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名词解释(审美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好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意识形态名词解释,以下6个关于意识形态名词解释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名词解释“意识形态”?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意识状态的名词解释[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

今天我们来聊聊意识形态名词解释,以下6个关于意识形态名词解释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名词解释“意识形态”?
  •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 意识状态的名词解释
  •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 求《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集
  •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题答案 中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_百度...
  • 名词解释“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英语:Ideology)是指一种观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这个词是德崔希伯爵(Count Destutt de Tracy)在18世纪末的时候所创造的,被用来界定一种「观念的科学」。意识形态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比较世界观),存在于共识(参见日常社会中的意识形态一节)与一些哲学趋势中(参见政治意识形态一节),或者是指由社会中的统治阶级对所有社会成员提出的一组观念(这是马克思主义定义下的意识形态,参见作为一种社会再造工具的意识形态一节)。

    当代定义

    (1)指观念、理想、信念、热情、价值观、世界观、宗教、政治哲学、道德证明。

    (2)社会群体用来使世界更利于他们所理解的解释框架。

    (3)社会意识中构成社会观念上层建筑的部分,包括艺术思想、道德观念、政治法律思想、宗教观点和哲学(《辩唯和历唯原理》p130)。

    (4)伴有某种政治倾向和政治选择的思想体系。具体指自由主义、社会主义、保守主义、共产主义等政治思想(《现代社会学》p292)。

    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指一种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种观看事物的方法,一种观念的集合。

    意识是世界的内在规定、一般规律和组成部分,是具有客观实在性同世界和万物的其它组成部分处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物”或物质。

    形态是形式的别名、形态就是形式。形式是认识对象的彰显和外露部分,是我们认识对象的本质和内在规定必须经过的桥梁。

    扩展资料:

    社会意识形态表现形式:

    1,社会意识形态是指社会意识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表现和表述形式。社会意识是社会意识形态或形式的本质、内在规定和组成部分。

    2,意识的表现形式是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等。例如:天体运行、四季变化、社会运动、人体行为。

    3,社会意识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是人的社会活动和社会行为。例如,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和人自身的繁衍生产行为。

    4,我们要发现意识,全面了解和掌握意识的特征,必须通过意识的表现形式这座桥梁,通过观察世界和万物的存在、运动、变化、行为等意识的彰显部分才能够实现,舍此再无其他道路。

    社会意识形态表述形式:

    1,,意识的表述形式是人所创造的概念、理论、观点、知识等。

    2,现绝大多数人所说的意识形态,是指狭义、具体的意识形态—社会意识形态。

    3,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意识是人关于如何在社会中生活和行为的意识、意念、愿望、理想、方案、路线、观念。

    4,我们通过观察人的社会活动和行为就可以发现社会意识、了解和掌握社会意识的本质和特征。

    5,社会意识的表述和传播形式是社会个人创造的思想、观点、理论、主义、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图画、法律、规章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社会意识形态

    意识状态的名词解释

    意识状态的名词解释是:

