蒿里行(蒿里行是几言诗)

大学专评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蒿里行,以下6个关于蒿里行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蒿里行原文及翻译蒿里行原文及翻译曹操《蒿里行》全诗及赏析曹操的诗作蒿里行全诗内容是什么?求曹操《蒿里行》全诗并赏...

今天我们来聊聊蒿里行,以下6个关于蒿里行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
  •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
  • 曹操《蒿里行》全诗及赏析
  • 曹操的诗作蒿里行全诗内容是什么?
  • 求曹操《蒿里行》全诗并赏析。
  •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
  •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翻译: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蒿里行》是汉末文学家曹操的诗作。

    此诗是借乐府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诗人运用民歌的形式,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不仅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

    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体现了曹操的独特文风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如下:

    1、蒿里行

    曹操 〔两汉〕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2、翻译:

    关东的诸州郡将领,都起兵讨伐董卓及其党羽这些残暴的人。

    本来期望各路将领在孟津会合,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结果各有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权势、财利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战士常年征战,铠甲上生满了虮虱,百姓也因此死伤无数。

    累累白骨曝露于荒野之地无人收埋,方圆千里都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有一人能活,想到这里不免让人肝肠寸断。

    3、注释:

    关东:函谷关(今河南灵宝西南)以东。

    义士:指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党羽。

    初期:本来期望。盟津:即孟津(今河南孟县南)。相传周武王伐纣时曾在此大会八百诸侯,此处借指本来期望关东诸将也能像武王伐纣会合的八百诸侯那样同心协力。

    乃心:其心,指上文“义士”之心。咸阳:秦时的都城,此借指长安,当时献帝被挟持到长安。

    力不齐:指讨伐董卓的诸州郡将领各有打算,力量不集中。齐:一致。

    曹操 《蒿里行》全诗及赏析

       曹操 《蒿里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注释:   义士:指各州郡起兵讨伐董卓的诸将领。   兴兵:起动,发动军队。   讨群凶:指讨伐董卓及其婿牛辅,其部将李傕、郭汜等恶人。   会盟津:也称孟津,在今河南省孟县南。相传周武王起兵伐纣时,中途曾和联盟反纣的八百诸侯会合于此地。这里用“会盟津”代指各路讨董卓军队的结成联盟。   乃心在咸阳:指各种义军心向汉王室。《尚书·康王之诰》:“虽尔身在外,乃心罔不(无不)在王室。”这里是化用其句。咸阳:秦代的国都,这里代指长安,当时汉献帝已被董卓挟持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以上二句是说,这些讨董卓的各路人马,开始时也都说是拥护长安的帝室。   雁行:鸿雁的行列,比喻诸军列阵后观望不前的样子。以上二句是说,各路会师后,在敌人面前却表现了各怀鬼胎,一个个互相观望,畏缩不前。   嗣还:随即。还,同旋。   戕:残害。东方各路军阀退兵后,随即互相残杀起来。   淮南弟:指袁绍的从弟袁术。   称号:即称帝,指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袁术在淮南寿春(安徽寿县)称帝之事。   刻玺:刻皇帝所用的印章,指袁绍在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图谋废黜汉献帝,拥立刘虞为皇帝的事。   铠甲:古代军士打仗时护身的。金属制做的为铠,皮制的为甲。   虮:虱子的卵。    译文: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赏析:   魏武帝曹操(公元155年7月18日~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毫州)人,汉族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   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中,曹操是一个少有的`多才多艺的人物,而且对文学的造诣和建树。曹操不仅以一代雄主的身份奖掖文学,自然也赫然可观的创作成绩,从而开辟出了一个文学新时代,在封建社会中堪称独步,如果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比起曹操来“略输文采”,“稍逊风骚”,那是并不过分的。   曹操在建安作家中是仅次于孔融的年龄较长的前辈,他的创作活动也比其他作家开始的早,曹操便能以自己具有新精神,新格调的作品熏染和影响后来者。曹操的创作诗歌仅存二十几余首,形式有四言,五言,和杂言三种。曹操对不同诗歌形式的运用是充满创新精神的,这在四言,五言诗中表现得最为突出。四言自《诗经》之后作者寥寥,作品不多,而且内容偏重教训,外形趋向平板,语言典雅凝重索寞寡味,曹操四言犹如异峰突起,“于三百篇外,自开奇响”。《短歌行·对酒当歌》、《步出夏门行》中的《观沧海》和《龟虽寿》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在内容情调,句法和词汇方面都别具一格,标志着四言诗的复兴,对后来嵇康、陶渊明等人的四言创作直接有影响,五言诗在当时尚属“流调俗体”,地位不高,汉末文人虽有作者但大多艺名,而且内容是离别相思叹老嗟卑,风格较为柔弱。曹操是一个用五言来反映广阔现实生活的人。《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却出东门行》等内容深刻意境雄浑,笔力纵横,语言通俗,代表当时创作的新倾向,为建安时期“五言腾涌”的局面开出端绪,为五言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基本形式奠定牢固的基础,曹操既写四言正体,也写五言“流调”而且都沉雄骏爽,别开新境,衣背后世,堪称双绝。   明代钟惺在论曹操《薤露行》诗时说“汉末实录,真史诗也”。曹操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获得“诗史”的人,而且一个无愧于“诗史”称号的人,曹操诗“闵时悼乱,歌以述志”,“吟咏性情,记述事业”真实反映了人物的事业、经历、思想和感情,并通过这实录了汉末数十年社会生活的许多重要方面,内容大多有史实依据,极为真切可信,形成了曹操诗歌现实主义的显著特色。

