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字(文言文字典)

挑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文言文字,以下6个关于文言文字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古文言文常见字文言文字文言文常用字及其解释,用法! 越多越好!文言文古字文言文中常用字文言文里那些字表示的意...

今天我们来聊聊文言文字,以下6个关于文言文字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古文言文常见字
  • 文言文字
  • 文言文常用字及其解释,用法! 越多越好!
  • 文言文古字
  • 文言文中常用字
  • 文言文里那些字表示的意思
  • 古文言文常见字

    1. 文言文中最常用的是哪几个字 常用文言文字词(25个) (一)之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 例: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 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三)以1. 用作介词 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例: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为学》) / 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2. 用作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 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 (《岳阳楼记》)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3. 用作副词 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 (四)于1. 表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为学》)2. 表示处所,译为“在,从”。 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3. 表示对象,译为“与,跟,同”。 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隆中对》)4. 表示处所,译为“到”。 例: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5. 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 例: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五)而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 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康肃笑而遣之。 (《卖油翁》)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六)则1.连词 (1)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 例: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2)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那么”。 例:万众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鱼我所欲也》)/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出师表》) (3)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例:余则蕴袍敝衣处其间。(《送东阳马生序》)2.表示判断 可译为“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七)者1.代词 (1)指人、事、物、时间、地点等,可译为“……的人”、“……的东西”、“……的事情”、“……的原因”等。 例:京中有善口技者。(的人)(《口技》) / 可爱者甚蕃。 (的花)(《爱莲说》) (2)在数词后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可译为“个”、“样”、“项”。 例: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3)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可译为“……的时候”。 例: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孙权劝学》)2.助词 用在判断句或陈述句的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例:吴广者,阳夏人也。(“者”与“也”配合,表判断,不译)(《陈涉世家》) /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者”用在陈述句的主语后,表停顿。)(《愚公移山》) (八)也1.句末语气词,表判断,可不译。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陈涉世家》)2.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句末语气词,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等。