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笔记)

好专业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以下6个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高一地理必修...

今天我们来聊聊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以下6个关于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

    1.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 篇一   一、东亚:   1、东部沿海:季风气候显著;(XX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2、西部内陆: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二、东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中南半岛大部分、菲律宾群岛,北部夏季高温多雨);   2、热带雨林气候;(分布在马来半岛和马来群岛,常年高温多雨);   三、南亚:   1、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印度半岛大部分);   2、热带沙漠气候;(印度中下游;巴基斯坦以热带沙漠为主);   四、中亚:   温带大陆干旱、半干旱气候;   五、西亚和北非:   1、热带沙漠气候为主;(770多万平方千米);   2、小部分为地中海气候;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草原气候;   2、热带雨林气候;   3、热带沙漠气候;   4、地中海气候; 2.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 篇二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3.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 篇三   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计算原理:   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既1°=4分钟)   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   说明:   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   ⑴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⑵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⑶计算:   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   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 4.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 篇四   昼夜长短与时间判断   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昼夜长短与太阳直射点所在半球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所以,要理解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空间分布规律。   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5.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 篇五   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   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海上内循环   主要环节:   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分地表和地下径流)等。   意义:   ①联系四大圈层,在它们之间进行能量交换和物质迁移,塑造地表形态   ②使各种水体相互转化,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③更新陆地水资源。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主要对地表径流,及对小范围的蒸发、降水环节进行影响,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和人工降雨等是常见的形式。 6.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 篇六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7.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 篇七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构

