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教案(蜀道难教案优秀教案)

对口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蜀道难教案,以下6个关于蜀道难教案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蜀道难》李白语文教案设计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蜀道难教案蜀道难教学教案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高中语...

今天我们来聊聊蜀道难教案,以下6个关于蜀道难教案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蜀道难》李白语文教案设计
  •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 蜀道难教案
  • 蜀道难教学教案
  •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
  • 《蜀道难》李白语文教案设计

      《蜀道难》是李白的成名之作,它是语文课中重要的一篇课文,如何掌握它的教学教案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李白《蜀道难》的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蜀道难》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特色。   2.要参照课文注释,大体读懂诗意。   3.把握诗歌情感基调,走进诗歌神奇的艺术世界。   4.运用诵读技巧,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诗歌中新奇的意象及意境。   2.多种艺术手法的分析,比如夸张、想象、比喻等。   3.诗歌主旨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 方法 一:展示有关蜀道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蜀道的特点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接着共同赏析几篇描写蜀道难的诗作,看看它们的表现手法,进而引出李白的《蜀道难》。   2.方法二:可结合课后练习第四题,借用李白“谪仙人”雅号的由来引出李白的成名之作《蜀道难》。   【设计意图】主要是激发学生兴趣,拓展他们的思维,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课程导入部分是必须的,好的开端等于成功课堂的一半。   (二)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   1.作者生平。   注:学生虽然熟知李白,但信息是零碎的,所以教师应梳理作者信息,让学生对李白的认知成系统。   2.创作背景。   注:可结合唐代文人壮游天下以求功名为大背景,特别要注意理解李白出蜀时的精神世界,然后引入贺知章对《蜀道难》的赏识。   (三)乐府诗和乐府古题   1.乐府诗相关知识。   “乐府”,本是掌管音乐的机关名称,最早设立于汉武帝时,南北朝也有乐府机关。其具体任务是制作乐谱,收集歌词和训练音乐人才。歌词的来源有二:一部分是文人专门创作的;一部分是从民间收集的。后来,人们将乐府机关采集的诗篇称为乐府,或称乐府诗、乐府歌词,于是乐府便由官府名称变成了诗体名称。   乐府双璧为《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宋人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是收罗汉至五代乐府最为完备的一部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等12大类;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乐府诗集》现存汉乐府民歌40余篇,多为东汉时期作品,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与人民生活,用犀利的言辞表现爱恨情感,较为倾向现实主义风格。   汉乐府是继《诗经》之后,古代民歌的又一次大汇集。它用通俗的语言构造贴近生活的作品,由杂言渐趋向五言,采用叙事写法,刻画人物细致入微,创造人物性格鲜明, 故事 情节较为完整,而且能突出思想内涵,着重描绘典型细节,开拓叙事诗发展成熟的新阶段。   2.乐府古题常识。   亦称“乐府往题”,乐府诗类别名。即“拟古乐府”。汉乐府“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足以观风俗,知薄厚”(《汉书?艺文志》),为汉末魏晋以来诗人所继承。如曹操等模仿其思想和艺术风格,并沿用其旧题写了许多不再入乐的乐府诗。唐诗人更大量借用乐府旧题抒写时事,从而赋予旧题以新生命。   【设计意图】虽然必修二中学习过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和乐府古题《短歌行》,但必修三有必要再介绍一下相关知识,有助于学生温故知新。   (四)文本解析   1.整体感知。   (1)听朗读录音。   注:要求学生有目的地听:字词读音、句式停顿、情感基调。   (2)学生齐读。   注:在学生齐读之前,教师应结合相关资料,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2.细读文本,梳理文句(重点)。   注: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按字句段的顺序进行,类似于文言文的串讲,但不等同于串讲,在把诗句分离之后,要有句段的整体观。结合注释及参考资料让学生了解基本文意,并在描写内容和写作手法及作用上要做适当的点拨,原因是《蜀道难》里的词藻比较新奇丰富,意象和技巧运用较多,学生理解有难度,也是为下文问题探究作铺垫。   3.小组合作,问题探究。   (1)从课文可知,李白对“蜀道难”一咏三叹,试概括三叹的内容。   参考要点:一叹蜀道之高险,二叹蜀道之惊险,三叹蜀道之凶险。   注:一咏三叹是本诗的行文特点,也是让学生宏观把握诗歌的线索,结合第一部分的整体感知,通过此小题检查学生的理解力和概括力。   (2) 说说 全诗为什么反复咏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参考要点:首先明确这是反复(复沓形式)的表现手法,那么它的作用是什么?应结合具体文本分析,立足于形式结构和诗歌主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既是作者咏叹的主题,也是诗意转折和抒情变化的标志。它在第一段出现,像晴天霹雳震撼人心,开启出一篇“奇之又奇”的文字;在第二段出现,承前启后──承接前面的“畏途巉岩不可攀”,引发后面的“其险也如此”;在第三段出现,曲终奏雅,再三致意,其殷切关心之意,溢于言表。从形式上看,每次呼出这句话,都完成了一种韵律的转换,即抒情、议论和描写之间的交替。   (3)请结合具体文本,谈谈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要点: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比喻,夸张扬厉的笔法,流转华美的韵律。(这是主要的艺术特色,在学生回答后,需要老师点拨和补充,学生如果体会到其他特色,言之有理就应给予肯定)   (4)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参考:关于这首诗的立意,历来众说纷纭,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   A.为忧虑房琯、杜甫而作,认为作者写此诗是担心身为剑南节度使的严武会危害在蜀的房琯和杜甫;B.讽刺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入蜀,首倡者为给李白集作分类补注的元人肖士;C.讽刺四川军阀章仇兼琼;D.“即事成篇,别无寓意”,以明人胡震亨《唐音癸签》和顾炎武《日知录》为代表。经今人研究,前三种说法,或于史实不符,或于时间不对,都很难成立。所以我们以第四种说法为基础,认为本诗的主题是“送友人入蜀”,是沿袭乐府古题的“即事成篇”之作。(有关主旨的争议应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所了解,但应提醒学生注意主旨的理解应有理有据于文本,不可牵强附会。)   【设计意图】古典诗歌解读应以文本为本位,进行细读,在学生整体感知后,由教师引导分层分析诗句,将诗歌压缩的内容展开,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淀和思考,只有理解了诗歌的字面意义,文本的深入才有了基础和前提,体会诗歌的方法精髓在于文本细读,所以在“细读文本”部分重点是梳理字句,析词解句是诗歌解读的最为基本的方法,但是它不是跳跃性地选取应试性的考点讲解,而是注重发掘诗歌的内涵和艺术,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会读诗,读懂诗,而不是一知半解的状态;“整体感知”到“文本细读”再到“问题探究”,三个模块重视的是基础,能力层级是提升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解诗的方法。   4.反复诵读,读出韵味。   可以欣赏不同的名家朗诵视频,帮助自己理解。   【设计意图】李白作品,浑如天成,不可节解,所以要多多诵读,进行整体观照。通过反复诵读、美读,当能更好地领会这首诗的妙处。   (五)课后作业   《蜀道难》教案设计二   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了解唐代诗歌发展历史   3.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情感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雄奇险峻的写法。   4.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最高峰,唐诗是中华艺术园地的瑰宝。