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赏析(陶渊明饮酒诗歌鉴赏)

我要上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饮酒赏析,以下6个关于饮酒赏析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是什么?饮酒的赏析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赏析饮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酒赏析陶渊明古诗饮...

今天我们来聊聊饮酒赏析,以下6个关于饮酒赏析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是什么?
  • 饮酒的赏析
  •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赏析
  • 饮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酒赏析
  • 陶渊明古诗饮酒的翻译及赏析
  • 古诗饮酒赏析
  • 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是什么?

    饮酒·其五

    陶渊明 〔魏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中所想远离世俗,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注释

    结庐:建造住宅,这里指居住的意思。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喧嚣扰攘的尘世。

    车马喧:指世俗交往的喧扰。

    君:指作者自己。

    何能尔:为什么能这样。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见:看见(读jiàn),动词。

    南山:泛指山峰,一说指庐山。

    山气:山间的云气。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真意:从大自然里领会到的人生真谛。

    相与还:结伴而归。

    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他以云、鸟自喻,云之无心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首诗就是陶渊明“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代表作。

    创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四一七年,即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字渊明。别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末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田园诗派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学巨匠。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有《陶渊明集》。

    饮酒的赏析

    饮酒的赏析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但当他看到“真风告逝,大为斯兴”,官场风波险恶,世俗伪诈污蚀,整个社会腐败黑暗,于是便选择了洁身自好、守道固穷的道路,隐居田园,躬耕自资。“结庐在人境”四句,就是写他精神上在摆脱了世俗环境的干扰之后所产生的感受。所谓“心远”,即心不念名利之场,情不系权贵之门,绝进弃世,超尘脱俗。由于此四句托意高妙,寄情深远,因此前人激赏其“词彩精拔”。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4]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可以称为“自然哲学”,它既包含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又深化为人的生命与自然的统一和谐。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出来,诗就变成论文了。所以作者只是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诗人在自己的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偶然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相会。“悠然见南山”,按古汉语法则,既可解为“悠然地见到南山”,亦可解为“见到悠然的南山”。所以,这“悠然”不仅属于人,也属于山,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这样写道:“云无心以出岫,恰似自己无意于仕而仕;鸟之倦飞知还,正像本人厌恶官场而隐。本诗中“飞鸟相与还”两句,与《归去来兮辞》中“鸟倦飞而知还”两句,其寓意实为同一。

    “采菊东篱下”四句,古人对此评价甚高。张戒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景物在目前,而非至闲至静之中,则不能到,此味不可及也。”那么,张戒所说的“味”是什么呢?为何说“此味不可及”呢?我们知道,陶诗不尚藻饰,不事雕琢,明白如话,朴素自然,故前人常用“平淡”两字以概其诗风。但陶诗之平淡乃从“组丽”中来,是平而有趣,淡而有味。这种貌似平淡实则醇美的特色,实为一种更高的艺术境界,非常人所知,亦非常人所能。张戒所说的“味”,当是陶诗醇美的韵味。此种韵味之所以“不可及”,原因固然众多。我们撇开文学修养、艺术才能等条件,可以说这种韵味只有像陶渊明那种不愿随俗浮沉,不肯汩泥扬波的诗人才能写出,也即只有寄心于远、心境“至闲至静”者才能写出。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饮酒·结庐在人境》以平淡之语,写秋日晚景,叙归隐之乐,道生活哲理,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达到了情、景、理的统一。尤其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几句,“清悠淡永,有自然之味”,更具艺术魅力。

    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将房屋建造在人来人往的地方,却不会受到世俗交往的喧扰。

    问我为什么能这样,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作品赏析。

    此诗主要描摹诗人弃官归隐田园后的悠然自得心态,体现出陶渊明决心摒弃浑浊的世俗功名后回归自然,陶醉在自然界中,乃至步入“得意忘言”境界的人生态度和生命体验。

    首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陶渊明早岁满怀建功立业的理想,几度出仕正是为了要实现匡时济世的抱负

    颔联“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中的“心远”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排斥了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探询作者在什么地方建立人生的基点,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的,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直接面对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

    颈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

    尾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

    此诗以“心远”纲领全篇,并分三层揭示“心远”的内涵。首四句写身居“人境”而精神超脱世俗的虚静忘世态。中四句写静观周围景物而沉浸自然韵致的物化忘我心态。最后两句又深进一层,写“心”在物我浑化中体验到了难以言传的生命真谛此诗意境从虚静忘世,到物化忘我,再到得意忘言,层层推进,是陶渊明归隐后适意自然人生哲学和返璞归真诗歌风格最深邃、最充分的体现。

    饮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饮酒赏析

    1、饮酒表达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饮酒其五》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所作。 2、《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陶渊明古诗饮酒的翻译及赏析

      陶渊明十分热爱田园生活,这首《饮酒》也有很多描写大自然的诗句,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一下吧。下面由我为大家提供关于陶渊明古诗饮酒的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陶渊明古诗饮酒的原文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古诗饮酒的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   陶渊明古诗饮酒的赏析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猜你喜欢: 1. 桃花源记陶渊明的翻译及赏析 2. 九年级上册古诗 3. 爱莲说周敦颐的古诗翻译及赏析 4. 滕王阁序原文及翻译赏析 5. 叶绍翁夜书所见诗词鉴赏

