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高中历史必修三,以下6个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我们的事业就是学习再学习,努力积累更多的知识,由于有了知识,社会就会有长足的进步,人类的未来幸福就在于此。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历史背景: (1)英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为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 (2)随着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 (3)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 2、过程: (1)18世纪60年代,瓦特制成了装有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 (2)80年代,他又制造了联动式蒸汽机,采用曲柄机构,使往复的直线运动转变为旋转运动。 (3)瓦特还在蒸汽机上增加了可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工业部门先后采用蒸汽机作为动力。 3、意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人类进入蒸汽时代。蒸汽机促使工场手工业作坊转变为机器大工业工厂,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大生产逐渐形成。在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城市形成。英、法、美等国家成为工业国家。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过程: (1)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2)随着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电力成为影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一种新能源。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3)发电机不断完善,不同地方的人们通过输电可以很方便地使用发电厂传输来的电。 2、影响: (1)更多的工业部门涌现,生产技术也更加先进。 (2)工业生产力的发展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 (3)资产阶级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4)企业的规模也越来越大,生产和资本的集中促成了垄断组织的形成。 (5)电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的面貌和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过程: (1)1946年,美国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了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影响(评价): (1)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传统产业也借助互联网提高管理水平,并通过全球营销和采购扩大市场。 (4)人们的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着改变,网络聊天、网上购物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够与其他人沟通并享受服务。 (5)网络也给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4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开眼看世界” 1、背景: (1)外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加紧对外侵略。 (2)内部:闭关自守,对外部世界一无所知 2、开眼看世界的状况: (1)林则徐,编译出《四洲志》《各国律例》等资料。《四洲志》介绍世界三十余国的地理、历史和政情,林则徐成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完成林则徐嘱托,在《四洲志》基础上,编撰出《海国图志》。魏源在该书序言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具体内容、 方法 和目的,引导着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的思想解放有重要启迪作用。 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 (1)外有西方列强的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 (2)内有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 2、过程: 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乃不能及”。于是,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3、目的:洋务派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作为国家安身它命的根本,同时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江河日下的封建统治。 4、实践: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新式学堂,迈出了中国进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三、维新变法思想 1、背景: (1)洋务运动的展开和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2)早期维新思想的出现。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等。 (3)思想主张: a.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 b. 文化 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 ; c.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度。 (4)特点:早期维新派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2、维新变法思想的形成: (1)时间:19世纪90年代初。 (2)这时主要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 (3)过程: a.康有为在广州办万木草堂,宣传维新思想. b.撰写《新学伪经考》,将封建统治者奉为儒学正统的古文经典斥为伪书。 c.撰写《孔子改制考》一书,借助经学的外衣,否定君主专制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4、实践:1898年,在维新思想的推动下,光绪帝实行变法,这就是戊戌变法。 5、影响:尽管变法失败了,但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专制,主张兴民权,提倡新学,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诞生的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 (2)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冲破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制度。 (3)窃取大总统职位的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 (4)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国先进分子奋起反击,力图“根本之救亡”。 2、过程: (1)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2)著名 教育 家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他锐意改革,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一批具有新思想的学者纷纷到北大任教,北大学术思想空前繁荣。 (3)《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李大钊、胡适、鲁迅等成为《新青年》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这样,《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二、新文化运动 1、主要内容: (1)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是指民主思想和民主制度。“科学”,是指科学精神和近代自然科学法则。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有人甚至提出“打倒孔家店”的 口号 。 (3)它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1917 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写 文章 “须言之有物”,“不作无病之呻吟”;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推倒陈腐、雕琢、晦涩的旧文学,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文学革命由此开始。鲁迅写出《狂人 日记 》《孔乙己》等小说,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成为新文学的典范。 2、影响和评价: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人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但在运动中出现一概否定的偏激思绪。 三、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五四运动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3、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4、1921年,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相关文章: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 高中政治必修三知识点梳理小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汇总,基础解读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