    本章教材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首先介绍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然后介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太阳与地球的关系,从第三节开始,将眼光移向地球,介绍了地球的运动,本节主要讲述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是一个具有圈层结构的天体,这是地球通过长期演化形成的,也是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要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就必须了解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往的教材一般是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分开,而且是在不同单元中讲述。本教材考虑到圈层结构是地球最显著的结构特征,如果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分开讲述,不利于学生形成地球圈层结构的整体观念,因此将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放在一节中讲述。 本节教材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内部圈层,二是外部圈层。内部圈层部分首先介绍了对地球内部探测的主要手段——地震波,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差异和变化,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在这三个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地壳。外部圈层部分主要介绍了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在这几个外部圈层中,重点介绍了大气圈。而且在大气圈中还介绍了大气的垂直分层,这是因为大气的垂直分层是地球大气最主要的特征,大气的分层结构与大气的热量、运动以及许多大气现象都有密切的关系,因此这部分内容是学习后面内容的基础。在本教材中,将中间层、热层和外层合并,统称为高层大气。这样处理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为了更加突出与人类关系相对密切的对流层和平流层,二是因为影响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的电离层跨中间层和热层两层,很难将它划在其中的任意一个圈层,所以只有放在高层大气中讲述才显得较为合理。在大气的垂直分层中,尤以对流层最为重要,因为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对流层的底部,而且对流层的天气变化,也是众多天气现象的发生地。 知识点总结 考点1、地球的内部圈层 1.地震波: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P)和横波(S)之分。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变化而变化。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气体,而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 2.不连续面:地球内部的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它们是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 地球内部存在着两个不连续面,其中莫霍界面位于大陆部分地下33千米处;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处。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加;而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而横波完全消失。 3.圈层划分: 圈层名称  不连续面  深度(Km)  特征 地壳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平均17 1000 2900 5000 6370  ①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 ②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 地幔  上地幔  ①固态 ②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 下地幔  ①可能为固态 ②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 地核  外核  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 内核  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 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 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 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 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层 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光球 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 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 太阳风 2.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 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 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的地球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知识摘要   1.天体和天体系统   2.天体类型及特征   3.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4.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5.地球的普通性与特殊性以及地球拥有生命的条件   知识结构   一、 宇宙   1、天体:概念和类型   2、天体系统:概念和级别   二、太阳   1、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2、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的分层及活动   A光球层:太阳黑子   B色球层:耀斑和日饵   C日冕层:太阳风   (2) 对地球的影响   A 干扰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信   B 磁暴和极光   C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二、 地球   1、普通性   (1)九大行星共有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特征   (2)按结构分类,属于类地行星   2、特殊性   (1)有生命存在   (2)有生命存在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   知识摘要   1.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速度等特征   2.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地转偏向力   3.地方时、区时的计算;日界线   知识结构   一、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方向:自西向东,自北极上空向下看呈逆时针方向,南极反之   (2) 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04秒   (3)速度: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大小及分布规律   2、意义   (1)产生昼夜交替   (2)产生时差:   A地方时: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   B时区的划分:全球每隔15度划分成一个时区全球划分成24个时区   C区时的计算: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   D国际日期变更线:大致与180度经线重合,西比东日期多一天   (3)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向   知识摘要   1.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速度、轨道等特征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知识结构   一、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概况   (1) 方向:自西向东   (2)速度:1月初在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7月初在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   (3)周期: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黄赤交角   (1)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   (2)度数:目前是23°26′   (3)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   (2)昼夜长短的周年变化   (3)四季的划分:天文四季;气候四季;我国传统四季;候温四季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知识摘要   1.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及作用;大气的垂直分层及特征。   2. 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性大气环流及气压带风带。   3. 大气运动,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   4. 常见的天气系统,副热带高压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伏旱。   