唐代的诗歌,一般都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评为“初唐四杰”,诗风健康,活泼。   盛唐的代表人物就是我们这一单元涉及到的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除此以外,盛唐还出了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作。   中唐的代表人物是白居易,他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   二、简介作者   李白与杜甫一向被视为唐诗世界中两座并峙的高峰,同时,他们也构成了唐诗的分野,李白于太平盛世唱响了富于浪漫色彩的诗歌情调,形成了豪放飘逸的风格;杜甫则于乱世中倾注了更多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将自己的诗歌风格定义为“沉郁顿挫”。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伟大诗人。少年时就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才。“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二十五岁起就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有体验。其间曾因吴钧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受权贵谗毁、排挤,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政治抱负未能实现,使他对当时政治腐败,获得较深认识。天宝三载,在洛阳与诗人杜甫结交。安史之乱中,怀着平乱的志愿,曾为永王幕僚,因兵败牵累,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李白性格豪迈,渴望建功立业。他粪土王侯,傲视权贵,同情人民,关心政局。有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的情绪。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诗风雄奇、飘逸、直率、自然,对当时和后代都有巨大的影响。有《李太白全集》。   三、写作背景:   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从唐代开始人们就多有猜测,主要有四种说法:甲、此诗系为房(王官)、杜甫二人担忧,希望他们早日离开四川,免遭剑南节度使严武的毒手;乙、此诗是为躲避安史之乱逃亡至蜀的唐玄宗李隆基而作,劝喻他归返长安,以免受四川地方军阀挟制,丙、此诗旨在讽刺当时蜀地长官章仇兼琼想凭险割据,不听朝廷节制:丁,此诗纯粹歌咏山水风光,并无寓意。   这首诗最早见录于唐人殷(王番)所编的《河岳英灵集》,该书编成于唐玄宗天宝十二载(公元七五三年),由此可知李白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最迟也应该在《河岳英灵集》编成之前。而那时,安史之乱尚未发生,唐玄宗安居长安,房(王官)、杜甫也都还未入川,所以,甲、乙两说显然错误。至于讽刺章仇兼琼的说法,从一些史书的有关记载来看,也缺乏依据。章仇兼琼镇蜀时,虽然盘剥欺压百姓,却不敢反叛朝廷,相反一味巴结朝中权贵,以求到长安去做京官。相对而言,还是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客观,接近于作品实际。   现在一般认为,这首诗很可能是李白于天宝一载至天宝三载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唐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四、整体感知   《蜀道难》乐府古题,这首诗描写蜀道的雄奇险峻,含有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之意。诗中想象奇特、丰富,气魄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学习这首诗,要仔细品味诗人奔放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新奇大胆的夸张和生动活泼的语言,用心感受诗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五、朗读课文、正音。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分析欣赏诗歌的内容。   1、提问:读过这首诗后,你会发现有一句话重复出现了三次,你知道是哪一句吗?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提问:这句话在 文章 三段中分别出现了三次,是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们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不是,意义上是有区别的。第一段中说“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写蜀道的高峻,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   3.赏析第一自然段:这一段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写蜀道的来历。   第二层:写蜀道的高峻。   第一层: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这几句叙述蜀国长期闭塞的状况,其中有高山阻隔,秦蜀之间重山叠岭。“四万八千岁”为夸张写法; “有鸟道”寓无人行之意。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两句叙述蜀道来由。引用了五丁开山的 典故 。   问:引用五丁开山的 传说 有什么作用?   表现人和自然间的斗争以及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强烈愿望,赞扬了神力和开路者的勇力,点染了文章神奇的色彩,吸引了读者。   第二层: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蜀山太高,连太阳的车子遇到它也只好回去,水波也被冲拧倒流。善飞的黄鹤和善攀的猿猱都不能越过。山路曲折盘旋,蜀道极高处,登者可以在山上摸到星辰。   4、学习第二段:   第二段中说“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写蜀道的奇险难行及途中的恐怖气氛。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作者借“悲鸟”和“子规”来渲染途中的悲凉凄清的氛围,有千里孤身之感。   第二层:作者极写蜀道的险恶。想象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震耳欲聋的“飞湍瀑流”之间,惊心动魄。最后用“其险也如此”劝阻人们慎入蜀地。   学生熟读,背诵。   5、学习第三段:   第三次出现在第3段,“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写蜀中战祸之烈。第一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既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则必为兵家必争之地,蜀中易生军事叛乱,景象残酷,惨不忍睹。   学生熟读,背诵。   6、小结:我们知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绝非简单地重复,那么连续出现三次,用意不一样:   奠定了全诗的咏叹基调。一叹蜀道之高峻;二叹蜀道之险恶;三叹蜀中战祸之烈。   7.诗人是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的?(创新P29)(表现手法)   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极言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了惊险的气氛。   小结:李白正是以变幻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 山水画 卷。作者表面写蜀道之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漫游中屡遭挫折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   8.艺术特色:   (1)善于把想象、夸张和神话传说融为一体,豪放飘逸。   (2)发展了乐府古题,字数参差错落, 句子 长短不一。   (3)反复咏叹,一唱三吧。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1】   教学要求:   1、了解本诗基本内容及其寓意;   2、感悟并品味诗人热烈奔放的感情和豪放飘逸的艺术风格;   3、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诗的寓意   2、诗的风格    教学设想:   1、布置预习:结合注释,利用工具书,粗通本诗,并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初步感悟诗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   2、教学方法:诵读,感悟,讨论。   3、教学时间:2教时   4、拟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1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设想:1、由温习李白诗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导入。   2、由背诵李白诗歌竞赛导入。   二、诵读全诗,整体感知   1、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2、范读全诗(或师范读,或指名范读)   要求:读出感情,读出思想,读出气势。   