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4.句末语气词,与“和”等词对应,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呢”。 例:若。 2. 语文文言文(古文)常见字常见词的解释 实词1、安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衣食所安。 (养)2、卑非天质之卑( 低下 ) 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 )3、备前人之述备矣(周全、详尽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具备)犹得备晨炊( 准备)4、被被于来世( 影响)皆被绮绣( 通“披”,穿)5、鄙蜀之鄙有二僧( 边境)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6、毕毕力平险( 尽)群响毕绝( 全部)7、薄薄暮冥冥( 迫近,接近)不宜妄自菲薄( 轻视)狐裘不暧锦衾薄( 厚度小)8、策执策而临之( 马鞭)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驱使)策勋十二传( 记录)束手无策( 计谋)9、长cháng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北市买长鞭( 与“短”相对)但愿人长久( 长久,健康)死者长已矣( 长远)Zhàng木兰无长兄( 排行最大)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头领)10、称称其气之小大( 相当,配合)chèn不能称前时之闻( 相当,配合)先帝称之曰能chēng(称赞)11、诚帝感其诚(诚心)此诚危急存忘之秋也(的确、实在)今诚以吾众诈称公子扶苏、项燕(果真)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果真)12、惩惩山北之塞也(苦于)惩善扬恶(惩罚)13、驰愿驰千里足(骑)公将驰之(驱车追赶)14、出皆出酒食(拿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在外面)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来到)计将安出(产生)15、辞蒙辞以军中多务(推辞)未尝稍降辞色(语言)16、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编次)又间令之吴广之次所旁从祠中(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17、箪百姓谁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用箪装着)一箪食,一豆羹(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18、当当之无愧(承当、承受)当奖率三军(应当)今当远离(将要)木兰当户织(对着,向着)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值,正在)19、道会在大雨,道不通(道路)伐无道,诸暴秦(道义)策之不以其道(方法)不足为外人道也(说,讲)20、得二者不可得兼(能够)故不为苟得也(得到,获得)所识贫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21、等等死,死国可乎(同样)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同样)公等遇雨(诸位,表多数)22、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23、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凭吊)人皆吊之(慰问)24、度孤不度德量力(duó估计,推测)关山度若飞(过,越过)25、端左手执卷端(画幅的右端)其人视端容寂(正,端正)26、恶恶能无纪(怎么)所恶有甚于死者(厌恶)27、发有时朝发白帝(出发)见其发矢十中八九(发射)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征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fà头发)28、凡则凡是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凡是)凡三往(总共)29、方方七百里(见方)有朋自远方来(地方)长方形(方正)30、分今天下三分(划分,分开)必以分人(分配,分给)长约八分有奇(长度单位)忠陛下之职分也(职分,本分)31、奉为妻妾之奉(通“俸”,侍俸)奉命于危难之间(接受,奉行)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供奉)32、否尚能饭否(fòu用在句末表询问,相当于“不”“没有”“吗”)陟罚臧否(恶、坏pǐ)33、夫予观夫巴陵胜状(fú,发语词,那)夫环而攻之(fú,发语词,那)夫鼾声起(丈夫)罗敷自有夫(丈夫)荷担者三夫(成年男子的通称)34、扶便扶向路(沿着,顺着)出郭相扶将(挽扶)35、拂行拂乱其所为(违背、阻碍)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bì辅佐)以手拂之(轻轻擦过)36、福神弗福也(赐福,保佑)此何遽不为福乎(好事、有福之事)37、富与仓禀府库池苑囿之富且大(富丽)家富良马(富有,充足,有许多)38、更即更刮目相待(重新)醉则更相枕以卧(进而)更相庆(互相)更上一层楼(再、又)举杯消愁愁更愁(更加)39、苟苟富贵(如果)故不为苟得(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