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是)

对口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以下6个关于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千岩万转路不定的下一句是什么千岩万转路...

今天我们来聊聊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以下6个关于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
  • 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
  • 千岩万转路不定的下一句是什么
  •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意思
  • 梦游天母吟留别
  •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

    梦游天姥吟留别 李白〔唐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译文

    听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在烟波浩渺的遥远地方,实在难以找到。

    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霞的明灭掩映之间有时候能看见。

    天姥山高耸入云,连着天际,横向天外;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

    天姥山极为高峻,就连四万八千丈高的天台山,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

    我想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

    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身影,一直送我到剡溪。

    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

    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

    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啼鸣之声。

    无数山岩重叠,山道曲折,盘旋变化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不觉天色很快就暗了下来。

    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使深林战栗,使高耸而重叠的山峰震惊。

    云层黑沉沉的,像是要下雨,水波动荡生起了薄薄的烟雾。

    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

    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

    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

    用彩虹做衣裳,将风作为马来乘,云中的神仙们纷纷下来。

    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拉着车。仙人们排成列,多如密麻。

    忽然我魂魄惊动,猛然惊醒,不禁长声叹息。

    醒来时只有身边的枕席,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全都消失了。

    人世间的欢乐也是像梦中的幻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君,此番远去不知何时才能回来?暂且把白鹿放牧在青崖间,等到要远行时就骑上它访名山。

    岂能卑躬屈膝去侍奉权贵,让自己不能有舒心畅意的笑颜!

    注释

    天姥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

    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

    微茫:景象模糊不清。

    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向天横:遮蔽天空。横,遮蔽。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天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天台北部。

    四万八千丈:一作“一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天姥这座山,天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思是天台山和天姥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游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暝(míng),日落,天黑。

    殷岩泉:即“岩泉殷”。殷(yǐn ),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同栗。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天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神仙。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醒。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梦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李白出翰林之后,其作年一说公元745年(天宝四载),一说公元746年(天宝五载)。公元744年(唐玄宗天宝三载),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的排挤,被放出京,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描绘梦中游历天姥山的诗,大约作于李白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为醉时写就,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

    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

    迷花倚石忽已暝。意思: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 迷花倚石忽已暝。意思: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作《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人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和大胆夸张的手法,组成一幅亦虚亦实、亦幻亦真的梦游图。全诗构思精密,意境雄伟,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感慨深沉激烈,富有浪漫主义色彩。其在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笔随兴至,体制解放,堪称绝世名作。 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译文: 海外来客们谈起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寻求。越中来人说起天姥山,在云雾忽明忽暗间有人可以看见。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山势高峻超过五岳,遮掩过赤城山。天台山虽高四万八千丈,面对着它好像要向东南倾斜拜倒一样。我根据越人说的话梦游到吴越,一天夜晚飞渡过明月映照下的镜湖。镜湖上的月光照着我的影子,一直伴随我到了剡溪。谢灵运住的地方如今还在,清澈的湖水荡漾,猿猴清啼。我脚上穿着谢公当年特制的木鞋,攀登直上云霄的山路。上到半山腰就看见了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半空中传来天鸡报晓的叫声。无数山岩重叠,道路盘旋弯曲,方向不定,迷恋着花,依倚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晚。

