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复习资料(高一地理网课)

我要上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高一地理复习资料,以下6个关于高一地理复习资料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地理复习资料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高...

今天我们来聊聊高一地理复习资料,以下6个关于高一地理复习资料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2022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中地理知识点很多,那么高一地理有哪些知识点呢?感兴趣的同学快来和我一起看看吧。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   天体:   概念:宇宙中物质的存在形式   类型: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星际物质   2.天体系统   概念:宇宙中的天体恒星、星云,形成天体系统   层次: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太阳:   1.太阳系中心天体:太阳质量占太阳系99.86%,在其吸引下其他天体绕太阳运动   2.太阳辐射:   能量来源:太阳内部的核聚变   对地球影响: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与变化,是人类活动和生产活动的能量源泉   3.太阳活动:   太阳大气层结构:自内向外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太阳活动类型:①光球层:太阳黑子,活动周期为11年   ②色球层:耀斑   对地球影响:引起电离层扰动,使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影响气候   地球:   1.地球的普通性:   八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同向性、近圆性、共面性   据结构特征可以分为:类地行星、巨行星、远日行星   2.地球的特殊性:有生命存在   宇宙环境: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处于安全宇宙环境中,太阳光照稳定   自身条件:日地距离适中,使地表有适宜的温度,使液态水能存在:有适中的体积和质量形成包围地球的大气层,自转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幅度变化小,利于生物生长发育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3   一、东亚:   1、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2、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   三、中亚:   1、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1)有利因素:   a.平原、耕地面积大;   b.光照充足;   c.温差大;   (2)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2、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3、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   4、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四、西亚和北非:   1、出口石油为主,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   (1)土耳其:安卡拉羊毛;   (2)摩洛哥:橄榄油;   (3)阿富汗:紫盖皮羊毛;   (4)伊拉克椰枣;   五、撒哈拉以南的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   2、采矿业;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移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六、西欧:   1、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2、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3、旅游业发达;   4、农业发达:荷兰,乳蓄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七、北美:   1、农业-高度机械┠烈底ㄒ祷?/p>   2、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八、拉丁美洲:   1、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2、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3、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4   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拓展阅读:高一地理知识记忆技巧   字首记忆法   在高中地理复习中,采用字首记忆法效果显著,而且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具体方法为:先将地理概念的字头进行排列,形成固定的一句话,然后根据这句话复述出概念的全部内容。很多同学对各种地理分界线混淆不清,而且由于其内容较多,很难形成清晰而持久的记忆。复习这部分内容时,如果采用字首记忆法对这些分界线进行重点记忆,就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例如,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较长,其中包括“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彦喀拉山―冈底斯山”的山脉,我们可以将这组山脉名称的字首组合为“大阴贺巴冈”,这样记忆效果就会明显提升。   趣味联想法   不少同学对地理学习缺乏兴趣,尤其是对地理概念的记忆更是表现出明显的抵触心理。但是由于要高考,我们又不得不去学,与其厌烦、被动地学习,还不如愉快、主动地学习。对此,在学习或者复习时我们可以采用趣味联想法,将地理知识进行联想记忆。   例如,在复习“气候变化”的内容时,垂直气候的变化特点不易记忆,倘若死记硬背,效果也不一定理想。对此,我们可以先以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作为切入点,进行以下联想:一般桃花都是在农历三月盛开,但是山寺的桃花由于地理海拔较高,所以开得比较晚。然后联想“海拔不同会产生温度差异”这一概念,并以此为切入点对气候形成、气温变化等知识点进行复习。   比较记忆法   比较记忆法就是通过比较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加深记忆的方法。不少地理知识既有共性联系,又有个性化区别。我们可以对地理事物的特点进行分析归纳,从而找到异同点。例如,在复习“地球的运动”这一内容时,在了解地球自转、公转规律的同时,我们可以将地球运动方向、运动周期、运动结果这几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比较,从而加深记忆。   我们可以采用列表、图示、数据等形式进行对比。例如,在复习“世界人口迁移”这一内容时,我们就可以采用列表法,从迁移时间、迁移路线、迁移原因以及迁移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在记忆“气候类型和物种分布”内容时,我们可以采用图示比较法;在复习“地质和矿物资源”内容时,我们可以利用数据比较法,将矿藏种类、储量、开采量以及出口量等知识进行列表比较,从而形成对具体数据的清晰认识,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   口诀记忆法   口诀由于形式简单、朗朗上口,受到了很多同学的欢迎。通过口诀进行记忆会使我们对地理概念的掌握更加清晰,而且由于口诀具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也会使枯燥的记忆过程充满乐趣。例如,对于“二分二至”的相关内容,我们可以利用“春分秋分,昼夜平分;夏至冬至,昼夜极致”这样的口诀进行记忆。口诀节奏明快、表达形象,是我们加深地理记忆的一条捷径。