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比如一条大河, 要靠很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经常要读书, 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 上课就越轻松。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1 第16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一、三民主义的提出 1、孙中山创立三民主义的背景: (1)鸦片战争以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 (2)许多先进的中国人提出不同的救国主张,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改良,使中国免遭列强侵略、摆脱危机。 (3)19世纪末,当中国面临瓜分危机的时刻,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2、三民主义的创立: (1)1895年,孙中山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 (2)1905年,孙中山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了中国同盟会。 (3)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孙中山提出同盟会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不久,又将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为目标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3、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 (1)民族主义即“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就是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 (2)民权主义指“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3)民生主义即“平均地权”,主张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 二、三民主义的实践活动 (1)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辛亥革命的成功,是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一次实践。 (2)1912年,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认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 二、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1、原因: (1)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援助。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影响与帮助下,孙中山决定吸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改组国民党。 (2)孙中山本身的与时俱进的精神。 (3)当时革命斗争形式的需要。 2、过程: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宣言,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反帝反封建主张,实际上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 3、基本内容:新三民主义的民族主义,有两方面含义:一为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则指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之个人及团体,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利。民生主义指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 4、影响及评价: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此后,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在全国展开。但是,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 第18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 一、伟大的转折 1、背景: (1)“---”结束后,中国将向何处发展,引人关注。 (2)1978年底,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号召大家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在中国面临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2、转折:1978年底,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我国的改革开放从此揭开序幕,中国人民开始走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形成 (1)1982年,在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定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3)1992年,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4)党的十四大,会议提出必须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明确改革的下一步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1997年,中共十五大决定把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6)意义:除了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主义的论述外,还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阐述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等思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 三、重要思想 1、背景: (1)20世纪末21世纪初,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许多新变化。 (2)中国共产党面临怎样完善自身、与时俱进的新问题。 2、内容: (1)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2)代表中国先进 文化 的发展方向。 (3)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意义: (1)涵盖了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思想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局面的强大思想武器。 (2)在中共十六大上,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写进了《中国共产党章程》。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3 第19课 建国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一、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 1、时代背景: (1)国际背景:美国敌视中国,中苏关系恶化,美苏争霸,世界局势紧张。 (2)国内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家一穷二白、百废待兴。 (3)目的:打破美、苏等国对核武器和空间技术的垄断。 2、重大成果: (1)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中国的国防能力,打破美苏和垄断,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2)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3)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4)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的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 (5)1992年,中国政府作出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战略决策,载人飞船正式列入国家研制计划。这是中国在世纪之交规模最庞大、技术最复杂的航天工程。 (6)2003年10月15日载人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二、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过程: (1)1964年,袁隆平偶然发现了一株天然杂交水稻,优势非常明显,这给了他很大启发。 (2)1973年,他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 (3)2001年,他获得中国国家最高奖项——“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对人类的贡献: 袁隆平是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他选育出的杂交水稻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饥饿问题。联合国粮农组织把在全球范围内推广杂交稻技术作为一项战略计划,还聘请袁隆平为首席顾问,为一些国家培训技术专家。袁隆平多次获得国际大奖,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 三、计算机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出世界第一台大型电子计算机。 (2)20世纪70年代中国开始了计算机研制工作。 (3)1983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计算机,定名为“银河一I号”。 