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个虚词(18个虚词总结)

大学网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18个虚词,以下6个关于18个虚词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文言文18个虚词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高中语文18个文言...

今天我们来聊聊18个虚词,以下6个关于18个虚词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文言文18个虚词
  •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 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
  •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 文言文18个虚词

    文言文18个虚词有:之、乎、也、而、以、为、何、若、如、皆、乃、故、以及、为之、何以、复、其、岂。

    1、之:表示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

    2、乎:表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

    3、也:表示肯定,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也”。

    4、而:表示递进、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却”。

    5、以:表示手段、方法,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用”、“以”。

    6、为:表示目的、结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

    7、何:表示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何”、“什么”。

    8、若:表示假设、条件,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9、如:表示比较,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像”。

    10、皆:表示泛指,“都”、“全都”。

    11、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因此”。

    12、故:表示原因或理由,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所以”、“因此”。

    13、以及:表示并列,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和”、“以及”。

    14、为之:表示结果或效果,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为了”、“以便”。

    15、何以:表示方式、手段,“如何”、“用什么”。

    16、复:表示重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又”、“再”。

    17、其: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他的”、“它的”。

    18、岂:表示反问或感叹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岂”、“何”。

    文言文学习方法

    1、先学习基础知识:开始学习文言文前,先了解一些基本的语法规则、词汇和短语。可以查阅专门的教材或参考资料,或者借助在线学习资源和课程。

    2、阅读经典文学作品:选择一些经典的文言文作品进行阅读,例如《论语》、《史记》等。开始时可以选择较为简单和短小的篇章,逐渐适应文言文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然后逐步挑战更难的作品。

    3、理解词汇和句子结构:文言文词汇和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需要进行逐个学习和理解。可以使用词典或在线工具查询生词的意思和用法,并练习分析句子的结构和成分。

    4、多做翻译练习:选择一些简单的句子或短文进行翻译练习,将现代汉语翻译成文言文。这样可以加深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运用,并提升自己的翻译能力。

    5、交流和讨论:加入学习文言文的社群或论坛,与其他学习者进行讨论和交流。可以互相帮助、分享学习资源和心得体会。

    6、学习典籍和注释:一些典籍和文献有专门的注释和解读版本,可以参考这些注释来帮助理解难点和深入探究文本的背景和含义。

    7、练习写作:尝试用文言文进行写作,可以从简单的句子开始,逐渐提升难度。写作练习可以帮助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

    1、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2、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3、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升斗之禄。——《祭十二郎文》

    4、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5、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6、连词: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7、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8、连词:表示目的关系。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9、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可译为“你”“你的”。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10、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何:

    1、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翻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3、疑问代词: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

    4、疑问副词: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5、疑问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6、作语气助词,相当于“啊”。

    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7、通“呵”,可译为喝斥。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1、表处所、地方。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

    3、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

    文言文虚词一共有18个,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何: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

    (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

    (3)代词,做宾语,什么。

    (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

    2、而

    (1)连词,表并列。

    (2)复音词,即“何况”,用反问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3)连词,表假设。

    (4)代词,通“尔”。你,你的。

    3、乎

    (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

    (2)介词,相当于“于”,“在”。

    (3)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

    4、乃

    (1)副词,表承接,于是。

    (2)代词,用作第二人称,“你”、“你的”。

    (3)副词,表判断,相当于“为”、“是”、“就是”。

    5、其

    (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

    (2)连词,表假设,如果。

    (3)指示代词,其中的。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如下:

    18个文言文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连词而表并列,今译为,而且、又。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文言文

    文言文是指由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文言文是相对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它的特征是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当人们使用古代汉语这个术语时,在不同的语境中赋予了它三个不同的含义古代的汉语、上古汉语和文言。古代汉语首先是指古代的汉语。三千多年来,汉语有了很大的变化。根据汉语语法、词汇和语音变化的情形。

    学者将古代汉语分为三个发展时期上古期、中古期和近代期。上古期是指公元3世纪以前,即历史上商、周、秦和两汉时期,中古期是指公元4世纪到公元12世纪,即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两宋时期,近代期是指公元13世纪到19世纪,即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

    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

    对于高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分别是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扩展资料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螃蟹有六只脚两只钳头,然而没有蛇和黄蟮的洞穴就无处藏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剑阁高峻崎岖而突兀不平,一个人守住关口,万人也打不开。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向北解救赵国,向西击退秦国,这是如同春秋五霸那样的功业。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楚怀王贪婪,相信了张仪,就和齐国绝交了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回头看日观亭以西的山峰,好象都弯着腰,有些被太阳晒到,有些没有,都呈现出各种班驳的颜色.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把它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将它击碎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人不是生下来就知道一切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问题?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青是一种染料,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如果是真的,那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反而早早地绝后了呢?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死后如果有知觉,那我们的分离还能有多久?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冬冬敲响战鼓,兵器刚一接触,士兵就抛下盔甲,拖着兵器向后逃跑。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项羽手握剑柄跪直身子说:“你是干什么的?”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我也后悔,自己跟着他一起从洞里出来了,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就是说刘表厌恶(刘备的)的贤能,不能够重用他。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久久地伫立着,眺望着,希望皇帝能宠幸光临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登记官吏百姓的户籍,查封官府金库,等到将军的驾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婆婆时常对我说:“这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儿。”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军队惊乱如同大房屋崩塌。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过了会儿摇头、跺脚的人,就有了数十个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知道道理有先有后,技能学业各有专门研究,就这样罢了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我从地面急速起飞,碰到榆树、檀树之类的树木就停下来,有时如果飞不上去,就掉在地上罢了。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②三月而后成。 起码得三个月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现在把钟磬放到水里,虽然再大风大浪也不能出声。何况是石头呢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和筋骨结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过,更何况大骨呢!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我虽然卑下愚蠢,知道这不可以,何况聪明人呢。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按照皇帝或法律的依据,要杀造反人中的五个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不久从井中打捞上来尸体,(那些人)才转怒为悲,开始哭天抢地,伤心欲绝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后来我把这情况告诉了公婆,公婆溺爱自己的儿子,管束不住他。   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我曾经探求过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为什么呢?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齐国人没有资助秦国,最后却跟着其他五国后面而灭亡,这是为什么呢?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豫州(先生),现在打算往哪儿去呢?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大王来的时候带了什么?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万一有朝一日您(赵太后)驾崩了,长安君凭什么在赵国立身呢?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在这里早晚能听到的是什么呢?尽是杜鹃猿猴那些悲凄的哀鸣。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为什么不解除军队,向他投降呢?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呢?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到了割下头发来对天发誓,抱头痛哭,眼泪沾湿衣襟的可怜地步,怎么那样的衰败差劲呢!

    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高考语文文言文虚词常考的共有18个,分别是之、乎、者、也、因、其、所、与、而、且、乃、于、若、为,则、何、以、焉!

    其用法和意义如下:

    之(一)代词

    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例:(1)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

    (2)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3)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与妻书》)

    2.指示代词:这,此。

    (二)助词

    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

    例: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

    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5.用在时间名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18个虚词(18个虚词总结)》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18个虚词文言文18个虚词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文言文虚词18个详解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高中语文18个文言虚词18个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