    高一地理复习资料

    1、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1: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2、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2

    (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3、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3自然资源和自然环境

    (1)气候资源的特点:普遍存在性,数值特征,变率大

    开发利用:气候资源与农业:一地的气候资源往往决定了该地的农业类型和种植制度;

    气候日照与街道方位:街道与子午线成30~60度的夹角。

    开发资源与盛行一种主导风向:工业布局在下风向。

    利用建筑风向与盛行季风区:工业布局在垂直于季风区风向的郊外。

    城市规划已知最小风频:工业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气候资源与交通:公路和铁路的建设(应特别注意沿线的暴雨及其激发的泥石流、大风等出现的强度和频率,以及冻土、积雪的深度);机场的选址(宜选择低云、雾和暴雨出现频率较少、风速较小的地方,还应与城市保持较远的距离)。

    (2)海洋资源

    海洋渔业的形成和分布:在浅海大陆架海域,阳光集中,光合作用强,入海河流带;渔场的来了丰富的营养物质;形成条件在温带海域,季节变化显著,冬季底层海水和表层海水交换时,带来了丰富的营养盐类;在暖流和寒流的交汇处,饵料比较丰富;渔场的世界四大渔场:纽芬兰,北海道,北海,秘鲁渔场。

    分布我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最多的国家。

    海洋油气生产过程:资源勘探(利用地震波探测)、油气开采(海上钻井平台)、油气运输(管道运输,船舶运输);海洋空间的利用。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港口作用:海洋运输船舶停泊、中转、装卸货物得场所。腹地:为港口提供服务的区域;

    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海洋污染: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活动,工业生产的废物;海洋环境弃物是主要海洋污染物,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保护海洋生态破坏:人类活动(海岸工程,围海造陆)以及自然条件的变化(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主要来源: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

    石油污染石油污染污染区域:集中在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防治治理重点:石油泄漏;

