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

大学分数线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以下6个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有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有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

今天我们来聊聊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以下6个关于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有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 有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
  • 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知识点总结
  • 有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历史学不仅仅是一种活动,不仅仅是专门的学问或学术,也不仅仅是一种知识体系,它更是一门在研究对象和任务方面都具有科学性的特殊学科。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知识点 总结 ,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 文化 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暴政,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 措施 :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暴政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 代 制 度 汉代 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 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政治制度 一、希腊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民主政治产生的原因:① 独特的地理环境与小国寡民的国情;② 海外贸易和工商业的发达。 城邦的基本特征是: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历程:梭伦改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雅典民主政治;伯利克里改革——把雅典民主政治推向顶峰。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人民主权、轮番而治。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实行民主政治,社会相对公正一些,有利于社会安定。②促成了雅典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高度繁盛。③为后来欧美资产阶级建立民主政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消极方面:①妇女、奴隶和外邦移民没有政治权力,真正能够享受到民主的只是少数人,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②过于泛滥的民主,容易导致无政府主义的泛滥。(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二、罗马法 1、罗马法的 起源和发展 历程: 早期的罗马国家只有习惯法,没有成文法。成文法诞生标志是《十二铜表法》的颁布。 公民法: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的罗马法律,被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在古罗马对外扩张的过程中,逐渐形成普遍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即“万民法” 6世纪,《民法大全》标志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评价 积极方面:①罗马法的制定和实施维系了帝国的统治,稳定了社会秩序。②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极大影响了近代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司法制度;是近代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有力武器。 局限性:维护奴隶制度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一、英国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实行专制统治阻碍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过程: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期间,处死了国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国。但斯图亚特王朝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标志英国革命的完成。 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特点:①保留国王,实际上 “统而不治”的地位,作为国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国家的最高权力在议会,实行代议制。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 1689年《权利法案》的颁布是正式确立的标志。18世纪责任制内阁逐步形成。 三、美国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独立,美国诞生。独立之初的美国实际上是13个州的松散联盟(即邦联)。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9世纪中期,美国形成民主党、共和党轮流执政的格局 四、美国1787年宪法: 1787年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通过了一部联邦宪法。 评价: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②加强了国家权力,实践了三权分立原则,体现资产阶级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认黑人奴隶制,印第安人没有公民权,妇女地位低下。 五、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国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国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国的确立。 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5年初,国民议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意义:从法律上正式确立了共和政体(议会制共和国),标志着法兰西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七、德意志的统一: 俾斯麦领导下,普鲁士通过三次王朝战争,完成了德国统一。1871年,建立了统一的德意志帝国。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特点:皇帝不是虚位,而是握有实权。皇帝和首相掌握国家的大权。议会对政府没有监督权。 历史选择题答题技巧 1.优先关注“阿拉伯数字”(关注历史年代和数据) 历史选择题的阅读,快速准确提取信息是最重要的能力。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是很容易看到的信息。在一大堆汉字里面找到找到阿拉伯数字还是是很容易的。 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往往就是解题的关键,就是解题的钥匙。因为历史选择题中的“阿拉伯“数字,不是年代,就是与答案有关的数据。 2.“穿衣戴帽”是重点(关注标点符号括号引号书名号的作用) 大家知道在汉语言的表达中,标点符号占重要地位。这里的“穿衣”就是指括号和书名号。括号在历史选择题中的出现往往是用来解释说明题目中的关键信息,书名号的出现意味着材料的出处已经告诉。 材料的出处了解了,材料的作者、作者的立场等许多问题就得到解决。“戴帽”这里指的是引号,历史选择题中出现的引号,要么就是关键信息,要么就是强调的学科术语。在材料中运用标点符号的知识,进行快速解题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 怎样快速提高历史成绩 1.必要的 课前预习 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思考内容重点,发现学习难点,做好听讲的准备。在认真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有不认识的字或不懂的词语,必须查工具书争取自己学会。不明白的内容用铅笔划出来,准备课堂上听老师讲解。 2.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发现历史的美妙之处。历史的美妙之处在于历史是人类的集体回忆;学习历史,就像回忆我们的过去;如果你喜欢回忆过去,那么相信你一定会爱上历史。历史不是废墟。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灵魂。 有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知识要点历史归纳 ★ 高中历史考试必备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背知识点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历史学科是一门重要的人文学科,研究的是过去的人和事,因此,学习历史,要从宏观层面出发,把握好每一个时间段内发生的重要事情。学好历史关键在于对原有知识进行转化,将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语言,也就是从识记、理解到消化、运用,这是一个循序往复的过程,不断接受新的知识,不断提高历史的分析与解读能力。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一   高中历史事件时间   1、春秋末期:铁犁牛耕的出现   2、战国:商鞅变法中首次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秦朝: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   4、西汉:西汉中期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丝绸之路出现;西汉的素纱禅衣很有名;西汉出现最早的纸   5、两汉:选官制度是察举制   6、六朝:开始出现农村集市“草市”   7、隋唐: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印刷技术是雕版印刷术   8、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出现夜市   9、宋朝:儒学有了新发展—理学;朱熹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宋代的“市”已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0、明朝明太祖:废除了宰相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明成祖在中央设内阁;明朝出现了新的经济因素—资本主义萌芽;海禁政策始于明朝;明朝的王阳明成为心学的集大成者;明末的李贽是反传统经典的思想家   11、明末清初:出现三位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共同主张是反封建专制   12、明清时期:外交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两大商帮徽商和晋商很有名   13、清朝雍正帝:在中央设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14、1840—1842年鸦片战争爆发,它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15、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记住其主要内容   1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金田起义是爆发的标志;1853年定都天京是正式建立政权的标志;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这是要求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   17、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出现)   18、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了解初步发展的两大原因)   19、1899—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0、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成立   21、1905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成立,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把同盟传报政治纲领发展为“三民主义”(其核心是民权主义)   22、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它成为辛亥革命开始的标志;辛亥革命的功绩是_两千多年君主专制政体,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23、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它是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4、民国初年(一战期间、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获得了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记住发展的三大原因、的民族实业家   25、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刊《青年杂志》,新 文化 运动兴起,这场运动的 口号 是民主和科学,前期的作用是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后期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第一个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   26、1919年:五四运动,它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的无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27、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共成立   28、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革命统一战线建立;国民大革命兴起。   