3、自渎并讨论全诗基本内容   提问一: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讨论,交流)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之险要,想杀人之惨景——叹战祸之烈,有申戒之意。    三、研读全诗,重点感悟   1、提问二: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讨论)   明确:“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2、提问三:作者写《蜀道难》,有无深刻的寓意?(讨论,交流)   明确:关于本诗寓意,历来解释纷纭,莫衷一是。   一说:剑南节度使严武加害房琯、杜甫,这首诗系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说: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按:章仇兼琼在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至天宝五载(746)期间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人,没有反叛中央朝廷的行经。因此说缺乏根据。   三说:为讽刺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幸蜀而作。此说也属臆测。   3、讨论: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对以上三说曾予批驳,且自创新说云:“……愚谓《蜀道难》自是古相和歌曲,梁、陈间拟者不乏,讵必尽有为而作?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必求一人一时之事以实之,不几失之凿乎?”对此说,你持何态度?   点拨:不妨结合此诗具体内容,尤其是第二、第三节内容加以思考。   明确:胡震亨的说法很有道理,“言其险,更著其戒”,七字尤其下得准确。如据文直解并联系安史之乱前后蜀地动乱频仍的情形,就可以看出诗人的用意很可能正是这样。   4、诵读全诗,感悟其思想内容。    第2课时   一、诵读全诗,突破难点   1、回顾旧知,指名表情诵读(配乐)   2、提问四: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对此,你怎样看?(讨论,交流)明确:这段话既形象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就《蜀道难》的艺术特色而言的。   3、提问五:《蜀道难》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讨论,交流)   明确:章法灵活,气象宏伟。   先说章法灵活。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由此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这样的章法可称灵活巧妙,也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再说气象宏伟。读这首诗,如从画廊经过一般,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接连不断地出现在你的眼前,它们那阔大的意境,那逼人的气势,使你怵目惊心,叹为观止。二、拓展迁移,鉴赏美点   4、提问六:这首诗中有许多精美诗句,你能就你最喜欢的诗句,作一简要的赏析吗?(讨论,交流)   点拨:仁者可见仁,智者可见智,不强求一致。   明确:①“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秦蜀之间,重山叠岭,一览无余。地貌之雄奇,世之罕见。   ②“地崩山催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想钩连”——五丁开山的故事栩栩如生,神力和人工的伟大由此可见!   ③“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一幅神气而美妙的画面:六龙拉着太阳车被挡住,不得不绕道而行;急流被大山所阻激起无数旋涡!极言山之高大。   ④“清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言登山之难,壮山之高大。如一组镜头,从眼前闪过。这是奇特的想象,这是蒙太奇的手法。   ⑤“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途中所见景物,画面如此凄清,使人感到孤寂可怕。   ⑥“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画面极为惊险,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   ……   小结: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故沈德潜云“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岂虚语哉!    二、研究性学习:   1、结合我们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再查阅相关资料,就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一探讨。   2、李白是投江自尽的。这样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性格豪放的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种归宿呢?你能从他的生平和诗歌中找到答案吗?   要求:①选做一题;   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③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2】    【教学内容分析】   《蜀道难》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3的课文。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唐代诗歌。作为这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蜀道难》具有一种示范的作用。这种示范作用一方面体现在展现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巅峰时期的作品风貌,从而感受时代与文学的联系;另一方面的作用,在于通过引导学生诵读、鉴赏《蜀道难》,进而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学会阅读其他唐诗作品。   在诗作本身之外,作者李白也是很值得研究的对象。这个中国诗歌史上的巅峰诗人以他的卓然文采和人格魅力点燃了盛唐诗歌的熊熊火焰。因此,把李白的诗歌放在这一单元的第一篇就起到了管中窥豹的作用。通过了解李白的诗了解李白,又进一步了解唐诗的风采。在之前上过的唐诗引导课的基础上,我希图通过诵读与鉴赏两个层面结合李白这位诗人来阅读他的诗。使学生能被古典诗歌的巨大魅力所吸引。    【学情分析】   《蜀道难》是一个乐府旧题。在行文上有别于学生经常诵读的格律诗,它不像格律诗一样以对偶句为主,它常常是散句居多,这就增加了诵读时情感把握的难度。高中的学生在思想上渐渐从幼稚走向成熟,但在表达上却正相反由开放转向了封闭。而诗歌阅读鉴赏恰恰需要的就是学生敢于开口去诵读,在这一点上,诗歌教学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现了矛盾。   在诗歌教学上,学生已经接触过现代诗歌,对诗歌的意象有一定的了解。而要了解唐诗乃至整个古典诗歌的魅力,仅仅了解意象是不足的。因此,在《蜀道难》的教学上,意象是一个跳板,它连接着学生的已知与未知。学生可能会被古奥艰深的用词抑制了兴趣,但诗歌丰富的想象世界与情感世界依然是引导学生主动诵读主动探究的一盏明灯。   【设计思想】   针对学生对诵读古诗的畏缩情绪,我决定以两条主线贯穿全课。一条主线在于从把握情感、掌握停顿、理解内涵三个有着层层递进关系的角度指导学生如何诵读和感受一首诗歌。另一条主线在于梳理分析《蜀道难》的句法特点、主旨情感和表现手法上的特点,探究李白对乐府旧题诗的创新和超越,进而探讨李白豪迈飘逸的浪漫主义诗风。而这两条线的交汇之处就是诗人“李白”。第一条线属于“表”,第二条线属于“里”,正是如此,让学生表里结合的去理解,去感受大诗人李白之“大”。在授课过程中,采取多样的诵读方式来把握诗歌,让学生从多方面接受朗诵这一艺术表现手法,进而能够主动的去诵读。这样既起到引导学生敢于诵读的作用,又能够有一定深度的理解诗歌。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深入了解李白其人,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章法、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 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 朗读法。   2、 点拨法。   3、 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 多媒体影音。    【教学过程】   一、请您欣赏   PPT展示画面,引入本文教学(PPT展示)   二、写作年代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初诗人在长安之时。《唐摭言》第七卷中有如下记载:“李太白始自西蜀至京,名未甚振,因以所业贽谒贺知章。知章览《蜀道难》一篇,扬眉谓之曰:‘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书的作者王定保是唐末进士,活了八十多岁,一生只有此作,其说当有根据。   研究者认为李白十六岁创作《蜀道难》 东方网03年9月3日消息:四川平武县学者曾维益经过十多年研究发现,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成名作《蜀道难》的时间是在其20岁之前,而且该诗作于古江油关(今平武县南坝镇)。   