    石油污染的防治:分散、沉降、吸收、围栏、放任、燃烧。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很多同学在复习高一地理知识时,因为还没有对知识有一个熟悉的记忆,因此在复习中的效率不高。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   1、气候要素:气温、降水   2、以温定带——月均温在15度以上,为热带气候   3、月均温最低在0-15度,为亚热带气候   4、月均温最低在0以下,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除外)   5、以水定型——热带气候分为四种:   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干旱   热带季风气候:旱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旱雨两季   6、亚热带气候分为两种:   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冬雨夏干   7、温带气候分为三种:   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少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湿润   8、气候成因   季风气候成因:三种季风气候   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气候:   地中海气候(副高和西风);热带草原气候(信风和赤道低压)   单一气压带和风带控制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压);温带海洋性气候(西风)   9、气候分布   大陆东岸气候:三种季风气候   大陆西岸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大陆内部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10、森林资源现状   ⑴属性:既是自然资源又是环境资源。   ⑵作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等。   ⑶森林分布:亚寒带针叶林和热带雨林地区。因地广人稀、自然条件严酷,或因难以通行、开发较晚,才免遭大规模破坏。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保存比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11、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12、热带雨林   ⑴分布: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两侧,但在大陆向风地带可以伸展道南北纬15-25度。集中分布在东南亚地区、非洲刚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①地球之肺:深刻的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②地球的储水库: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③世界生物基因宝库:在生物进化史中,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存时间最长的场所。   ⑶雨林生态   ①优越性:全年高温多雨,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②脆弱性: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   ⑷热带雨林破坏   ①根本原因:当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贫困以及由此产生的发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人类开发。   ⑸热带雨林的开发(亚马孙开发计划)   ①20世纪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开发,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   ②人口急剧增长,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坏   ③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亚马孙流域大规模开发计划: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移民亚马孙平原、鼓励跨国企业投资开发。   ⑹雨林的保护:在当前的背景下,面对雨林正在遭受毁灭性破坏的严峻形势,应该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①鼓励保护性开发,如雨林观光等;   ②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③森林选择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结合;   ④加强森林缓冲区建设。    高一地理的做题方法   1、“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切中要点”是规范答题的宗旨。有条理,分点答题,形成“知识链”,做问答题首先要了解答题的步骤,问什么就回答什么,问几个问题就分几节写。根据题目的给分来组织答案。   2、答题一定要规范化、序号化、段落化,字迹工整,反映思维的逻辑性,卷面整洁,从形式上达到卷面的完美,因为清晰的卷面能赢得阅卷者好感。   3、看清图示: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图相关的。因此,学生应该对各类地理图像、图表的特点和作用认真掌握。在答题时认真看清图像、图表中所表现的内容,准确、全面而有效地从图示材料中提取显性的和隐性的信息。并要注意将图像、图表资料与文字资料有机结合起来,加以灵活运用。   4、准确表述:对试题进行逻辑分析后,要进行答案的构思,并能够用准确的语言将答案表述清楚,这也是考试中的重要环节。   5、注意联系:各种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此,在答题时应该注意地理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同时还要关注跨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   6、选择题解题常用排除法,如果正确答案不能一眼看出,应首先排除明显是荒诞、拙劣或不正确的答案,高考题中这样的选项一般不多见,只有仔细分析,逐个排除。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7、双项选择题,对于难以取舍的选项,适当运用“量化法”“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来确定最终的答案。“量化法”就是对选项的准确率作综合的评估,“提高标准法”和“降低标准法”需要考生根据对题意的符合程度设立一个较高或较低的指标,最终筛选出所需要的答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随着同学们进入高中,如何分配学习时间便是重中之重,该如何学好地理。