29、1927年,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标志国民大革命的失败   30、1927—1937年,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是国民政府统治前期,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   31、1927年:南昌起义,中共开始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开辟第一块革命根据地井冈山,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思想形成(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32、1934—1936年红军长征,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3、1935年华北事变;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   34、1936年西安事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的标志   35、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正式开始;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取得的首次大捷;国民党公布中共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6、1938年台儿庄战役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第一次胜利   37、1940年彭德怀指挥百团大战(华北地区)   38、1945年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写进党章   39、1946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40、1948—1949年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国民党的主力,为解放全国奠定基础;   41、1949年4月,百万雄师过大江,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国民党政权的垮台   42、1949年9月,新政协召开,标志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确立   43、1949年10月,开国大典,标志新中国的成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国结束,中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44、1953年,周恩来针对印度问题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45、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   46、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周恩来在会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原则;   47、1953—1956年,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政策,至1956年底,基本完成,它既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又标志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8、1953—1957是一五计划,其地域在东北,行业是重工业为主,记住主要成就。   49、1956年:《论十大关系》、中共八大召开   50、1958年,中共在经济上出现“左”的错误:“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5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共提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决定。它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期(改革开放)的标志。   52、1980年,开放四个经济特区,记住最早开放的四大经济特区的名称;1988年海南省成为中国的经济特区;1990年上海浦东成为对外开放区;   53、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新阶段;“九二共识”的达成。   5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框架基本确立;1997年中共十五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走向完善,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55、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港澳的回归都涉及了中国的外交,而台湾问题与外交无关。   56、建国后的科技: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5年首次合成结晶牛胰岛素;70年代东方红一号。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二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2、四大发明的产生与传播:   (1)造纸术。西汉前期,中国已经有了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人称“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印刷术。隋唐之际,中国出现了雕版印刷术。宋代是雕版印刷的黄金时代,人们已经使用了彩色套印技术。北宋平民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印刷术。   (3)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最早的火药武器有突火枪、火箭、火炮等。宋朝为了抵御辽、西夏和金的进攻,军事上广泛使用火药。   (4)指南针。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是中国在战国时期发明的“司南”。后来,人们利用磁石指南的特性,制成指南针。北宋时,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5)传播。   a造纸术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b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   c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   d欧洲人还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二、《九章算术》和珠算   1、《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了完整的体系。   2、珠算   珠算运算法编成歌诀流利顺口,配合小九九和十进位值制记数法,运算如飞。明清时期,珠算应用得到普及和发展。明朝时,珠算法已传播到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世界其他地区。   三、石氏星表和浑仪   1、中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2、中国古代天象观测记录,是世界公认最悠久最系统的。   3、编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颗恒星的赤道坐标数据,对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5、为了更好地观察天象,古代中国创制了许多先进的天文观测仪器,如浑仪、简仪等。   四、《授时历》和四大农书   1、夏朝时,我国就有了历法《夏小正》,商朝改进为“殷历”。   2、元朝时,郭守敬编订的《授时历》,集前代各家历法优点之大成,是我国古代秀的历法。3、四大农书。   (1)西汉汜胜之的《汜胜之书》;   (2)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   (3)元朝王祯的《农书》;   (4)明朝徐光启的《农政全书》;   (5)特点:是中国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农书。《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部古代农业科学著作。   五、《伤寒杂病论》和《本草纲目》   1、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2、东汉末年,张仲景的中医专著《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辩证施治的 方法 ,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家誉为“万世宝典”。   3、李时珍,写成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对中药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是对16世纪以前中医药学的系统 总结 。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三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政权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_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第一个统一的、封建_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_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_。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_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 措施 :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_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_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_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四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2、主要内容: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4、作用:成为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①儒学在秦朝遭到严重打击,汉初逐渐复苏。②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汉初奉行的黄老之学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社会形势的发展需要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于是汉武帝“举贤良对策”。   2.董仲舒新儒学.   来源.以《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   主张.①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中央集权。②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宣扬“君权神授”,发挥了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目的.以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的统一。   影响.董仲舒对儒学思想的发展,有利于汉代的统治者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的统一,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   3.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武帝: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②起用儒者参政。③兴办太学,建立地方 教育 系统。   4.影响:①新儒学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巩固了国家统一,同时也限制君权的过度膨胀。②教育逐渐为儒学所垄断,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③太学兴盛,打破了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规矩,儒家地位大大提高。④儒学在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⑤从此儒学之士在中国文化舞台上逐渐成为主角,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 传统文化 的主流思想,延续两千年之久。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相关 文章 : 1.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 2. 高中历史知识点超详细归纳总结 3.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4. 高中历史知识点汇总 5. 2020高考历史知识点大全 6. 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7.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8. 高考历史重点必备知识点 9. 高中历史复习知识点 10. 高中历史会考复习资料大全集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