    正常人意识清醒,无嗜睡、昏睡、昏迷等状态。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名词解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从过去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了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的轨道上来,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没有这样一个转变,中国15年来的一切变化就无从谈起。在我国尽管“左”的观念根深蒂固,“左”的势力不小,也发生过一些杯水风波,但从总体而言,这一转变并没有被扭转。意识形态工作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意识巳深入人心。   我们正面临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的转变。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旧的计划经济的一套是不成功的,市场经济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最好形式,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意识形态为经济建设服务,就是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现在的问题是,在这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意识形态工作出现了被动和滞后的局面,也就是人们通常说的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的问题。很不幸,在许多方面,我们至今还在沿袭旧的意识形态中那些不合时宜的东西。而旧的、过去的意识形态的那一套,从体系到内容,工作方式和方法,都是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已经不能令人信服地解释今天的现实,更遑论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了。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的意识形态,该继承的继承,该屏弃的屏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土壤上重构我们的意识形态体系。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首先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高度重视理论建设。也许有人要问,我们几十年来不是一直在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吗?你说的那个“坚持马克思主义”难道有什么不同吗?   确实不同。一种意识形态,一种思想体系要真正树立起来,真正成为全社会的指导思想和精神支柱,就必须使之伦理化、实践化。也就是说,要把它变成大众的日常意识,让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去,成为人们处世的准则和信条,让人们切实感受到它对于生活、工作是有用的。以孔子学说为核心的儒家文化,绵延两千年,成为中国历代王朝的正统思想和治国之说,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的学说完全伦理化、大众化了,从而使它从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转化为妇孺皆知的日常意识和行为规范。而我们过去在意识形态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的指导思想和人的精神支柱确立起来,但是,由于片面强调和突出了阶级斗争等政治内容,并使之教条化,忽视乃至抹熊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学了这样的马克思主义,并不能解决人们如何为人处世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成了外在于个人实际生活的东西,结果,学习马克思主义不是为了提高自己,去身体力行,而是为了应付他人,给别人看。这样,马克思主义怎么能真正入心入脑呢?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丰富的思想体系,它不仅具有阶级性,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而且还是关于人的学说、价值的学说等等。马克思、恩格斯毕生所致力的事业就是人类的解放与人的发展,唯物史观正是由对人的本质的科学揭示而建立起来的。可是多年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思想宝库中的这些内容忽视了,淡忘了,给人造成的印象似乎是马克思主义离人的实际生活很遥远,马克思主义是冷冰冰的铁面孔。现在该是还马克思主义以全貌的时候了。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重新改造,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日常意识。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化、实践化,决不是否定它的指导作用,而恰巧是巩固了它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   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精神文明这一手真正硬起来,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能回避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新走向、新特点。如果我们对此不甚了了,没有正确的认识和估计,“重构”就成了一句空话。当前意识形态的新走向、新特点大致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第一,多样性。从世界范围看,以往的两极世界格局正转向多极世界格局,这就决定了意识形态由对立的两极思想体系推演发展为多种思想体系。比如,仅社会主义学说就衍生出几十种,已成为一个庞大的思想家族。这种情形反映到国内来,推动人们从不同角度重新认识和理解已有的传统理论,导致多种思想体系并存。   多样性还表现在多种学科互相渗透。现代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其成果已移入人文科学。现代思维方式正改变着传统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使政治学、法学、伦理学、文学、哲学等出现了发展的新契机。如今,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够脱离其他学科孤立地生存和发展,也没有哪一个学科能回避当今社会的重大变革。   我国现阶段走向市场经济,决定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多元化格局,即多种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形式和分配形式并存,多种利益主体并存。这些社会存在反映到社会意识中来,使得人们的精神生活、精神交往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反映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利益主体的愿望和要求,具有很大的包容面,多种声音共鸣不可避免。   多渠道地干预社会生活,也是当代意识形态的特点之一。一方面,随着科技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日益成为国际间政治和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力量;另一方面,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文化世俗化的浪潮,将越来越多的人裹挟到意识形态的创造与传播活动中,使意识形态的多种形式、多条渠道走向大众,从而影响和干预社会生活。   第二,冲突性。目前在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已被打破,充满活力的新的经济体制正初见端倪,这种新旧体制的碰撞与磨擦,不可能不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改革15年来,意识形态领域充满着新与旧、先进与落后、开放与保守的冲突和斗争。诸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判断是非标准的理论,无一不是经过激烈冲突,几经坎坷才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关于公有制形式的问题,关于产权的问题等,至今仍处于不同观念和思路的争辩之中。在法学、伦理学等领域,不同观念的对立冲突更为激烈。另外,我国地域辽阔,在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人们的看法和观念不尽相同,也会成为意识形态冲突的诱导因素。   第三,过渡性。大凡社会转型时期,必然伴随着意识形态的演变和更新。本世纪初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称得上是意识形态的一次革命。在我国从自然经济走向市场经济,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中,意识形态肯定也会有一次新的革命。在这场意识形态的嬗变和演进中,新的与旧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并非一成不变,带有很大的非规范性,正如九曲黄河一般,千折百回。不仅如此。中国正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各种观念和思潮难免蜂拥而入,供我们筛选、消化和吸收,这就更加剧了意识形态的变动性和过渡性。   认识新的形势,把握当今意识形态的新走向新特点,将有助于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中国社会正告别走政治独木桥的昨天,步入了一个全面、多元发展的新时期。历史要求一代中国人特别是知识界的有识之士,开动脑筋,挥洒智慧,推陈出新,用新鲜的内容和方式来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求《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集

