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

我要上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以下6个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翻译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江城子...

今天我们来聊聊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以下6个关于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 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翻译赏析
  •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意境
  •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赏析
  •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代: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赏析

    1.这首词是苏轼豪放词中较早之作,作于公元1075年(熙宁八年)冬,当时苏轼任密州知州。据《东坡纪年录》:“乙卯冬,祭常山回,与同官习射放鹰作。”苏轼有《祭常山回小猎》诗云:“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回望白云生翠巘,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明若用西凉簿,白羽犹能效一挥。”其描写出猎的壮观场面及卒章所显之志,与这首《江城子》类似。

    苏轼对这首痛快淋漓之作颇为自得,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写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苏轼此词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拓宽了词的境界,树起了词风词格的别一旗帜。

    苏轼深受儒家民本思想的影响,历来勤政爱民,每至一处,都颇有政绩,为百姓所拥戴。密州时期,他的生活依旧是寂寞和失意的,郁积既久,喷发愈烈,遇事而作,如挟海上风涛之气。

    这首词起句陡兀,用一“狂”字笼罩全篇,藉以抒写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狂”虽是聊发,却缘自真实。苏轼外任或谪居时期常常以“疏狂”、“狂”、“老狂”自况。如《十拍子》:“强染霜髭扶翠袖,莫道狂夫不解狂。狂夫老更狂。”苏轼时年四十,正值盛年,不应言老,却自称“老夫” ,又言“聊发”,与“少年”二字形成强烈反差,形象地透视出、流露出内心郁积的情绪。此中意味,需要特别体会。他左手牵黄狗,右手擎猎鹰,头戴锦绣的帽子,身披貂皮的外衣,一身猎装,气宇轩昂,何等威武。“千骑卷平冈”,一“卷”字,突现出太守率领的队伍,势如磅礴倾涛,何等雄壮。全城的百姓也来了,来看他们爱戴的太守行猎,万人空巷。这是怎样一幅声势浩大的行猎图啊,太守倍受鼓舞,气冲斗牛,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雄姿。上阕写出猎的壮阔场面,豪兴勃发,气势恢宏,表现出作者壮志踌躇的英雄气概。

    下阕承前进一步写“老夫”的“狂”态。出猎之际,痛痛快快喝了一顿酒,意兴正浓,胆气更壮,尽管“老夫”老矣,鬓发斑白,又有什么关系!以“老”衬“狂”,更表现出作者壮心未已的英雄本色。北宋仁宗、神宗时代,国力不振,国势羸弱,时常受到辽国和西夏的侵扰,令许多尚气节之士义愤难平。想到国事,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于是苏轼借出猎的豪兴,将深隐心中的夙愿和盘托出,不禁以西汉魏尚自况,希望朝廷能派遣冯唐一样的使臣,前来召自己回朝,得到朝廷的信任和重用(这里作者用了一个典故;据《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抵御匈奴有功,只因报功时少报了六个首级而获罪削职。后来,文帝采纳了冯唐的劝谏,派冯唐持符节到云中去赦免了魏尚)。其“狂”字下面潜涵的赤诚令人肃然起敬。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即喻指辽和西夏。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下阕借出猎表达了自己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令人“觉天风海雨逼人”。从艺术表现力上说,词中一连串表现动态的词,如发、牵、擎、卷、射、挽、望等,十分生动形象。全词表现了作者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理想,一波三折,姿态横生,“狂”态毕露;虽不乏慷慨激愤之情,但气象恢弘,一反词作柔弱的格调,“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充满阳刚之美,成为历久弥珍的名篇。

    2.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像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这首词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翻译赏析

    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那时我定要把弯弓拉成满月,射向那西北来犯的豺狼。

    [出自]

    北宋 苏轼 《江城子·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②,右擎苍。锦帽貂裘③,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④,亲射虎,看孙郎⑤。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⑥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⑦,西北望,射天狼⑧。

    【注释】

    ①:密州:今山东诸城。

    ②: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

    ③:汉羽林军戴锦蒙帽,穿貂鼠裘。这里与下句“千骑”均指苏轼的随从。

    ④:报:告、语。倾城:指全城观猎的士兵。

    ⑤: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这里借以自指。

    ⑥:节:符节。汉时冯唐曾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这里以冯唐自比,有不服老与赴边的两屋意思。

