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长辈的故事,以下6个关于长辈的故事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长辈的故事优秀作文
无私的关爱,不求回报的付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赖,爱的交融,在我们来到人世间伴随一生的温暖,是长辈给我们的,它不会因为受惠者不向它致意而停下脚步。正所谓“和风不语,至爱无言." 我的奶奶本是个病人,身子骨弱,那时家里只有四口人:爷爷,奶奶,爸爸,姑姑。姑姑告诉我:大约在她八岁时,奶奶从木梯上摔下来,右脚踝骨折,错位。当晚,爷爷为奶奶复位,接骨试了两次都失败了。后来爷爷自责说:“那天晚上,你奶奶痛得叫声吓人,第二次差点昏过去。”我能理解爷爷当时是因为心软,手软,没有成功。毕竟面对的是自己老伴撕心裂肺般的疼痛叫声。 奶奶摔断脚以后,没几天就开始用两手撑着板凳为家人烧饭,做家务。过了几个月脚才可以走路的。姑姑说她一直都恐惧哪一天奶奶会离开她,夜晚总是竖起耳朵听奶奶的呼吸声。每到冬天,奶奶洗山芋,萝卜给猪吃,回来脚总是湿的,到晚上,脚肿的连鞋都脱不下来。 爸爸小时候很淘气,曾被老师赶回家,奶奶急得跛着脚走来走去,爷爷得知这件事后气得油锅都摔了,对着屋外奶奶喊道:“别走来走去,还嫌不够乱吗!” 看吧,父母为了孩子,任劳任怨,操累了心。奶奶已去世多年了,我衷心祈愿奶奶在天国里有一双健康的脚······ “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小时候,我们总围在长辈身边,一刻也不离开。大一些,忽然觉得他们一点也不理解我们。可是,无论如何争执,他们总是很快就忘记;再大些,搬出去自己住,可每次回家,他们恨不得把整个家给我们搬走;打个电话,也只是寒暄几句,那边说“很好,没事”的他们或许正在互相搀扶着去看病,输液。小时候,我们的心那么小,满满的全是他们,长大了,心也大了:工作事业,家庭,孩子,娱乐,朋友······而他们,被挤在狭小的角落里,默不作声,我们却不知道,哪一天他们也会消失不见。我想说,如果来得及,别忘了跟长辈们说:”我爱你!”陪伴是最好的感恩。 我慢慢懂得,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就是意味着与他们今生今世背道而走渐行渐远,而且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他们参与了你的成长,见证了你的蜕变,而在彼此缺席的'岁月里,我们不曾体谅他们生活与孤独,不曾见证他们一天天老去的面孔。 他(她)们都是我们最亲的长辈,他们对我们的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我们走到哪,它都会绵延屈伸那谆谆的教导,悠悠的思念,全都是我们的幸福。那么,请守住幸福,珍惜幸福,请用爱来回报父母,亲人,一代一代都过的幸福!