    《政治学原理》综合习题及参考答案三(名词解释 )

    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政治主体”对一定政治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2、公共权力:公共权力是公共行为主体对公共行为客体的制约能力和力量。

    3、政治权利: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4、公民权利:指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享有参与公共社会生活的权利。

    5、利益:所谓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个人利益:指从公民个人角度出发,基于一定的社会生产基础之上,源于人们生理、心理需求的物质及精神需要。

    7、团体利益:出于同一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的人们在维护各自利益的基础上结成的共同利益。

    8、公共利益: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9、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10、权利:指某人或某一群体所享有的从事某种行为的资格或正当性。

    11、行为主义:所谓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12、 ;国家: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13、政府:政府是统治阶级行使国家权力和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14、 ;权力制约原则:指宪法规定了国家权力的各部分之间相互监督、彼此牵制,以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15、法制原则: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16、 ;政体:政体即国家政权组织形式。

    17、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即哪个阶级处于统治地位,哪个阶级处于被统治地位。

    18、国家结构形式:国家的中央权力机关与地方权力机关、整体与局部之间关系的构成方式。

    19、君主制: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20、单一制:单一制国家是由若干行政区域或自治区域组成的统一主权国家。

    21、立宪君主制:也称君主立宪制,君主名义上为国家元首,是整个国家的最高权力,实际上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政府等机关的限制。

    22、二元君主制: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作用。

    23、 ;议会君主制:政府对议会负责,君主的行动受到议会制约,有民主方式制定的宪法,君主无实际权力。

    24、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25、议会共和制: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的国家元首。

    26、总统共和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27、复合制:复合制国家是由若干独立的国家或政治实体如共和国、州、盟、邦等通过某种协议而组成的联合体。

    28、联邦制:又称为联盟国家,一般由两个以上的政治实体(州、共和国、邦)结合组成。

    29、邦联制:邦联制实际上是一种国家的联盟,它是若干独立的主权国家为了特定目的而组成的联盟体。30、君合国:两个国家以某种条约同意由一个君主进行统治,从而实现国家联合,但两国均有自己的宪法和权力机关,在国际关系中都有主权地位。

    31、政合国:两个以上的共和制国家通过某种条约而形成的国家联合,国家有统一元首、宪法和权力机关,在国际关系中作为统一主权国家,而各成员国又有自己的宪法和权力机关,政治上有一定独立性。

    32、政府职能:政府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政府的实质和活动的内容。

    33、 ;国家元首: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

    34、一院制:只设立单一的民选立法机关,其权限规定、立法程序、成员产生和任期规定相对比较简要统一。

    35、 ;两院制: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36、利益集团:即压力集团,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37、政治社团组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

    38、市民社会: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39、政党: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40、政党制度:指由国家法律所确定或在实际政治生活中所形成的关于政党的地位和作用、政党之间相互关系、政党执掌政权或参与政治的方式、方法、程序的制度性规则或规定。

    41、一党制: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42、两党制:由两个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相互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43、一党居优制:在多党竞争局面下一党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政党制度。

    44、多党制: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45、政治秩序: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46、政治共识: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认识与看法。