    ⑦:会:当。如满月:把弓拉足,表示有力。

    ⑧:古时以天狼星主侵掠,这里以天狼喻西夏。

    [译文]

    我虽年老却兴起少年打猎的热狂,左手牵着犬黄,右手举起鹰苍。戴上锦蒙帽穿好貂皮裘,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了报答全城的人跟随我出猎的盛意,看我亲自射杀猛虎犹如昔日的孙郎。

    我虽沉醉但胸怀开阔胆略兴张,鬓边白发有如微霜,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朝着西北瞄望,奋勇射杀敌人天狼。

    译文2:

    让老夫也暂且抒发一回少年狂,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着苍鹰。头上戴着锦缎帽子,身上穿着貂皮大衣,带领随从千余膘马席卷过小山冈,威武雄壮。为了报答全城的人都跟随我出猎的盛意,我要亲自搭弓射虎,看!咱多像当年的孙权,英姿勃发,意气豪放。

    酒意正浓时,胸怀更开阔,胆气更豪壮。虽然两鬓已生白发,这又何妨!遥想当年,冯唐手持文帝的符节去解救战将魏尚,使其免罪复职,什么时候朝廷也能派遣冯唐式的义士来为我请命,让我也能像魏尚一样受到重用,戍边卫国呢?那我一定也能拉开雕弓圆如满月,随时警惕地注视着西北方,勇敢地将利箭射向入侵之敌。

    背景:

    本篇作于神宗熙宁八年(1075),当时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片叙事,下片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我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成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昨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

    【赏析】

    这首词写苏轼在密州作地方长官时,有一次去打猎的情景。

    打猎,对于一个职业猎手,是家常便饭;而对于苏轼这样年已四十的地方官来说,就不能不算一次壮举了。词中就是从表达他出猎时的激动心情开始的。“老夫聊发少年狂”,老夫,是古代年长男性的自称,切合作者的年纪和口吻。“聊”,是姑且的意思。这句说,老夫今天要发一发小伙子那种“狂劲儿”了。“左牵黄,右擎[ qíng 举起] 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架着苍鹰。鹰和狗是用来追捕猎取对象的。“锦帽貂裘”,是戴着锦帽穿着貂皮袄,这次打猎是在冬天,所以穿着皮衣。千骑卷平冈”:成千的骑手跟随着他,浩浩荡荡,象疾风一般卷向平坦的山冈。这里显示了作为一州长官出猎时的声势和排场,确实是壮观啊!百姓几乎全城出动(即倾城),都想追随苏轼这个知州(相当于汉朝的太守),去看他打猎。而他也为百姓的热情所感动,暗下决心,为了答谢(报)人们的情意,他要学习三国时代匹马单枪搏斗猛虎的孙权(孙郎),亲手射杀猛虎,给大家看看。

    在上片,作者实际上已经绘制成他的“太守出猎图”。写出了他的形貌,也写活了他的神情;渲染了热烈的气氛,更揭示出了他昂扬的精神状态。

    转入下片,作者又进一步深化了所要表达的主题。他说,他刚刚喝足了酒(酒酣)因而更加气粗胆壮(即胸胆尚开张),鬓发有些花白,又有什么妨碍呢!看来好象是承接上片,表现他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其实,这里所指,已不限于打猎。他在考虑更为重要的事情:“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皇帝什么时候才派冯唐到云中传达命令?这里用了汉文帝刘恒时的一个典故。“云中”是汉朝的一个郡,在今年蒙古自治区托克托县一带和山西省西北部一部分地区。“节”,即符节,是传达皇帝命令的凭证。汉文帝曾派冯唐到云中郡,传旨赦免前云中太守魏尚受的处分,恢复他的官职。魏尚原来抗击匈奴侵扰有功,后来因小过失受到不公平的处罚。可见,作者是在以魏尚自比,希望皇帝能早日委派自己担当保卫边防的重任。他这样希望,并不是无的放矢。因为,当时宋王朝正受到来自西北方的西夏和来自东北方的辽国的军事威胁,国家的安危引起了苏轼的严重关切。他渴望奔赴军事前线,来实现为国立功的政治抱负。最后三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天狼”指天狼星,在古代星象学上,被认为是主侵掠的。作者把它当作敌人的象征,又利用“狼”属于野兽,当在被射猎之列的联想,他表示,将要(会)紧握雕花的强弓,把他对敌人的仇恨凝聚在拉得圆如满月般的弓弦上,看准那西北方的敌人,狠狠地射去。