    同学们在学习 历史 的时候,一定会学习世界历史的,那么同学们对世界历史总结好了吗?下面由我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一

    (1)世界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埃及

    约从公元前3500年开始,在非洲的尼罗河两岸陆续出现了几十个奴隶制小国。公元前3000年左右,初步统一的古代埃及国家建立起来。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金字塔是权力的象征,它们是古代埃及的文明标志之一,是人类文明的杰出成就。国王胡夫的金字塔最大,其中狮身人面像金字塔是国王哈佛拉的陵墓。

    (2)四大文明古国

    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有非洲的古埃及和亚洲的古巴比伦、古印度和古中国。这四个古国被称为世界文明的摇篮,因为这四个国家最先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

    (3)古巴比伦王国

    在亚洲西部,有一条狭长地带,它形似一弯新月,土地肥沃,因此有“新月沃地 ”之称。公元前3500年出现国家。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今伊拉克一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制定了一部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现存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空中花园”是古巴比伦国的杰作)

    (4)居鲁士、大流士、雅利安人、阿育王

    居鲁士:古代波斯帝国的缔造者,(公元前550—529年在位)是波斯皇帝。今天,伊朗人将居鲁士尊称为“国父”。

    大流士:波斯帝国国王(前522~前486),不仅是波斯帝国的伟大君主,也是世界历史上的著名 政治 家之一。

    雅利安人:是欧洲19世纪文献中对印欧语系各族的总称。公元前2000至前1000年间,一支南下定居印度河上游流域,一支向西南进入波斯,另一支迁入小亚细亚。

    阿育王:(约前304~前232)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主,宾头娑罗王之子,是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君王。

    (5)印度“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迈锡尼文明

    ①古代印度发祥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河,约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开始出现奴隶制小国。中亚的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后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历史上称“种姓制度”,分为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②阿拉伯数字,现今 国际 通用数字。最初由印度人发明,后由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

    ③迈锡尼文明(前1600年~前1100年)是希腊青铜时代晚期的文明,它由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迈锡尼城而得名,这是古希腊青铜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

    (6)《伊利亚特》、《奥德赛》

    《荷马史诗》是古希腊著名的英雄史诗。相传,它是在民间口头创作的基础上,由盲诗人荷马加工整理而成的。包括《伊利亚特》、《奥德赛》。

    (7)议事会、人民大会

    ①五百

    人议事会是克里斯提尼改革的产物,取代了原来的四百人议事会,主要是为了打击氏族贵族,是古希腊城邦雅典的民主政制的核心,他的职责是落实公民大会的决策,是一个总司一切事务的行政组织。包括五百人议事会的很多机构的产生是抽签 决定 的。

    ②古希腊的公民大会是直接民主,也就是全体男性公民都可以参加,是城邦的最高权力机构。

    (8)斯巴达国家、雅典国家、亚历山大帝国

    ①斯巴达国家:居民分为三个阶层,国家机构由国王(实行双王制)、长老会议、公民大会和监察官会议组成;经济上以农业为主, 工商 业极不发达; 军事 上实行严格的军事制度和 教育 制度,全民皆兵,忽视 文化 建设;伯罗奔尼撒同盟的核心和领袖。

    ②雅典国家:平民政体,小国寡民,实行直接民主制; 法律 至上、公民意识强,经济上以工商业为主。雅典是提罗同盟的核心和领袖。

    ③亚历山大帝国(前336年~前323年),公元前4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顿国强大起来,后来控制了希腊。马其顿国的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出兵东征,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腓力二世最终征服希腊的时间是公元前338年,前337年成立“希腊联盟”,即“科林斯联盟”。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二

    (9)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毕达哥拉斯、阿那克萨哥拉、阿基米德、阿里斯托库、厄拉托斯提尼、屋大维

    苏格拉底研究的主题是认识人,重视人的 伦理道德 ,追求人生真谛。他认为,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提倡知德合一,认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美德即知识,教育与美德同样重要。苏格拉底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柏拉图提出了“理想国”的学说。他鼓励人们独立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强调在整个 自然 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他还创建了 逻辑学 。其名言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毕达哥拉斯(前572 ?~前497 ?)古希腊 数学 家、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定律即勾股定律。

    阿那克萨哥拉,古希腊哲学家、原子唯物论的思想先驱。

    阿基米德(前287~前212),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 物理 学家。

    阿里斯托芬( 约前446~前385)古希腊早期喜剧代表作家,恩格斯曾经称阿里斯托芬为“喜剧之父”和“有强烈倾向的诗人”。

    厄拉托斯提尼,曾任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长,不仅精于数学、天文、 地理 ,而且长于历史、语言、文学、哲学,是一位 百科 全书式的学者,他在《论大地测量》中首次相当准确的算出地球的周长,并大体测出太阳和月亮的大小和距离。