    47、良好社会:一种政治秩序处于有序、稳定和连续状态之中的情形,即政治传统中人们常指的理想社会。

    48、政治合法性: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49、重叠共识:指持有不同世界观、社会观和宗教观的人们根据其各自的学说,在政治基本问题上给予各自的支持,并形成一个重叠的基本相同的政治秩序观念。

    50、政治革命:以阶级为主体以暴力为特征的对旧的政治秩序的根本颠覆。

    51、治理: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为。

    52、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利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

    53、政治参与: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54、政治投票: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55、政治表达:公民行使政治权利的过程,公民通过宪法规定的手段和机会来表示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态度,从而影响政府的政策。

    56、政治请愿:公民向国家或地方公共团体表达自己对有关政策事项意见和希望的行为。

    57、政治言论:公民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解,主要有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58、政治接触:公民解决个别政治问题,谋求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而接触有关政府官员并影响之的行为。

    59、院外活动:指个人或团体通过与政府官员和政治领导人进行接触,在涉及许多人的问题上试图影响政府官员或政治领导人决定的活动,比如为支持或反对某项立法提案或行政决定而进行的接触活动。

    60、选举: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织物的一种政治过程。

    61、选举制度:一个国家通过法律规定的关于选举国家代议机关代表以及国家工职人员的原则、程序和方法等各项制度的总称。

    62、普遍选举:指凡达到选举年龄的公民皆可参加选举,除了由于某些疾病或依法被剥夺政治权利等因素受到限制的公民外,所有公民均应享有选举权。

    63、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64、比例代表制:又称比例选举制,即根据参加竞选的各政党得票多少,按比例分配议席的制度。

    65、相对多数代表制:又称简单多数代表制或一轮当选制,即只进行议论选举,其政党或候选人只需获得相对多数选票便可以当选或占有该选区的全部议席。

    66、绝对多数代表制:又称过半数当选制或二轮选举制,即参加选举的政党或候选人在选区第一轮选举中,必须获得过半数选票才能当选或占有该选区全部应选名额,否则要进行第二轮选举。

    67、政治监督:即自上而下的监督,指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政党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

    68、社会监督:即自下而上的监督,指社会团体组织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监督。

    69、监督:对政治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通过这种规范和制约,使权力不被滥用。

    70、公民监督: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71、舆论监督:指社会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和采取多种形式,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性的议论、意见及看法,以实现对政治权力运行中的偏差行为的矫正和制约。

    72、政治文化: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

    73、政治心理: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映,表现为人们对政治生活的某一特定方面的认知、情感、态度、情绪、兴趣和信念等。

    74、政治认识:政治主体对政治事件、政治人物、政治活动及其规律等的认识、判断和评价,即对各种政治现象的认识和理解。

    75、政治情感:政治主体对政治体系、政治活动、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等形成的自发的内心体验和感受,是政治主体在认知过程中形成的对政治事件、人物、活动等的好恶、亲疏等心理反应。

    76、政治动机:指激励并维持政治主体的政治活动以达到一定政治目标的内在动力。

    77、政治信仰: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78、政治理想:人们对政治体系和政治过程未来目标指向的设定。它是社会成员在政治活动中重要的精神依托,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政治动机和政治行为。

    79、意识形态: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这种观念由一系列概念、价值和符号组成,从总体上表达了对人性的看法,对人类行为的批评,对应然问题的阐释,以及对正确安排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的意见。

    80、政治知觉:政治主体对政治认识客体形成的整体概念。

    81、政治印象:政治主体在政治知觉的基础上对认知客体形成的较为固定的记忆。

    82、政治态度: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动机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性心理过程,它是政治行为的准备阶段,是政治行为的重要环节。

    83、政治发展:广义上讲,政治发展指社会政治形态从低级到高级的变迁过程。从狭义上讲,政治发展主要指当代政治的现代化问题,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的现代化问题。

    84、全球化:指人类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展现的全方位的沟通、联系、相互影响的客观历史进程与趋势。