以下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1、【天体系统的级别】   总星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2、【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①稳定的太阳光照条件;   ②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③因为日地距离适中,地表温度适宜(平均气温为15度);   ④因为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地球能吸引大气形成大气层(氮、氧为主);   ⑤形成并存在液态水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活动的标志:黑子、耀斑   (2)影响:影响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产生“磁暴”现象和“极光”现象;影响地球气候。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①昼夜交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晨昏线(圈)——与赤道的交点的时间分别是6时和18时——太阳高度是0度——晨昏圈所在的平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②地方时差:东早西晚,经度每隔15度相差1小时;   ③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赤道上不偏,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偏向力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北半球夏半年,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②北半球冬半年,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各纬度夜长昼短,纬度越高,夜越长昼越短。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各为12小时。   ④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南半球的情况与北半球的相反。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此时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达最小值。   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正午太阳高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四季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着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   北半球季节的划分:   3、4、5月为春季;6、7、8为夏季;   9、10、11为秋季1;2、1、2为冬季。   6、地球的圈层结构以地表为界分为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   (1)地球内部的圈层根据地震波(纵波、横波)的特点划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物质主要由岩石(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组成,上地幔的软流层是岩浆的源地,地核主要由铁镍物质组成。   (2)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    第二章   1、【岩石分三大类】   ①岩浆岩(岩浆上升冷却凝固而成);   ②沉积岩(岩石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下形成);   ③变质岩(变质作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三大类岩石可以相互转化,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地质作用)】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本身,主要是地球内部热能,它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造成地表高低不平。地质构造的类型有褶皱(背斜和向斜)和断层(地垒和地堑)。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和重力。使高低不平的地表趋向平坦。   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   ①流水侵蚀地貌(V型谷);   ②堆积地貌(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③风蚀地貌(风蚀洼地、蘑菇);   ④风积地貌(沙丘)。   3、【六大板块名称】   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说来,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两个板块之间的交界处,是地壳比较活动的地带,火山、地震也多集中分布在板块的交界处。   生长边界——板块张裂处,常形成裂谷、海洋。   消亡边界——板块碰撞处,常形成山脉、海沟。   4、【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短波)、大气削弱、地面增温、地面辐射(长波)、大气增温、大气辐射(长波)、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对可见光吸收的很少。   ②反射作用:云层和颗粒较大的尘埃。云层的反射作用最显著。   ③散射作用: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产生大气逆辐射(射向地面的大气辐射),把部分热量归还给地面,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   5、【全球近地面有7 个气压带(高低压相间分布),6 个风带】   (1)低纬度环流:   ①赤道低压带:因为热力作用形成,气流辐合上升,易成云致雨,形成多雨带。常年受其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亚马孙平原、刚果盆地、东南亚的马来群岛)   ②副热带高压带:因为动力作用而形成,气流在30度纬度上空聚积而下沉,形成少雨带(东亚季风区除外),常年受其控制的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北非的撒哈拉水沙漠、西亚的沙漠、北美美国西部的沙漠、南美智利、秘鲁西部的沙漠、澳大利亚大沙漠)   ③信风带:由副高吹向赤道低压的气流。在北半球右偏成东北信风,在南半球左偏成东南信风。   (2)中纬度环流:   ④副极地低压带:由来自低纬的暖气流与来自高纬的冷气流相遇运动上升而形成。形成温带多雨带。   ⑤中纬西风带:由副高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   在北半球右偏成西南风,在南半球左偏成西北风,习惯上叫西风,受其常年控制的地区,在大陆西岸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   (欧洲西部、北美西部如加拿大的温哥华附近、南美南端的安第斯山西侧、澳大利亚南端及塔斯马尼亚岛、新西兰等)   (3)高纬环流:   ⑥极地高压带:因为热力作用而形成,冷空气下沉,形成少雨带。