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渡汉江,以下6个关于渡汉江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渡汉江古诗
1、原文
《渡汉江》
作者: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2、译文
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3、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公元706年(宋之问神龙二年)作者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渡汉江古诗原文及翻译
渡汉江古诗原文及翻译如下。
一、《渡汉江》原文。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二、《渡汉江》翻译。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三、《渡汉江》赏析。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这句诗中以“鸣”字最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
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作者简介:
宋之问(约656—712),唐代诗人,一名少连,字延清,汾州(今山西汾阳)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人。高宗上元二年(675年)进士,官至考功员外郎。曾先后谄事张易之和太平公主。睿宗时贬钦州,赐死。
诗与沈佺期齐名,多歌功颂德之作,文辞华靡。放逐途中诸诗则表现了感伤情绪。律体形式完整,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宋之问集》。
李频,唐代诗人,字德新,睦州寿昌(今属浙江)人。少时以诗著称。大中八年(854年)进士,调校书郎,为南陵主簿,迁武功令。后为建州(今福建建瓯)刺史。卒于官。其诗多为五律。诗集本名《建州刺文集》,又称《梨岳集》),《全唐诗》存其诗二卷。
《渡汉江》原文翻译赏析,渡汉江全诗的意思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作者】: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译文】: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⑴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诗。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猜测,有可能即将被证实。"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过,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那么,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当然,这种独特的生活体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实只是情况特殊而已。 以上这一思索,理解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这首诗巧妙的抒情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渡汉江翻译及赏析是什么?
渡汉江有两首,一首是唐代·宋之问《渡汉江》,另一首是唐代·李百药《渡汉江》。分别介绍这两首的全文翻译及赏析。
第一首唐代·宋之问《渡汉江》
全文: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翻译:客居岭外与家里音信断绝,经过了冬天又到了春天。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赏析:
《渡汉江》诗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公元706年(宋之问神龙二年)作者途经汉水时。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公元705年(神龙元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时写下了此诗。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第二首唐代·李百药《渡汉江》
全文: 东流既弥弥,南纪信滔滔。水击沉碑岸,波骇弄珠皋。含星映浅石,浮盖下奔涛。樯乌转轻翼,戏鸟落飞毛。客心既多绪,长歌且代劳。
翻译:
东边汉江水势很大,流到南方更见其滔滔。水流拍打着古时的沉碑岸和解佩渚,声势骇人。江水可含住漫天星光,可看得见浅处的江石,在船下波涛汹涌。
桅上的乌鸦在轻轻的翻动着羽翼,嬉戏的飞鸟落下了羽毛。游子的心里满腹愁绪,我便书写下来替代他的忧愁。
注释:
弥弥:渐渐。
南纪:南方。《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此二句是说汉江水势很大流到南方更见其滔滔,也可见作者是从汉江上游乘船到襄阳的。
沉碑岸:襄阳城西北有万山;其下有沉碑潭,在县西北五里。《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珠皋:即解佩渚。据《襄阳府志》载:郑交甫在这里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交甫索佩,二女解佩以赠;转身走了十来步,佩玉和二女都不见了。
含星:珠玉曰含,是说星光如玉。
浮盖:漂在水上的船。
樯乌转轻翼:桅上的乌鸦在轻轻地翻动着羽翼。
多绪:满腹愁绪。
赏析:
