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破山河在的国(国破山河在的国的意思)

大学网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国破山河在的国,以下6个关于国破山河在的国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国破山河在的国的古义和今义杜甫诗《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国&q...

今天我们来聊聊国破山河在的国,以下6个关于国破山河在的国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国破山河在的国的古义和今义
  • 杜甫诗《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国"指什么?
  • 国破山河在中的国的古意是什么
  • 《春望》原文及翻译
  • 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国具体是指唐朝吗?
  • 国破山河在的国破是什么历史事件
  • 国破山河在的国的古义和今义

    国破山河在的国的古义是国都,今义是国家。国破山河在出自杜甫的春望这首诗中,此句写诗人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国都沦陷,乱草丛生,林木荒芜,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杜甫诗《春望》中"国破山河在"的"国"指什么?

    杜甫名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可谓脍炙人口,妇孺皆知。但是,对其中词语、诗意的理解,仍然不免见仁见智,大有切磋商讨的必要。例如,宋代著名学者司马光所指出的杜甫诗歌含蓄有言外之意,“国破山河在”表示没有余物,“城春草木深”表示没有人迹,等等,恐怕就不是一般读者想得到的。

    这里不打算讨论诗歌艺术鉴赏方面的问题,只说一说对其中一个字的解读,即开篇第一个字,“国”,究竟指什么。众所周知,古代汉语中,“国”字包括“国家”、“国都”两个义项。例如,《商君书》中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中的“国”指国家,而屈原《九章·哀郢》中的“出国门而轸怀兮”中的“国”则指国都,当时楚国京城郢。那么,《春望》“国破山河在”的“国”应该是指国家还是国都长安呢?

    我看到有些人把这“国”字解读为国都。例如: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版的《唐诗鉴赏辞典》《春望》条,有这样的说法:“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初中语文课本八年级(上册),注释是:[国] 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但是,我认为,从杜诗语言的出典、唐诗中“国”字尤其是“国破”“破国”等词语的使用情况以及上下文看,这个“国”字,都还是解读为“国家”更好一些。

    仇兆鳌《杜诗详注》指出《春望》“国破山河在”中“国破”的出典是《齐国策》,“王蠋曰:国破君亡,吾不能存。”司马迁《史记·田单列传》相关的记载是:“王蠋曰:‘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齐王不听吾谏,故退而耕于野。国既破亡,吾不能存;今又劫之以兵,为君将,是助桀为暴也。与其生而无义,固不如烹!’”燕国入侵,齐国只剩下了莒和即墨两座城池没有沦陷,齐湣王亡命于莒。燕国国王派使者向王蠋劝降。这是王蠋拒绝劝降时说的一番话。《齐国策》的“国破”,显然是指齐国国土沦陷,而不是齐国首都(今山东临淄)沦陷。

    唐诗中,“国”用于指国家、国都的都有,例如:岑参《送人赴安西》“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是指国家;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是指当时的国都长安。但是,“国破”、“破国”中的“国”,似乎都是泛指国家,而没有专指国都的。例如:杨乘《吴中书事》“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李商隐《牡丹》“终销一国破,不啻万金求”,司空图《秦关》“虎狼秦国破,狐兔汉陵空”;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之三“鸣笳擂鼓拥回军,破国平蕃昔未闻”,汪遵《咏酒二首》之一“后人不识前贤意,破国亡家事甚多”,周昙《三代门·又吟》“千妖万态逞妍姿,破国亡家更是谁”。尽管有多首唐诗是面对前代都城而兴起“国破”“破国”感慨的,但揣摩诗意,也不是专指故都,而是泛指国家。例如:裴瑶(一系刘瑶名下)《阖闾城怀古》“五湖春水接遥天,国破君亡不记年”,罗邺《春望梁石头城》“柳碧桑黄破国春,残阳微雨望归人”。

    解读诗歌,离不开上下文。杜甫《春望》虽是五言律诗,但除了尾联以外,其他各联,联内词语有严整的对应关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国”对应“城”,一大一小,一面一点。倘若将“国”解读为国都,则两者都是指城池,语义简单重复,叠床架屋。再者,“城春草木深”,“草木”指生长于“城”中之草木无疑,相应的,“国破山河在”,山河亦当指存在于“国”中之山河。试问:长安城中可有什么山河?

    综上,我认为,“国破山河在”的“国”字,应该解读为国家,而不是国都。

    国破山河在中的国的古意是什么

    1、古义:国都。

    2、原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译文:国都遭侵但山河依旧,长安城里的杂草和树木茂盛地疯长。感于战败的时局,看到花开而潸然泪下,内心惆怅怨恨,听到鸟鸣而心惊胆战。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一个春天,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要不能插簪了。

    《春望》原文及翻译

    原文: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翻译:

    国都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

    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

    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

    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

    注释:

    国:国都,指长安(今陕西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地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不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尝自称少陵野老。举进士不第,曾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载(757)三月。头年六月,安史叛军攻进长安,“大索三日,民间财资尽掠之”,又纵火焚城,繁华壮丽的京都变成废墟。八月,杜甫将妻子安置在鄜州羌村,于北赴灵武途中被俘,押送到沦陷后的长安,至此已逾半载。时值暮春,触景伤怀,创作了这首历代传诵的五律。

    赏析:

    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全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充分地表现出诗人爱国之情。

    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国具体是指唐朝吗?

    对,就是指当时的祖国,唐朝。“国破山河在”里面的“国”代表的是国家的意思,全句话就是“国家统治权没有啦但是国家的领土山河还在”!

    回答这么多 希望你采纳为满意答案

    国破山河在的国破是什么历史事件

    国破山河在的国破是指唐朝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由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的战争,是同唐朝争夺统治权的内战,为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此诗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

    安史之乱的阶级矛盾:

    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的激化,是安史之乱的直接原因。唐玄宗后期,“口有蜜、腹有剑”的奸相李林甫,把持朝政达十九年之久。他在职期间排斥异己,培植党羽,把持朝政。继他上台的杨贵妃之兄杨国忠,更是一个“不顾天下成败”,只顾循私误国之人,他公行贿赂,妒贤忌能,骄纵跋扈,不可一世。

    奸臣当道,加深了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尤其是杨国忠与安禄山之间争权夺利,成了安史之乱的导火线。此外,西北派节度使哥舒翰与东北派节度使安禄山之间,也素有裂隙。内外交错,使唐玄宗后期统治阶级内部君与臣、文臣与武将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破山河在的国(国破山河在的国的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国破山河在的国国破山河在的国的古义和今义杜甫诗《春望》中&ampquot国破山河在中的国的古意是什么《春望》原文及翻译杜甫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国具体是指唐朝吗?国破山河在的国破是什么历史事件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