    千岩万转路不定的下一句是什么

    千岩万转路不定下句是:迷花倚石忽已暝 此句所在诗的全文: 海客谈瀛(yng)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tāi)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shn)溪。谢公宿(s)处今尚在,渌(l)水荡漾清猿啼。脚著(zhu)谢公屐(jī),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yǐn)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y),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hōng)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lun)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huǎng)惊起而长嗟(jiē)。惟觉(ju)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q)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诗写梦游仙府名山,着意奇特,构思精密,意境雄伟。感慨深沉激烈,变化惝恍莫测于虚无飘渺的描述中,寄寓着生活现实。虽离奇,但不做作。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形式上杂言相间,兼用骚体,不受律束,体制解放。信手写来,笔随兴至,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大江东去下一句是什么 大江东去的下一句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原文完整句子: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意思】: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 【出自原文】 (宋.苏轼)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古文今译】 大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滔滔巨浪淘尽千古英雄人物。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就是三国周瑜鏖战的赤壁。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雄壮的江山奇丽如图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的周瑜春风得意,绝代佳人小乔刚嫁给他,他英姿奋发豪气满怀。手摇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强敌的战船烧得灰飞烟灭。我今日神游当年的战地,可笑我多情善感,过早地生出满头白发。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注释】 ⑴念奴娇:词牌名。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⑵大江:指长江。 ⑶淘:冲洗,冲刷。 ⑷风流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⑸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⑹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⑺雪:比喻浪花。 ⑻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⑼小乔初嫁了(liǎo):《三国志.吴志.周瑜传》载,周瑜从孙策攻皖,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乔,本作桥。其时距赤壁之战已经十年,此处言初嫁,是言其少年得意,倜傥风流。 ⑽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⑾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羽扇,羽毛制成的扇子。纶巾,青丝制成的头巾。 ⑿樯橹(qinglǔ):这里代指曹操的水军战船。樯,挂帆的桅杆。橹,一种摇船的桨。樯橹一作强虏,又作樯虏,又作狂虏。《宋集珍本丛刊》之《东坡乐府》,元延祐刻本,作强虏。延祐本原藏杨氏海源阁,历经季振宜、顾广圻、黄丕烈等名家收藏,卷首有黄丕烈题辞,述其源流甚详,实今传各版之祖[7]。 ⒀故国神游:神游故国的倒文。故国:这里指旧地,当年的赤壁战场。神游:于想象、梦境中游历。 ⒁多情二句: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的倒文。华发(f):花白的头发。 ⒂一尊还(hun)酹(li)江月:古人祭奠以酒浇在地上祭奠。这里指洒酒酬月,寄托自己的感情。尊:通樽,酒杯。 ⒃强虏:强大之敌,指曹军。虏:对敌人的蔑称。 【赏析】 此词上阕,先即地写景,为英雄人物出场铺垫。开篇从滚滚东流的长江着笔,随即用浪淘尽,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人物的卓荦气概,更可体味到作者兀立江岸凭吊胜地才人所诱发的起伏激荡的心潮,气魄极大,笔力非凡。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代赤壁战场。人道是,下字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地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扩,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脱口而出的赞美,应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而然地得出的结论。地灵人杰,锦绣山河,必然产生、哺育和吸引无数出色的英雄,三国正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横槊赋诗的曹操,驰马射虎的孙权,隆中定策的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周公瑾真可说是一时多少豪杰! 上阕重在写景,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紧缩集中到三国时代的风云人物身上。但苏轼在众多的三国人物中,尤其向往那智破强敌的周瑜,故下片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腕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扮,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可以想见,在滚滚奔流的大江之上,一位卓异不凡的青年将军周瑜,谈笑自若地指挥水军,抗御横江而来不可一世的强敌,使对方的万艘舳舻,顿时化为灰烬,这是何等的气势。