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聊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以下6个关于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
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
读音:sān yuè bù zhī ròu wèi。
出处:先秦·孔子的门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翻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成语故事
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鲁国大夫孔子,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专门来苌弘家拜访。二人对武乐和韶乐进行探讨,并且进行热烈的讨论。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这里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
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什么
一般是用来形容音乐的好听及华美。
《论语·述而》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昧,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孔子在齐国听《韶》乐,三个月吃肉都不知道肉的美味,并说:“想不到创作的音乐竟然达到这么高的水平。”
《韶》乐,相传是古代歌颂虞舜的一种乐舞。孔子认为,《韶》乐是“尽美矣,又尽善也”,尽善尽美。相传歌颂周武王的乐舞为《武》乐。孔子认为,《武》乐是“尽美矣,未尽善也”,尽美不尽善。美指形式美,善指内容善。《韶》乐形式美、内容善,因此孔子听它入了迷,都忘了肉的味道。听音乐是精神享受,吃肉是物质享受,孔子听音乐而忘了肉味,阐释了精神与物质的先后关系。
扩展资料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出自于《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朱熹集注:“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月不知肉味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 出自哪里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个月里,吃肉却不得其中滋味,有时也指家境贫寒,很久没有吃过肉,如今也被用来形容人对于一件事情十分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句话出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一书。 三月不知肉味成语故事 故事是发生在当时周朝的首都--洛邑。周敬王的大夫苌弘正在自家厅堂里接待客人。说是厅堂,其实很简陋,四堵土墙顶着一个宽大的茅草棚,地上铺满竹席,席上摆放着几张粗朴的矮脚长方木桌。这位来客不是别人,是鲁国大夫孔子。孔子精通诗、书、礼、易,也颇为擅长音乐,但还没达到精通的程度。他听说周天子的大夫苌弘,知天文,识气象,通历法,尤其精通音律,于是借着代表鲁君朝觐天子之机,专门来苌弘家拜访。 看样子,寒暄已毕,二人对面席地而坐,各自面前的桌案上放着一杯热茶,冒着盈盈的水气。主客都三十五六岁,只是苌弘体貌清峻,几缕黑须垂挂胸前;孔子却微微发胖,一部茂密的落腮胡子。谈话逐渐转入正体,孔子双手抱拳欠身一拱,谦恭地说:“苌大夫博学多才,孔丘孤陋愚顿,须请教者甚多,然不便过多打扰,今天只就一事,请先生指点迷津。”苌弘略一摆手,笑道:“孔大夫声名远播,只是相见恨晚,今既光临蔽舍,正好向先生求教。若有疑难不决之处,咱们共同研讨吧。”孔子说:“丘,喜爱音乐,却半通不通。韶乐和武乐都很高雅,都流行于诸侯国的宫廷之间,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苌弘缓缓地说:“据弘愚见,韶乐,乃虞舜太平和谐之乐,曲调优雅宏盛;武乐,乃武王伐纣一统天下之乐,音韵壮阔豪放。就音乐形式来看,二者虽风格不同,都是同样美好的。”孔子进一步问:“那么,二者在内容上有什么差别吗?”苌弘回答说:“从内容上看,韶乐侧重于安泰祥和,礼仪教化;武乐侧重于大乱大治,述功正名,这就是二者内容上的根本区别。”孔子恍然大悟地说:“如此看来,武乐,尽美而不尽善;韶乐则尽善尽美啊!”苌弘称赞道:“孔大夫的结论也是尽善尽美啊!”孔子再三拜谢,辞行回国去了。 第二年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姜太公开建的,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痛快淋漓地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进一步印证了苌弘的见解。而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14年。孔子还是一位古文献整理家,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子是中华文化中的核心学说儒家的首代宗师,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这些地区又被称为儒家文化圈。 《论语》主要内容 《论语》内容总共20篇,计有《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等。 《论语》的主题是”仁“的精神和境界。《论语》中对“仁”这个概念作了多角度的阐释,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
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意思
三月不知肉味是指在三个月内,吃肉都不知味道。形容专心一意,全神贯注,别的事都不放在心上。现亦用以形容清贫,谓三个月没有吃过肉。出自于《论语·述而》。 周朝时期,孔子出使齐国,齐国是韶乐和武乐的正统流传之地。孔子到达齐国时正逢齐王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孔子亲临大典,聆听了三天韶乐和武乐的演奏。孔子出于儒家礼仪教化的信念,对韶乐情有独钟,终日弹琴演唱,如痴如醉,常常忘形地手舞足蹈。一连三个月,连睡梦中也反复吟唱;吃饭时也在揣摩韶乐的音韵,以至于连他一贯喜欢的红烧肉的味道也品尝不出来了。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一般用来形容……
“三月不知肉味”一般是用来形容集中注意力于某一事物,而忘记了其他的事情。现在也多用来形容清贫。
一、出处
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论语·述而》。
二、原文节选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三、原文节选译文
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的音乐,有很长时间想不起肉的味道,孔子说:”没想到《韶》的音乐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扩展资料
“三月不知肉味”的背景故事:
公元前517年,鲁国发生了内乱,国君被大贵族赶了出来。孔子认为鲁国是乱邦,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就不想再呆在国内了。当时的齐国政治清明,人民生活比较安定,君臣之间比较和睦,国家也很富强。于是,孔子就带着自己的弟子离开了鲁国,来到了齐国。
到齐国后,孔子投奔到了大臣高昭子的家中,并且做了他的家臣。高昭子很钦佩孔子的学问,对他十分敬重。孔子曾跟鲁国的乐官师襄子学过琴,办学时也亲自教授过礼乐课程,因此他精通音律,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和水平。
齐《韶》是齐国的大型宫廷乐舞,乐曲宏大壮丽,舞蹈温和优美,温含着丰富的政德、民本、和谐思想,是我国先秦时期乐舞的巅峰之作。孔子观看齐《韶》表演时,全部心神都沉浸到美妙的艺术境界中,以至于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
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什么?
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三个月里,吃肉却不得其中滋味,有时也指家境贫寒,很久没有吃过肉,如今也被用来形容人对于一件事情十分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这句话出自我国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一书。“不知”就是不思、不想。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肉食并不是人人都能享用,往往是上层阶级的食物。正是因为肉食的珍贵和难得,所以孔子在齐国学习了《韶》乐,可以做到长时间不想念肉的味道,甚至是食肉而不知其为肉,这是孔子“发愤忘食”的学习态度和精神的极致体现。
扩展资料:
三月不知肉味这个故事讲的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借着代表鲁国君王朝觐周国天子的机会,去拜访周国的大夫苌弘,苌弘十分精通音律,相比之下对音律半通不通的孔子则向苌弘讨教起关于关于韶乐的问题,两人相谈甚欢,孔子也受益颇多。
次年孔子出使齐国的时候,恰逢齐国举行盛大的宗庙祭祀活动,孔子也有幸终于听到了正统的韶乐演奏,之后一连三个月下来,孔子终日弹琴演唱韶乐,手舞足蹈,无论是吃饭睡觉都在揣摩韶乐音律,连吃自己情有独钟的红烧肉时,也尝不出滋味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孔子的什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是用来形容什么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出自哪里三月不知肉味形容什么三月不知肉味是什么意“三月不知肉味”这句话一般用来形容……三月不知肉味用来形容什么?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