    85、政治革命:以被统治阶级为主体的人民反抗统治阶级的政治体制的激烈斗争,使政治体系发生全面 ;

    变革。

    86、政治改革: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87、政治稳定: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88、政治制度化: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89、宪政:主要是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90、政治文明:广义上讲,指公共领域里的政治秩序,它意味着人们之间的普遍合作。狭义上讲,政治文明并不仅仅意味着政治秩序的存在,它更指一种良好的政治秩序。

    91、有限政府:指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92、 ;民主: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政治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实物的决策过程。

    93、代议制民主:现代通行的民主宪政制度。在这种民主制度下,民主不再是人民直接制定所有政府政策。民主成为一种政治系统,为定期更换政府官员提供合乎宪法的机会。

    94、寡头铁律:米歇尔斯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95、民主的限度:民主作为一种制度所适用的有限范围。民主必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不干涉社会自由、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96、民主化: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民主宪政制度的过程。

    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题答案 中的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题。

    三、名词解释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行为主义:是指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3、政治权力:政治权力是一种政治能力,也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反映的是一种政治关系,即支配与服从、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

    4、政治权利:是根据宪法、法律的规定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权利。

    5、利益:就是基于一定生产基础上获得了社会内容和特性的需要。

    6、公共利益:是政治共同体(国家)内全体成员共同利益的统称,它是全体社会成员在一定社会基础之上所形成的总体意志和要求的表达,是个人利益和团体利益上升到全社会范围内的利益意志的表现。

    7、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

    8、法治原则:法治也称“法的统治”,是指按照民主要求把国家事务法律化、制度化,并严格依法进行管理的一种国家组织原则。

    9、君主制:是指以世袭和终身任职的君主(国王、皇帝、沙皇、大公、苏丹)等为国家元首,并由君主全部或部分、实际或形式地执掌国家最高权力的国家管理形式。

    10、二元君主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形式上由君主与议会共同掌握,但实际上较大权力为君主所有,政府也对君主负责,议会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

    11、共和制: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都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国家政体形式,它是当今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实行的政体。

    12、议会共和制:指国家最高权力由议会执掌,通过选举产生的总统一般是权力的象征,而不掌握实际权力,是“虚位”国家元首。政府由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联盟组成,并对议会负责,一旦议会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政府必须辞职或者请求总统解散议会,重新举行大选。

    13、总统共和制:在实行这种制度的国家,总统与议会均由选举产生,总统与议会分享实际权力。总统既是国家元首,也是政府首脑,直接领导政府,掌管最高行政权。政府成员由总统提名并经议会通过后产生,对总统负责。议会掌握立法权,但不能选举产生总统,也不能对政府表示不信任。同时,总统也无权解散议会。总统与议会之间存在权力制衡关系。

    14、国家元首:是一个国家实际上或形式上的对内对外的最高代表,是国家主权的实际掌握者或象征,在国家机构体系中,实际上或形式上处于首脑地位。

    15、两院制:指一个国家内存在两个并立的立法机关,共同行使立法权。

    16、利益集团:又称为压力集团,是指具有特定利益要求和社会政治主张的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和主张有组织地影响政府决策和行为的政治性团体。

    17、政治社团组织:是指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按照特定的利益或价值取向集合在一起,有组织地参与、影响政治事务和政府决策的社会组织或团体,可能包括各种形式的行业协会、商会、工会、俱乐部、兴爱好者协会、利益集团等等。

    18、市民社会:是指一个国家或政治共同体内的一种介于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广阔领域,它由相对独立而存在的各种各样的组织和团体所构成。

    19、政党:是指人们为了通过选举或其他手段赢得政府权力而组织的政治团体。

    20、一党制:是指国家政权完全由一个政党单独掌握,在法律上和事实上都不允许其他竞争性政党存在的制度。

    21、两党制:是指由两个主要政党占据统治地位并互相竞取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2、多党制:是指两个以上竞争性政党并立角逐政府权力的政党制度。