苏轼如此向慕周瑜,是因为他觉察到北宋国力的软弱和辽夏军事政权的严重威胁,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疆场的热忱。面对边疆危机的加深,目睹宋廷的萎靡慵懦,他是非常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很不景气的现状。这正是作者所以要缅怀赤壁之战,并精心塑造导演这一战争活剧的中心人物周瑜的思想契机。 然而,眼前的政治现实和词人被贬黄州的坎坷处境,却同他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大相抵悟,所以当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深沉、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自笑多情、光阴虚掷的叹惋了。仕路蹭蹬,壮怀莫酬,使词人过早地自感苍老,这同年华方盛即卓有建树的周瑜适成对照。然而人生短暂,不必让种种闲愁萦回于心,还不如放眼大江、举酒赏月。一尊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诗句,一位襟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解自慰的诗人,仿佛就浮现在读者眼前。词的收尾,感情激流忽作一跌宕,犹如在高原阔野中奔涌的江水,偶遇坎谷,略作回旋,随即继续流向旷远的前方。这是历史与现状,理想与实际经过尖锐的冲突之后在作者心理上的一种反映,这种感情跌宕,更使读者感到真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更能引起读者的思考。 这首词从总的方面来看,气象磅礴,格调雄浑,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通篇大笔挥洒,却也衬以谐婉之句,英俊将军与妙龄美人相映生辉,昂奋豪情与感慨超旷的思绪迭相递转,做到了庄中含谐,直中有曲。特别是它第一次以空前的气魄和艺术力量塑造了一个英气勃发的人物形象,透露了作者有志报国、壮怀难酬的感慨,为用词体表达重大的社会题材,开拓了新的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 猫哭耗子歇后语下一句是什么  猫哭耗子歇后语 猫哭耗子假慈悲 一、作为成语的猫哭耗子 1、成语解释:比喻假慈悲,伪装同情 2、成语出处 (1)清石玉昆《小五义》第15回:本来你是个猫,他是个鼠,岂不是猫哭耗子了呢? (2)《说唐》第六二回: 唐家是没良心的,太平时不用我们,如今又不知那里杀来,又同牛鼻道人在此猫儿哭老鼠,假慈悲。 (3)清翟灏《通俗编俚语对句》:鸭见砻糠空欢喜,猫哭老鼠假慈悲。 (4)茅盾 《我们这文坛》:唯美主义者高举艺术至上的大旗,人道主义者效猫哭老鼠的悲叹。 (5)滇剧 《牛皋扯旨》:说什么宋王思二圣,说什么为大哥哭到二三更!午门外修什么他娘的忠臣庙,他才是猫哭老鼠假伤心! 3、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4、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 5、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6、近 义 词:猫哭老鼠 7、成语例子: 张平《抉择》:不过咱们这么说话是不是有点猫哭耗子假慈悲? 8、延伸用意:在现代已经越来越多的人用猫哭耗子来形容虚伪的人。 二、猫哭老鼠原本的故事是什么? 一只老鼠吞食了耗子药,离开了人间。老鼠们开始紧张起来,它们不知道哪天自己也会吞食这种可怕的药物而丧了命。于是,它们想超度一下这只死去老鼠的亡灵,好保佑它们不要被这种药物伤害。葬礼在老鼠洞中隆重地举行,老鼠们全都痛哭流涕,它们并不是真正为死去的老鼠难过,而是在担忧自己的命运。就在这时,老鼠们突然听到洞口处传来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便不约而同地向外看去,原来,一只大花猫正对着洞口嚎啕大哭。一只小老鼠壮着胆子问道:大花猫,你为什么哭啊?大花猫哽咽道:我在哭那只死去的老鼠。说完,又放声痛哭起来。老鼠们全都糊涂起来,大花猫是自己的天敌,老鼠死掉它应该高兴才对,为什么它在痛哭流涕呢?一只小老鼠说:依我看,大花猫的哭声不是装出来的,是发自肺腑的,它肯定是想和我们做朋友。多个朋友多条路,多个冤家多堵墙,我们何不趁这个机会和大花猫做朋友呢?我得出去安慰它几句。说着,就要从洞里走出去。这时,一只大老鼠快步走上前去,一把拉住了小老鼠,说:你先不要出去!我问你,大花猫和那只死去的老鼠是朋友吗?小老鼠摇摇头。大老鼠接着问道:那你说,是我们和这只死去的老鼠关系近还是大花猫与它关系近?小老鼠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当然是我们。大老鼠沉着地说:那好,我们的哭声都没有大花猫来得真切,这其中必有缘故。小老鼠不解地问道:那它的哭声并不像是装出来的。大老鼠思考了片刻说道:没错,大花猫的确是真哭,但它一定不是为死去的老鼠而难过,是为他自己。洞里所有的老鼠全都摇了摇头,表示不理解大老鼠所说的话。大老鼠接着说:你们想想看,我们这群鼠中有一只吃了鼠药而毙命,大花猫根本不能确定其他老鼠是否也吃了这种药。这种药可以毒死我们,难道就不能毒死大花猫吗?它确定不了我们当中还有谁吃了这种药,就要挨几天饿,你们说它能不哭吗?在场的所有老鼠听后全都挑起了大拇指,表示赞同。紧接着,大老鼠用低低的声音给在场所有的老鼠出了个主意,老鼠们全都鼓掌称妙。老鼠们排着队从洞里走了出来,全都像喝醉酒一样摇摇晃晃地从大花猫身边走过。大花猫瞪着大眼盯着它们,直到老鼠们把足够吃的东西搬进洞里,大花猫还坐在原地看着,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千呼万唤始出来下一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下一句 作者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山西、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洛阳。白居易故居纪念馆坐落于洛阳市郊。白园(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阳城南香山的琵琶峰。... 全诗如下: 作者:白居易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 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 曲罢常教善才伏,妆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钿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门前冷落车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 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舱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 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 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意思