    古诗饮酒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是古代中国诗歌的泛称,在时间上指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中国的诗歌作品。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古诗饮酒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饮酒赏析1 饮酒 [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一、作者及出处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诗人、文学家。本诗选自《陶渊明全集》。 二、重点词语及易错字 1、结庐:建造房屋 2、车马喧:指世俗往来的纷扰 3、问君:这里是作者自问 4、尓:这样 5、悠然:悠闲自得的样子 6、相与:共同,一起 7、真意:指人生真正的意义 8、辨:通“辩”,辩解,分说。 易错字:喧 篱 辨 三、翻译 我建造房屋在人群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要问我为何能够这样,只要存心远离尘俗,所处的地方自然也就偏远了。我在东篱下随手采几朵梅花,悠然之间望见美丽的南山。山中云雾在傍晚显得更加美丽。归巢的鸟儿结伴飞还。此情此景包含着人生真正的意义,想说出来又没有更合适的语言。 四、内容及主题 这首诗作者通过描绘自己生活环境的幽静,表现了一种超脱于尘世的宁静平和,通过描写归隐生活的闲适,表达了自己回归自然的喜悦之情,含蓄地告诉人们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妙感受。 五、名句赏析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结,是点睛之笔,看似平淡,实则极富哲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陶醉自然、物我两忘的深沉感情。 六、写法归纳 1、全诗融说理、抒情、写景于一体,朴素而形象地表现了陶渊明厌弃世俗陶醉自然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 2、诗歌用语质朴而意味深长,不假修饰却诗意盎然。 古诗饮酒赏析2 饮酒·结庐在人境 作者: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结,建造、构筑。庐,简陋的房屋。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日夕,傍晚。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南山:指庐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古诗饮酒赏析3 【名句】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出处】 魏晋·陶渊明《饮酒·其四》 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 一觞虽独尽,杯尽壶自倾。 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 啸傲东轩下,聊复得此生。 【译注】 秋菊花开,颜色秀美,在露珠的.滋润下,更显风姿绰约。我采摘一些菊花瓣泡到酒中,可以忘却尘世的烦恼,远离喧嚣之地,过我隐居的生活。 ①裛(yì意):通“浥”,沾湿。掇(duo多):采摘。英:花。 ②泛:浮。意即以菊花泡酒中。此:指菊花。忘忧物:指酒。《文选》卷三十李善注“泛此忘忧物”说:“《毛诗》曰:‘微我无酒,以邀以游。’毛苌曰:‘非我无酒,可以忘忧也。’潘岳《秋菊赋》曰:‘泛流英于清醴,似浮萍之随波。’”远:这里作动词,使远。遗世情:遗弃世俗的情怀,即隐居。 【说明】 《饮酒》是晋代诗人陶渊明的作品。此诗作于陶渊明看破东晋黑暗,辞官隐退之时。陶渊明在偏僻山村,没有世俗侵扰,时常醉酒之后诗兴大发,一挥而就,等到第二天清醒后,再修改润色。写好的诗稿越积越厚,就让老朋友帮忙整理抄录,一共得到20首诗,陶渊明把这一组诗题为《饮酒》。此诗表现了陶渊明高洁傲岸的道德情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赏析】 这首诗表面写饮酒的悠闲自在,实际却隐藏着作者深沉的哀伤。秋天是菊花开得最美的季节,在众芳摇落之时,它傲立枝头,尽情绽放自己的美丽。正因为菊花具有不媚俗不趋时的高尚节操,陶渊明才如此喜爱菊花,“秋菊有佳色”,“佳色”不过是“浅红淡白间深黄”,它的颜色并不十分绚丽,作者之所以称“佳”,那是因为菊花的内在品格之美。“裛露掇其英”,作者趁菊花沾满露珠之时采摘菊花瓣,真是色香俱佳。晋代有服食菊花的习俗,据说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然而,作者服食菊花不仅在于强身,还代表了其高洁的志趣与操守。屈原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正是如此。更多有关菊花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 “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作者将菊花瓣泛于酒中饮下,就觉得突然间忘却了世间的烦恼,而且饮下这菊花泡的酒,就使我远离了官场是非,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忘忧”,如果心中无忧,自然不会“忘忧”,这里透出了作者胸郁积的幽愤之情;“遗世”,超脱俗世,主要是指远离官场,隐居避世。结合“忘忧”看,这里的“遗世”,也含有愤激的成分。因为陶渊明本不想隐居,他有志“大济于苍生”,只是看不惯官场的黑暗才决定退隐。 后面六句具体叙写饮酒的乐趣和感想,表达了终生隐居的决心。这其实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做法,作者心有壮志,却不满这黑暗的现实,他的饮酒看似是怡然自乐,其实也是一种宣泄激愤的方式。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饮酒赏析(陶渊明饮酒诗歌鉴赏)》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饮酒赏析陶渊明的饮酒全诗赏析是什么?饮酒的赏析陶渊明饮酒原文及翻译赏析饮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饮酒赏析陶渊明古诗饮酒的翻译及赏析古诗饮酒赏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