    盖乌斯·屋大维,罗马帝国的开国君主,元首政制

    的创始人,统治罗马长达43年,是世界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人物之一。(10)斯巴达克起义

    斯巴达克起义(前73~前71),是在斯巴达克领导下,罗马共和国爆发的一次最大的奴隶起义。这次起义是古罗马最大的一次起义,也是古代社会大规模奴隶反抗事件,在世界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11)

    ____

    1世纪,产生于巴勒斯坦一带,传道者宣 传说 耶稣为“救世主”,现在通用的公元纪年,就是以传说中的“耶稣出生”之年算起,这一年就是公元元年。12月25日为“ 圣诞节 ”。他们的经典是《圣经》。11世纪,____分为天主教和东正教,分别以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为中心。

    (12)西罗马帝国灭亡、罗马法

    公元前27年,屋大维开始独揽大权,罗马帝国建立。罗马帝国(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分裂),和中国的秦朝与西汉一样是强大的帝国。后来罗马帝国分裂为西罗马帝国和东罗马帝国。西罗马帝国的灭亡(476年)标志着西欧奴隶社会的结束。

    (13)阿庇亚大道

    阿庇亚大道,古罗马道路,第一条从罗马通往坎帕尼亚和意大利南部的道路,同时也是最著名的罗马大道。

    (14)克洛维、查理曼、“神圣罗马帝国”、英吉利王国

    克洛维(465或466——511年)法兰克王国创立者。中世纪早期曾统治西欧大片领土。图尔内的法兰克国王希尔德里克一世之子。

    查理曼大帝(742-814年),或称为查理,卡尔大帝,法兰克王国加洛林王朝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的奠基人。

    神圣罗马帝国,全称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或日耳曼民族神圣罗马帝国,是962年至1806年在西欧和中欧的一个封建帝国。

    英吉利王国,封建社会时期的英国。5 世纪中叶,居住在易北河、威悉河和日德兰半岛的盎格鲁人、萨克森人和裘特人,渡海进入不列颠,沿泰晤士河和汉伯尔河向内地推进,赶走当地居民,建立七个小王国,史称“七王国时代”。829 年,在反对丹麦人的斗争中统一七王国,建立统一的英吉利王国。

    (15)日本统一、“大化革新”

    ①亚洲东部的日本在公元前1世纪出现奴隶制国家,到5世纪,奴隶制国家大和统一日本本土,最高统治者称天皇。

    ②日本大化改新:

    背景:7世纪,日本社会矛盾十分尖锐,大奴隶主势力强大,政局混乱。 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仿照隋唐制度改革。

    内容: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土地收归国有,国家定期分给农民耕种,收取赋税。

    意义: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制向封建制度过渡的标志。此后,大和国正式改名为日本。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三

    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

    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

    背景:A、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推动。B、____的地球中心说占统治地位,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士对传统解释不满。

    哥白尼:波兰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日心说改变对宇宙的认识,根本动摇神学理论基础。

    伽利略:A、发现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证据。 (意大利) B、开创以实验为根据并有逻辑体系 的近代科学。被称为近代科学之父 C、为牛顿经典力学奠定了基础

    1、17世纪的经典力学

    牛顿(英国) 经典力学

    A、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力学三定律 B、《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建立完整力学体系,实现 物理学 第一次大飞跃。C、以严格的数学方法和逻辑体系把宇宙间的运动统一起来,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决定性指导意义。D、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范例

    意义: A、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等的理论基础。B、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引发第一次 科技 革命。C、还为法国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2、19世纪的进化论

    ★背景:19世纪以前,神创论占统治地位,上帝造人说成为教会禁锢人们思想天经地义的教条。

    ★贡献:1859年发表《物种起源》,建立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71年,发表,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

    ★影响:A、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 生物 界和人在生物界中位置的认识 B、生物学领域的牛顿

    3、蒸汽机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瓦特与蒸汽机发明:

    ★背景:工业革命后,传统的畜力、风力、水力很不稳定,严重制约了工业革命纵深发展,生产力发展呼唤新的动力。

    ★过程:改良纽可门蒸汽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电气技术的应用

    ★有关电气的重要发明:法拉第的电磁感应现象,爱迪生发明了改进了电灯、电话、电报、电影。

    ★影响:电气技术提供了便捷廉价的动力,掀起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 资本主义 确立了在全球的优势,世界各地联系更加紧密。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20世纪物理学的新突破

    (1)背景:19世纪,在经典力学的基础上,光学、电磁学等取得长足进步,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新的发现揭示了经典物理学的局限性。

    (2)新突破:相对论和量子理论。

    A、相对论

    ★提出: 20世纪,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成为继牛顿后最伟大的科学家。

    ★基本原理: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原理。(看书)

    ★意义:物理学领域最伟大的革命。可以广泛解释不同运动状态的物质,创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学领域。打破经典物理学绝对化思维模式,提供了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B、微观世界:量子理论

    ★提出:由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1900年提出。认为辐射像物质一样,是由具有能量的基本单位量子来实现的。爱因斯坦提出光的量子理论。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量子理论,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作用: 20世纪最深刻最有成就科学理论之一。推动生产力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物质生活。

    ★意义: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弥补了经典物理学的不足。描绘了崭新的宏观和微观世界,改变了人们看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5、20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对人类的影响