    翻译:无数的山岩重叠在一起,道路盘旋弯曲,方向变化不定,痴迷的看着花,靠着石头,不觉天色已暗。

    拓展

    该文段出自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此诗以记梦为由,抒写了对光明、自由的渴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表现了蔑视权贵、不卑不屈的叛逆精神。诗中的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

    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梦游天母吟留别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绿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赏析一】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抗议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乔象钟)

    〔注〕①《秋下荆门》。②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止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赏析二】

    全诗写得淋漓酣畅,引人遐想的是述梦部分。

    一入梦,诗人便不食人间烟火味――诗人竟然在镜湖上空飞行,又值月夜,月光把他的身影投在清澈的湖水中;飞过镜湖,月儿依旧伴着他,直送他到登山的起点――“谢公宿处”。接着写登山。本来是险峻的路,但是诗人却毫不费力,他“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不能说明是仙境,但已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作,地裂山崩,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目不暇接,恍若身入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来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的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诗人由梦醒时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梦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思,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行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梦游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生悲,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白鹿到名山去寻仙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李白思想中消极的一面,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李白的思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为强烈的一面。在李白的思想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族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反抗。

    他求仙仿道,不是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贵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哪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天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思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反抗精神的。(刘溪斌)

    【赏析三】

    这首诗是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品,它集中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手法的艺术特色:

    1.奇特的构思。我国古代一般的“留别”、“赠别”之类的诗歌,大都写离愁别绪,黯然销魂,情调低沉。而李白这首留别诗,完全突破了这种陈规旧俗,它突破了我国古代留别诗的一般程式,别出心裁地用“梦游”这一奇特方式来构思全诗。全诗围绕一场游仙的梦幻而写,由瀛洲引出天姥,由“或可睹”引出梦游;再由天姥引出仙洞,由梦醒而生感慨。这样从现实到梦境,又从梦境到现实;借描绘仙境的美好,以揭示现实之丑恶;借抒发对理想的追求,以显示对权贵的憎恶;借惜别的机会赋诗,却写访游名山,以明自己的斗志,来表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主题。

    2.丰富的想像。诗人驰骋想像,描绘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其中有月光皎洁、绿水荡漾、白鹿青崖、镜湖映影的静幽之感,也有“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那种海日东升、浮光跃金、天鸡破晓的壮美晨光,有“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的胜景,也有电闪雷鸣、熊咆龙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的夜间奇象,还有琼楼银台、雍容和谐、富丽堂皇的仙府。奇景异境,变幻迭出。诗人构思出一幅幅梦游中的奇景,塑造出一个个梦幻中的生动形象,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令人惊心动魄。真可谓“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3.大胆的夸张。诗人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本诗所描写的梦游,所表达的炽热的情感,诗人充分发挥了他的夸张才能,把幻想中的事物写得活灵活现,惊心动魄。天姥山横空而耸,山势超越了以险峻闻名的五岳,遮掩了高耸的赤城,甚至连一万八千丈的天台山也拜倒在天姥山的东南方。诗人以夸张、烘托的手法,极言天姥之高。尤其是“横”、“拔”、“掩”三字,气象博大,生动有力,突出了天姥山的高大雄奇,描绘了天姥横空出世的高大形象和磅礴气势。

    4.深刻的主旨。本诗结尾在前面大胆夸张、丰富想像的基础上,收拢笔势,对全诗的内容作了高度的概括:“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高亢的呼喊,使诗人郁积在胸中的苦闷和忧愤,如火山爆发,江涛怒吼,毫不含糊地向当时的黑暗现实提出了挑战,这是诗人对权贵的傲视,是对污浊社会的抗议,是对自己崇高人格的护卫,是自己的人生愿望未能实现的充满愤懑的呐喊,表现了诗人傲岸的性格和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王寿波)

    【赏析四】

    浅谈《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美学价值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开始了一个不安定的灵魂的漫游之路。如何对生命意义重新定位?怎样的走路方式更适合于自己高洁的品性?怎样的人生才是美丽的人生?政治的失败使他不羁的性灵开始了新的思考,在“儒”、“道”、“侠”的传统文化思想深刻的影响下,李白写了《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给我们留下了最完美的审美示范。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梦》一诗的美学价值。

