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地球内部结构,以下6个关于地球内部结构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哪几层?
(1)地球由外到内可分为地壳、上地幔、下地幔、外核,内核。 (2)①地球内部如同其他类地行星一样,可根据化学性质或物理(流变学)性质分为若干层。然而,地球的内核、外核具有明显的区别,这是其他类地行星所没有的特征。 ②地球外层是由硅酸盐矿物组成的地壳,下面又有一层黏稠固体组成的地幔,地幔和地壳之间的分界是莫霍不连续面。 ③地壳的厚度随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从海底的6千米到陆地的30至50千米不等,地壳以及地幔较冷、较坚硬的上层合称为岩石圈,板块也是在这个区域形成的。 ④岩石圈以下是黏度较低的软流圈,岩石圈就在软流圈上方滑动,地幔晶体结构的重大变化出现于地表以下410至660千米之间的位置,是分隔上地幔及下地幔的过渡区。 ⑤在地幔以下,是分隔地幔和地核的核幔边界(古登堡不连续面),再往下是黏度非常低的液态外地核,最里面是固态的内地核。 ⑦内地核旋转的角速度可能较地球其他部分要快一些,每年约领先0.1–0.5°,内地核半径1220千米,约为地球半径的1/5。
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
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core)、地幔(mantle)、地壳(crust)。地球地核、地幔和地壳的分界面,主要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急剧变化推测确定。
内部结构
当地壳岩石发生断裂错动时,会产生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地震所释放出的能量非常巨大,可相当于10万颗普通的原子弹爆炸。它能使地球像一个巨大的音叉那样发生振动,产生强大的地震波。
当人们在地表用仪器观测地震波向地球中心传播时,发现地震波在大陆底下33千米左右深处,在海洋底下10千米左右深处发生了巨大的突变;在地下2900千米左右深处又发生了巨大的突变。这表明地下有两个明显的界面,界面上下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很大差异。
第一个界面位于33千米深处,是奥地利科学家莫霍洛维奇于1909年发现的,简称为“莫霍面”。另一明显界面位于2885千米深处,是德国科学家古登堡于1914年发现的,简称为“古登堡面”。
据此,科学家们认为,地球内部大致可分为三个组成物质和性质不同的同心圈层,最外面的一层称为地壳,最中心部分称为地核,中间一层称为地幔。如果把地球内部结构做个形象的比喻,它就像一个鸡蛋,地核就相当于蛋黄,地幔就相当于蛋白,地壳就相当于蛋壳。
地球的结构
地球的内部结构为一同心状圈层构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为地核、地幔、地壳。
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较高地区,如青藏高原,其地壳厚度可达60至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
地幔是地球的莫霍面以下、古登堡面(深2885km)以上的中间部分。其厚度约2850km,占地球总体积的82.3%,占地球总质量的67.8%,地幔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
地核是地球内部古登堡面至地心的部分,其体积占地球总体积的16.2%,质量约占地球总质量的31.3%,地核的密度达9.98-12.5g/cm³。
地球的演化时期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发生一些天文与地质事件,将事件的时间段叫做地质时期。在不同的地质时期,地质作用不同,特征不同。
各地质时期,与地球相关的宇宙空间及太阳系和地球所发生的大事件,地球自身、地壳运动、地层、岩石、构造、古生物、古地磁、古冰川、古气候等多方面都留下了记录。
将地球历史划分为:地球形成时期、地壳形成时期、进入太阳系前时期、进入太阳系时期、地月系形成时期、新生时期。
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由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地球固体圈层的最外层,岩石圈的重要组成部分。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km;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km;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 地幔,位于地壳下面,是地球的中间层。厚度约2865公里,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化学成分主要是含铁镁的硅酸盐。地幔是驱动地球工作的引擎,也是地震、火山喷发和大陆移动的原因。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于地球的最内部。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高密度,地核物质的平均密度大约为每立方厘米10.7克。温度非常高,有4000~6800℃。地核的质量占整个地球质量的31.5%,体积占整个地球体积的16.2%。 全球地壳最厚的青藏高原地区 全球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部分的地壳平均厚度为33千米,如果是在高原和山地等海拔较高地区,如青藏高原,其地壳厚度可达60至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一般平均厚度只有6千米。由此发现,地壳厚度变化的规律是:地球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
地球内部样子如下图:
地球内部包含:
1、地壳
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的固体外壳,地壳的厚度是不均匀的,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大陆部分平均厚度约33千米,高山、平原地区(如青藏高原)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
2、地幔
地幔是介于地表和地核之间的中间层,厚度将近2900千米。主要由致密的造岩物质构成,这是地球内部体积最大、质量最大的一层。它的物质组成具有过渡性。靠近地壳部分,主要是硅酸盐类的物质;靠近地核部分,则同地核的组成物质比较接近,主要是铁、镍金属氧化物。地幔又可分成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
3、地核
地核又称铁镍核心,其物质组成以铁、镍为主,又分为内核和外核。内核的顶界面距地表约5100公里,约占地核直径的1/3,可能是固态的,其密度为10.5—15.5克/立方厘米。外核的顶界面距地表2900公里,可能是液态的,其密度为9—11克/立方厘米。
扩展资料
地球的诞生与演化
1、地球形成之初是一个由岩浆组成的炽热的球,后来地表的温度不断下降,固态的地核逐渐形成。密度大的物质向地心移动,密度小的物质浮在地球表面,形成了一个表面主要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2、太古宙、元古宙时期,地球自向外释放能量,由高温岩浆不断喷发释放的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构成了非常稀薄的早期大气层---原始大气。随着原始大气中的水蒸气的不断增多,越来越多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再汇聚成雨水落入地表,形成了原始海洋。
3、显生宙时期,其时限由543Ma至今,这一时期生物及其繁盛,地质演化十分迅速,地质作用丰富多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地球构造
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
地球内部可以分成好几个同心圈层。
粗略地看,地球大致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3个圈层。 地壳是地球外部的一层坚硬的外壳。地壳由各种岩石组成,除地表覆盖着一层薄薄的沉积岩、风化土和海水以外,上部主要由花岗岩类的岩石组成,而下部则主要由玄武岩或辉长岩类的岩石组成。
生命进化
地球提供了仅有的能够维持已知生命进化的环境。人们认为约40亿年前的高能化学反应产生了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又过了5亿年则出现了所有生命的共同祖先,而后分化出细菌与古菌。早期生命形态发展出光合作用的能力,可直接利用太阳能,并向大气中释放氧气。
大气中积累的氧气受到太阳发出的紫外线作用,在上层大气形成臭氧(O3),进而出现了臭氧层。早期的生命以原核生物的形态存在。根据内共生学说,在生命进化过程中,部分小细胞被吞进大细胞,并内共生于大细胞之中,成为大细胞的细胞器,从而形成结构相对复杂的真核细胞。此后,细胞群落内部各部分的细胞逐渐分化出不同的功能,形成了真正的多细胞生物。
由于臭氧层吸收了太阳发出的有害紫外线,陆地变得适合生命生存,生命开始在陆地上繁衍。已知生命留下的最早化石证据有西澳大利亚州砂岩里34.8亿年前的微生物垫化石,西格林兰岛变质碎屑岩里37亿年前的生源石墨。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地球内部结构(地球内部结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地球内部结构地球的内部结构可以分为哪几层?地球内部结构是什么?地球的结构地球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