    23、政治秩序:是指社会中人们依据基本的政治共识与法律制度展开政治实践的一种状态。

    24、政治共识:它指的是人们对政治社会中公民的基本权利和政治制度的一种普遍的认识与看法。

    25、政治合法性:是指人们根据其政治正义观念来判定的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其核心观念是人们对政治合作的理解。

    26、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27、治理:是以维持政治秩序为目标,以公共事务为对象的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28、公开性:指每一个公民都有权获得与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政府政策的信息,这些政治信息必须能够及时通过各种传媒为公民所知,以便公民能够有效地参与公共决策过程,并且对公共管理过程实施有效的监督。

    29、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方式参加政治生活,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和政策过程的行为。

    30、政治投票:是公民个人在竞争性的政策或候选人之间或在其他有争议的政治问题面前表示其政治偏好或政治态度的一种政治行为方式。

    31、选举:是指国家或其他政治组织依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则,由全部或部分成员抉择一个或少数人充任该组织某种权威职务的一种政治过程。

    32、多数代表制:又称多数当选制,即在一个选区内得票最多的政党独占这个选区的全部议席,其他得票较少的政党则没有当选的机会。

    33、监督:是国家有权机关以及社会公众依照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规范对政治权力主体及其行为进行督察、监控和制约的社会活动。

    34、政治监督:指的是在政治治理过程中,国家有权机关为保证公共权力主体在所担负职权的正当范围内行使公共权力,而对其进行监视、检查、控制、纠偏的各种活动,包括宪法监督、立法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以及政党监督。

    35、社会监督:指的是社会团体组织(主要包括政治社团、舆论机构等)和公民个人依据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广泛政治权利,以批评、建议、检举、申诉、控告等方式对各种政治权力主体进行的监督。

    36、公民监督:主要是指公民通过批评、建议、检举、揭发、申诉、控告等基本方式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权力行使行为的合法性与合理性进行监督。

    37、政治文化:是一国国民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对于生活其中的政治体系和所承担政治角色的认知、情感和态度,它与政府、政治组织等制度性结构相对应,成为政治体系的主观要素。

    38、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特定政治理论、信条、制度等深深的情感卷入。

    39、意识形态:是一种具有行动取向的信念体系,一种指导和激发政治行为的综合性的思想观念。

    40、政治革命:是指以阶级为政治主体旨在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的暴力行动,是政治权力迅速实现变更,以一种政治体系代替另一种政治体系的激烈的变革。

    41、政治改革:是指政治关系的调整与变化,也即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根据社会利益矛盾状况及其对统治权的要求,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政治体系的改进,调节政治关系,以巩固和完善政治统治的过程。

    42、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体系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括国家政权体系的稳定、权力结构的稳定、政治过程的有序状态。

    43、政治制度化:是指政治秩序逐步建立制度,依据制度运作的过程。

    44、宪政:是指通过宪法和法律,来实现民主政治的政治形态或政治过程。

    45、有限政府:指在规模、职能、权力和行为方式都受到法律明确规定和社会有效制约的政府。

    46、民主:是一种政治制度,在这种制度中,全体公民有权并且能够直接或间接地,积极或消极地参与公共事务的决策过程。

    47、寡头铁律:即认为组织从来就是寡头的组织,任何社会都由组织(政党)来实施统治,而组织又是由少数领袖(寡头)来实施统治。即使民主政党也是如此。

    48、民主化:是指社会政治体系摆脱传统特性,以民主核心价值为基础,建立和推行现代民主宪政的过程。

    四、简答题

    2、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3、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政治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1)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2)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关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10、封建地主阶级政治统治的特点是什么?