苟且)苟无饥渴(且,或许,希望)40、固固以怪之矣(本来)当汝心之固(顽固,固执)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一定,必定)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君子固穷(安守,固守)41、故温故而知新(旧有的,原来的)两狼之并驱如故(旧有的,原来的)桓侯故使人问之(特意)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故余虽愚(所以,因此)42、顾顾野有麦场(回头看)无方入门不顾(回头看)顾不如蜀鄙之僧哉(难道)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看望,拜访)43、观予观夫巴陵胜状(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景色,景象)44、冠以才略冠天下(居第一位)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帽子)既加冠(男子成人礼)45、光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仿佛若有光(光线)46、归微斯人,吾谁与归?(归依)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家)47、过过秦汉之故都(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到)人恒过(犯过失)况才之过于余者乎(超过)48、好秦氏有好女(美)好鸟相鸣(美)好收吾骨瘴江边(以便,能够)好为梁父呤(喜欢)好读书,不求甚解(喜欢)49、号阴风怒号(háo大叫,呼啸)故自号曰醉翁也(hào别号)号为张楚(国号)号令召三老(号令)50、还飞鸟相与还(回家)扁鹊望桓公而还走(同“旋”,xuán回转,掉转)51、患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担忧,忧虑)无冻馁之患(忧患)为乡人所患(当作祝害,认为是……祸害)。 3. 文言文常用字和常用词整理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

    文言文字

    1. 文言文的字 zhǒng 冢 zhǒng (1) ㄓㄨㄥˇ (2) 同“冢”。 (3) 郑码:BWGS,U:585A,GBK:8956 (4) 笔画数:13,部首:土,笔顺编号:1214513533434 (5) 释义:坟墓,如古冢、荒冢、衣冠冢。 冢 (形声。从宀,豕声。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本义:高而大的坟) 同本义 冢,高坟也。――《说文》 掌公墓之地。――《周礼·冢人》 冢,秦晋之间或谓之陇。――《方言十三》 乃立冢土。――《诗·大雅·緜》。传:“大社也。”即祭土神的高大土坛。 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史记·高祖本纪》 其下两冢。――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野冢(荒郊野外的乱坟);疑冢(古代富贵之家所设的假坟,为的是与真坟相混,不让后人认出真坟);冢人(古代管理墓葬的官吏);冢土(墓土;又指大社,天子祭神的地方);冢 冢(冢)zhǒng高大的坟墓:皇帝~。泛指坟墓:荒~。 2. 文言文中之字用法 1 作动词,可译作“到、往、去”.如《鸿门宴》中的“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之”用在处所名词“沛公军”前,作动词.2 结构助词“的”.如《谏太宗十思疏》中的“代百司之职役哉”.3 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这里“何厌”是“有”的宾语,提前了.此句可译为“晋国(的欲望),有什么满足的(可能)呢?” 4 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如《劝学》中的“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如《归去来兮辞》中的“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里两个“之”用在主谓词组之间,表示这一词组不能单独成句.此句可译为“(我)羡慕一切生物得到复苏的时节其时,感叹自己的年华行将结束.” 6 作代词 A 代人,如《项脊轩志》中的“先妣抚之甚厚”,“之”可译作“她”,代老妪.B 代物,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之”代“土地”.C 代事,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与坐谈,问之客曰”,“之”代“与徐公孰美这件事”.D 指示代词,如《寡人之于国也》中的“无如寡人之用心者”,“之”可译作“这,这样”指上文“河内凶……亦然”.“不若长安君之甚”《触龙说赵太后》,“之”译作“那样”.。 3. 文言文中常用的字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 ---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 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4. 文言文 字 词解释 求解答 精 jīng① 精米;上等的细米。 《庄子?人间世》:“鼓荚播~,足以食十人。”② 精华。 《阿房宫赋》:“齐楚之~英。”③ 精粹;精纯。 《张衡传》:“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铜铸成。”④ 精良;精锐。 《赤壁之战》:“兵~粮多,足以立事。”⑤ 精美;美好。 《孔雀东南飞》:“纤纤作细步,~妙细无双。”