五则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
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之《子路借米》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勇敢、孝顺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我们要学习子路孝敬父母的好品质。 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之《黄香温席》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开心早日康复。黄香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啊。 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之《孝感动天》 舜,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之《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之《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孝敬长辈的简短的故事
孝敬长辈的简短的故事有:
1、涤亲溺器: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一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2、哭竹生笋: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之后他官至司空。
3、扼虎救父: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最后放下父亲跑掉了。
4、恣蚊饱血: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已去叮咬父亲。
5、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6、弃官寻母: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以前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回。最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齐回到,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长辈的故事:我的爷爷奶奶
当苏翊鸣、谷爱凌站上冬奥最高领奖台,国人们不禁为00后新生代鼓掌喝彩时,越来越多的长辈正在默默走下时代的舞台。 在国家发展进程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和使命。所有人都会在自己的人生中刻上时代的烙印,最终化作历史的注脚。 相比70、80后,经历过战争年代和新中国成立的老一辈,他们的经历更为厚重。细细挖掘,你会发现,他们的故事、他们的精神,就像一杯老酒,耐人回味,又是取之不竭的精神财富,无声的沁润着后辈。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开幕,自此,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篇章。同日,我的爷爷李华德在浙江宁波出生。 1924年7月25日,我的奶奶许令娥在苏州太仓出生。 爷爷9岁丧父,家中生活靠妈妈张桂娥给人缝补度日,后于初二辍学,15岁进银行做“练习生”。所谓“练习生”,就是负责打扫卫生、倒洗痰盂之类的杂活。 认识奶奶后,爷爷便开始猛烈追求。奶奶的婚纱照,直到现在还挂在松树街的主卧,几十年没动过。奶奶年轻时的样貌甜美、秀气。在我眼中,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奶奶。 奶奶在中学时,是校排球队二传手,也是文艺骨干,长的漂亮性格又好,深受男同学爱慕。一次上音乐课,奶奶拿出口琴,刚吹了一口,从琴身“噗”的一下飞出许多香粉,弄得她手足无措,很是尴尬,边上同学则盈盈笑笑。后来才明白,是追求她的男生不懂表达,暗地里做的“好事”。 虽然没见过爷爷,但我很是佩服他老人家追女生的功夫,愣是从众多对手中“杀出一条血路”。至于怎么追的,兴许是奶奶害羞,没和父亲细说,只称爷爷一边打工,一边出钱供她上学,“最后追着追着,学都上不成了”。 高中二年级,奶奶肄业,与爷爷成婚。 1945年抗战时期,爷爷奶奶生育了第一个儿子,10个月大时患染流感,奶奶跑遍所有能跑的药店,想尽所有办法,因物资匮乏,寻不到盘尼西林(青霉素)。最终,奶奶怀搂着孩子,目送他闭上了眼睛。那年,奶奶21岁。 后来,爷爷奶奶于1947年至1957年先后生育三男两女,分别为我的大伯、二伯、大姑、小姑、父亲。另有一子,于1955年小产。 听父亲讲,爷爷奶奶原在上海生活,当时已生育大伯、二伯,1950年因支援北京经济建设,爷爷从上海银行调入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任稽核室主任(29岁,正科级),举家由沪迁京,后调入石景山办事处,任工会主席。奶奶先后在旅行社、崇文区商业局文教室、崇文区瑛子胡同小学工作,直至退休。 1953年至1958年上半年,是爷爷奶奶生活最为美好的时期。 