    一、 诗的形象美

    中国的诗歌早于绘画,古典诗歌的艺术成就给中国绘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很多中国画都取意于诗,或者干脆是为诗作注,描摹诗境。宋代的宋迪,提出了自然景色的八个题材:平沙落雁、远浦归航、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汀夜雨、古寺晚钟、渔村落照。这些都是中国古典诗歌最常见的情境。但是诗本身却是对生活形象的概括,它来自生活,诗歌展现的就是活生生的生活画面。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去体会诗歌所展现的优美画境。

    美总是以生动可感的形象出现的,这是美的第一特性。美更多是形式,是直观的。因此马克思才说眼睛对美的追求最坚决。李白非常擅长于从生活中发现美,并用他的如 巨笔把它描摹刻画出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仅十四个字,却塑造了一幅意境开阔、情意深长的送别画面。在这里,我们似可看见画面中友人渐行渐远,诗人却依然翘首以望的怅然身影。《梦》一诗中也不乏这样的句子:“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诗人运用对比与夸张,写出天姥山之巍峨高耸,直插云霄之势如在眼前,使人不敢逼视。而末句以拟人手法反衬原本高峻的天台山面对天姥,如小孩在作拜倒之势,恭敬之态使人不禁莞尔,也不禁对天姥山产生崇敬之情。这样的笔法相比于任何一幅高山奇石图也不逊色。对诗歌中类似的美的画面的赏析,“不仅令人怡情悦目,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促进人的性格全面发展,开拓人的思维。……从而净化了人的心灵。”(陆一帆在《美育丛书》)这是欣赏《梦》一诗的美学价值之一。

    二、诗的情感美

    形象的美是种外化,它还依赖于人的主观感受,内化为某种审美情感。审美不单要体会形象之美,更要融合自己的感情形成审美感受、审美判断。这就要求审美者要透过直观、外在的形象去探寻内在的情感。《梦》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这里除了有伫足半山,远望海日升空、天鸡高唱的辽远、空旷的意境美,更有一种豪情勃发,壮志凌云的情感蕴含其间。结合作者的遭遇,他当时初到长安,带着满腔抱负,也终于能被皇上赏识,青云直上,岂不是雄姿英发,意气风发?而后来群小谗毁,无奈骑驴出京都,一时之间前路无定,岂不是“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李白的《梦》一诗在情与景的融汇表达上也创造了美的典范。

    《梦》的情感美还表现在其跌宕起伏的旋律美。李白生性自由,追求解放,因此他的诗在感情的表达上也如朝日,如滔滔逝水,不可阻抑。在诗歌写作上,也是不拘形式,表现其起落无端、断续无迹的感情。《梦》起句情感苍茫,意境渺远,仙山之美却渺不可及,现实与愿望的矛盾在此语中一览无遗。继而想及尚有天姥可到,情怀顿时激昂不可抑制,连续用四个句子极力渲染天姥山之雄奇高伟。“因梦”成行后,他沉浸于剡溪美景之中,攀登至半山腰,又不由为所见的壮阔景观所激荡。暮雨将至,熊咆龙吟,林栗巅惊,令读者的感情也随之沉郁凝重。至此情感由渺茫而激昂而宁静而高昂又沉郁,已有数转,但作者并不就此收束,继而随电闪雷鸣创造了最瑰奇最绚烂的想象。诗人描绘了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神仙世界,可谓惊心眩目,动人魂魄,情感更是排山倒海而来,难以抑控。但是忽而梦醒,无限寥落,情绪大起大落,起承过渡,全无痕迹。这时诗人的感情本已沉至谷底,似乎再不能昂扬了,但末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又如奇峰突起,一种不卑不屈的巍然正气冲天地而出。《梦》这首诗正是这样把思想感情的瞬息万变,波澜迭起与艺术结构的腾挪跌宕,跳跃发展完美地结合起来的,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价值。