    (1)在权力分配上采取封建等级制度,使政治权力与土地所有者密切结合;

    (2)在统治形式上采取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君主的意志和权力处于万流归宗的地位;

    (3)在经济和政治上,封建地主阶级对农民阶级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

    (4)在思想上,封建地主阶级广泛利用宗教和宗法思想,对农民阶级进行精神奴役。

    11、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参见综合自测题(七)的答案。

    12、宪法对国家政权组织建构提出了哪些原则要求?与2005年7月试题中简答题:“4、现代国家政权建构的基本指导原则是什么?”答案相同。

    13、如何理解人民主权原则?

    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属的问题。

    首先,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民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

    其次,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或表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于人民,总是服务于人民。

    再次,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后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最后,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面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的权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面,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52、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1) 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他们崇尚自由,反对干涉;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2) 与中产阶级规模发展相伴随的是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与上述两方面因素相联系,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53、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参见2005年7月的试题答案。

    五、论述题

    1、试评述历史上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参见综合自测题(八)的答案。

    2、试述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的特点。

    答案要点:

    (1)从研究方法与研究体系的角度看,中国人注重研究“天人之际”的学问,即把天地、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视为一体,政治研究实际上就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系统)的综合研究。

    (2)就研究内容而言,从居于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特点似可概括为“伦理政治学”。

    (3)从具体的研究角度和成果来看,中国传统政治研究在以下方面形成了理论要素和理论观点:君权神授说;圣贤政治观;伦理政治与尊君思想;重民养民教民思想;德刑兼重;重农抑商思想;天朝大国理想;忠孝观念,三纲五常;等级制度,即人际关系上的尊卑观念;守旧传统,祖宗法制不可更改;“汤武革命,应天顺人”。

    3、试述划分“公权”与“私权”的意义。

    (1)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共权力有效行使的保证。如果公共利益与公民个人利益存在矛盾或不一致的时候,就需要对“公权”和“私权”做一个划分,从理论上提供理论依据,从法律上提供法律保障,这就为公共权力机构有效行使权力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法律准绳。使权力得到有效行使和利用。

    (2)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权利充分实现的保障。在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不一致的时候,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公共权力机构或者出于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或者出于机构工作人员的私利目的却往往打着保护公共利益的旗号,对公民个人权利进行侵害。如果对“公权”和“私权”进行明确划分,就能从法律上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防止公共权力机构对公民权利的损害。

    (3)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防止“公权”对“私权”的侵犯。从理论上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限制公共权力,保护公民权利,并从法律上赋予公共权力效力范围,规定公民权利保护范围,为二者各自的活动界定范围,能够有效防止“公权”超越其界限而产生的对“私权”的侵害。

    (4)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是公民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对“公权”和“私权”进行划分,能够对公共权力有效行使提供保障,对公民权利实行有效保护。权力的范围有所限制,权力的行使有法可依,并受到约束和监督,权利得到合法保护,这是对社会秩序的基本确认。经验事实表明,权力的滥用是社会动荡的根源。划分“公权”与“私权”的界限,使权力得到有效限制、权利得到有效保护,这是社会秩序稳定的基础。

    4、试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物。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社会分工、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使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巨大的利益分化和利益对立。面对社会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的这种变化,氏族社会的原有公共权力及其组织设施制度已失去了原有的社会共同利益基础,又不能胜任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协调新的利益矛盾的政治作用,氏族制度已经过时了。

    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镇压和控制奴隶阶级的反抗,协调其他利益矛盾,需要一种新的、不同以往的“特殊的公共权力”,国家即是这种新的公共权力组织。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国家的有关论述,国家是阶级社会中的特殊的公共权力,比起原始社会中的公共权力来,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1)国家是实行阶级统治的社会公共权力组织,它的本质在于阶级统治。因此,国家不像氏族社会的公共权力那样是全体居民的权力,而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那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行政治统治的工具,它的基础是统治阶级的利益。

    国家在实行政治统治的过程中,必须要履行特定的政治管理职能。不过,政治管理只是国家实现阶级统治的手段而不是其本质。国家阶级统治与政治管理的二重性正是统治阶级利益的自我实现要求和社会实现途径之间的矛盾在国家性质上的反映。