全诗极具动感。船行江中由上游而下,途径襄阳正值拂晓,因此江水便有弥弥之感。“水激”、“浪骇”,皆为听觉。接下来才是“霞光”、“晓气”,此为视觉。
舟中夜行彻夜无眠,可见客心多绪。长歌一曲所驱散的不仅是旅途的疲劳,更多的则是心中的疲惫。可见“翰藻沉郁”(《新唐书》)所评不虚。
渡汉江唐李频的古诗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①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②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 ③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翻译】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作品简介】 《渡汉江》是唐代诗人宋之问(一说李频)创作的一首五绝。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前两句主要写追叙久居岭外的情况,后 两句抒写接近家乡时矛盾的心情。全诗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 归家乡时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创作背景】 此诗一说作于宋之问神龙二年(706年)途经汉水时。宋之问媚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 之,武氏去世后,唐中宗将其贬为泷州参军。泷州在岭南,唐时属于极为边远的地区 ,贬往那里的官员因不适应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生活习俗,往往不能生还。神龙元 年(705年)十月宋之问过岭,次年春即冒险逃回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 汉水)时写下了此诗。 另一说,此诗是李频由贬所泷州逃归洛阳,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汉水)时所作。
渡汉江文言文翻译
1. 渡汉江翻译 《渡汉江》,唐诗篇名,有三首:一首是五言排律,李百药的作品;一首是五言绝句,宋之问(一说李频)的作品;一首是七言律诗,元稹的作品。 此三者以五绝《渡汉江》流传最为广泛,此诗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是作者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作品名称】《渡汉江》 【创作年代】隋末唐初 【作者姓名】李百药 【文学体裁】五言排律 原文 渡汉江 东流既弥弥①,南纪信滔滔②。 水击沉碑岸③,波骇弄珠皋④。 含星映浅石⑤,浮盖下奔涛⑥。 樯乌转轻翼⑦,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⑧,长歌且代劳⑨。 [1] 作品注释 ①弥弥:渐渐。 ②南纪:南方。 《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此二句是说汉江水势很大流到南方更见其滔滔,也可见作者是从汉江上游乘船到襄阳的。 ③沉碑岸:襄阳城西北有万山;其下有沉碑潭,在县西北五里。《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④珠皋:即解佩渚。据《襄阳府志》载:郑交甫在这里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 交甫索佩,二女解佩以赠;转身走了十来步,佩玉和二女都不见了。 ⑤含星:珠玉曰含,是说星光如玉。 ⑥浮盖:漂在水上的船。 ⑦樯乌转轻翼:桅上的乌鸦在轻轻的翻动着羽翼。 ⑧多绪:满腹愁绪。 ⑨代劳:替代。 [2] 渡汉江》 【创作年代】初唐 【作者姓名】宋之问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原文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 作品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2] 】《渡汉江》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元稹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原文 渡汉江 去年春,奉使东川,经嶓冢山下。 嶓冢去年导漾水①,襄阳今日渡江濆。 山遥远树才成点,浦静沉碑欲辨文②。 万里朝宗诚可羡③,百川流入渺难分。 鲵鲸归穴东溟溢,又作波涛随伍员④。[1] 作品注释 ①“嶓冢”句: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县东北嶓冢山,初出山时为漾水,通过疏导,东北流经陕西沔县西南合沔水,又东经褒城,以下才叫汉水。 《尚书·禹贡》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语。 ②“山遥”二句:远看山上,树木只有很小一点:近看江水,清澈见底,连沉入水中的碑上的文字,好像都能辨认清楚。 沉碑:指杜预沉碑事。 ③朝宗:朝拜宗祖,指汉水归海。 ④鲸鲵:即鲸,古时常以鲸鲵为凶恶的人。“鲸鲵长百尺,雄曰鲸,雌曰鲵”。 东溟:即东海。伍员:即伍子胥。 两句是说:汉水东流,就像鲸鲵归穴,使东海溢漫,波涛汹涌;又像伍员带领的队伍、浩荡不止。 2. 渡汉江的翻译 翻译: 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原诗: 渡汉江 唐代: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出自:唐 宋之问《渡汉江》 扩展资料 主题思想: 这是诗人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意在写思乡情切,表现出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挚爱之情和游子远归家乡时激动、不安、畏怯的复杂心理。 