知识结构   一、 大气的成分   1、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   2、水气   3、固体杂质   二、大气圈的结构   1、对流层   2、平流层   3、高层大气   三、大气运动的原因   1、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2、水平运动直接原因: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   3、水平运动原动力:水平气压梯度力   四、大气水平运动受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决定原始风向、风速   2、地转偏向力: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3、摩擦力:改变风向,减小风速   五、大气环流   1、三圈环流的形成和分布:低纬、中纬、高纬   2、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   (2)分布:东亚:温带季风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   六、海陆分布影响环流   1、北半球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1)一月,大陆上是高压,海洋上是低压   (2)七月,大陆上是低压,海洋上是高压   2、南半球气压带呈带状分布   七、常见天气系统   1、锋面   (1)冷锋   (2)暖锋   (3)准静止锋   2、气旋与反气旋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知识摘要   1.水圈的组成,水圈中水体的组成及作用。   2.水循环、水循环的类型、主要环节及其意义,不同类型水循环发生的空间范围。   3.洋流、洋流的类型、分布规律,洋流的成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水圈的组成   1、海洋水   2、陆地水   (1)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沼泽、冰川   (2)地下水   二、水循环的类型   1、海陆间循环   2、海上内循环   3、陆上内循环   三、洋流   1、概念:海水沿相对稳定的方向做大规模运动   2、洋流的分布规律   (1)中低纬海区以副热带高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2)北半球中高纬海区以副极地低压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3)西风漂流   3、洋流的地理意义   (1)对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2)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形成大渔场   (3)对航运事业的影响:顺洋流快,逆洋流慢   (4)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加快净化速度,扩大污染范围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知识摘要   1.地球内部三大圈层,岩石圈的结构,地壳结构的特点。   2.岩石圈的组成及三大岩类,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及三大岩类之间的关系。   3.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表现;地壳运动与地质构造;理解地壳运动及流水、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   知识结构   一、 地球内部   1、 地壳   (1) 分层   A硅铝层:以氧、硅、铝为主,钠、钾较多   B硅镁层:以氧、硅、铝为主,镁铁钙增多   (2)结构特征   地壳厚度不均和硅铝层不连续分布   2、 地幔   3、 地核   二、 岩石圈   1、范围   2、组成   岩浆岩:花岗岩、玄武岩   沉积岩:石灰岩、页岩、砂岩   变质岩:大理岩、板岩、石英岩   三、 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   (1)类型:变质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地质构造:褶皱:背斜和向斜;断层:   2、外力作用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重力、化学作用   第五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第一节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知识摘要   1.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2.理解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   3.关于陆地环境整体性的成因,要在第二单元的基础上深刻理解地球四大圈层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地壳物质循环及生物循环进行着能量交换和物质运动,从而各个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并结合教材及相关事例加以巩固。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概念: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一致。   各要素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2、成因: 地球各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地域之间相互影响。   第二节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知识摘要   1.了解自然带的概念,记忆各个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及对应的气候类型。   2.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3.学习过程中要结合教材中的插图和身边的事例加深理解。   知识结构   一、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地域差异   2、地域分异规律   (1)水平地域分异   A概念   B分类   C原因 基础 表现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垂直地域分异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1、大气的组成及氮、氧、二氧化碳、水汽、臭氧和固体杂质等主要成分的作用   低层大气组成:稳定比例的干洁空气(氧氮为主)、含量不稳定的水汽、固体杂质   氮——生物体基本成分   氧——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光合作用原料;保温作用   臭氧——地球生命保护伞,吸收紫外线   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杂质:凝结核   2、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大气分层气温随高度变化气流状况其它特征与人类关系   对流层越高越低对流占3/4大气质量;水汽和尘埃;各纬度层高不一致天气现象   平流层越高越高平流高空飞行;存在臭氧层   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太阳活动干扰短波通讯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根本能量源:太阳辐射(各类辐射的波长范围及太阳辐射的性质——短波辐射)   (2)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的热力作用)——太阳晒热大地,大地烤热大气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三种形式及各自现象(用实例说明)   影响削弱大小的主要原因:太阳高度角(各纬度削弱不同)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了解地面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大气辐射(红外线长波辐射)   保温作用的过程:大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   (图示及实例说明——如霜冻出现时间;日温差大小的比较)   保温作用的意义:减少气温的日较差;保证地球适宜温度;维持全球热量平衡   4、大气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的成因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1、陆地环境的整体性:陆地环境各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陆地环境的整体性。例如我国西北地方各环境要素都体现出乾旱特徵。   2、陆地环境的地域差异有:   ①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热量)——纬度地带性   ②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水分)——经度地带性   ③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水分和热量)——垂直地带性   3、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   ①山地所处的纬度;   ②山地的海拔;   ③阳坡、阴坡;   ④迎风、背风坡。   4、影响雪   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响因素有两个:   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阳坡、阴坡);   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风、背风坡)   5、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6、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   ①两大地震带是:环太平洋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我国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国位於两大地震带中。   ②地质灾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护植被,改善生态环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潜水、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气压   中心气压水平气流方向垂直气流方向中心天气状况举例其它影响   气旋低北逆南顺向上阴雨亚洲低压沿槽线形成锋面   反气旋高南顺北逆向下晴亚洲高压   锋面气旋(重要!)   要求:图上每一个天气系统的识别;   不同地点所受天气系统的控制及出现的天气现象   8、地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因子分析   地理位置   A纬度位置:决定太阳辐射——气候差异的最基本原因——决定热量或气温   B海陆位置:   例如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海洋性气候温差小,湿度较大;大陆性反之   大陆东岸季风气候形成是由于海陆之间的热力性质的差异   大气环流(气压带和风带)   特点:双重性质——各纬度、海陆之间水热交换;直接控制某地气候特点(水热状况)   下垫面(地表状况);最近地面大气直接热源与水源   其它影响气候的因素:人类活动、洋流(寒流降温减湿;暖流增温增湿)   气候类型   气候特点(会判断气温降水图;会描述)   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