⑥ 精通;谙熟。 《冯婉贞》:“~技击者不过百人。”⑦ 精湛;精妙。 《卖油翁》:“吾射不亦~乎?”⑧ 精心;专一。《张衡传》:“~思附会,十年乃成。” ⑨ 精神;精力。《秋声赋》:“有动于中,必摇其~。” ⑩ 瘦,不肥。《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却才~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 案 àn① 盛食物短腿不把盘.《长亭送别》:“若不是酒席间子母们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齐眉。” ② 几案,矮长桌.《赤壁之战》:“因拔刀斫前奏~。”《熟读精思》:“凡读书,需整顿几~。” ③ 文书;案卷.《陋室铭》:“无丝竹之乱耳,无~牍之劳形。”④ 通“按”.用手压或摁.《订鬼》:“则梦见夫人据~其身哭矣。” ⑤ 通“按”.察看;考察.《廉颇蔺相如列传》:“召有司~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⑥ 按照,依照.《荀子?不苟》:“国乱而治之者,非~乱而治之之谓也。” ⑦ 于是;就.《荀子?臣道》:“是~曰是,非~曰非,是事中君之义也。”系 "xì① 悬;挂。 《卖炭翁》:“半匹红绡一丈绫,~向牛头充炭直。”② 梆缚;拴。 《过秦论》:“百越之君,俯首~颈,委下命吏。”③ 拘囚;关押。 《谭嗣同》:“君既~狱……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④ 继;连接。 班固《东都赋》:“~唐统,接汉绪。”⑤ 带子。 《陌上桑》:“青丝为笼~,桂枝为笼钩。”⑥ 世系;系统。 杜甫《赠比部箫郎中十兄》:“汉朝丞相~,梁日帝王孙。”⑦ 联系;关联。 柳宗元《封建论》:“大业弥固,何~于诸侯哉。”⑧ 是。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因那日买了个丫头,不想~拐子拐来卖的。”⑨ 附着;随着。 《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之矣。”属 zhǔ① 连接。 《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于魏。”《赤壁赋》:“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 ② 跟着。《垓下之战》:“项王渡江,骑能~者百余人耳。” ③ 撰写。《屈原列传》:“屈平~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 ④ 通“嘱”。托付。 《岳阳楼记》:“~予作文以记之。”【又】劝;劝请。 《赤壁赋》:“举酒~客。”⑤ 通“嘱”,看。 贾思勰《齐民要术?园篱》:“盘桓瞻~。”shǔ① 归属;隶属。 《琵琶行》:“名~教坊第一部。”② 管辖。 《扁鹊见蔡桓公》:“在骨髓,司命之所~,无夸何也。”③ 部属。 《陈涉世家》:“徒~皆曰:‘敬受命。’”④ 家属。 《狱中杂记》:“富者就其戚~,贫则面语之。”⑤ 类;辈。 《桃花源记》:“有良田美池桑竹之~。”《过秦论》:“于是六国之土,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为之谋。” 项 xiàng① 脖子的后部。《左传?成公十六年》:“与之两矢,使射吕锜,中~伏弢。” 【又】泛指脖子。张衡《西京赋》:“修额短~。” ② 种类;款目。 《宋史?兵志七》:“愿应募为部领人者,依逐~名目,权摄部领。” 邪 xié 邪恶;不正。 《屈原列传》:“谗谄之蔽明也,~曲之害公也。”yé 表示疑问的语气词。 《马说》:“其真无马~?其真不知马也。” 腼 1.害羞,不自然 [publicity shy;bashful;blushing]未语人前先腼腆。 ——《西厢记》 2. 使感到羞愧 相比 xiāng bǐ 1.互相联合,编在一起。 2.相近;差不多。 3.互相考校﹑比较。 4.相互勾结。 瞳子 瞳子,黑睛中央的圆孔,又称瞳孔 黑眼 1.方言词,行为,举止,言行或相貌让人看了不舒服,令人生厌.有时为加强情态也说黑瞎眼.参见"日眼" 例句: 1)这小子日眼(刺眼),却不算黑眼. 2)我们娘儿俩黑瞎你的眼,没有一点是处了. 3)不是看着你黑眼,人家也不会先别人. 黑眼 人体解剖名称。《灵枢·大惑论》:“筋之精为黑睛。” 即黑睛。 2. 慧眼 白眼指的是眼珠向上翻出或向旁边转出眼白部分,表示看不起人或不满意 刨判和力络 有没有打错字? 追问: 没有 追答: 那么硬要解释 根据太极生两仪,天地初刨判 这刨判应该为 开辟的意思 力络的话 没有具体的例句 难以判断 评论0 0 0 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 已解决问题:262,007,030 新手帮助 如何提问 如何回答 权威合作 企业合作 在线咨询 投诉建议 举报不良信息 意见反馈及投诉 搜狗问问小程序 企业推广 – 输入法 – 浏览器 – 隐私政策 – 免责声明 – 用户协议 – 帮助 © 2019 SOGOU.COM 京ICP证050897号。 5. 解释古文和字 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里的:有叫颜回的,好学 ,不指责别人,同样的错不犯第二次 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笔下禽也。--史记里的,应该是高祖篇:陛下(指的是刘邦)不能带兵,却善于带将领(前个将是动词带领的意思,后个将是名字,就是将领,或者带兵的人)这就是为什么韩信(信就是韩信)成了您的手下(这个笔应该是个通假字,是麾下,麾下禽的意思就是别人的手下) 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这个不知道出处,应该说的是唐朝的贾岛,鸟宿池边夜,僧推月下门。好像是这么写的,据说当时贾岛为了用“推”还是“敲”曾经思思考很久。