    国家本质上是阶级统治,可是,在形式上却表现为超然于社会之上的独立力量。尽管如此,国家存在的社会形式并不能代替它的阶级本质。

    (2)国家是按地区来划分其国民的。氏族社会形成和维持的基本纽带是社会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阶级关系产生后,取代了天然血缘关系的基本纽带作用,并促使社会成员为了谋求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社会流动,不同氏族和部落的成员混然杂居,为了便于对社会成员进行政治统治,使得他们在其居住的地方实现其公共权利和义务,地区来划分就被作为出发点。这种按照居住地组织国民的办法,是一切国家共同的。

    (3)国家是一种特殊的暴力机器。作为一种暴力机器,国家不同于氏族社会武装组织的特殊之处在于:其一,国家不仅有武装的人,而且还有监狱和各种强制机关等物质附属物,即常设的暴力机关,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不过是自己组织为武装力量的居民。其二,国家的暴力为统治阶级专属,并以它为主要凭藉来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巩固社会秩序,以及对付外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由全体居民构成,主要用于对付外敌,氏族社会内部则主要以道德强制力维持秩序。其三,国家是系统采用的暴力,是精巧的暴力机器,而氏族社会的武装组织则不具备国家暴力的系统性和精巧性。

    在上述三方面差别中,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是最根本的,国家与氏族社会公共权力在划分居民和暴力组织方面的差别,不过是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的自然延伸和特定表现。

    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国家本质的论述,可以认为,国家是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和实现自己的阶级利益,按照区域划分原则而组织起来的,以暴力为后盾的政治统治和管理组织。

    6、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政党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广泛的作用。总的来说,政党是现代社会变迁的推动力。社会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共产党、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过程中的民族主义政党以及政治经济改革过程中发达国家的政党,都在这个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概括而言,政党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构中,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向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择和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通过多种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供从事政治活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化的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政党通过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党一贯致力于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组织政府,直接参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政党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并不仅仅在于它承担了一系列重要的政治功能,而且还因为政党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决定了政治体系的结构形式。目前,各国形成了不同的政党制度,其中主要包括一党制、两党制、一党居优制和多党制。这些不同的政党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府制度形式。

    9、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案要点:

    (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

    (2)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

    (4)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详细论述如下:

    善治模式的特征:

    第一,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一性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包括社会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使得政府与其他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第二,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社会的依赖关系。统治基本上局限在社会公共领域,所关联的对象是一种二元对立式的国家与民众。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许多联系。存在于私人领域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如公司治理、社区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现代社会国家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体,它们正在承担越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便日益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未分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糊说明利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下发生的。

    第三,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善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第四,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模式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政府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行为主义就是坚信社会科学应该建立在可观察的人类行为基础之上、并只能就可量化的数据展开研究的观点。

    其主要特点体现在;其一,主张以政治行为和行为互动作为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其二,注重政治研究形式和手段的精确化、数量化,因而注重定量研究而抛弃定性研究;其三,强调以经验分析为核心内容的实证性政治研究,主张政治研究应该是经验性和描述性的;其四,认为政治学研究应该价值中立,以不偏不倚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得到公正的结论;其五,吸收大量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对政治现象展开多种方式、多种角度、多个层次的研究,构成了形形色色的政治学说,大大拓宽了政治学研究的领域,形成了诸如政治社会学、政治心理学等等大量边缘学科;其六,规定自己的分析任务不在于政治的“应然”,而在于政治的“实然”,因此,在政治现实性上,它表现为从技术角度看,怎样进行统治和权力分配,而不是阐明统治为何是合理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意识形态名词解释(审美意识形态名词解释)》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意识形态名词解释名词解释“意识形态”?什么是社会意识形态?意识状态的名词解释[重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名词解释求《政治学原理》名词解释集政治学原理期末复习指导综合练习题答案中的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