    三、诗的气质美

    中国的儒家文化历来注重“温良恭俭让”与“文质彬彬”,而“道”家思想则推崇修身养性,因此“弱美”、“静美”则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相对的对“力美”、“壮美”的追求与表现则显得较为薄弱。就女子形象而言,从《诗经》中“君子好逑”的“窈窕淑女”,到汉乐府中“纤纤作细步”的刘兰芝,到杜甫《丽人行》中“态浓意远淑且真”的杨贵妃,到现代“始终微笑着”的刘和珍君,无不是娴静温柔的。从琴棋书画”的文化传统的深入人心,到对名士风流的景仰,到对家庭和美、田园理想的追求,无不是寻找一种人生宁静境界。诗歌的气质追求与文人的文化心态的深层结构是适应的,李白深受儒”、“道”思想影响,他的诗当然也会打上这种文化品格的烙印。《梦》一诗,虽然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瑰丽想象与昂扬气势,但其最根本的气质却是沉静、飘逸的。经历了政治大失败的李白,对人生作了深刻的思考,最终他认识到在一个不正确的时代里,个人的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他所能够做到的最大的反抗便是蔑视权贵,鄙薄富贵,“前后更叹息,浮荣何足珍?”(《拟古十二首?其九》)他决意“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诗人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对“弱美”、“静美”的追求,不免有消极的嫌疑,但对一个时代中的人物的评价应站在他所处时代的思想高度来评析,过高的要求显然是不客观的。而这种文化品格对社会的安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浮躁的时代容易滋生急功冒进的情绪,这对于和平社会来说未必是好事。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弱美”、“静美”的文化品格可以通过抒发忧愤郁悒,从而冲淡个人不幸与社会现实的冲突,更为人的伦理构造提供了美的表现形式,形成儒雅、沉静、含蓄、飘逸、从容、开阔的优美气度与风格。这也是欣赏《梦》一诗时所能看到的审美价值。

    美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是为提升人的素质服务的,在欣赏《梦》一诗时,对形象美的鉴赏,对情感美的把握,对诗气质美的定位,都有助于我们自身素养的培养,这正是我们挖掘《梦》一诗审美价值的意义所在。