作者成就: 作为诗人,宋之问年轻时即已知名,“尤善五言诗,其时无能出其右者。”从《宋之问集》和《全唐诗》所收作品来看,他对当时体裁多能把握,运用熟谙,佳作名句也有可观。 他在创作实践中使六朝以来的格律诗的法则更趋细密,使五言律诗的体制更臻完善,并创造了七言律诗的新体。他也是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由于宫廷诗人的局限,代笔捉刀的束囿,志向理想的低浅,他的诗文不少是歌颂功德、粉饰太平、浮华空泛之作,但随着颠簸人生,接触社会,历练生活,他也创作了一些好的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3. 渡汉江 古诗 翻译 一、【原诗】 渡汉江 朝代:唐代 作者:宋之问 原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二【译文及注释】 译文流放岭南与亲人断绝了音信,熬过了冬天又经历一个新春。 越走近故乡心里就越是胆怯,不敢打听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⑴汉江:汉水。 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⑵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 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书:信。 ⑶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三、【赏析】 《渡汉江》特意在写思乡情切,真实地刻画了诗人久别还乡,即将到家时的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 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矫揉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 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诗人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此诗人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 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 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第三、四两句描写诗人逃归途中的心理变化。 “近乡”交代诗人因长期不知家人消息而逃离贬地,走近家乡。所谓“情更怯”,即愈接近故乡,离家人愈近,担忧也愈厉害,简直变成了一种害怕,怕到“不敢问来人”。 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诗人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 因为诗人贬居岭外,又长期没有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由于诗人的牵累而遭到不幸。“音书断”“复历春”这种思念随着担心同时的到来,形成急切盼回家,又怕到家里的矛盾心理状态。 这种矛盾心理,在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 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情更怯”与“不敢问”更能体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愈接近重逢,诗人便会愈发忧虑,发展到极端,这种忧虑就会变成一种恐惧、战栗,使之不敢面对现实。 诗人正是这样逼真地再现了特殊境遇下,对家人的入骨关爱,吟咏出入类心灵的良善韵律,从而引起了千古的共鸣。 只是这种境遇的造成,诗人不能辞其咎。在这一点上,后来杜甫的“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述怀》)写战乱中担忧家人,至于不敢面对吉凶未卜的“消息”。 则更有时代感,更耐人寻味。 此诗不仅有巧妙的抒情艺术,而且有更深刻的体会。 作者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 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4. 渡汉江 古诗 翻译 "岭外音书断," 我自被流放到五岭之外同家人的音信就已中断 "经冬复历春." 已度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了一春。 "近乡情更怯," 越是走近家乡越是感到心虚胆怯 "不敢问来人。" 就是碰上一个从故乡出来的人我也不敢向他们打听家里的情况! 附上鉴赏此诗的点评: 这首诗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指襄阳附近的一段汉水)时写的一首诗。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就够悲苦的了,何况又和家人音讯隔绝,彼此未卜存亡,更何况又是在这种情况下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作者没有平列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三层意思,而是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遐荒期间孤孑、苦闷的感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复”字,似不着力,却很见作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往往容易为读者轻易放过。