    作品以出猎开始,却以将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表的结局收尾;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这就把一首生活随笔式的小词写成了充满爱国激情的作品。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境界开阔,是一首表现了苏轼豪放风格的成功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

    原文翻译: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托起苍鹰,头戴华美鲜艳的帽子,身穿貂鼠皮衣,带着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了报答百姓随行出猎的厚意,我决心亲自射杀老虎,让大家看看孙权当年搏虎的英姿。

    我痛饮美酒,心胸开阔,胆气更为豪壮,两鬓微微发白,这又有何妨?什么时候皇帝会派人下来,就像汉文帝派遣冯唐去云中赦免魏尚一样信任我呢?那时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瞄准西北,射向西夏军队。

    原文赏析: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阕叙事,下阕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江城子 密州出猎 苏轼 意境

    诗词意境:

    这首诗是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诗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诗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进而由打猎激发起来的壮志豪情: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赫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宋代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围猎后所写。

    1075年春,密州地区发生蝗灾,一时“民多弃子”,足见其严重程度。时任父母官的苏轼不仅亲自组织百姓灭蝗救灾,还拨出库粮,救济百姓,同时他写出奏章请求朝廷减免赋税。

    那些日子,他茹素斋戒,带头俸薪锐减,“斋厨索然,不堪其忧”,甚至把家中能变卖的物品都用来赈灾。此外,苏轼还以仁慈之心,“洒泪循城拾弃儿”,救助了四十多个即将饿死的孩子,抚养在自己家中。

    蝗灾终于扑灭之后,不想旱灾又接踵而至。苏轼按照密州传统风俗,率领州府大小官员到西南的常山雩泉祈雨,不知是虔诚感动了老天,还是巧合,过了没些日子,天上居然下了一场倾盆大雨,一时缓解了当地的旱情。

    平灾之后,百姓复耕,这年好歹没有歉收。此时的苏轼舒了一口气,他的心情得以宽慰,于是便带着官员、军卒到祈雨的地方去祭典,归来时油然发生了打猎的兴致。这首词就是苏轼在那个颇为兴奋的心情下创作完成的。

    诗词赏析

    此作是千古传诵的东坡豪放词代表作之一。词中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拓展了词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

    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敌人这种出人意料的结局,利用巧妙的艺术构思,把记叙出猎的笔锋一转,自然地表现出了他志在杀敌卫国的政治热情和英雄气概。

    作品融叙事、言志、用典为一体,调动各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风与豪气。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苏轼与密州的渊源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三日至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中旬,苏轼在密州两年多的时光。从三十九岁到四十一岁,苏轼在密州度过了他人生的不惑之年。

    苏轼自称到密州是“备员偏州”,是“脱网罗之患”的“散材”。但他并没有因为来到这个小地方心怀不满而疏于政事,他“勤于吏职”、“视官事如家事”,“凡百劳心”而“朝衙达午,夕坐过酉”。

    刚到密州时,遇到蝗灾,便先不进州衙,立刻询问灾情,并亲自下田灭蝗抗灾。同时立即写奏议状上报朝廷,为民请命,请求豁免秋税,还鼓励百姓下田灭蝗除卵,治蝗斗争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密州民风彪悍,以至于“盗贼渐炽”,百姓不堪其苦,苏轼向朝廷写了《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对盗贼的产生根源,做了精辟深刻的分析,他认为天灾人祸互为因果。因此,他指出治盗必须治本,并与治事、治吏相结合,挖掉盗贼产生的根源,才能真正做到止盗。

    《宋史·本传》及《东坡先生墓志铭》中均记载一个故事:密州有一帮盗贼,四处抢劫掠杀,弄得百姓不安,安抚司派遣三班使臣率领悍卒到密州来拘捕。这班外来“悍卒”,更比盗贼更横暴凶残,他们甚至用禁物设赃,诬陷百姓,借机强掠其家。