2、生物技术的发展: (1)1965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这也是世界上第一个蛋白质的全合成,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2)20世纪末,中国在依靠基因工程技术改良动植物品种、治疗人类重大疾病的药物研究等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做出了贡献。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及答案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二单元)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三)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随着高考的到来,山东的文科生也开始复习历史这门科目了。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欢迎大家阅读!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总结 一、李贽的离经叛道 (1) 内容: ①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②批判“存天理,灭人欲”的说教, 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2) 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二、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 (1) 内容: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③主张以“天下之法”取代皇帝的“一家之法”。 (2) 意义: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 (1) 内容: ①重视对社会实际情况的了解, 形成经世致用的思想。 ②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 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 (2) 意义: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四、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l) 内容: ①世界是物质的, 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实体。 ②物质的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 ③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④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 意义:启示近代人们的思维 方法 ,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 宋明理学 一、三教合一 1..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2. 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 ③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2) 朱嘉的思想(集大成者) ②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③“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 3. 特征:融合佛道思想解释儒家义理,以“理”为核心。 4.本质:为维护君主专制和封建统治秩序提供理论依据。 5. 地位: (1) 把儒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 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3) 朱熹学术影响到日本、朝鲜,形成“朱子学”学派;还传及欧洲。 (东学西渐) 三、陆王 心学 1. 南宋时期陆九渊的思想 (1)“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2) 认为天地万物都在心中。 (3) 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 2. 明中后期 王阳明的思想(集大成者) (l) 宣扬“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 (2) 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3) 强调内心反省,用道德修养,去掉人欲,恢复良知的本性。 必修三历史知识 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l. 产生背景 (l) 雅典工商业发达 (2) 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3) 研究越来越关注“人” 一、智者学派 (l) 强调人的价值,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 (2) 反对迷信, 强调自由。 (3) 在社会道德方面, 主张个人应有自己的判断标准, 不应强求一律。 二、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l. 苏格拉底 (l) 主张 ①关注伦理道德,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框定了一个标准 ②重视 教育 , 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2) 地位: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2. 柏拉图 (l) 思想主张 ①关注的焦点是人类社会。 ②在《理想国》里根据智慧品德把人分为几等, 各尽其责。 3. 亚里士多德 (l) 思想主张 1.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2.人类是最高级的。 3.以科学调查方式研究自然界 【学习探究】1、比较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1) 相同点:都否定神的意志, 强调人的价值。 (2) 不同点: ①智者学派:强调人的感性 完全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 ②苏格拉底:强调道德哲学, 认为人生的最高目标是追求正义和真理;强调人的理性, 重视教育。 2、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比较: (1) 相同点:都强调人的价值,重视道德和秩序。 (2) 不同点: ①服务的政治体制不同:孔子推崇君主权威;苏格拉底用美德维护民主政治。 ②对道德来源认识不同:孔子强调人的自律和社会约束作用;苏格拉底更强调知识的意义。 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三历史下册必修三知识点 ★ 高二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知识点归纳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汇总,基础解读 ★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知识总结(完整版) ★ 必修三历史知识框架结构总结图 ★ 高中历史必修三诗歌与小说知识点 ★ 高二历史必修三专题三单元测试 ★ 高中历史启蒙运动教案大全
2022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
对于历史的学习很多人都会觉得望“史”莫及,那么我们应怎样学习好历史呢?其实列好复习提纲就行了,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 第一单元 中国 传统 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①、井田制趋向瓦解、分封制趋向崩溃、士受到重用并提出本阶层主张; ②、私学的创办打破了贵族垄断 教育 的局面,形成了诸子百家。 2、主要流派 ①、道家:老子主张世界的本原是道、顺应自然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世界万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庄子主张世界万物都相对、放弃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自由。 ②、法家: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符合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③、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④、儒家: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克己复礼、有教无类; 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主张仁义施政、君舟民水、性本恶。 3、历史意义:是中国历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和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1、形成:春秋晚期,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 2、发展:战国时期,孟子和荀子对儒家思想加以 总结 和改造并吸收其他学派的积极合理成分, 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 1、形成背景 ①、汉武帝初期社会危机加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 ②、道家无为而治思想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发展形势,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需要。 ③、汉武帝举贤良对策,选拔人才。 2、代表作品:《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3、思想主张: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天人合一;三纲五常。 4、历史意义:他的主张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汉武帝加以实行后,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目的: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统一。 2、 措施 :起用儒学家参政,以儒家五经为教科书〔诗书礼易和春秋〕,兴办太学和郡县学。 