不过极地因为气温低,蒸发更少,所以极地属于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地区,为湿润地区。   ⑦极地东风带:由极地高压带吹向副极地低压带的气流。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北半球右偏成东北风,南半球左偏成东南风。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①移动的原因: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动。   ②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5)单一气压带或风带作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低气压带);   热带沙漠气候(副热带高气压带);   温带海洋性气候(中纬西风带)。   (6)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类型:   热带草原气候(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低纬信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中纬西风带控制)。   6、【常见的天气系统】   ①锋面系统(冷锋、暖锋、准静止锋);   ②气旋(低压)和反气旋(高压);   ③锋面气旋。   气旋是低压,低压系统在实际大气中常会出现沿中心向一定方向延伸出的低压槽,在低压槽上形成了锋面系统。锋面与气旋是一个整体(高压系统是没有的)。   7、【水循环】   (1)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循环(水量很少)、海洋循环(水量最大)   (2)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   (3)意义:它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塑造地表形态;联系四大圈层。   8、【洋流】   (1)类型:按成因分风海流、密度流、补偿流;按性质分暖流和寒流。   (2)分布:   ①中低纬度——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顺时针流动(与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南半球逆时针方向流动(与南半球反气旋方向一致)。   ②中高纬度(主要指北半球)——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西风漂流,世界最强大的寒流。   △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由西向东流,冬季由东向西流(夏顺冬逆)。   (3)影响:   ①对气候的影响:   暖流起到增温、增湿作用(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得益于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起到降温、减湿作用(澳大利亚西海岸的维多利亚沙漠、秘鲁太平洋沿岸的阿塔卡马沙漠的形成都与沿岸的西澳大利亚寒流和秘鲁寒流有关)   ②对海洋生物的影响:   渔场的分布:寒暖流交汇处,给鱼类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饵料;   北海道渔场——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的交汇处;   纽芬兰渔场——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的交汇处;   北海渔场——北大西洋暖流与高纬南下的冷海水交汇形成;   秘鲁渔场——上升补偿流使深层海水上泛,带来深海的硅酸盐类,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浮游生物又是鱼类的饵料。   ③对海洋污染的影响:   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使污染物的范围扩大。   ④对海洋运输事业的影响:   顺流——航行速度快;逆流——航行速度慢。    拓展阅读:如何复习地理   一、夯实基础,构建知识体系   地理一轮复习一般以单元复习为主,是我们高中阶段最后一次系统性的对地理基础知识进行梳理。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主要有:   1.自然地理部分(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人文地理部分(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   3. 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的含义、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有关内容和旅游地理、自然灾害防治、环境保护三本选修内容。   面对这些知识点,有些同学认为就是“炒剩饭”,以前上课的时候老师都讲过了,所以不能引起重视;而还有一些同学则指望着二轮复习再努力,也不重视一轮复习的课程。当然这两种想法都是极不可取的,须知一轮复习的这部分知识更需要下功夫,要紧扣课本,全面复习基础知识,才能不留死角;而对已考过、讲过的知识点,也不能麻痹大意,要深入挖掘,钻深研透,要转换角度去思考,才能准确地了解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   所以说,地理一轮复习最终要将整个高中地理知识体系整理清楚,把知识间的逻辑关系在脑海中完整的构建起来,才能够更好的衔接二轮复习。   二、学法转换,培养地理思维   有人认为政史地三科中地理是最难的,在地理学习中按着一套固定的学法去学,貌似并不能学好地理的每一个知识点。究其原因,这和地理学科本身的性质相关联。地理是一门文理兼修的学科。比如自然地理中的经纬线、太阳高度等知识点,就有着很强的理科性质;或者人文地理中的人口迁移、工业区位等知识点,又有着很强的文科性质。所以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选修只采用一种复习方法肯定是行不通的。   自然地理知识较难,但规律性强,建议更多的采用理科的复习方法。一方面理解掌握地理规律,对基本概念等基础知识做到了然于胸。另一方面加强练习,通过典型题和变式图,结合区域实际,加强应用原理和方法的训练。   人文地理知识理解不难,但内容分散,重点不突出,需要记忆内容多。此部分复习方法与策略要抓住下面几点:1、统领人文地理知识,形成地理思维模式;2、结合区域特征,善于将书本案例应用于习题中去;3、关注热点,拓宽视野,学会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区域地理要求学生在脑海有一个完整的地球概念,能够在经纬网中找到几个易于定位的参照点,以构建一个可以比对相互位置关系的三维地球模型。区域地理的复习使得学生不仅要关注常见的自然要素,还要关注这些自然要素影响下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人文条件,自然人文地理要素的关联成为学生地理思维的主线之一。   所以当一轮复习结束时,同学们应当做到有一个基本的地理思维能力。比如说当一个经纬坐标点给出的时候,学生的地理思维不仅会反映出这一点的位置,关于这一点的其他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特征会源源不断地展现出来,构建出该地的地理背景;然后结合地理背景学生甚至可以进一步深入的对该地某些地理问题的成因和对策作出相关分析和预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2022

