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名成八阵图,以下6个关于名成八阵图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自哪首诗?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自唐代杜甫《八阵图》。
原文:
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名成八阵图是什么意思?
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出处:唐代大诗人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整体赏析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名成八阵图的上一句
名成八阵图的上一句功盖三分国
此诗句出自杜甫的《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永久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赏析:
这是作者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八阵图”,指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这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
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杜甫的这句诗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诗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诗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在作者看来诸葛亮的精神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
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评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末句照应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说的是谁?
说的是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八阵图》,全文如下: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翻译: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这首诗写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后二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扩展资料: 诸葛亮资料: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国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发明家。 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孙抗曹,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建安十六年(211年),攻取益州。继又击败曹军,夺得汉中。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建立蜀汉政权,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主持朝政。 蜀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阵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诸葛亮
功盖三分国 名成八阵图 说的是谁
诸葛亮。 出自唐代杜甫《八阵图》,原文为: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 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任凭江流冲击,石头却依然如故,千年遗恨,在于刘备失策想吞吴。 注释: 1、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2、盖:超过。 3、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4、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夏迁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庙,江边有八阵图,传说为三国时诸葛亮在夔州江滩所设。向来景仰诸葛亮的杜甫用了许多笔墨记咏古迹抒发情怀,《八阵图》便是其中一首。 赏析: 前两句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首句是从总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杜甫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说,诸葛亮创制的八阵图使他声名卓著。 后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是诸葛亮对蜀汉政权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的意志,如磐石之不可动摇,也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杜甫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 作者简介: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八阵图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古代人物是谁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这句诗称赞的古代人物是诸葛亮。“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八阵图》,这一句的意思是:三国鼎立,孔明的功勋最为卓著,他创制的八卦阵更是名扬千古。 《八阵图》全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是杜甫初到夔州时作的一首咏怀诸葛亮的诗,“八阵图”指的是由天、地、风、云、龙、虎、鸟、蛇八种阵势所组成的军事操练和作战的阵图,是诸葛亮的一项创造,反映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 此诗前二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而后二句则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感到惋惜。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 如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 )人,三国时期蜀国的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文学家、书法家和发明家。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名成八阵图(名成八阵图指的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名成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出自哪首诗?名成八阵图是什么意思?名成八阵图的上一句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说的是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说的是谁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的古代人物是谁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