    曹操的诗作蒿里行全诗内容是什么?

    蒿里行 曹操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赏析】   首先这是一首叙事诗,写的是东汉末年群雄联合讨伐董卓,而后又互相争杀的事。诗中描绘了战争之久,百姓死亡之多的惨象。将士们由于连年征战连铠甲都不能解脱,因而生了虱子,由此可见战争的时间之长,死的人就难以记数了。将士都死亡的如此至多,黎民百姓当然就难以想象死亡的人数了。死后尸体无人埋葬,烂成了白骨,布满了原野。千里之内,连鸡的叫声都听不到,说明到处都是废墟,没有人烟了。战争如此的惨烈,归根到底,还是各种各样的,大大小小的诸侯们在争权夺利。至于人民呢?那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做为一个政治家,一个古代的政治家,处处在为百姓的利益而不是自己的名利地位照想,这样的一个人,只有曹操才真正的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了出来。钟嵘的《诗品》说“曹公古直,颇有悲凉之句。”读此诗,恰如其分呀!   《蒿里行》逼真地反映了动乱年代人民的苦难。“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义士”是指讨伐董卓的各位将领,“群凶”是指董卓等朝中乱臣。“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曹操写了两个历史典故,商朝末年,商纣王无道,周武王会诸侯于盟津,联合讨伐;另一个故事是说,刘邦、项攻打秦时曾约定,谁先打下咸阳,谁为王。“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事情不能遂人愿,各路将领心怀鬼胎,不能统一,互相观望,丧失打击董卓的机会。“势力使人争,嗣还自相戕。”看来这各路的将领,目的不是匡扶汉室,而是为了保存实力,以便占领地盘,争权夺利。联军散后就开始互相残杀,闹得天下大乱。“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前一句指袁术,后一句讲袁绍。当时,他们两人颇有实力,一南一北,都想做皇帝。从“铠甲生虮风”到“念之断人肠”,是写军阀大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充分表达了诗人愤怒伤感的心情。《蒿里行》讲述了一个个历史故事,描写了人民的灾难。语言质朴,感情悲凉,表现了曹操诗的独特风格。曹操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对东汉末年的现实社会有他自己独特的看法和立场。他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人生观,他尊奉汉室,恪守臣节。他爱护百姓,讲究礼让,希望社会安定,生产发展,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求曹操《蒿里行》全诗并赏析。