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是李白作品的艺术特点,风格雄健奔放,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是继屈原以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驰骋想象,运用神话的离奇境界,把自己热烈的感情倾注到所描写的对象之中,以惊俗骇世的笔墨,恣意挥洒,描写了壮丽奇谲的世界,借以抒发个人怀抱的抑郁和不平。他鞭挞封建社会的丑恶淋漓尽致,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皮日休说他:“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韩愈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白诗歌中强烈的爱憎之情和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一直鼓舞着人们,激发着人们,是我国人民精神财富中的瑰宝。    三、经典评论(PPT展示)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杜甫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   千古一诗人—-----杜荀鹤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余光中《寻李白》)    四、走进新课   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学生集体朗读,教师注意其读音及停顿。   2、释题:   “蜀道难”,古乐府旧题。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初年,从诗的内容来看,很可能是诗人在长安时为送别友人入蜀而作。   3、听读全诗 注意读音(PPT展示,播放录音)   噫吁戏(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mén)参(shēn)历井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砯(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讨论分析(学生听名家范读,再次朗读并思考)   1:全诗三节,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第一节,道蜀道来历,状蜀道高峻——感叹蜀道的高峻难行。   第二节,写景物凄清,状山水险恶——感叹蜀道的艰险可畏。   第三节,摩剑阁险要,想杀人惨景——叹蜀道的高峻、艰险、可畏。   2:奠定全诗抒情基调的诗句是什么?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这是一个感叹句,也是贯穿全诗的主旨句。它奠定了全诗的抒情基调,含有丰富的咏叹意味。它在诗中先后出现三次: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之要。诗人的思想、情感尽在“三叹”之中。   3: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高峻?(PPT展示)   4:诗作是如何表现蜀道的险?   ? 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 使人闻声失色,渲染旅愁和蜀道上悲凉荒寂的环境气氛,有力地烘托蜀道之难。   ? 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5:诗歌对蜀道之要是如何表现的?   剑阁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要 所守 化为狼与豺   杀人如麻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别人都说此段有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的`意图,“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这样理解可能有些道理,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但我以为如果诗人真有此意的话他绝对不会如此小气,所以我认为诗人的重点就是为了表现蜀道之难的。   六、能力提升   1: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 细读“上有六龙回日……坐长叹”这几句,说说诗人用了哪些写法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PPT展示)   3:“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   中间一句,叹蜀道 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峰。   结尾一句,叹蜀中之要,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    七、全诗总结(PPT展示)   八、知识补充(PPT展示 )   2、关于唐诗:   唐代是我国诗歌最光辉的时期。按它发展的情况分为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四个时期。   初唐的代表人物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被称为“初唐四杰” 。初唐成就最高的是陈子昂。   盛唐出现了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代表的边塞诗,以及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盛唐成就最高的是两位著名诗人李白和杜甫。   中唐的代表有“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和“韩孟诗派”(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白居易的叙事诗《琵琶行》和《长恨歌》广为传诵。   晚唐时被称为“小李杜”的李商隐和杜牧,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PPT展示)   九、课外欣赏(PPT展示)   寻李白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余光中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马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都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放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惟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西哭,向东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蜀道难教案

    1、整体感知全诗的感情基调,疏通大意,把握全诗的行文脉络。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作品的能力和方法,鉴赏本诗的艺术特色。

    3、感受本诗的宏大气势和奔放的感情,品味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4、《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像力。

    5、明确:诗人大体是按照由古至今、自秦入蜀的线索,抓住各处的山水特点来描写,以展示蜀道之难。

    蜀道难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用心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品味其飘逸豪放、流转自然的语言,体会其诗作的艺术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理清思路,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主旨、寓意。   2、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对本诗进行赏析,学习作品描写蜀道雄奇险峻的手法。(难点)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串讲法、赏析法。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在我国的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仙”。   李白初到长安,贺知章往访,看到了李白写的《蜀道难》,他看完了之后,大叹一声:李白不是人,你是仙人被贬谪到人世上了啊”,所以李白被我们尊称为“诗仙”,那么这首给李白带“诗仙”美誉的《蜀道难》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一下。   1、作者及背景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少年时代在四川度过,25岁,出三峡,泛洞庭,东游吴越,北上太原,有“大济苍生”之志。唐玄宗天宝九年(742年),李白奉召进京,他本想此行能够施展才华,有所作为,但理想很快破灭了,皇帝的不重用,权臣的排挤,加之个人的傲岸不羁,一年多便被赐金放还,因而思想上便由入世转为出世,于是放浪形骸,寄情山水,诗酒逍遥,最后客死安徽当涂。他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作,《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早发白帝城》等最能代表其艺术特色。