    《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时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品赏析 【注释】: 瀛州:传说中的海上三座神仙山之一,另两座名蓬莱、方丈。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赤城: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天台山的南面。镜湖:又名鉴湖,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剡溪:水名,在今浙江省嵊县南。谢公屐:谢公,南朝诗人谢灵运。据《南史·谢灵运传》记载,他“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目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金银台:指神仙居所。白鹿:传说中神仙所骑的神兽。 【简析】: 李白在被排挤出长安的第二年,即天宝四年(745),准备由东鲁(今山东省南部)南游越中时,写了这首向朋友们表白自己心情的诗。全诗既写梦境,也写现实,构思缜密,极富想象,将神话传说和实境奇幻地交织在一起。这是诗人迭遭失意后对神仙世界的向往,觉得只有梦境才更值得流连;然而梦总是要醒的,一旦接触到现实,只能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呼喊。全诗兴到笔随,酣畅淋漓地倾泻感情,完全不受形式的束缚,只有李白这样的伟大诗人才有如此磅礴的气势。这首诗又题作《别东鲁诸公》。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向来为人传诵,被视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离长安后,曾与杜甫、高适游梁、宋、齐、鲁,又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这时东鲁的家已颇具规模,尽可在家中怡情养性,以度时光。可是李白没有这么作,他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更远的追求,于是离别东鲁家园,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诸公时所作。虽然出翰林已有年月了,而政治上遭受挫折的愤怨仍然郁结于怀,所以在诗的最后发出那样激越的呼声。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托,但无论是否虚托,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诗一开始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   天姥山临近剡溪,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天姥的歌唱,因此得名。天姥山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川时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往游,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天姥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其他崇山峻岭如我国的五大名山──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梦中的天姥山,应该说是李白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李白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接着展现出的是一幅一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天姥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想望。诗人进入了梦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镜湖。明月把他的影子映照在镜湖之上,又送他降落在谢灵运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去梯。只见:“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深山中光线幽暗,看到海日升空,天鸡高唱,这本是一片曙色;却又于山花迷人、倚石暂憩之中,忽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林为之战栗,层巅为之惊动。不止有生命的熊与龙以吟、咆表示情感,就连层巅、深林也能战栗、惊动,烟、水、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协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面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天姥山,既高且奇;这里又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既深且远。这奇异的境界,已经使人够惊骇的了,但诗人并未到此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而转入荒唐,全诗也更进入高潮。在令人惊悚不已的幽深暮色之中,霎时间“丘峦崩摧”,一个神仙世界“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洞天福地,于此出现。“云之君”披彩虹为衣,驱长风为马,虎为之鼓瑟,鸾为之驾车,皆受命于诗人之笔,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仙之人兮列如麻”!群仙好象列队迎接诗人的到来。金台、银台与日月交相辉映,景色壮丽,异彩缤纷,何等的惊心眩目,光耀夺人!仙山的盛会正是人世间生活的反映。这里除了有他长期漫游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启发与影响,也有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迹印,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   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的内容丰富、曲折、奇谲、多变,它的形象辉煌流丽,缤纷多彩,构成了全诗的浪漫主义华赡情调。它的主观意图本来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这样颇有消极意味的思想,可是它的格调却是昂扬振奋的,潇洒出尘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流贯其间,并无消沉之感。  〔注〕①《秋下荆门》。②据《南史·谢灵运传》:“寻山陟岭,必造幽峻,岩嶂数十重,莫不备尽登蹑。常着木屐,止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 (乔象钟) 天姥山,在浙江嵊县新昌县内,传说登山的人曾经听到仙人天姥的歌声,因此得名 。《梦游天姥吟留别》,或称《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亦称《别东鲁诸公》。天宝元年(742)秋天,李白被唐玄宗召入京都长安 ,待诏翰林,实际上除了应制作诗、“多陪侍从之游”外,别无他事可作,更无以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对这种无聊的御用文人生活,李白日渐厌倦,同时,因为诗人蔑视权贵,不断遭受排挤与诽谤。面对腐败的朝廷,李白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不但报国无望,而且有祸患将至。