    蒿 里 行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是汉乐府旧题,为古代的挽歌,汉乐府古辞尚存,见于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曹操的《蒿里行》是借旧题写时事,内容记述了汉末军阀混战的现实,真实、深刻地揭示了人民的苦难,堪称“汉末实录”的“诗史”。�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是“心在王室”的正义之举,故首四句仍予以肯定。“军合”以下六句一转,写关东诸将各怀异心,不免导致争权夺利的混战。“踟躇”句以“雁行”喻诸军貌合神离,尤其生动。“势利”四句,扣紧“势利”二字,写尽诸将的自私心理。“铠甲”以下四句写战争给军民带来深重的苦难,概括而形象,“生民”二句直抒胸怀,怜世悯人热肠自见,使本诗更具思想深度。�

    全诗气度雄阔,笔力雄健。诗以叙事起,以抒发战争带给人民深重灾难之情终,是诗亦是史,“诗史”之誉,足以当之。

    《蒿里行》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中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古诗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以下《蒿里行》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蒿里行》原文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 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 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 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点击查看: 高中语文必背古诗词大全和鉴赏 《蒿里行》原文翻译 关东的仗义之士都起兵讨伐那些凶残的人。 最初约会各路将领订盟,同心讨伐长安董卓。 讨伐董卓的各路军队汇合以后,因为各有自己的打算,力不齐一,互相观望,谁也不肯率先前进。 势利二字引起了诸路军的争夺,随后各路军队之间就自相残杀起来。 袁绍的堂弟袁术在淮南称帝号,袁绍谋立傀儡皇帝在北方刻了皇帝印玺。 由于战争连续不断,士兵长期脱不下战衣,铠甲上生满了虮虱,众多的百姓也因连年战乱而大批死亡。 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一百个老百姓当中只不过剩下一个还活着,想到这里令人极度哀伤。 《蒿里行》诗歌赏析 袁绍等关东诸将起兵讨董卓,结果虽然造成自相戕杀的军阀混战局面,但其始未免不心存忠义。蒿里行前四句是交代背景:群凶作乱,义士讨伐,形势大好。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是说义士们起初希望结成联盟,心向着汉室,即通过讨伐这一举动来平定叛乱,拥护汉室。(各方将领都希望团结一心,效法周武王那样,会师于盟津,吊民伐罪,一心一意地除奸诛恶,忠于国事,匡扶汉室。形势是大好的)“义士”“讨”“群凶”这些词语表明诗人是憎恶董卓等人作乱,渴望国家统一。 蒿里行中间六句是交代这有关讨伐的情况:联军内部矛盾重重,自相残杀,力量涣散。导致的原因是“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袁术分裂,自立为帝;而袁绍也阴谋废掉汉献帝,立刘虞为帝;他们搞分裂、谋私利,造成的结果是:“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貌合神离、互相观望,畏缩不前、按兵不动甚至是自相残杀。 诗人对这种情况的态度是悲愤、失望的;把矛头指向了“二袁”,显示出作者的非凡谋略和远见卓识。 蒿里行最后六句直接描写战争的危害:由于连年战争,将士的铠甲不离身,长出了虱子;百姓大量死亡,荒野上白骨累累,千里之内都听不到鸡鸣之声。面对着这荒凉、凄惨、惨绝人寰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呼喊:“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表达了对因战乱而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和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首恶元凶,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体现了强烈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 蒿里行全诗风格质朴,沉郁悲壮,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豪迈气魄和忧患意识,诗中集典故、事例、描述于一身,既形象具体,又内蕴深厚,是曹操比较成功的作品,通过阅读,不仅可以让读者了解当时的历史事实,还能领略作为诗人曹操的独特文风。 以上《原文及翻译》由我整理而成,大家要以理解为主,注意多总结语法现象,积累关键词语,善于抓命题者设置的关键点,如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蒿里行(蒿里行是几言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蒿里行蒿里行原文及翻译曹操《蒿里行》全诗及赏析曹操的诗作蒿里行全诗内容是什么?求曹操《蒿里行》全诗并赏析。《蒿里行》原文及翻译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