他兼善各体诗歌,尤以古诗为精,是唐代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家。   ②课题简析。   《蜀道难》是乐府《相和歌辞瑟调曲》旧题。《乐府解题》云:“《蜀道难》备言铜梁、玉垒(均为蜀山名)之阻。”本篇根据这一诗题传统的内容,以雄健奔放的笔调,运用夸张形容的手法,描绘了由秦入蜀道路上惊险而奇丽的山川,既写了蜀道的艰难,又写了人生旅程的艰难。全诗气势磅礴,风格豪放,表现了诗人杰出的艺术才能和丰富的想象力,充分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创作特点。   2、教师范读这首诗,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把握诗中比较生僻的读音和本诗的句读   噫吁嚱(ixūxi) 鱼凫(fú) 秦塞(sai) 萦绕(íng)   石栈(zhàn) 猿猱(ná) 参(shēn) 峥嵘(zhēngróng)   抚膺(īng) 巉岩(chán) 飞湍(tuan) 咨嗟(zīiē)   喧豗(huī) 砯崖(png) 崔嵬(wéi) 吮血(shǔn)   2、在教师范读学生听读的基础,有学生齐声朗读本诗,教师检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读音和句读,在学生有失误的地方予以纠正。在学生朗读的基础,教师对本诗中比较重要的字词予以解释,疏通文意。   噫吁 :感叹词,蜀地方言。   开国何茫然:茫然,渺远貌。意谓远古事迹,茫昧难详。   尔来四万八千岁:尔,那,指开国之初。   不与秦塞通人烟:塞,山川险要的地方。通人烟,相互往来。   可以横绝峨眉巅:横绝,横着飞过去。巅,顶峰。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回,迂回、绕道。高标,可以做一方标志的最高峰。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逆折,回旋、倒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鹤”通“鹄”。   扪参历井仰胁息:扪,摸。参、井,皆星宿名。胁息,屏住呼吸。   以手抚膺坐长叹:膺,胸口。   使人闻此凋朱颜:凋,使动用法,使……凋谢,这里指憔悴。朱颜,红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去,距、离。盈,满、足。   砅崖转石万壑雷:砅,水冲击石壁发出的声响。这里作动词,冲击。   所守或匪亲:或,倘若。匪,同“非”。狼与豺,比喻叛逆的人。   侧身西望长咨嗟:咨嗟,叹息。   3、①在教师串讲重要字词,学生已经能够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从总体上把握结构。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结尾:主旨句三见   ②在总体把握的过程中,以把握结构为线索,鉴赏本诗。   (1)、诗人怎样来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明确:神话传说:五丁开山、六龙回日—写出历史上的不可逾越之险阻。   虚写映衬: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缘—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   摹写神情、动作:手扪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步履艰难、神情惶悚--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借景抒情:古木荒凉、鸟声悲凄(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使人闻声失色,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运用夸张:“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李白正是这样以变化莫测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地展现了古老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面貌,描绘出了一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   4、在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全诗结构和对有一定赏析的基础上,探讨的艺术风格。   本诗用了大量散文人的诗句,字数从碱言,四言,五言,七言,直到十一言,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极长奔放的语言风格,诗的用韵,也突破了一韵到底的程式,后面描写蜀中的险要环境,一连三换,韵脚,极尽变化之能事。   诗人创造性地继承了古代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又称反复),主旨句凡三见:开头、中间、结尾各出现一次。这并非简单的重复,因为它每出现一次都给读者带来新的启示,由此自然形成了以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使人产生一叹之不足而至于再,再叹之不足而至于三的感受。   变幻莫测,充满浪漫主义气息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这是诗人设想自己沿着盘山道攀登青泥岭的情形。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这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这很像一组摇镜头,而有趣的是后一幅:诗人从星星中间穿过,有时还好奇地触摸它们,看看是个什么样子。这是何等奇特的想像!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这是诗人设想游者在途中所见到的景物。画面是凄清的:鸟鸣,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跟此前的画面相比,色调是变了,也表现了蜀道景物的多样,但气氛是逼人的,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这是一幅极其惊险的画面,与上文着重写蜀道之高不同。连峰绝壁,砯崖转石,都会危及游人的生命,使人望而生畏,闻而心惊,故下文云“其险也如此”。   如此多的画面此隐彼现,其境界之阔大,自不待言;且无论写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其气象之宏伟,确非他人之可及。再从总体来看,其变化之速,愈变愈奇,又往往出人意料,使人目不暇接。   5、在学生已经深入理解全诗的基础上,再次诵读全诗。   六、作业:背诵全诗

    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诗的寓意;   2.思想教育目标:了解李白的放达;   3.能力培养目标:结合诗歌内容讲解诵读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先世隋时因罪徙西域。他生于安西都护府之碎叶城,约五岁时随其父迁居绵州彰明县之青莲乡。李白自青年时,即漫游全国各地。天宝初,因道士吴均及贺知章推荐,曾至长安,供奉翰林,但不久即遭谗去职。安史之乱发生,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被牵累,长流夜郎,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最后病殁当涂。李白性格豪迈,向往于建立功业,对唐玄宗后期权贵当国,政治腐化,深为不满。   其诗多强烈抨击当时的黑暗政治,深切关怀时局安危,热爱祖国山川,同情下层人民,鄙夷世俗,蔑视权贵;但也往往流露出一些饮酒求仙、放纵享乐的消极思想。他善于从民间文学吸取营养,想象丰富奇特,风格奔放飘逸,色调瑰玮绚丽,语言清新自然,为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和杜甫齐名,人称“李杜”。杜甫曾说他“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他的诗歌,现存900多首,著作有《李太白集》。   (二)写作背景   唐代蜀中商业经济极为发达,入蜀的人乐不思返,而没有认识到这一地区形势险要,自古为封建割据之地,随时有发生叛乱的可能。   这首诗大约是开元十九年(731)李白初入长安之作。《蜀道难》是乐府古题,古辞都以蜀道险阻为内容,寓有功业难成之意。正是这一点,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名未成的心事。当友人入蜀时,他便用这一古题写诗送别友人。诗中极力描绘入蜀道路的艰难险阻,表达对蜀中军阀割据作乱和友人旅蜀安危的担忧,更借此抒发世道艰难,志士功业难成的悲愤。   (三)图片展示--蜀道地形   蜀道北起陕西汉中宁强县,南到四川成都,全长450公里,入川经广元、剑阁、梓潼、绵阳、德阳等地。沿线地势险要,山峦叠翠,风光峻丽,关隘众多,唐代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形容。   (四)疏通字词   噫吁嚱(yī xū xī) 鱼凫(yú fú)   猿猱(náo) 扪(mén)参(shēn)历井   膺(yīng) 巉(chán)岩   飞湍(tuān) 喧豗(huī)   石冰(pīng)崖 万壑(hè)   峥嵘(zhēngróng) 崔嵬(cuīwéi)   吮(shǔn)血 咨嗟(zījiē)   (五)朗诵课文   请学生欣赏名家朗诵录音   (六)段落解读   1.“噫吁唏……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嚱”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之高。