    地理必修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认识过程

    2、可见宇宙:半径 140亿 光年

    3、天体系统的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太阳系:中心天体( 太阳 ):质量占 99.86%

    2、八大行星: 水星 、 金星、地球 、 火星 木星、 土星 、 天王星 、海王星 组成 --- 地月系: 地球 和月球

    3、总星系: 银河系 和 恒星世界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外观和所处的位置

    2、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

    3、自身条件 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

    4、外部条件 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与地球

    1、太阳辐射

    2、概念: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波长范围: 0.4~0.75为可见光波段。

    太阳常数: 8.24焦/平方厘米?分。

    3、对地球的影响:太阳辐射→能源

    太阳辐射→大气运动、水循环。

    二、太阳活动与地球

    1、太阳活动

    概念: 太阳释放能量的不稳定性所导致的一些明显现象 。

    2、类型: 黑子→出现于 光球 层。

    耀斑和日珥→出现于色球层。

    太阳风→出现于 日冕 层。

    3、对地球的影响:黑子与气候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周期 11 年)。

    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极光。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自转)

    一、概 况

    方 向: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 逆 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 顺 时针方向。

    周期: 恒星日,长23小时56分4秒,而1太阳日是地球自转360°59’所需的时间。

    速度: 角速度为 15°/时。地球表面除 南北两极点外都相等。

    线速度从 低纬向 高纬递减,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 一半 。

    二、地理意义

    ①导致 昼夜交替现象,由此,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②水平运动的物体产生偏向,北半球向 右偏,南半球向左 偏。

    ③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 位置相同的地方,

    2、地方时相同。东经数值越大的地方,地方时的值越 大 。西经反之。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3、时区和区时:为了便于使用。国际上规定将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占有 15 个经度,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 区时 ,又称 标准时 。

    4、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时区差×1小时

    5、时区差的求法:在0时区两侧相加,同侧相减

    6、加减号的确定:所求地在已知地 东取加号,反之取减号

    7、国际日期变更线:一条大体沿 180°经线穿行的 折 线,它是为了消除因为地球球形而导致的

    8、日期换算中的不同结果而设定的,同时为了保持180°经线上同一行政归属的地方日期相同。

    第三节 地球的运动(公转)

    一、概 况

    1、轨道:是一个椭圆,太阳位于其中的一个 焦点上,每年1 月初位于近日点, 7 月初位于远日点。

    2、方向:自西向东

    3、角速度约为每天59’ ,近日点时较 快 ,远日点时较 慢

    4、周期为 1年 ,约为 365 日 6 时 9 分

    5、黄赤交角及其影响:地球自转的轨道面叫做 赤道 面,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叫 黄道 面。地球的赤道面与黄道面之间的夹角,叫 黄赤交角,约为 23.5°。也可以说,地轴与黄道面之间约成 66.5°的夹角。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 的变化, 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地理现象。

    二、五 带

    1、名 称: 热带、 北温带、 南温带、 北寒带、 南寒带

    2、划分界线: 南北回归线 、 南北极圈

    三、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1、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 公转 (自转或公转)运动。

    2、节 气

    春分时间:3 月 21日 直射点位置:赤道移动方向:向 北 B

    夏至时间:6 月22 日 直射点位置:北回归线移动方向:向 南A

    秋分时间:9 月 23 日直射点位置:赤道移动方向:向 南 D

    冬至时间:12 月 22 日直射点位置:南回归线移动方向:向 北 C

    四、地理意义

    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高度角的概念:太阳相对于(地平面)的高度角

    2、各地太阳高度在地方时 12时时最大,称为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在(太阳光直射) 的纬线最大,向 南、 北 两侧逐渐降低。

    3、昼夜长短的变化:

    太阳直射在哪一个半球,哪个半球的白昼就(长) ,而且纬度越高,白昼越(长) ,在极圈以内的地区还可能出现(极昼)现象。另一个半球的情况相反,(赤道上) 各地的昼夜长短,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

    四季的更替: 中纬度地区明显。四季更替表现为一年中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夏季是一年中 (白昼)较长, (太阳高度) 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总结

    第一章行星地球知识总结;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1.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3.;4.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1.特征:①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②结构特;2.距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3.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知识总结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天体是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2.天体系统:运动着的天体与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的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