    当地百姓奋起与之争斗而致杀人,悍卒畏罪惊溃,企图作乱,密州百姓纷纷来到州衙投状哭诉。苏轼故意将其诉状扔在地上说:“必不至于有如此之事。”

    那些要作乱的悍卒闻听此言心中安定,并不逃跑。苏轼便派人到各处去把这些散兵召集起来,迫使他们招认自己的罪过,当苏轼取到人证物证之后,便按律分别处以死刑。可见苏轼临机断事,颇具才干。

    苏轼不仅在治政上有建树,对百姓也极具同情心。他在《次韵刘贡父、李公择见寄》诗中叙述了自己拯救弃婴的经过。过了十年,元丰八年(1085),苏轼知登州途经密州时,那些曾被收养的弃儿及其养父母,都闻知赶往州衙拜谢当年的救命恩人。

    经过苏轼一年的努力,密州的各种灾情基本得到控制,苏轼本人也感到轻松愉快。施政有了起色,作为诗人又会生活的苏轼才简单修葺了当时诸城西北墙上的“废台”。苏轼后来的《超然台记》横空出世,也成为千古名篇。

    熙宁九年(1076年)的那个暮春,苏轼登超然台,览密州山川之秀气,密州在鲁地,风水极佳,他远眺望春色烟雨,想到即将不惑,而年少成名的壮志与时间的流失让他深深感到韶光易逝和自己施展抱负的渺茫。

    也是1076年正月里的一个夜晚,他在州衙做了一个梦,梦到了死去十年的妻子王弗。醒来泪如雨下,挥笔写了下一首《江城子》。

    1076年也是苏轼在密州的最后一年,第二年初,苏轼由密州调任河中府(今山西运城)知州,未上任又改任徐州知州。密州可以说是苏轼的人生起点,经过在密州的“一把手”生涯,在徐州更是政绩颇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

      《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的上片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深情厚意的感想。下片叙述狩猎后的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卫国守边的重任。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全词内容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qí)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全词翻译为: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为我报知全城百姓,使随我出猎,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赏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一次出猎的壮观场面,借历史典故抒发了作者杀敌为国的雄心壮志,体现了为了效力抗击侵略的豪情壮志,并委婉的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出自《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宋代文学家苏轼于密州知州任上所作的一首词。此词表达了强国抗敌的政治主张,抒写了渴望报效朝廷的壮志豪情。

    原文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⑿,西北望,射天狼。

    译文如下:

    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浩浩荡荡的大部队像疾风一样,席卷平坦的山冈。

    为报答全城的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像孙权一样射杀一头老虎给大家看看。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我的胆气更加张扬。

    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朝廷什么时候才能派人拿着符节来密州赦免我的罪呢?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词句注释

    ⑴.江城子:词牌名。

    ⑵.密州:在今山东省诸城市。

    ⑶.老夫:作者自称,时年四十。聊:姑且,暂且。狂:狂妄。

    ⑷.左牵黄,右擎苍:左手牵着黄狗,右臂托起苍鹰,形容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的架势。

    ⑸.锦帽貂裘:名词作动词,头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貂裘,身穿貂鼠皮衣。这是汉羽林军穿的服装。

    扩展资料:

    这首词作于公元1075年(神宗熙宁八年),作者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这是宋人较早抒发爱国情怀的一首豪放词,在题材和意境方面都具有开拓意义。词的上阙叙事,下阙抒情,气势雄豪,淋淳酣畅,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读之令人耳目一新。

    首三句直出会猎题意,次写围猎时的装束和盛况,然后转写自己的感想:决心亲自射杀猛虎,答谢全城军民的深情厚意。

    过片以后,叙述猎后开怀畅饮,并以魏尚自比,希望能够承担起卫国守边的重任。结尾直抒胸臆,抒发杀敌报国的豪情:总有一天,要把弓弦拉得像满月一样,射掉那贪残成性的“天狼星”,将西北边境上的敌人统统一扫而光。

    这首词在偎红倚翠、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别具一格,自成一体,对南宋爱国词有直接影响。作者对此阕也颇感自豪,在《与鲜于子骏书》中,他曾说此词“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自是一家”。

    可见这首词可能是作者第一次作豪放词的尝试,可见作者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颇具文学底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江城子·密州出猎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古诗翻译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原文翻译及赏析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意境江城子密州出猎的赏析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