3、影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三、宋明理学 一、产生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开始挑战儒学的地位;汉唐以来三教合一趋势的推动; 两宋时期社会矛盾尖锐,统治阶级需要新的统治思想。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程朱理学: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核心思想);格物致知(认识论);朱熹特别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2、陆王心学: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核心思想);致良知、知行合一(认识论)。 3、二者异同 ①、同:都继承了孔孟思想、主张理是宇宙万物本原、以纲常伦理维护君主专制、重视主观意志的作用。 ②、异: a、对天理的定义不同:程朱认为是外在的理〔客观唯心主义〕,陆王认为是内在的心〔主观唯心主义〕。 b、认识理的 方法 不同:程朱主张格物致知,陆王主张知行合一〔通过反省内心得到天理〕。 三、理学影响1、消极影响:用纲常伦理约束人们,维护君主专制,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2、积极影响:注重气节品德,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了积极作用。 四、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产生背景: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封建制度腐朽,社会矛盾尖锐;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江南工商业 者的经济实力增强;文化上文化专制钳制了思想。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①、离经叛道的异端李贽:认为是非标准应根据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挑战正统思想,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主张,强调人的正当私欲。 ②、黄宗羲: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主张工商皆本。 ③、顾炎武:提出经世致用思想,主张到实践中求真知;区别对待亡国与亡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④、王夫之的唯物思想: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知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 3、历史影响:明末清初三位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第二单元 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强调人的价值及其决定作用,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 一、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 一、智者学派 1、产生背景:古希腊工商业的繁荣和民主政治的发达,平民地位提高和积极参政。 2、思想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特别强调人的价值;反对迷信,强调自由; 主张法律应体现人性,个人应有自己的道德标准。 3、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评价:强调了人的价值,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的本质)。 4、历史影响:①、积极影响:智者运动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思想是西方人文主义的最初体现。 ②、消极影响:过分强调个人主义,给极端个人主义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苏格拉底 1、主张: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主张知德合一,提出美德即知识的思想;重视教育,认为教育对美德同样重要。 2、评价:其思想是人类精神觉醒的重要表现,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3、 名言 :认识你自己,美德即知识。 4、智者学派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异同: ①、同:都以人和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都强调人的价值。 ②、异:智者学派鼓吹绝对的民主政治,而苏格拉底反对过激的民主政治; 智者学派重视自由而忽视道德,而苏格拉底重视道德并主张重建道德价值观。 三、柏拉图(作品:《理想国》) 主张:根据智慧品德把每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最博学的人〕 1、主张:人类在整个自然界中是级的〔提高了“人”的地位〕。2、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一、文艺复兴(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1、历史背景:资本主义萌芽和新兴资产阶级的产生;意大利保留了大量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存; 先进知识分子对宗教神学钳制思想的不满。 2、核心思想:人文主义。(含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价值和尊严。) 3、主要特点: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和借助宗教题材,宣扬人学反对神学。 4、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这些作品都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①、文学三杰:但丁《神曲》:率先批判教会的丑恶现象,是文艺复兴的先驱。薄伽丘《十日谈》:抨击教会的禁欲思想,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彼特拉克《歌集》:最早提出以人学代替神学,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②、美术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拉斐尔《圣母像》通过宗教题材反映了人间母子亲情, ③、英国莎士比亚《哈姆雷特》赞美人的伟大和高贵,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5、历史影响:开始动摇了神学的统治地位,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的发展。 二、宗教改革 1、历史背景: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天主教会对欧洲特别是德意志的残酷压榨。 2、揭开序幕:1517年马丁·路德以“九十五条论纲”反对罗马教皇兜售赎罪券。 3、特点:改革宗教教义,否定罗马教廷的,提出人文主义宗教观。 4、马丁·路德的主张:信仰上帝灵魂即可得救;教徒有权直接阅读和解释《圣经》;简化宗教仪式; 国家权力高于教会。 5、历史影响:形成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三大新教,开始打破人们对罗马教会的迷信,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三、启蒙运动(起源于17世纪的英国,18世纪在法国形成高潮。实质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 一、历史背景 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壮大并展开反对封建专制和教会思想束缚的斗争; 2、英国完成资产阶级革命并确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影响巨大; 3、文艺复兴运动做了思想准备,自然科学的发展使教会的受到了挑战。 二、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含义:指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事物的能力。) 三、主要特点:既明确反对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又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设想。 四、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1、伏尔泰〔领袖〕: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抨击天主教会,提倡天赋人权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孟德斯鸠: ①、主张: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主张行政权归于国王,说明他赞成实行君主立宪制〕;法律应体现理性。 ②、代表作《论法的精神》: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合理性,奠定了资产阶级有关国家和法的理论基础。 3、卢梭: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 4、康德〔对启蒙运动作了经典的总结〕:认为启蒙运动的核心就是人应该自己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 主张人要自由也要自律;主张主权在民。 五、历史影响 1、传播了自由平等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统治,是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2、在它的推动下法国爆发了大革命,x专制王朝并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 3、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推动了人类的历史发展进程。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艺术 一、四大发明 1、造纸术:开始发明于西汉初期,东汉蔡伦进行技术改进发明了蔡侯纸,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2、印刷术:隋唐之际出现雕版印刷术,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代开始使用彩色套印技术。 