    电脑 和网络 1946年,第一台电子 计算机 在美国诞生。 发展方向:A、存储量量更大,运行速度更快; B、体积更小,轻便实用。

    1969,国际互联网问世,“因特网”。计算机和网络将人类带入信息时代。存储信息――生产办公――家庭使用――网络世界

    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四

    19世纪以来的文学成就

    1、 文学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浪漫主义 雪莱 雨果

    (2)19世纪30年代以后 现实主义 巴尔扎克 托尔斯泰

    (3)20世纪 现代主义 贝克特 马尔克斯等

    2、 美术

    (1)新古典主义:大卫 –浪漫主义:德罗克洛瓦—现实主义:米勒和列宾

    印象派:

    ★背景:在19世纪科学技术(光学)启发下。

    ★特点: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

    ★代表:莫奈。《干草堆》《鲁昂大教堂》

    (2)现代艺术:传统向现代形态过渡:塞尚、高更、凡高。他们以新的视角描绘客观世界(光与空气氛围)

    现代派:采用夸张、变形、 抽象 手法,代表为西班牙的毕加索

    3、 音乐贝多芬:深受启蒙思想影响,具有强烈的民主精神。最主要的贡献是将声乐与器乐相结合,开创了交响曲的新形式。代表作为《英雄》、《命运》、《田园》等九部交响曲,既把古典音乐发展到顶峰,又开创浪漫音乐的先河。

    4、 影视 电影

    (1)电影诞生:19世纪末,随着 摄影 技术、缩短爆光、连续摄影等一系列技术发明。法国卢米埃尔兄弟

    (2)默片时代:1927年前

    (3)现代电影之父:美国格里菲斯

    (4)杰出代表:卓别林。《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

    (5)有声电影:世界电影进入全面繁荣时代。

    (6)电视:1929年,英国人贝尔德发明

    ★功能:A、最重要的功能是传播资讯 B、远程教育的重要手段 C、 娱乐 D、优秀艺术作品展示

    ★影响: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改变人的生活、 思维方式 ,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的科学体系。

    有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历史需要我们有组织地记住。在学习 高一历史 的过程中,我们要掌握每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复习和 总结 。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__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 文化 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__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 措施 :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是资本主义的英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一场侵略战争。 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社会矛盾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转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革命任务的变化。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人名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的封建统治。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人民肩负起反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中国从此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洋务运动 背景:内忧外患 时间: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名为:师夷长技以自强 前期:自强为旗号。后期:求富为旗号 前期创办的工厂:曾国藩――安庆内军机械所,李鸿章――江南制造总局,左宗棠――福州船政局,满洲贵族崇厚――天津机器制造局 后期创办的工厂:李鸿章――轮船招商局(上海),李鸿章――开平煤矿(天津),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张之洞――湖北织布局 创办新式学校和选派 留学 生是有远见的措施。 失败的标志:清政府在甲午中日战争中的失败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对洋务运动百般阻挠和破坏。 整个洋务运动,在中央缺乏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而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派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产生的时间及地点: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外商企业中。注意:中国无产阶级先于中国资产阶级产生。 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中国无产阶级具有国际无产阶级的共同有优点,与最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具有远大的政治目光,富有组织性和纪律性,是人类最进步的阶级。 中国无产阶级自身的特点: 他们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三重压迫,革命性。 他们大多数出身于破产的农民,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联盟。 集中程度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进行斗争。 提高历史成绩有什么窍门 一,阅读,大量的阅读对于可以提高历史成绩有非常大的帮助。诗词歌赋,历史小说,历史课本,都可以。 二,复习,其实所谓的复习就是把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在顾一遍。正所谓温固而知新。历史这玩意是相通甚至是重复的。 三,试题,做大量的试卷题,反复的去做,去对案,目的是学习它的表达方式,学会如何用所需要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如何学好历史 对历史的兴趣。历史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科目,它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实际上,我们可以逐渐培养对这门科目的兴趣和 爱好 。在平时,我们可以讨论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还可以锻炼自己思考问题的能力。 记忆和理解。历史科目需要我们去熟记和理解,以及应用学过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当然,我们需要理解基础上去记忆,这样才能实现熟记的目的。当我们记忆一个历史朝代,其中还包含一些小的朝代,可以根据一些关键词来理解。如南北朝时代,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时代,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一个重要的时期,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关键时期。 思考问题。我们在学习这门科目的时候,除了要理解和记忆以外,还需要根据给出的材料问题,来思考和解答。这些材料一般都与一些知识点相关联。所以,我们要有灵活运用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有时候给出的材料难易程度不太一样,但是需要自己结合所学的知识点去理解和分析。 有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相关 文章 :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汇总 ★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 必修一历史知识点归纳 ★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人教版(完整版) ★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6课知识点及练习题 ★ 高中历史必修一二三知识点总结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https://hm.baidu.com/hm.js?8a6b92a28ca051cd1a9f6beca8dce12e";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

    高中历史知识点

    第一课 从内外服联盟到封邦建国

    1、公元前2070年建立

    2、古代中国的第一个国家政权

    3、政治制度的特点: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

    (公共权力——国家机器,一般指历法、行政、司法等国家和社会公共机构行使的权力,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

    二、商代

    1、公元前162016年建立

    2、主要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地区;外服是附属国管辖的地区)

    3、商朝政治制度的特点(政权特点):