      很多同学在复习高中地理必修一时,因为没有系统的总结而感到头疼。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2022”,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总星系---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2)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3)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合适的大气,充足的水分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安全的宇宙环境   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为地球提供能量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发射的能量。   (2)太阳活动影响地球太阳活动类型:黑子---光球层,耀斑和日珥---色球层,太阳风---日冕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耀斑→磁暴→影响短波通信,太阳风→极光   3.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自转:自西向东,恒星日(23时56分4秒),各地相等15°/小时(两极除外),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公转:自西向东,恒星年(365天6时9分10秒),近日点(1月初)快,远日点(7月初)慢,平均1°/日。   (2)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周期为一个回归年。(3)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个太阳日。经度每隔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   (4)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5)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太阳直射点在那个半球,那个半球昼长赤道全年昼夜平分,春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离直射点越近太阳高度越大   (6)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在中纬度地区明显。夏季是一年中白昼较长,太阳高度较大的季节,冬季反之。春秋两季是过渡季节。   4.地球的圈层结构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莫霍界面平均约17km)---地幔---(古登堡界面2900km)----地核纵波(P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较快横波(S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较慢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   (2)地球外部圈层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源。a)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作用,反射作用,散射作用b)对地面的保温效应:大气逆辐射   (2)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3)大气的水平运动   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则风力越大a)在单一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风向垂直等压线,指向低压b)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c)在三个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始终由高压指向低压方向   2.气压带和风带   (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a)形成因素:热力因素,如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动力因素,如副极地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以赤道低压为轴南北对称,高、低压相间分布,气压带之间为风带b)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而变化的南北移动   (2)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到海陆的气压分布a)北半球气压带被分隔成一系列的高低气压中心,因为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7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低压,北太平洋形成夏威夷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切断。1月:亚欧大陆形成亚洲高压,北太平洋形成阿留申低压,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切断。南半球气压带基本呈带状分布,因为南半球的海洋面积占优势b)季风环流形成因素:海陆分布和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东亚季风:夏季东南风高温多雨,冬季西北风寒冷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南亚季风:夏季西南风高温多雨,冬季东北风温暖干燥。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   (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a)气候的形成因子(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一般而言,在不同的气压带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全年处于赤道低压带控制之下,盛行上升气流,分布于赤道及其南北侧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全年盛行西风。分布于纬度40°~60°的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分布于纬度30°~40°的大陆西岸补充:在高气压,信风和极地风带控制下,干旱;在低气压和盛行西风带控制下,湿润   3.常见天气系统   (1)锋与天气a)气团概念:指位于对流层下部,在水平方向的一定范围内,物理性质相对均匀的大团空气。b)冷锋和暖锋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天气晴朗,过境时阴天、雨雪、刮风、降温,过境后气压升高,气温下降,天气晴朗。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后。例如:冬季春大风、寒潮、沙尘暴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过境前单一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好。降水一般出现在锋前。例如:春、夏南方降水   (2)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旋:低气压(中心低,四周高),四周向中心辐合(北逆南顺),垂直运动上升,多阴雨天气反气旋:高气压(中心高,四周低),中心向四周辐散(北顺南逆),垂直运动下沉,多晴朗、干燥天气   4.全球气候变化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   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内力作用主要表现形式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地壳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其对地貌的影响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形成褶皱山系,如裂谷和海洋(东非大裂谷,大西洋的形成)垂直运动,引起地表高低不平和海陆变迁   (2)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外力作用对地表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结果使地表趋向平坦。   (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岩浆→岩浆岩:在岩浆活动过程中伴随侵入作用和喷出作用,岩浆冷却凝固而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沉积岩:在地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后,经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变质岩:经变质作用形成已经形成的岩石→岩浆: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地幔深处)被高温熔化成为新的岩浆。   2.山地的形成   (1)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a)褶皱山褶皱:岩层的一系列波状弯曲。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内力作用。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成为山岭,不少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成为谷地,不少向斜受挤压不易被侵蚀成为山岭b)断块山断层:岩层断裂后发生明显位移,形成的原因:地壳运动,压力、张力作用。上升岩体形成地垒,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体形成地堑,如我国的渭河谷地、吐鲁番盆地。断层处往往形成沟谷、河流,原因断层处岩石破碎,易受侵蚀作用。c)火山岩浆沿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形成熔岩高原;岩浆沿着地壳的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形成火山。   (2)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修建成本高,工程难度大。a)运输线路结构:以公路为主,铁路为辅。b)线路分布格局: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c)线路延伸方向:迂回前进,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一般大于相应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3.河流地貌的发育   (1)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a)河流侵蚀地貌:溯源侵蚀,下蚀,侧蚀。(以河谷为例)b)河流堆积地貌: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河口)。(以冲积平原为例)   (2)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分布提供了有利的条件:a)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b)便捷的对外联系和运输c)因地势低平,土壤肥沃,利于耕作,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自然地理环境是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组成的有机整体。   (2)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生产功能和平衡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某一要素都作为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某一要素的变化,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2.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热量为基础,呈纬向带状分布。   (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水分为基础,呈经向带状分布。垂直分异规律,水热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影响山地垂直带谱的因素:①山地所处的纬度;②山地的海拔;③阳坡、阴坡;④迎风、背风坡。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雪线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一是0℃等温线的海拔;二是降水量的大小非地带性因素: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响等。例如我国西北地方的绿洲。   1、城市功能分区   功能分区组成区位特点   中心商务区大商场、公司、大银行(例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一般位于市中心①建筑密集,高楼林立②交通便捷,通信发达③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④内部存在明显分区   商业区商业街、百货商店、金融中心①市中心②CB外侧③街道两侧①交通便捷,多层大厦②人口密度、流量大③人口昼夜差异大④土地利用最集约   工业区同类工厂①城市边缘②交通干线两侧①厂房巨大,烟囱高耸②交通便利,多有污染   住宅区成片住宅楼和配套服务设施①企业单位职工住宅②市政统一规划住宅①环境不好②商品房,环境好   行政中心区行政机构①单独区域②与其他功能区混杂人口昼夜差异大   文化区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图书馆距工业区远,交通便利,通信发达,自然环境好   郊区卫星城、农业区、住宅城市外围为城市服务   ①占有空间的是住宅区②最主要的三种是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   ③城市功能区没有明显界线,某一功能区内也有其他功能用地,只是以某一种功能为主   ④住宅区分类:高级住宅区:面积大,独立庭院,位于城市边缘,多与高坡、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面积   小,拥挤,与低地、工业区联系,拥挤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   2、形成原因   (1)历史因素,功能延续:东京江户高级住宅区(武士住宅的延续)   功能改变:北京故宫,原为行政中心,现为文化游览区   (2)经济因素(最重要因素),直接影响经济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距市中心远近,通达性高低   (3)社会因素:主要影响住宅区的分化   社会地位:高级、低级住宅区   生活方式:美国纽约唐人街、山东村   宗教信仰:济南回民小区   (4)行政因素:行政规划,例北京方庄住宅小区   3、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地域结构的分化越明显。   中心地理论:①高级中心位于正六边形中心,六个低一级中心地分布在六个角上(服务范围为正六边形)   ②嵌套包围③同级服务范围相互独立,不重叠   ④低级中心地服务功能小,数目多⑤高级中心地是低级中心地面积的3倍   ⑥假设状态,现实不存在,但可以指导商业网点和城市布局   一般的,城市规模越大,服务功能越强。但不能说:城市规模大小与城市服务功能大小成正比(桂林等旅游城市,某一方面功能很强,其服务区域可达全国)   第二节城市化   一、城市化   三个内涵: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转化、城市文明向农村地区扩散   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城市用地规模扩大、数目增加   最主要标志: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判断两个城市城市化水平,计算城市人口比重即可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   当今世界城市化两大突出特点:城市化进程加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发展中国家更突出)   世界大城市化趋势一个突出表现为:形成了城市群   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起步早晚   城市化水平高低   城市人口少多   现代发展速度慢快   与经济关系相适应(与工业化相伴成长)不适应(工业化滞后于城市化)   现代新动向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城市化为主,大城市过度膨胀   原因郊区环境质量好、乡镇配套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城市环境质量不好市中心“产业空心化”,经济萧条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污染源:汽车尾气、   工矿企业燃煤、居民燃煤   