在自知难为朝廷亲近所容的情况下,诗人就于天宝三年三月上书奏请还乡。玄宗以其“非廊庙器 ”,乃赐金放还。离开长安后,李白回到第二故乡东鲁,心中悲愤难平。次年(745),他决定南游,临行时,赋诗《梦游天姥吟留别》留赠东鲁友人。这是一首纪梦诗,也是一首浪漫的游仙诗。李白堪称我国古代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在这首诗中,以浪漫的笔调抒写了梦中漫游天姥山的迷人境界,景象瑰丽,亦真亦幻,光怪陆离,变化莫测,充满了热烈奔放的激情和富于幻想的气魄,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也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不满黑暗现实、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抒发了诗人渴望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强烈心情。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从“海客谈瀛洲”到“对此欲倒东南倾”,写传说中天姥山峻峭雄奇的非凡气势和自己对它的向往之心。这是引起梦游的动因。大意是说,海外来客谈论瀛洲仙山的美妙景致,实在令人神往,只是难以追寻。而浙江人所谈的天姥山那时明时暗、扑朔迷离的云霞却是可能看见的。天姥山高耸入云,横贯天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与天姥山毗邻的天台山高达四万八千丈,但与天姥山的雄奇壮观相比,它也显得矮小卑微,象要倾倒在天姥山的东南脚一样。“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二句,这是诗人惯用的一种反衬手法——瀛洲“信难求 ”,而天姥山却如此奇伟壮观、真实可睹 ,“云霓明灭”中也颇有仙山风姿,因此漫游天姥山,就更成为诗人梦寐以求的事了。实际上天姥山虽是越东的灵秀之地,其高大雄伟的程度却远逊于五岳,就是和天台山相比,很难相提并论。然而在李白的笔下,它却伟岸盖于群峰,这是诗人的感情因素在起作用。诗人的真正意图,并不在于再现一个真实的天姥山,而是发挥想象表现梦幻的美好和现实的差距。 第二层次从“我欲因之梦吴越”到“仙之人兮列如麻 ”,为梦游天姥的全过程,是全诗情节内容的主体。可分三层。第一层(“ 我欲因之梦吴越”八句)写进入梦境和梦游的路线。经镜湖,到剡溪,沿着谢灵运登山的足迹,登上“青云梯”,湖月照影,“渌水荡漾”则更显出大自然的美好。第二层(“半壁见海日”之句)写山中所见所闻。先写天姥山的高且奇:在半山腰可以看到从大海中喷薄而出的一轮朝阳,耳畔又响起天鸡那美妙动听的啼鸣。接着写山的深且远:山路是千岩万转崎岖险峻的,而烂漫的山花又如此迷人,使人留连忘返,倚石稍憩,不觉天色已晚。暮色之中,熊的咆哮,龙的鸣叫,象惊雷一样在岩泉山谷间隆隆作响 ,使密林为之战栗,峰峦为之惊悚。第三层(“云青青兮欲雨 ”十二句)进入游仙境界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是写诗人梦入仙境时的气氛 :云雾迷濛,水烟缭绕,电闪雷鸣,山峦欲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洞天,是道家对神仙的居所的称呼,此句意为神仙居所的石门轰然一声裂开 ,“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意思是:青色的天空广阔无边,太阳和明月照耀着神仙居住的镶金镂银的楼台,云神穿着霓虹作的衣服乘着马纷纷从天而降 ,此时,“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虎为云神鼓瑟 ,凤凰为云神驾车,群仙密密麻麻地列队迎候诗人的到来。仙境对诗人的如此器重,与现实中诗人的遭谗被遣形成何等鲜明的对照呵!仙界愈是重才思贤,就愈显示出现实中权贵小人的嫉贤妒能,排斥异己,为诗歌结尾的激愤之情的抒发埋了伏笔。 第三层次从“忽魂悸以魄动”到结尾,写梦醒后的感慨。游仙美梦在高潮陡然幻灭,这与李白的被诏被遣的经历正相似!君王对文人才士招之即来呼之即去,人们的荣辱都仿佛过眼云烟,因此李白才从梦境的幻灭中引发出“ 古来万事东流水”的“人生如梦”的感慨,其中凝聚了诗人多少深沉的失意,写到此处,诗人并不就此搁笔,继而又掀起更加撼人心魄的感情波澜 ,“且放白鹿青崖间”,表示他将放弃黑暗仕途,回到大自然中。向山光水色去寻找灵魂的慰藉。他逃离现实而纵情山水,正说明他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的内心苦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句豪气十足的名句,则是苦闷到极点后胸中愤懑岩浆的总喷发,它表明了李白对封建权贵永不妥协的反抗精神 ,也曲折地反映出他对当时上流社会中污*、庸俗、丑恶现象的鄙视和厌弃。《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熔优美离奇神话传说、强烈的夸张与高度的想象等艺术手法于一炉,创造了离奇瑰美的艺境。 诗歌一开始就以瀛洲仙山为楔子和陪衬,令人对天姥产生亲近和向往之情。接着,诗人又以极度夸张的语言描写了天姥的奇岸伟峻:“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通过如此的夸张状写,从而就使天姥山变成了超现实的独特的艺术形象,为其后的梦游渲染了气氛。第二段中的梦游,由传说和神话故事加上诗人惊人的想象力而成 。特别是“天鸡”啼鸣、“熊咆龙吟”、“洞天石扉”、“金银台”、“云之君”、“虎鼓瑟”、“鸾回车”、“白鹿”等神话传说和惊人想象的结合 ,妙不可言。夸张、想象和神话传说水乳交融,使诗中诗人的自我形象更加倜傥潇洒、傲岸不羁,增强了全诗的浪漫主义色彩。这首诗句式参差错落,语言抑扬顿挫,富于音乐节奏感。全诗句式从四言、五言、六言、七言、直至九言,风、骚、骈、赋、散各体俱备,运用自如,变化多姿,不拘一格。这首诗的用韵也颇讲究,全诗所用十二韵,音韵平仄错落有致,表现了诗人感情的起伏变化,更易使读者与之产生共鸣。 这首诗写梦游奇境,不同于一般游仙诗,它感慨深沉,*激烈,并非真正依托于虚幻之中,而是在神仙世界虚无飘渺的描述中,依然着眼于现实。神游天上仙境,而心觉“世间行乐亦如此”。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 ,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古来万事东流水 ”,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最快意的,也就是在《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所说:“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最后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 。天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 ,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 。“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 ,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李白虽然受帝王优宠 ,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消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 ”,君临天下,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千岩万转路不定下一句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全文千岩万转路不定的下一句是什么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意思梦游天母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