    ①以商部族为中心的内外服联盟

    ②弥漫着神权色彩(与文化上甲骨文相联系)

    ③商王对附属国的控制力有限(具体内容:要求了解)

    各附属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

    除对商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附属国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

    三、西周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

    2、基本政治制度:分封制(政治)、宗法制(家族血缘)、礼乐制度(维护分封、宗法制度的工具)

    (1)分封制

    目的:为了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内容:

    ①将土地和人民授予同姓亲族、姻亲功臣、殷商降族和古国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保卫周王室

    ②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权威,承担义务(与商代相比,臣属关系更加明确)

    ③层层分封

    作用:

    ①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

    ②形成了“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的等级序列,确立了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

    (2)宗法制

    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内容:大宗小宗制、嫡长子继承制

    (大宗:在宗法制度下,由嫡长子传宗继统,这个系统被称为大宗;

    小宗:嫡长子的同母弟或者是庶母兄弟是小宗。大宗和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特点:

    ①嫡长子继承制(核心、最大特点)

    ②双重关系(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实质:血缘关系和政治关系相结合

    作用:

    ①保证了贵族“世卿世禄”( 贵族不仅世袭土地和人口,而且还世袭职务和待遇)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与原始笔记有所改动)

    (3)礼乐制度 是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是维护宗法分封制的工具。

    第二课 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春秋时期

    政治特征:宗法分封制受到破坏,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衰落

    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井田制逐步瓦解)

    2、表现:

    ①小宗取代大宗的现象发生

    ②诸侯不断擅自进行分封

    ③强大诸侯国发动兼并战争

    二、战国时期

    1、各国纷纷进行变法

    2、商鞅变法使秦国强大,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3、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

    三、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在秦朝确立,以后中国的封建社会就是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过程)

    基本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

    (一)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

    特点:

    ①皇权至上(皇帝将立法、司法、行政、军事权力全部揽于自己手中)

    ②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中央官职)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①职能:丞相是“百官之首”,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

    ②相互关系:互相配合、互相牵制。

    九卿:三公以下的中央政府官职

    3、郡县制(地方)

    特征:

    ①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不能世袭(与西周分封制的根本区别)

    ②县以下设乡、里、什伍

    (二)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XX多年的中国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课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贯穿中国古代史上的第一条主线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

    一、西汉

    (一)七国之乱

    1、原因:

    ①历史原因:汉高祖刘邦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分封同姓诸侯王

    (郡国并行,上次青岛市摸底考试有一个郡国并行的看图题)

    ②直接原因: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之势,贾谊、晁错等人上书,主张消减封国

    2、过程: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接受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国的封地,七个诸侯王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二)汉武帝改革

    1、根本目的:为了加强皇权,巩固国家统一

    2、措施:

    ①建中朝(“中朝”(内朝)是决策机构,由皇帝左右亲信充任中朝的主要官吏尚书令、侍中、常侍等职。原先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逐渐成为执行机构“外朝”。)

    【要点解析】

    ②设刺史(刺史是一种监察官员,负责监察地方)

    ③推恩令(解析: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儿子也可以获得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皇帝直接控制的郡守管辖。通过推恩令,消弱了地方实力,使中央

    对地方的控制逐渐加强)

    3、作用:

    ①积极:巩固、发展了大一统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消极: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

    (注意与经济和文化相联系,文化上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根本上是由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所决定的;而经济上“重农抑商”也是政治对经济的反作用产生的。)

    二、唐代

    经过东汉末年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大动荡之后,隋唐实现了统一。

    唐中叶发生了安史之乱,参与平叛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和安史降将被封为节度使,他们拥兵自重,使唐中叶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三、五代十国

    1、实质:唐末藩镇割据的继续和扩大

    2、特点:政权更迭频繁,南方相对稳定

    3、后周世宗改革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宋太祖改革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

    1、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收精兵

    统兵权 归“三衙”掌管(三衙由殿前司、侍卫步军司和侍卫马军司三部分组成)

    调兵权 归枢密院掌管

    使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兵权最终由皇帝掌握。

    (2)削实权

    兵权——枢密院

    中央: 削弱了宰相权力 财权——三司使

    行政权——中枢门下 (宰相权力被一分为三)

    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州郡长官下设通判,负责监察。

    (3)制钱谷

    规定各州郡的财赋,除自留一部分外,其余运往指定地点,由中央掌握。从而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

    2、影响

    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到北宋为止,中央和地方的斗争基本告一段落,以中央的胜利而结束。)

    第四课 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贯穿中国古代史的第二条线索:皇权与相权的斗争)

    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

    1、三省六部制的确立(隋唐时期)

    ①三省为中书省(负责起草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

    ②尚书省下设六部。

    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三省之间既互相配合,又互为补充,提高了办事效率;

    完整的相权又被分割,有利于加强皇权。

    2、发展(宋朝)

    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外设置

    ①中枢门下——负责行政

    ②枢密院——负责军事

    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负责财政

    3、三省六部制的废除(元朝)

    元朝废除三省、实行一省制,只设中书省,六部也归入中书省。

    二、明朝皇权的加强

    1、明朝初年,沿袭元制,设中书省。

    2、明太祖朱元璋时期

    ①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由皇帝亲自掌管六部。(专制皇权达到新的高度)

    ②由于事务繁忙,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但不参与决策。

    3、明成祖时期

    正式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此后内阁地位逐渐上升。

    注意:“票拟”和“批红”