3、火药:古代炼丹家发明,唐末开始用于军事,两宋广泛用于军事 4、指南针:司南是最早指南仪器,北宋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 5、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①、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②、火药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骑士阶层日益衰落; ③、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活字印刷术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中国古代文学(新的文学形式是时代变化的产物,是经济政治发展的反映) 一、诗歌1、《诗经》:收录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四言为主,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 2、楚辞:句尾多“兮”,《离骚》具有浪漫主义风格。 3、汉赋:产生于封建大一统时代;其特点是半诗半文、手法夸张、用词华丽。 代表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东汉张衡《二京赋》。 4、唐诗: ①、繁荣原因:唐朝开放与繁荣的社会环境,科举考试中以诗赋为主。 ②、代表人物:初唐王勃和陈子昂;盛唐李白和杜甫;中唐白居易针砭时弊,主张诗歌应反映现实。 ③、唐诗类别:边塞诗雄奇壮观,英武豪放;山水诗意境幽深,寓画于诗;讽喻诗平实浅近,针砭时弊。 5、词: ①、产生:唐代。 ②、特点:长短不齐,便于抒情。 ③、类别:婉约派和豪放派。 ④、宋词繁荣的原因:随着商业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扩大;词的特点更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 6、散曲:产生于宋代,特点是通俗生动;元曲由散曲和元杂剧构成。 二、小说 1、产生与发展 ①、魏晋南北朝时期产生志怪小说如《搜神记》,唐代的短篇小说传奇,宋代的说唱小说话本; ②、明清四大名著:《红楼梦》是中国古代秀的长篇小说。 2、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 ①、经济上: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的扩大; ②、政治上: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三、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平民化(世俗化、大众化)。 三、中国古代书画和戏曲艺术 一、书法艺术 1、汉字演变:商朝形成完整体系,演变顺序是甲篆隶生草楷行,演变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发展阶段:魏晋以前是自发阶段,魏晋以后是自觉阶段。 3、书法特点: ①、 草书 :线条流畅纵横,审美价值极高。 ②、楷书:结构形体严整,实用价值。 ③、行书:兼具楷书规矩和草书放纵,审美和实用价值兼备,雅俗共赏。 二、绘画艺术 1、 国画 特点: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国画发展历程 ①、战国时期从萌芽走向成熟→东晋时期 人物画 形神兼备→隋唐时期融入了外来风格; ②、两宋画学兴起,当时画坛亮点是风俗画(反映当时绘画发展平民化趋势); ③、元明清文人画成就突出,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其特点是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三、戏曲艺术 1、发展历程 ①、专业艺人出现:春秋战国的优伶。 ②、戏曲艺术成熟:元杂剧。 ③、江苏昆曲形成:明代。 ④、国粹京剧:道光年间形成(徽汉合流),同光年间成熟。 2、地方剧种: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第四单元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发展历程 一、物理学革命 1、近代实验科学的开创(17世纪初伽利略) ①、原因:资本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 ②、特点:注重观察和实验。 ③、地位:为后来经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2、经典力学的创立 ①、背景: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伽利略开创近代实验科学奠定了基础。 ②、创立: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和物体运动三大定律。 ③、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④、地位:对解释和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意义,标志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3、相对论的创立(20世纪初爱因斯坦) ①、背景:经典力学无法解释19世纪物理学上的新问题。 ②、特点:否定了牛顿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同时,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之中。 ③、地位: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与量子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4、量子论的创立(1900年普朗克提出量子假说宣告量子论诞生,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正式建立) ①、背景:人们对物质认识深入到原子内部,经典力学无法解释微观粒子运动。 ②、地位: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微观世界方面的不足; 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基础,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二、生物进化论的创立(1859年达尔文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标志创立) 1、背景: ①、x神学创世说对生物学的禁锢。 ②、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对x神学的冲击,追求实践的理性成风。 ③、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生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 ④、19世纪细胞学说的确立为生命科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⑤、19世纪初拉马克提出了早期生物进化思想。 2、基本主张:自然选择、优胜劣汰。 3、地位:从根本上改变了当时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地位的看法; 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三、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一、工业革命(产业革命) 1、条件: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殖民扩张导致海外市场需求的扩大,工场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瓦特发明改良蒸汽机:18世纪60年代发明单动式蒸汽机,18世纪80年代发明联动式蒸汽机。 3、影响: ①、推动了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②、推动了工厂、工业城市和工业国家的产生; ③、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④、推动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如乘坐轮船或火车等交通工具出行〕。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气革命〕 1、背景:工业革命的推动;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发明奠定了理论基础。 2、重大发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和使用,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内燃机的创制。 3、影响: ①、推动了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②、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推动了垄断组织的产生和帝国主义时代的到来; ④、推动了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使其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⑤、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巨变〔如乘坐汽车或飞机等交通工具出行,家用电器〕。 三、信息技术革命 1、背景:1946年美国发明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冷战的推动。 2、互联网的建立和发展:1969年美国建立,20世纪90年代发展成为全球信息网。 3、影响: ①、推动了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②、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③、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新发展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 ④、推动了人们生活方式巨变〔如网上购物〕; ⑤、一定程度上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影响〔沉迷于网络〕。 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 一、师夷长技思想 1、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 ①、背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提出:1842年魏源在《四洲志》基础上编写的《海国图志》。(肯定了西方军事上的先进) ③、意义: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2、中体西用论 ①、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形势,洋务派形成。 ②、含义:“中体”是指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纲常伦理为国家的根本; “西用”是指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目的:维护封建统治。 ④、实践:洋务运动 a、内容:创办民族工业、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选派 留学 生 出国 。 b、意义: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刺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对外国的经济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 二、维新变法思想 1、早期维新变法思想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洋务运动的开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②、代表:王韬、郑观应。 ③、主张:经济上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商战;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制; 文化上主张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自然科学知识 。 ④、局限: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19世纪90年代的维新思想 ①、背景: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a、康有为:著《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者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b、梁启超:发表《变法通议》,主张伸民权设议院和变法图存。 c、严复:主张国家属于人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引入西方进化论。 ③、实践:戊戌变法。 ④、意义: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二、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一、新文化运动 1、背景: ①、辛亥革命x君主专制,民主思想进一步传播; ②、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较快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直接原因) 2、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后来改名为《新青年》) 3、两地:新青年是主要阵地,北大是主要活动基地。 4、代表: ①、陈独秀:发表《敬告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 ②、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 ③、鲁迅:发表白话小说,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④、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⑤、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比较全面的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5、内容: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6、意义:①、传播了民主科学思想,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空前解放了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 ②、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原因:中国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的失败;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工人阶级的力量不断壮大;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推动;十月革命的影响;李大钊等先进知识分子的推动。 2、途径:著文创刊,成立组织,创办学校。 3、意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如何提高历史成绩 1、高中生对于历史的学习要有阶段性,高一、高二阶段,不必苛求知识的深度,但是要重视知识的广度。课外知识的丰富程度,对于历史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多读一些历史相关的课外书籍,注重古文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2、高中生大部分的知识来源都是来自课堂,高中生听课也有听课的方法。想要提高历史成绩, 课前预习 是很重要的,预习可以对历史知识有大致的了解,也可以在听课的时候对历史的学习更有针对性;上课的时候可以把重点、难点都记录在笔记上,课后在根据课本和笔记进行复习。 3、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难免会有很多不懂的问题。这个时候高中生可以多和老师沟通,每一个历史老师从事多年的历史教学,都有自己独到的 经验 。高中生可以多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自己不懂的问题。 4、历史是一门记忆性比较强的学科,但是对于历史知识点仅仅是死记硬背是不够的,还是应该注重对历史史实分析和理解的能力。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记忆,在记忆的基础进一步理解和运用,这在以后的历史学科的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5、高中生想要提高历史成绩,就要调动自己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首先要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了解历史的重要性,这样才会发挥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其次就是要端正 学习态度 ,有计划的去学习。 学好历史的方法 1、需要一定的理解。很多时候,历史知识点不是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去理解。我们能够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者历史人物,往往并不是依靠硬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单独阅读书上的文字,还不足以真正理解了这些历史内容。我们可以借助地图、表格、绘画,以及改编的 故事 来理解。 2、历史比较法的运用。比较分析法在很多学科得到广泛应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可以能够更好的帮助你理解和分析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力。如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埃及文明的比较;唐代和宋代制度的对比;英国、法国、美国、德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比较。 2021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相关 文章 : ★ 高三历史总复习提纲2021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总结归纳 ★ 历史必修三复习提纲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20
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全部知识点
高中历史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pwd=1234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历史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
我们要用已有的历史知识去分析、评价这些新的历史时间,做到学以致用,这样不仅会强化自己的基础知识,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会不断提高自己学习历史的兴趣。以下是我给大家整理的 高三历史 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1 一、蒙古的兴起: 1、蒙古兴起:蒙古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长期生活在蒙古高原上。铁木真打败周围各部,统一蒙古高原;1206年,铁木真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蒙古贵族推举他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蒙古汗国建立。 2、扩张战争:中亚、俄罗斯、印度河流域;灭西夏、金;招降吐蕃,占大理。 二、忽必烈建立元朝和统一全国: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1272年,忽必烈定都燕京(今北京);元朝统治中心向中原转移。1276年占临安,灭南宋;1279年统一全国。 三、元朝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齿轮油泵国家的发展: ①汉族人民迁居边疆,带去先进生产技术,开发了边疆经济。边疆各族大量迁入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加强了民族融合。 ②辽金时期入居黄河流域的契丹人和女真人,与汉族相融合,在元朝已被视为“汉人”。 ③唐朝以来,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在我国一些地区定居。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④元朝时,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元朝在澎湖设巡检司,加强了对琉球的管辖。 四、元朝的行省制度 1、中央—— ①、中书省: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同时直接管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枢密院:中央军事管理机关; ③、御使台:监察机关; ④、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既是中央机构,又兼地方行政职能) 2、地方:为了有效地控制地方,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元统治者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委派官员管理,对后世影响深远【省的建置沿用至明清、当代。