“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此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最后四句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叹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之意。   6.“剑阁峥嵘而崔嵬……化为狼与豺。”   读第一句当突然振起,以再现剑阁的险要景象。“一夫”两句应该得顿挫有力,表明剑阁有易守难攻的特点。但重点是最后两句,这是告诫西游的人:剑阁既为蜀之门户,形势又如此险要,自然易生军事叛乱,决不可以久居蜀地。   7.“朝避猛虎……不如早还家。”   开头四句直承上文,写蜀地军事叛乱中的残酷景象。全用四字句,节奏短而有力,读时当两字一顿,有惨绝人寰之意。稍作停顿后,改用诚恳劝说语气读最后两句。   8.“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七)结构分析(板书)   开篇: 主旨句一见   一叹 高 蜀道来历   (难行) 蜀道险峻   二叹 险 景物凄清 以“何时还”起 照   (可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三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 以“早还家”结   结尾 主旨句三见 应   (八)难点分析   诗人怎样表现蜀道的雄奇险峻?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贯穿全文。)   1、从历史的角度极言蜀道之难。   诗的开头分几层叙述蜀道的来历?   不与秦塞通人烟   鸟道   地崩山摧壮士死   引用五丁开山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点染神话色彩,引人入胜   从开山时作出的重大牺牲的角度言开辟蜀道的艰难   2、从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3、从行人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六龙回日(神话)群山挡日   万仞深渊,急浪回旋   --上下对举虚实结合   黄鹤不得过   猿猱愁攀援   --反衬、夸张   青泥岭山路九曲,行旅艰难   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   --细节描写   4、从环境的角度烘托蜀道之难。   5、从风光奇险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夸饰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   6、从现实的角度写蜀道之难。   这一段包括哪些内容?联系时代背景说说诗人这样写的意图。   突出剑阁的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不乏其人。从而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化用张载的语句,劝人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揭露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既写猛兽,又影射政治凶煞,一语双关 剑门关   。唐宝初年,太平景象的背后正潜伏着危机,作者这样写是要提醒人们注意世事、时局,表明国事的忧虑与关切。   (九)主旨分析   资料:明人胡震亨在《李诗通》中说:“白蜀人,自为蜀咏耳。言其险,更著其戒,如云‘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风人之义远矣。”   讨论明确:这首诗以咏叹为基调,一叹蜀道之高,二叹蜀道之险,三叹蜀中战祸之烈,而战祸之烈是由于蜀道高险给割据者创造了良好条件的缘故。因此,对军事叛乱的警惕正是诗人的主旨所在。   讨论题:“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诗有什么含义?它重复出现三次,有什么作用?   1. 诗的开篇就极言蜀道之难,以感情强烈的咏叹点出主题,为全诗定下基调。随着感情的起伏和自然场景的变化,“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咏叹反复出现,形成了以此为主旨句贯穿始终、内容层层深入的格局。这就是沈德潜说的“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   2.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一主旨句的每一次出现,或前或后总有一个提示内容的“副句”伴随着。主旨句出现了三次:   副句在前,主旨句在后。副句写诗人仰望蜀道时发出的感叹,突出表现了蜀道的高不可测,为下文写太白鸟道、天梯石栈、高标回日、扪井历参张本。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意在说明蜀道是“畏途”,不可轻易前往。此句有钩连前后两层内容的作用。   主旨句在前,副句在后。副句概括了上文的剑阁形势之险和蜀中战祸之烈,跟开篇相照应。以此结束全诗,兴味无穷。   (十)艺术特色   一、大胆的夸张(雄伟奇险、强烈深刻)   写蜀道难、写山高峻、写激流瀑布、写蜀地历史、写人的惊恐   二、奇特的想象(心游万仞、思接千载)   写历史传说、写人惊魂未定、写山高阻日(神话故事-六龙回日)、写黄鹤之飞、写连绵高峰   三、强烈的感情(赞叹惊异、震撼人心)   反复出现的惊叹、磅礴的气势、深刻的`感受、强烈充沛起伏动荡变化多端的情绪。   四、变幻的语言(长短不齐、纵横崛崎)   全诗句子有三字、四字、五字、七字、九字,前半部分多用长句,气势畅达夸张表现蜀道的高山险川;后半部分写剑阁险恶,多用四字句,跳荡有力,表现惊恐情绪。    三、知识点梳理   重要实词:   1、危乎高哉(形容词,译为“高”)   2、不与秦塞通人烟(名词,山川险要的地方)   3、可以横绝峨嵋巅(动词,可译为“横渡,横穿”)   4、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动词,译为:“迂回,绕道”)   5、锦城虽云乐(云:动词,说;乐:动词,可译为“享乐”)   6、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钩连:钩通相连)   7、连峰去天不盈尺(盈:满)   8、枯松倒挂倚绝壁(倚:靠)   重要虚词:   难于上青天(介词,译为“比”)   开国何茫然(多么)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尚且)   但见悲鸟号古木(只)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为什么)   通假字:   所守或匪亲(匪:同“非”)   字词意义及用法   1、猿猱欲度愁攀援:为……发愁,为动用法   2、使人听此凋朱颜 :使……凋谢,使动用法   3、砯崖转石万壑雷 :使……滚动,使动用法   4、侧身西望长咨嗟 :向西,名作状   四、课后探究(课下思考题)   1.在表现手法上你最欣赏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探究学习: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寻找美点。教师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因为鉴赏能力的提高是学生在实践中潜移默化得到的,所以,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说,同时要多肯定学生,让他们尝到鉴赏的甜头,坚定地走下去。当然在学生不知从何说起时,教师可抛砖引玉。   2.全诗最后一段写剑阁,对天宝初年的唐朝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   探究学习:在风云变幻, 剑门   险象丛生的惊险氛围中,最后写到了蜀中要塞剑阁。在大剑山和小剑山之间有一条30里长的栈道,群峰如剑,连山耸立,削壁中断如门,形成天然要塞。因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史上在此割据称王者不乏其人。诗人从剑阁的险要引出对政治形势的描写。他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的语句,目的在于劝人引以为鉴戒,警惕战乱的发生,并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揭露了蜀中豺狼的“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这既是描写蜀道猛兽,又是影射政治黑暗的双关语句,表达了对国事的忧虑与关切,为诗篇增加了现实的内涵、深厚的意蕴。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