    三、清朝专制皇权的加强

    1、清朝初年:承袭明制,设立内阁。重要的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来处理。

    2、军机处的设立

    (1)时间:清雍正年间

    (2)职责:可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政务,但由于军机处官员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

    (3)影响:

    ①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

    ②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军机处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拓展: 高中历史备考知识点

    一、希腊(自然哲学→社会领域→人)

    1、公元前7世纪,最早的哲学诞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学家“西方哲学之父”泰勒斯:创立了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意义:人开始具有自主意识的体现,标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觉醒。

    3、公元前5世纪:

    背景:民主政治发达,商业发展,思想活跃。

    智者学派:提倡怀疑精神,反对迷信,强调人的价值、人的决定作用。构成古希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

    代表人物:普罗塔哥拉。强调人的主题意义,否认神或命运,树立了人的尊严;但过分强调个人主观感受,忽视人们认识的共同性。

    4、苏格拉底:认识人自己;强调知识的作用;最高的知识“善” 开创希腊哲学的新方向。

    区别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知识的看法:“智”强调实际功用;“苏”强调作用;但都强调知识,否定权威。

    5、亚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观真实的存在;创立逻辑学;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希腊哲学的理性精神发展到顶峰。

    二、文艺复兴【14世纪出现→15世纪传到欧洲(全盛时期)→17世纪结束)

    1、背景:

    (经济)意大利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地中海工商业发达;

    (政治)政治分裂使学术环境相对宽松;

    (思想)教会的精神阻碍;

    (阶级)正在形成的新兴资产阶级;

    (社会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学艺术人才辈出;丰富的文化遗产;

    2、性质:新兴资产阶级文化运动

    核心:人文主义(核心内容:提倡人性,反对神性,主张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现世的幸福)

    3、文艺复兴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谈》;但丁《神曲》;“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达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大卫》;拉斐尔《西斯廷圣母》

    5、16世纪:(英国)莎士比亚 39部戏剧,代表文艺复兴时期文学最高成就

    6、影响:

    ①打破中世纪神学的束缚,解放人的思想;

    ②适应资本主义的需要;

    ③为启蒙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反封建教会,促成宗教改革出现;

    ⑤为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清除思想阻碍。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败堕落,剥削人民;德国长期分裂

    (思想)文艺复兴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人文主义思想活跃;

    (经济)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势力;

    (直接原因)兜售赎罪券

    2、内容:马丁·路德《九十五条论纲》阐述了因信称义,使人们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这是宗教改革开始。

    加尔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论;经营致富;节约简化教仪;反对特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3、性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战教会权威,主张《圣经》是唯一信仰依据

    ③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异:加尔文更激进

    四、启蒙运动

    1、背景:

    (经济)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政治)欧洲处于封建统治下,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阶级)资产阶级不断壮大;

    (思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科学)现代自然科学得到发展;

    (社会因素)英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理性传播创造前提。

    2、时间:17世纪出现,18世纪达到高潮

    中心:法国

    含义:启迪和开导人们的反封建意识

    3、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三权分立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伏尔泰(启蒙运动的领袖):自由、天赋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开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卢梭(最激进的民主主义者)《社会契约论》:理性至上、天赋人权 、“人民主权”、创立民主共和国。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为本,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弥德罗《大百科全书》:宣扬理性,发展科学。

    4、评价:

    ①是欧洲历史上又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启蒙思想家阐释的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制和三权分立等思想,丰富和最终了人文精神的内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封建政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根据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④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而且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5、中国1915年才出现相似的新文化运动

    五、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原因:

    ①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

    ②人文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兴起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③科学家们的个人天赋和不懈努力。

    (一)经典力学

    1、天文学

    (1)波兰天文学家、数学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学奠基人”:提出太阳中心说,根本上动摇了神学的理论基础。

    (2)意大利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伽利略“近代科学之父”:1610年发现了木星的四颗卫星,为日心说找到了确凿的'证据。他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为牛顿经典力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

    2、物理学——牛顿的经典力学

    (1)英国科学家牛顿被称为“近代科学开创者”,其三大成就有: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学和对光的分析。牛顿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学经典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意义:牛顿的经典力学,

    ①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

    ②对人类解释与预见物理现象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海王星的发现是证明牛顿力学和万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③牛顿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及与之有关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的创立,标志着人类科学时代的开始。

    ⑤牛顿力学和热学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

    ⑥还为法国启蒙思想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生物学

    1、背景:神创论占统治地位。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洗礼,基督教神学受到重创,面向现实世界、重视实践、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风。

    17-18世纪的西欧,更是一个狂飙突进的时代。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相继发生,科学技术长足进步,人类视野不断拓宽,思想文化更加开放。

    19世纪,生物学领域迎来重要转折。细胞学说和进化论是其中两项最重大的成就,它们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誉为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

    2、主要内容:

    1859年达尔文《物种起源》,揭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1871年,达尔文发表《人类的起源》,进一步论证了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

    1863年,英国科学家发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进一步确立了人猿同祖论。

    3、意义:

    ①生物进化论从根本上改变了19世纪绝大多数人对生物界和人类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对上帝造人说的颠覆,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基础。

    ②进化论在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动。晚清,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对它进行宣传,唤醒国人,以避免亡国灭种之灾。

