“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译作“才”“仅”等。 (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译作“是”“就是”。 2、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作定语或主语,译作“你的”“你”,不作宾语。 五、【其】 1、人称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作领属性定语。译作“他(们)的”“它(们)的”。 (2)作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译作“他”。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 (4)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译作“那”“那个”“那些”“那里”。 (5)指示代词。译作“其中的”,后面多是数词。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常和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表语气。相应译作“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3、连词

    高中文言文18个常见的虚词

    18个常见的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扩展资料   一、而   (一)连词基本认知:而是古代汉语中使用最广泛的连词,它包括各种语法、逻辑的关系,如并列、承接、递进、转折、假设、因果、修饰、目的等。所谓连词,就是连接上下文并且表示某种关系的虚词。   ⑴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和、又,或不译。   ①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③秦强而赵弱(《廉颇蔺相如列传》)   ⑵表承接(顺承)关系,可译为:就、才、接着、然后。表承接关系的前后两件事,逻辑上联系比较紧密,时间上有先后关系。   ①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韩非子》)   ②余闻而愈悲(《狱中杂记》)   ③(秦)灭滑而还(《崤之战》)   ⑶表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而且,还。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   ⑷表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可是、然而。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⑸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使。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   ⑹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所以。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二)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可译为:你(们)、你(们)的。中学教材有时说而通尔。   ①妪每谓予曰:其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③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三)动词用作比况动词,译为如同、好像。它与如是同源字,在上古时读音相近,意义相通。   溺死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二、何   在古汉语中,何曷盍三字音同义通,都表示疑问。   (一)作疑问代词   ⑴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等,可译为为什么(呢)。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⑵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在古汉语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翻译时,语序要调整。   ①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②王见之曰:牛何之?(《孟子》)   ⑶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里。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怎么这样那么。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观沧海》)   ②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蜀道难》)   怎样学习文言文相关知识   文言文作为高考语文里的重点知识,学习掌握是很有必要的',上述知识简单的介绍了两个虚词的讲解,想要了解更多文言文相关知识,我推荐《蝶变文言文阅读专项》里面包含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等重要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讲解,是个非常适合高中同学学习使用的教辅书。

    高中18个虚词

    18个虚词为: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

    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

    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

    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

    其用法和意义如下:

    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如下:

    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连词而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文言文

    文言文是指由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它的特征是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

    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公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近代期是指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18个虚词(文言文120个实词18个虚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18个虚词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高中文言文18个常见的虚词高中18个虚词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