听大伯讲,那会儿爷爷在银行每月工资78元,奶奶每月工资50余元,家中生活比上不足比下有余(1斤猪肉卖10几分)。爷爷处于事业上升期,是单位骨干,一家人原住在廊坊头条内羊肉胡同的银行宿舍。 1958年春天,“人行”作为全国唯一银行,为职工改善居住环境,宿舍由平方升至楼房,地点由羊肉胡同迁至西城区松树街。由于爷爷行政级别是正科,所以全家“上了楼”,住上了有自来水、卫生间和暖气的屋子,当年又逢小儿子(我父亲)出生,可谓事业、家庭双丰收。 爷爷有喝酒的爱好,在羊肉胡同那会儿,就时不时带着大伯、二伯去酒馆喝二两。全家搬至松树街后,因单位离家远,交通不便,每周返家一次。 每次回家时,都是属于父子的欢乐时光。大伯和二伯在外面接上爷爷,若时间尚早、家中无急事,二伯就领命颠颠的小跑着,先行到护国寺小酒铺(如今护国寺小吃店的位置)占位,爷爷领着大伯随后便到。 父子三人,点上二两酒,和羊脑、花生米、蜜枣之类的下酒菜,大人喝酒,孩子吃菜,边喝边聊,好不惬意。期间,爷爷大多会询问大伯的学习成绩,以及有没有帮妈妈、奶奶干活,有没有照顾好弟弟妹妹,偶尔会灌二伯一口小酒,大伯则是滴酒不沾。这嘴里的味道,和幸福的小日子,想必爷爷都品的有滋有味。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 1958年,由于历史原因爷爷被下放南口农场,降薪两级,每两周回家探望一次。 爷爷是家中顶梁柱,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奶奶、太太(爷爷的母亲)措手不及。一家人的精神状态都受到了影响,奶奶身体每况愈下。一次爷爷回家,奶奶脸上浮肿的厉害,几乎认不出来。后因患肺结核、肝炎等病,无法继续工作,奶奶请了长期病假。 由于爷爷降薪,家中开销逐渐变得紧张,尚能温饱,但常不够花,开始典当值钱的东西,最后甚至当掉了爷爷的手表。即便如此,作为一家之主,爷爷仍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对于这点,父辈们深有体会。 有一次,奶奶住进安定门外传染病院(家北侧),太太住进崇文门同仁医院(家南侧),爷爷从南口农场请假回家照料五个孩子,将自己对妻母的惦念、孩子们的表现写成打油诗,自谱成江南小曲,吟唱给孩子听,大伯、二伯至今难忘: “祖母母亲同住院,南北两地探不全 小龙做饭健扫地,康强叫妈不肯眠” 在南口农场工作期间,爷爷为激励后辈,给五个孩子各作一首七绝,可惜当时长辈们年龄尚小,“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大伯、二伯依稀记得其中几句,分别是: 为大伯所作:硕夫忠厚无二心 为二伯所作:小龙自幼气可珍 ........我身已毁愧对党 但愿龙儿报党恩 为小姑、父亲所作:康强无邪绕膝行 虽身处困顿,但爷的品行,句中可见一斑。 1960年,大伯小升初一鸣惊人,考上了北京四中(市重点学校),成为院里的大新闻。银行大院上百户人家,孩子辈能考入四中和师大女附中的寥寥无几,一年最多一个。大伯考上四中的意义,不仅在于证明了自己,更是在特殊时期给家中带来莫大的精神鼓舞,点燃了希望之火,爷爷奶奶心情可想而知。 不料,命运总爱开玩笑。 1960年末,爷爷因遭人诬陷入狱,被单位“双开”,工资取消,后发配至茶淀农场劳改。 精神打击暂且不提,现实的生活压力,如同大山一般,顷刻间压得奶奶喘不过气。家中收入骤减三分之二,奶奶要靠她每个月28元2角的工资,养活自己、五个孩子、和家中的婆婆。 那年,家中孩子最小3岁,最大13岁,奶奶36岁。
古今中外孝敬长辈的故事。
事例一
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
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尤其以勇敢闻名。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
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
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
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
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
事例六
“冯玉祥买肉孝父”的故事。
冯玉祥将军不仅是个著名的爱国将领,还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
旧社会当兵是个苦差事,当兵的经常发不上军饷,逢五排十还要打靶。每到打靶的日子,父亲念其年幼身弱,总想方设法给儿子凑几个小钱,让他买个烧饼充饥。可懂事的小玉祥看到家里日子艰难,父亲又伤了腿,正需补补身子。但如果不要这钱,父亲会生气。于是他就把父亲给的钱一个不花,攒了起来,过些天再把自己平时省下的一点饷钱凑在一起,到肉店买了二斤猪肉,请假回家给父亲烧了锅焖猪肉。父亲见后顿时生疑,便质问这肉的来历。冯玉祥深知父亲的严厉,只好如实道来。听后老父亲一把拉过懂事的孩子,一句话也说不出,眼泪扑籁籁地掉了下来。
事例七
宋代,江南有一孝女名叫张菊花。七岁那年,母亲不幸病逝,父亲续娶。菊花没有因此而分辨生养之别,对待继母恭敬。她的继母却居心不良。一天,其父外出做生意,继母乘机将她卖给人家作婢女。事有凑巧,菊花的父亲在回归途中,偶遇菊花。父女相逢,悲喜交加。当父亲问她为何落此地步时,菊花含泪不语,生怕连累继母,在父亲追问下,不得已才告之。父亲听后大吃一惊,当即将菊花赎了回来。三日后父女回到家。其父见到后妻,十分恼怒,欲将其休掉。菊花见状,当即下跪为继母求情,父亲终被其孝心感动,方才罢休。继母没有生子。其父去世后,菊花对待继母和父亲在世时一样孝敬。