    (三)能源领域

    1、“蒸汽时代”的到来

    瓦特18世纪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机。从此蒸汽机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机械,解决了工业革命的动力问题。它的采用为加快工业步伐,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加强世界的联系。

    1807年美国富尔顿发明汽船。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最伟大的发明,成为时代的象征,人们称这个时代为“蒸汽时代”。

    2、“电气时代”

    ①背景: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

    ②电力能源的开发:1867年,德意志西门子发明发电机。不久,比利时格拉姆 发明电动机。

    ③“发明大王”美国爱迪生创造发明达1000多项。电气方面的发明有电灯、电话、电报、电影等。其中最有影响的是电灯的发明。

    ④电气技术发展的作用:以发电机为标志的电气技术,提供了更为强大便捷而又廉价的动力,极大的推动了工业生产的发展,掀起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将人类推进电气时代。

    3、蒸汽机和电力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①最直接的变化是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

    ②生产力的发展也改变着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实力日益壮大,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

    ③随着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④还增加了社会的物质财富,也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知识点总结   历史需要我们有条理性地进行记忆,那么相关的知识点你又是否掌握完整呢?下面是我推荐给大家的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知识点总结,希望能带给大家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夏商政治制度的内容:   中央: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2参与决策相、卿士,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的卜、祝、史,执掌军权的师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响: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对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响。   2、西周的分封:1被封的诸侯国的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朝觐述职   2影响:积极影响: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   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极影响: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3结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坏;战国末年周王室失去分封大权   3、西周的宗法制:   1内容:用父系的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政治的制度。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影响:保证贵族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第2课 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   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   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朝 汉承秦制   有所变化 中央设三公(相、御史大夫、太尉)   中朝 决策机构   外朝 执行机构   尚书台 中枢机构   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隋朝 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唐朝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诏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宋 二府 中书门下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政机构   参知政事 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三司 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 中书省 最高行政机构   枢密院 最高军事机构   宣政院 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2、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汉 汉初,郡国并行制;汉武帝后期:设刺史制度   隋唐 唐中后期,地方军镇长官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   宋 文臣做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元 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之下,分别为路、府、州、县。 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边远民族地区高寒宣政院进行管理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特点: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增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   不断增强。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强化,中国的宰相制度从此被废除,君主专制达到了新的高度   2、清朝:君主专制达到顶峰,设置军机处,由皇帝挑选新任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全   国的军政大权就完全集中到皇帝手中。   第二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 古代希腊政治民主政治   1、基础:梭伦改革   确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黄金时代: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2、特征:人民主权、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平等   3、积极作用:促进希腊民族性格形成;推动古希腊文化事业发展;开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极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的弊端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1、《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组织编纂)标志着罗马法律体系的最终完成。   2、影响: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是反封建和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7课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1光荣革命:1688年   2《权利法案》:1689年。特点: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会逐渐处于“同而不治”的地位   3责任内阁制:首相事实上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决策者和领导者。   2、作用:国内影响:提供保障、稳定社会、走入民主、树立模式;   国外影响: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3、特点:英国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与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君主是象征性的元首,其职责多数是礼仪性的。   第8课 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1776年7月4日美国独立)   1、1“1787年宪法”的制定:独立初期的美国,只是一个邦联制国家。   原则:“分权”与“制衡”: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制约达到平衡;总统和国会之间、国会本身两院之间、司法与其他部门之间均构成制约。   行政权 总统 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还是军队总司令同,在战时可行使独裁权。   立法权 国会 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国会   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选民直接选出,人数与该州人口成正比。   司法权 联邦法院 大法官由总统任命,终身任职。   联邦法院拥有解释一切法律及条约的权力   2、“1787年宪法”的意义:它是世界上第一步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促进了美   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美国建立起联邦制国家;进一步巩固了独立战争的成果,使美国革命得以完成。   3、“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反映人民群众权益的《权利法案》是几年后作为修正案补充进宪法的;它承认黑人奴隶制和黑奴贸易,留下种族歧视和压迫的烙印;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第9课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   1、艰难的法兰西共和之路:   1第一共和国 第一帝国 第二共和国 第二帝国 第三共和国(共和体制最终确立)   2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内容:行政权归于总统;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司法权归于最高法院,由参议员授权组成。   3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意义:共和派终于把众议院、参议院、内阁、总统等关键性职位掌握在自己手中;资产阶级各个集团在国家政权中都占据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体最终确立;它使工业资产阶级得以分享政权,促进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2、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德意志帝国建立:1871年宪法,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2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内容:   政体:统一后的德国为邦联制的君主国家;   立法权:两院制的议会作为立法机构。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权力机构,实际上是上议院;帝国议会实际上是下议院   行政权:皇帝是国家元首;宪法授予巨大权力。帝国宰相主持帝国政府工作,是内阁首脑,拥在绝对权力   3德意志帝国宪法的性质:德意志帝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不彻底的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4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影响:   消极影响:君主制被保留下来,容克地主的政治经济地位没有受到根本触动,军国主义传统得以延续,阻碍了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彻底完成   积极影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帝制国家建立起来;德国迈入资本主义门槛,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德国资本主义工业迅速发展,到19世纪末,德国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   5意义:标志着德国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制度的确立;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军事性色彩。 ;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电子版)》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有关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高中世界历史知识点总结有关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中必修高中历史必修一部分知识点总结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