    4.光年:计算天体间距离的单位。

    二、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特征:①运动特征:同向、共面、近圆;②结构特征:质量、体积、距离

    2.距太阳由近到远:水金地火木土天海冥;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金星距地球最近

    3.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三、地球是一个存在生命的行星

    ①有适宜的温度——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适中,因而有适宜的温度;②有液态水——内部物质运动、距离适中;③有适量的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因而有适量的大气;④安全的宇宙环境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四周发射能量,这种现象称为太阳辐射,其能量来源为核聚变。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①生物的生成(光、热资源);②促进水、大气的运动; ③生产生活:产生了太阳能、煤、石油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主要类型有黑子、耀斑,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 ①黑子:温度比其他地方低;

    ②耀斑:色球的某些区域突然出现的大而亮的斑块。每当耀斑爆发会释放出很强的无线电 波,大量的紫外线,X射线,γ射线,以及高能带电粒子

    ③黑子、耀斑周期:11年,同步起落,体现太阳活动的整体性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电离层扰动,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②干扰地球磁场,磁暴现象;③两极出现极光;④发生自然灾害;⑤对气候的影响。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在回归线之间的地区,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机会,此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为90°。太阳直射南北回归线时出现极小值。其中除赤道两个极小值都是最小值外,其它地区以太阳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最小。

    2、在回归线之上的地区,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机会,分别是夏至和冬至。

    3、在回归线之外的地区,可含南北回归线,在太阳直射本半球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直射另一半球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

    二、地球自转与时差

    1.晨昏线(圈):晨昏线平分地球,太阳光线垂直于晨昏线。

    2.地方时:经度相差1度,地方时相差4分钟,正午时,太阳高度角为一天中的最大值,地方时为12点。

    3.区时:全球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度个时区都以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为本区的区时。相连的时区区时相差1小时,东加西减。

    国际日期变更线(国际日界线):基本沿东经180度。由西向东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减一天;由东向西跨过国际日界线,日期加一天。

    日期变更:0时区和国际日界线把全球日期分为今天和昨天。当0时区和中时区重合时,今天的日期和昨天的日期相等。 时区=经度/15,十分位四舍五入

    4.北京时间:东八区区时,东经120度地方时

    5.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

    三、地球的公转与季节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同时进行的,这种形式的运动产生了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23°

    26

    1.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地轴

    两面:赤道平面: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

    黄道平面:地球公转轨道平面。

    三角度:①地轴与赤道平面垂直;②地轴与黄道平面斜交,角度为66°34′

    ③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23°26′

    2.三不变:地轴空间指向不变;黄赤交角大小不变;地球运动方向不变。

    3.两个变: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地表接受太阳垂直照射的点

    (太阳直射点)。

    4.正午太阳高度角:地方时12点时,太阳光线与地面的夹角。

    5.太阳直射: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度,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

    中第三条水平直线为太阳直射)

    6.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规律:从直射点向两边递减。

    07.某地正午太阳高度角=90—∣某地纬度—太阳直射点纬度∣,南

    纬用负值代入。

    8.太阳直射点

    的移动:

    9.春分/秋分:

    ①侧视图:

    ②日期:春分3

    月21日前后,

    秋分9月23日

    前后

    ③太阳直射点

    在赤道,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心(图中第三条水平直线为太阳直射)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⑤地轴和晨昏线重合

    ⑥昼夜等长

    ⑦正午太阳高度角从赤道向两边递减

    10.夏至:

    ①侧视图:

    ②日期:6月22日前后

    ③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

    心(图中第三条水平直线为太阳直射)

    ④晨昏线和太阳光线垂直,经过地心

    ⑤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极昼;南半球夜长昼短,南极圈极夜。赤道昼夜等长。 ⑥正午太阳高度角从北回归线向两边递减

    11.冬至:

    ①日期:12月22日前后

    ②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南纬23度26分,直射光线延长线经过地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二节笔记)》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笔记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地球的圈层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太阳对地球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总结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