因此世人有诗颂曰:
一片奉心如石坚,一身被鬻亦依然;
情深跪动恕宽母,纯孝并齐闵子骞。
事例八
挨杖伤老
汉朝时,大梁有个叫韩伯愈的人,本性纯正,孝敬父母,是一位著名的孝子。他的母亲对他管教很严格,稍微有点过失,就举杖挥打。有一天伯愈在挨打时,竟然伤心哭泣。他母亲觉得奇怪,问道:“往常打你时,你都能接受,今天为什么哭泣?”伯愈回答道:“往常打我我觉得疼痛,知道母亲还有力气,身体健康,但是今天感觉不到疼痛,知道母亲身体衰退,体力微弱。所以伤心禁不住流下了泪水。并不是疼痛不甘心忍受。”说明了他非常孝敬母亲。
有诗颂曰:
体念母亲情至忱,母棰轻重甚关心;
一朝知母力衰退,顿起心酸泪湿襟。
事例九
负米养亲
周朝,有个叫仲由的人,字子路。家里很贫穷,时常在外面采集藜藿等野菜当食物。而子路为了赡养父母双亲,常常到百里以外的地方背回米来,尽到自己的孝心。父母去世以后,子路南游到楚国。楚王非常敬佩恭慕他的学问和人品,给子路加封到拥有百辆车马的官位。家中积余下来的粮食达到万钟之多。但是子路仍然不忘父母的劳苦,感叹说:虽然希望再同以前一样生活,吃藜藿等野菜,到百里之外的地方背回米来赡养父母双亲,可惜没有办法如愿以偿了。
有诗颂曰:
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事例十
闻雷泣墓
战国时魏国有一个名叫王裒的人,侍奉他的母亲特别孝道。他母亲在世的时候,生来就很胆小,惧怕雷声,王裒经常在打雷的时候,到母亲身边给其壮胆。母亲去世后,王裒把他埋葬在山林中寂静的地方,一到刮风下雨听到震耳的雷声,王裒就奔跑到母亲的坟墓前跪拜,并且低声哭着告诉道:“儿王裒在这里陪着您,母亲不要害怕。”
古代孝敬长辈的故事有什么
这有很多是糟粕啊,注意鉴别
01 孝感动天
舜, 传说中的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号有虞氏,史称虞舜。相传他的父亲瞽叟及继母、异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让舜修补谷仓仓顶时,从谷仓下纵火,舜手持两个斗笠跳下逃脱;让舜掘井时,瞽叟与象却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脱。事后舜毫不嫉恨,仍对父亲恭顺,对弟弟慈爱。他的孝行感动了天帝。舜在厉山耕种,大象替他耕地,鸟代他锄草。帝尧听说舜非常孝顺,有处理政事的才干,把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他;经过多年观察和考验,选定舜做他的继承人。舜登天子位后,去看望父亲,仍然恭恭敬敬,并封象为诸侯。
02 亲尝汤药
汉文帝刘恒,
汉高祖第三子,为薄太后所生。高后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闻于天下,侍奉母亲从不懈怠。母亲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带;母亲所服的汤药,他亲口尝过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意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
03 啮指痛心
曾参, 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母亲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母亲说:“有客人忽然到来,我咬手指盼你回来。”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曾参学识渊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的修养方法,相传他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04 百里负米
仲由,
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05 芦衣顺母
闵损,
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06 鹿乳奉亲
郯子, 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07 戏彩娱亲
老莱子,
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08 卖身葬父
董永,
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09 刻木事亲
丁兰,
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10 行佣供母
江革, 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11 怀橘遗亲
陆绩,
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12 埋儿奉母
郭巨,
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长辈的故事(尊敬长辈的故事)》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长辈的故事长辈的故事优秀作文五则孝敬长辈的历史故事孝敬长辈的简短的故事长辈的故事:我的爷爷奶奶古今中外孝敬长辈的故事。古代孝敬长辈的故事有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