重要行省:北—岭北;东北—辽阳;江浙(辖闽浙台);湖广(包南海诸岛);西南—云南】。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2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 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 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 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 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 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 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 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 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 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 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 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 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 (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 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 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 (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 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 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 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 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 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 如何巧记 方法 :以奴隶社会为例: 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 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 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 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 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 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 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 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 (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 (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 (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 文化 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 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 措施 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 (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 (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 (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 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 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 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 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 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 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 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 清朝——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评价康熙 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 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 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 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 5、汉化政策, 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 评价唐太宗 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 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 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 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 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 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 科举制的“利” 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 教育 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 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 科举制度的“弊” 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 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 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 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 弊: 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 “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 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 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 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3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 公元前6世纪初,梭伦改革——为雅典的民主制度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6世纪末,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 公元前5世纪,伯利克里改革——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黄金时代)。 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在雅典城邦,公民大会——权力机构;陪审法庭——法院兼司法与监察机关;首席将军——执掌军政大权。为鼓励公民参政,国家为担任公职和参加城邦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津贴。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在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在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公民法逐渐演变为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罗马法的作用: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是为了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②罗马法内容丰富,体系完善,是欧洲历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③是影响广泛而深远的古代法律体系,它的很多原则和制度对近代欧美资产阶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第二单元) ★ 高三历史必修三第二单元复习题及答案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2020 ★ 高三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总结 ★ 高二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考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高中历史必修三(高中历史必修三电子书人教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高中历史必修三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梳理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小归纳必修三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2022高中历史必修三提纲高中历史必修三的全部知识点高三历史必修三的第二单元知识点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