水污染污染源: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垃圾堆放   固体垃圾污染:污染大气、水和土壤   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物种减少   地面沉降:原因为过量开采地下水、挖煤   其他:交通拥挤,住房紧张,就业困难,失业人多   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   1、地域文化:物质基础是地理环境   形成:自然和人文因素   范围:可大可小,可单、多要素   状态:一定时期相对稳定,不断变化   举例:耕地:南水北旱;饮食:南甜北咸;民居:华北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傣家竹楼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建筑   建筑空间布局   美国:中心摩天大楼,外围建筑高度逐渐下降,立体化发展,现代城市布局   欧洲:市中心为广场、教堂,中心及四周建筑物高度差别小,高层建筑一般在城市外围,体现了历史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融合   建筑结构   围墙,中国:保守,建筑外一般有围墙;西方:很少有围墙   园林,中国:讲究含蓄、显而不露、内向、封闭;西方:整齐划一、对称、和盘托出、外向、开放   建筑风格   中国:宫廷式建筑:红墙、黄瓦、飞檐、楼台殿阁、突出皇权的地位   西方:喷泉、雕塑、洋房、草地、突出教堂的地位    拓展阅读:如何复习高中地理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听讲,我们可以知道重点所在,通过做笔记,我们可以加深对地理难点的理解。    2、勤于练习,勤于质疑   学好地理的基础是理论知识的记忆,知识的运用才是目的。运用知识的途径就是要多做题,勤问题。做的多了,问的多了,书本上的理论自然也就熟悉了,命题人的意图也能渐渐了然于心,到高考时就可节省不少分析问题的时间。    3、多看地图,多画地图   地理高考中空间定位非常重要,而对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根本还在于地图。对于地理基础差的同学来说,看到地图就会产生恐惧感,厌恶感,要想除去这种感觉,就必须坚持每天强迫自己去看一遍地图,看得多了,不仅在麻木中适应了地图,或多或少也能记住一些主要地理事物的位置,空间概念慢慢也能培养起来。在看地图的同时,最好能把地图画下来,不仅加深了对地图的理解,也能逐步把地图从纸上装进脑子里。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很多同学在复习高中地理必修一时,因为没有系统的总结,导致复习效率低下。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1   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8.24焦/cm2.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3)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   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某纬度正午太阳高度=900-该纬度与直射点的纬度差(纬距)。   六:区时、地方时的计算   1地方时:两地地方时差=经度差×4分钟,东加西减.   2区时:确定两地所在时区,计算两地区时相差多少个小时,东加西减。T1一T2=N1一N2东时区为正,西时区为负),T为区时,N为时区序号。(   3地方时与区时的关系:区时=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   4国际日期变更线:为避免地球上日期的紊乱而人为划定,有三处不与1800经线重合;在日期的换算上,从东向西经过日界线,日期加一天,从西向东经过日界线,日期减一天。   1.4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外部结构   地壳以外可以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个外部圈层。   二、地球内部结构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2   2.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由多到少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包括(石灰岩,页岩,砂岩,砾岩等)   变质岩: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   (2)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的岩浆的产生,这一过程就是地壳物质循环。需注意岩石转换过程中(箭头)作用的名称。推动地壳物质循环的能量:地球内部放射性物质衰变产生的热能(地球内能)   地壳物质的循环   沉积岩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地质作用:按能量来源不同,分为内力作用(地球内能)和外力作用(主要为太阳能)   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泥石流、滑坡、山崩也属于外力作用。   二: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论点:   (1)全球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可划分为六大基本板块(名称与分布)。   (2)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   (3)板块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大西洋;板块碰撞挤压,常形成海沟和造山带,当大洋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海沟-岛弧或海沟-海岸山脉,当大陆与大陆板块相撞时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1)地质构造: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变形、变位。(变形一褶皱,变位一断层)   (2)常见的地质构造及构造地貌   三:火山、地震活动与地表形态   火山、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强烈释放形式,也是内力作用的具体表现,火山爆发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地震发生时,地壳会出现断裂和错动。   四、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形式:包括风化、侵蚀及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2外力作用与地貌。   拓展阅读:高中地理知识复习策略   1、高中地理等文综复习,要学会梳理自身学习情况,以课本为基础,结合自己做的笔记、试卷、掌握的薄弱环节、存在的问题等,合理的分配时间,有针对性、具体的去一点一点的去攻克、落实。哪块内容掌握的不多就多花点时间,复习的时候要系统化,不要东一下西一下,最后啥都没复习好。   2、可以学习掌握速读记忆的能力,提高学习复习效率。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学习、复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速读记忆的练习见《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用软件练习,每天一个多小时,一个月的时间,可以把阅读速度提高5、6倍,记忆力、理解力等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最终提高学习、复习效率,取得好成绩。如果你的阅读、学习效率低的话,可以好好的去练习一下。   3、要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要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4、做题的时候要学会反思、归类、整理出对应的解题思路。遇到错的题(粗心做错也好、不会做也罢),最好能把这些错题收集起来,每个科目都建立一个独立的错题集(错题集要归类),当我们进行考前复习的时候,它们是重点复习对象,保证不再同样的问题上再出错、再丢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高一地理复习资料(高一地理网课)》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高一地理复习资料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大全2022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