其实,它在全篇中的地位、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宋之问的家乡一说在汾州(今山西汾阳附近),一说在弘农(今河南灵宝西南),离诗中的“汉江”都比较远。所谓“近乡”,只是从心理习惯而言,正象今天家居北京的人,一过了黄河就感到“近乡”一样(宋之问这次也并未逃归家乡,而是匿居洛阳)。按照常情,这两句似乎应该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作者笔下所写的却完全出乎常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仔细寻味,又觉得只有这样,才合乎前两句所揭示的“规定情景”。因为作者贬居岭外,又长期接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音书断”的时间越长,这种思念和担心也越向两极发展,形成既切盼音书,又怕音书到来的矛盾心理状态。这种矛盾心理,在由贬所逃归的路上,特别是渡过汉江,接近家乡之后,有了进一步的戏剧性发展:原先的担心、忧虑和模糊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所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来梦寐以求的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则立即会被无情的现实所粉碎。因此,“情更切”变成了“情更怯”,“急欲问”变成了“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这种特殊情况下心理矛盾发展的必然。透过“情更怯”与“不敢问”,读者可以强烈感触到诗人此际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宋之问这次被贬泷州,是因为他媚附武后的男宠张易之,可以说罪有应得。但这首诗的读者,却往往引起感情上的某种共鸣。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已经舍去了一切与自己的特殊经历、特殊身份有关的生活素材,所表现的仅仅是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所产生的一种特殊心理状态。而这种心理感情,却具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形象大于思维的现象,似乎往往和作品的典型性、概括性联结在一起。这首诗便是一例。人们爱拿杜甫《述怀》中的诗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和这首诗作类比,这正说明性质很不相同的感情,有时可以用类似方式来表现,而它们所概括的客观生活内容可以是不相上下的。 5. 渡汉江翻译 《渡汉江》,唐诗篇名,有三首:一首是五言排律,李百药的作品;一首是五言绝句,宋之问(一说李频)的作品;一首是七言律诗,元稹的作品。 此三者以五绝《渡汉江》流传最为广泛,此诗收录于《唐诗三百首》中,是作者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 【作品名称】《渡汉江》 【创作年代】隋末唐初 【作者姓名】李百药 【文学体裁】五言排律原文 渡汉江 东流既弥弥①,南纪信滔滔②。 水击沉碑岸③,波骇弄珠皋④。 含星映浅石⑤,浮盖下奔涛⑥。 樯乌转轻翼⑦,戏鸟落飞毛。 客心既多绪⑧,长歌且代劳⑨。 [1] 作品注释 ①弥弥:渐渐。 ②南纪:南方。 《诗经·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此二句是说汉江水势很大流到南方更见其滔滔,也可见作者是从汉江上游乘船到襄阳的。 ③沉碑岸:襄阳城西北有万山;其下有沉碑潭,在县西北五里。《晋书·杜预传》:“预好为后世名,常言:‘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刻石为二碑,纪其勋绩,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 ④珠皋:即解佩渚。据《襄阳府志》载:郑交甫在这里遇二女佩两珠,大如荆鸡之卵。 交甫索佩,二女解佩以赠;转身走了十来步,佩玉和二女都不见了。 ⑤含星:珠玉曰含,是说星光如玉。 ⑥浮盖:漂在水上的船。 ⑦樯乌转轻翼:桅上的乌鸦在轻轻的翻动着羽翼。 ⑧多绪:满腹愁绪。 ⑨代劳:替代。 [2] 渡汉江》 【创作年代】初唐 【作者姓名】宋之问 【文学体裁】五言绝句 原文 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 作品译文 我离开家乡到了五岭之外,经过了一个冬天,又到了春天。因为交通不便,我和家人没有联系,已经很长时间了。 现在我渡过汉江赶回家乡去,怎知离家越近,心情就越紧张。因为怕伤了美好愿望,以致遇到同乡,也不敢打听家乡情况。 [2] 】《渡汉江》 【创作年代】中唐 【作者姓名】元稹 【文学体裁】七言律诗 原文 渡汉江 去年春,奉使东川,经嶓冢山下。 嶓冢去年导漾水①,襄阳今日渡江濆。 山遥远树才成点,浦静沉碑欲辨文②。 万里朝宗诚可羡③,百川流入渺难分。 鲵鲸归穴东溟溢,又作波涛随伍员④。[1] 作品注释 ①“嶓冢”句:汉水源出陕西宁强县东北嶓冢山,初出山时为漾水,通过疏导,东北流经陕西沔县西南合沔水,又东经褒城,以下才叫汉水。 《尚书·禹贡》有“嶓冢导漾,东流为汉”语。 ②“山遥”二句:远看山上,树木只有很小一点:近看江水,清澈见底,连沉入水中的碑上的文字,好像都能辨认清楚。 沉碑:指杜预沉碑事。 ③朝宗:朝拜宗祖,指汉水归海。 ④鲸鲵:即鲸,古时常以鲸鲵为凶恶的人。“鲸鲵长百尺,雄曰鲸,雌曰鲵”。 东溟:即东海。伍员:即伍子胥。 两句是说:汉水东流,就像鲸鲵归穴,使东海溢漫,波涛汹涌;又像伍员带领的队伍、浩荡不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渡汉江(渡汉江动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渡汉江渡汉江古诗渡汉江古诗原文及翻译《渡汉江》原文翻译赏析渡汉江全诗的意思渡汉江翻译及赏析是什么?渡汉江唐李频的古诗渡汉江文言文翻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