      全诗二百九十四字,采用律体与 散文 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感情强烈,一唱三叹。诗中诸多的画面此隐彼现,无论是山之高,水之急,河山之改观,林木之荒寂,连峰绝壁之险,皆有逼人之势,气象宏伟,境界阔大,集中体现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创作个性,深受学者好评,被誉为“奇之又奇”之作。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一   教学目标: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重点难点:品味鉴赏诗歌语言。   教学过程:   一、导语:时间穿越千年,而今唐诗依然被我们吟唱。这灿烂的诗园中,有一个人曾为唐诗树起一面猎猎大旗,引领唐诗走上了浪漫主义的高峰。他就是诗仙——李白。   因为李白有颗狂放之心,所以他只须把胸中那口气喷出便成就华美的篇章。   于是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壮阔;   于是有“仰天大笑出门去”得意;   于是有“天生我材必有用”自信。   他的诗中更有如席的雪花,三千之飞瀑;以及他的危楼摘星,他的梦飞吴越无不让我们感受到想象之奇妙。   所以也只有狂放的李白,能举起诗歌的火炬,来照亮辉煌壮丽的唐代文明。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被人称为“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也”的诗篇《蜀道难》,体会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   展示教学目标。(课件展示目标)   1、品味诗歌精彩的语言。   2、学习想象、夸张等艺术手法。   三、向大家介绍三种读诗 方法 :   (1)响读——放声朗读,初感文意。   (2)品读——领悟语言、学习写法。   (3)吟诵——入情入境,审美体验。(课件展示方法)   四、响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感知诗歌大意。   标出自己读不准的字词。   明确字词的准确读音。(课件展示字词学生读)   2、请大家简单 说说 诗歌写了什么内容,谈谈对印象最深的诗句的理解。   (学生交流展示)   ——大家初读此诗,感受到了蜀道的雄奇险峻,体会到作者对朋友入蜀艰难和蜀地不可久居劝诫。诗中想象、夸张的大气,让人读之难忘。   五、下面老师范读课文,初步体会诗歌的情感。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走向的诗句,并解说。(学生交流)   (在文中三次出现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句子 。)(课件展示)   ——大家对这几句诗歌感情的把握还是比较到位的。这一唱三叹的句子,让我们有一种独特的体验。“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开篇感叹词连用,直抒胸臆,极力夸张。蜀道之高尽现眼前,让人惊叹不已;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蜀道之险,让人又惊又怕,畏惧不敢前行;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地,面对地势凶险,战祸惨烈,人只有叹息之情,作者也只能为朋友担忧了。   读至此大家已初感诗文用语之奇。   (明确叹:高(惊)   叹:险(惧)   叹:凶)(忧)(板书)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二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泳中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内容、表现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教材分析】   《蜀道难》是李白借用乐府古题,展开奇伟想象,着力描绘了秦蜀道路上壮丽雄险的山川,诗中感慨丰富,诗意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诗中的描绘,既是蜀道之景,又是作者心中的意象。诗中的感慨有山川险阻之叹,又有人生坎坷、功业难成之慨。《蜀道难》一课是一篇色彩绚丽、想象奇特的盛唐诗歌。其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体会诗歌的主旨,难点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诗歌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来鉴赏诗歌。   【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阅读的古体诗并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比较抽象难懂,学生可能会产生畏难心理,对课文不感兴趣,读不下去,或者虽能读下去,却只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而已,难以抓住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由于学生对诗歌的艺术手法分析有困难,所以,老师在讲时要注意循序渐进。   【三维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重点字音、字义、字形,整体感知全诗的内容,了解诗人李白的生平和创作。   2、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歌的艺术特色,学会鉴赏诗歌,并掌握一些常用的艺术手法,如夸张、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结合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寓于诗中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走近李白的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体味其对待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探究诗歌的情感主旨,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感受“盛唐气象”。   2、 难点:鉴赏诗歌,体会其艺术特色,探究李白豪迈、飘逸、浪漫的诗风的形成。   【 教学方法 】   朗读法,点拨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两个课时   【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把诗歌中的字音、字义以及诗歌脉络都梳理清楚了,明白了诗歌先后写了蜀道之高、蜀道之险以及战祸之惨烈,大家快速地在脑海中回忆一遍。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蜀道难》。(板书:课题、作者)唐代诗评家殷璠曾评价《蜀道难》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那么这首诗究竟奇在何处呢?这节课我们就从手法和意蕴这两个方面来看看这首诗到底奇在何处。   二、 过程   1、 诵读 文章   师:我们先来品读揣摩诗歌的手法之奇,先来看第一节。上节课我们讲了第一节写的是蜀道之高(板书),那么这一节是如何来写蜀道之高的,用了哪些手法来写呢?现在请大家自由朗诵第一节并思考这个问题。   生朗读第一节。   师:好,读完了,给大家一点时间思考一下,刚刚老师的问题是第一节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来写蜀道之难。   生:夸张、想象、用典……   师:好,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现在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一节,老师先挑几句,我们一起来赏析,之后,再由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出来的第一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这句话有没有采用什么手法?   生:夸张,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   师:对,说蜀道之难比登上青天还难,极言蜀道之难。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这句话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大家可以结合课下注释看一下。   生:这句话是用典,采用了五丁开山的神话 传说 ,写出了历史上蜀道不可逾越之险阻。   师:说的很对,所以这句话呢,是用典的手法,说具体点就是用到了神话传说。那么老师要问了,第一节里还有没有其他用到 神话 故事 的句子呢?   生:“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也采用了神话,是六龙回日的神话,写出了蜀道之高。   师:大家觉得他补充得对吗?   生(齐):对。   师:没错,这两处都采用了神话故事。前者写出了历史上开蜀道之难,后者写蜀道之高,连太阳神见了都要绕道行驶,两者都表现出了蜀道的难。作者采用这两个神话故事,使得诗歌的意象也显得阔大雄奇。好,到这里,老师想问大家,神话故事是不是真实的呢?   生:不是。   师:那是不是诗歌中的所有描写都是不真实的呢?   生(齐):不是。   师:嗯,那同学们找一找,看看第一节中有哪些实写。   生1:“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是实写。   师:对,那么既有虚写又有实写,这是什么手法?   生(齐):虚实结合。   师:对的,虚实结合。虚实结合,使得趣味、诗韵倶存,使诗歌内涵丰富,意境也十分阔大。好,我们接着来看这一句“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这句话用了什么手法?   生:……   师:老师先给大家分析一下,课下注释说,黄鹤是一种善飞的大鸟,猿猱也是一种善于攀援的动物,但是这里却说黄鹤飞不过去,猿猱也“愁攀援”,这是什么手法呢?   生:夸张。   师:对,好,我们再来看这句话还有没有用到其他的手法。诗人没有直接写山势之高,也没有直接说人行走很艰难,而是通过黄鹤和猿猱都飞不过去或者攀不过去,来说山之高,这是什么手法?   生:侧面烘托。   师:说的很对,用黄鹤不得飞渡,猿猱愁于攀援来映衬人行走难上加难,并没有直言蜀道之高以及人行走之艰难,所以是侧面烘托的手法。我们接着来看这句话:“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大家看看课下注释,上句中的“扪”是摸的意思,“历”是从中间穿过,“仰”是仰着头,“胁息”是屏住呼吸;下句中,“以手抚膺”是用手摸着胸脯,“坐长叹”,徒有长长地叹息。这整句话实际上是写登上顶峰以后的情形,我们来看,“扪”、“历”、“仰”、“以手抚膺”是不是都是动作描写啊?“胁息”和“长叹”我们不能从动作上看出来,但是可以从神态上看出来,这句呢,其实是用了一种摹写神情、动作的手法,这种手法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我们说简单一点,可以叫做细节描写。诗人通过摹写包括手摸星辰、呼吸紧张、抚胸长叹等一系列的动作、神情,使得其困危之状犹在眼前。那么,老师想问大家,诗人能真的“扪参历井”吗?   生:不能。   师:对,很显然是不可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大家翻译一下这句话。   生:山高入天,人在山上,可以用手触摸星星,甚至要从它们中间穿过。   师:嗯,课下注释写得很清楚,我们看一下,诗人不可能“扪参历井”,但这里他却说自己在山上能够“扪参历井”。这是什么手法?   生:想象。   师:对,这是诗人奇特的想象,以表现蜀道之高。好,到这里,我们已经基本看完了第一节。大家有没有想补充的?   生:老师,“猿猱欲度愁攀援”也用到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说猿猱“愁”,嗯,补充得很对,这一点老师忽略了,大家要注意一下。好,如果没有要继续补充的,那我们来 总结 一下第一节,第一节用了夸张、用典、侧面烘托、虚实结合、摹写神情、动作、想象、拟人(板书)的手法。好,看完了第一节,现在我们就一起进入第二节,我们知道第二节写的是蜀道之险(板书),那作者是怎样来写的呢?_ 你给我们读一下第二节把,大家在听他读的时候要注意思考这里面的艺术手法。   生:问君西游何时还……   师:嗯,读得不错,声音洪亮,情感到位。我们一起来鉴赏一下吧。还是老师先挑几句,一会大家补充。先看老师挑的第一句:“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大家读完这句话有什么感觉?是不是感觉列了很多景物啊?大家找一找,有哪些啊?   生:悲鸟、古木、林、子规、夜月、空山。   师:对,大家数一数,一个列了六个景,诗人有什么用意呢?悲鸟、古木、林等这些景物大家都容易看明白,那么子规呢?老师给大家介绍一下吧。子规于暮春、初夏时日夜啼叫,鸣声凄悲,关于它,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它是周朝末年蜀君杜宇即望帝冤魂所化。杜宇国亡身死,魂化为鸟,思国念家,暮春啼苦,以至于口中流血,于是人们又称子规为杜宇、杜鹃。在古代诗文中,子规成了代表冤屈、悲苦的象征性意象。所以,大家以后在赏析诗歌的时候看到子规这个景物或者说是意象,就应该知道怎么做了吧。好,了解了子规,我们再回到刚刚大家找出来的景物,我们发现,鸟、木、月、山这些意象前都加上了修饰语,那么这些修饰语有什么作用呢?   生:渲染了一种悲凉的气氛。   师:说的很对,诗人用子规这个意象,再加上悲鸟、空山等一系列带有伤感色彩的景物构成了一幅冷色调画面。鸟的号叫,使山林显得更加幽静,像原始森林一样荒寂无人,从而营造出了一种凄清的气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蜀道艰险的慨叹。那这里用了什么手法?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借景抒情。   师:是的,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表达了自己对蜀道艰险的慨叹,所以是借景抒情的手法。好,我们再来看看后文,“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里也列了很多景物,大家先找一下。好,有哪些景啊?   生:连峰、枯松、绝壁、飞湍、瀑流。   师:对,大家看一下这些景物,前三个跟后两个有很明显的区别,你们发现了吗?   生:前三个是静,后两个是动。   师:说得对,那有动有静,是什么手法啊?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三   【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如意境、声韵等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诵读品评赏鉴,体会想象、夸张的艺术特色   3.情感培养目标:让学生走近激情、浪漫、诗性和放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从学习诗歌的朗诵入手,领会诗歌循环往复逐层深化的情感节奏和豪迈飘逸的气势   2、借助于“剥皮抽筋”法,探究本诗情感主旨   3、本诗语言及艺术手法鉴赏,体会李白豪迈飘逸浪漫诗风的形成   二、教学难点:   1、鉴赏李白激昂俊逸的诗风.   2、探究本课的情感主旨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点拨法   3、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4、多媒体影音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天地是怎么形成的?(盘古开天辟地)可是在我们西南部有一个传说,天是男神造的,地是女神造的,因为女神太勤快,把地造得太大,没法和天合起来,于是她便把地折叠起来,形成了高山、低谷,这样天地就吻合了也许是西南部的崇山峻岭给了人们灵感,让他们创造了这个神话,也许是西南的山山水水给了我们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以灵感,让他创作了诗歌《蜀道难》(PPT展示)   说起《蜀道难》唐代的诗评家殷番评价这首诗是“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也”究竟这首诗奇在何处,今天,我们就通过诵读和鉴赏共同感受诗歌的奇特之处   二、诵读感知风格之奇(PPT展示)   1[活动]? 下面先请大家听一遍老师诵读,听的时候注意感受诗歌风格   2[活动]? 生诵读   3[提问]? 通过通过诵读和听读感受这首诗歌又怎样的风格?   [明确]? 雄浑、豪放   4 [活动] 诵读诗歌主旋律再次感悟雄浑豪放的风格(PPT展示)   5 [提问] 主旋律是那几句话?在诗中出现了几次?   [明确] 噫吁嚱(xī),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zī)嗟   6? [活动]指导诵读,感受诗风   乐府诗大多具有咏叹的意味这首诗言蜀道之险,有“风人之义”,咏叹的意味尤浓,诵读时必须把握这个基调,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下 面试 分层加以解说:   ①“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 文化 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蜀道能使红润的脸色枯萎,应读出害怕的感情,声音也应该越来越低沉   ③“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全诗的结束语主旨句第三次出现,要读得缓慢些,有深沉的慨叹意“侧身西望”后稍作停顿,再用渐慢渐弱的声调读“长咨嗟”三字,若有余音,以发人深思   [小结] 通过对主旋律的诵读,诗歌一唱三叹的风格就体现出来了   三、品读涵泳意境之奇   欧阳修这样评价《蜀道难》“太白之精下人间,李白高歌蜀道难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李白落笔生云烟”(PPT展示)李白的这种于众不同的风格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营造的,他反复咏叹蜀道难,蜀道到底难在哪儿?请同学们抓住文章的主旋律,思考这三句话分别从哪个角度突出了蜀道难,选择你认为最精彩的句子加以赏析,注意句子所用的表现手法   1.赏析第一小节   (1)[提问] 第一处的难是从什么角度写蜀道难的?   [明确]第一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中的“难”主要是说山势之高   (2) [提问] 哪些句子可以体现这一特点?选择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一句来鉴赏一下   [参考] ①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用了“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作者还用了上下对举的方式说明蜀道难行写出了山势之高,绵延接天万仞之深,极望回旋把蜀道的危和高写得令人心惊肉跳   [小结] 主要用了神话,突出了蜀道的高峻,连太阳神见了它都要绕道行驶,意象可谓阔大雄奇   ②“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写出了开蜀道的难写出了古代人与自然的斗争和改造自然的强烈的愿望,以及改造自然的困难这句话显得很有气势,写出古代劳动人民在劈山架路的过程中的悲壮的业绩而且这句话还运用了传说故事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③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第二句写出了蜀道山势迂回,地势极为复杂,是一种会让人迷惑的山路,走进去就像迷宫一样突出了蜀道的迂回盘旋曲折的特点 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蜀道难》教学设计 2. 高中《蜀道难》精品教学设计范文5篇 3. 蜀道难教案 4. 北师大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秦腔》教案 5. 蜀道难优秀教案 6.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蜀道难原文及翻译 7. 高中语文《蜀道难》名句默写大全 8. 李白蜀道难原文|翻译|赏析|教案|朗诵|练习题 9. 高二语文必修3《蜀道难》知识点 10. 高中语文文言文《逍遥游》优秀教学设计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蜀道难教案(蜀道难教案优秀教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蜀道难教案《蜀道难》李白语文教案设计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蜀道难教学教案李白《蜀道难》优秀教案高中语文《蜀道难》教案设计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