这句的意思是:常常抬手做推和敲的姿势 引手的引是抬的意思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不知道出处|宋国有个富人,天下雨把墙淋坏了 暮而果大亡其财。--这句没有上文,最后果然丧失了很多财产 螳螂委身曲附 附( ) 如我,能将几何 将( 把的意思,能把它怎么样) 上尝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 尝(曾经 )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雨( 下雨) 不筑,必将有盗 盗( 贼) 其邻人之父亦云 云(说 亦云:也这样说的意思) 其家甚智其子 智(这个是个意动词,以其子为智,就是以为儿子很聪明的意思 ) 暮而果大亡其财 暮( 字面上应该是最后,终了的意思) 亡(这里应该做丧失讲 ) 说说我的见解,古文读的是个意境,很多东西是翻译不出来的,我们翻出来的东西会丧失了古文真正的味道,建议读古文的时候能少翻译多体会,告别这样教条的教育方式 6. 【而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和意思】 “而”在古汉语(文言文)中用法是比较复杂的,它有两个读音ér和néng;它在有的句子里可以是实词,在另一个句子里又可以是虚词;作实词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动词,可以是代词;作虚词时可以是连词,可以是助词.它的意思和用法大概有十几个. 下面我把首选的古汉语工具书——《辞源》上的解释作依据,补充一些中学课本文言文课文中的句子作例句.一并打给你. 而 一、ér 一颊毛,象毛之形.凡鳞毛之下垂者也称而.例如:《周礼·考工记·梓人》:“凡攫杀援噬之类,必深其爪,出其目,作其鳞之而.” 二代词.通“尔”汝,表示第二人称.可译为“你(的)”、“你们(的)”.例如:《项脊轩志》:“某所,而母立于兹.” 三连词.⒈表示并列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不分主次、轻重,而是并列、并重的关系,可译为“和”、“及”、“又”、“并且”或不译.例如:《两小儿辩日》:“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⒉表示承接关系,所连两项在时间、动作或事理上承接,可译为“就”、“然后”、“来”、“便”等,或不译.例如:《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 ⒊表示递进关系,后项意思比前项意思更近一层,可译为“而且”、“并且”等.例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 ⒋表示修饰关系,前项修饰后项,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不译. 例如:《愚公移山》:“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⒌表示转折关系,所连两项在意思上相对或相反,可译为“却”、“但是”、“可是”等.例如:《狼》:“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⒍表示假设关系,常连接分句中的主语和谓语,可译为“如果”、“假如”、“倘若”等.例如:《少年中国说》:“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 ⒎ 因而、所以.例如:《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⒏ 如果.例如:《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四助词,跟“上”、“下”、“来”、“往”等方位词连用,表示时间或范围等,可译为“以”.例如:《图画》:“古中国之画,自肖像而外,多以意构.” ⒈相当于“之”.例如:《论语·宪问》:“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⒉表语气.略近于“兮”.例如:《论语·微子》:“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五 通“如”、如同、好像.例如:《诗经·小雅·都人士》:“彼都人士,垂带而厉.彼君子女,卷发如虿.” 二、néng ㄋㄥ 六通“能”. ⒈能够.例如:《墨子·非命下》:“桀纣幽厉,……不而矫其耳目之欲.” ⒉能力.例如:《庄子·逍遥游》:“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徵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参考文献:《辞源》《中学文言文索引词典》 回答:2007-10-18 16:22修改:2007-10-18 21:50提问者对答案的评价: 共0条评论。 其他回答 共2条回答评论 ┆ 举报 红红[智者] 文言文中而字的用法 “舍生而取义”中的“而”表并列.从语法角度看,“而”连接前后两个动宾结构“舍生”“取义”,无轻重之分,更无递进,转折关系.“舍生而取义”解释为舍弃生命选择道义. 下面是“而”用法总结! 而 (1) 第二人称代词,(2) 一般作定语 某所,而母立于兹. ( 2 ) 副词,译为“就,才”. 然则何时而乐耶? (3)连词 并列关系,一般不译. 蟹六跪而二螯. 递进关系,译为“并且”或“而且”.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承接关系,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吾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转折关系,译为“但是”或“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假设关系,译为“如果”或“假如”.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⑥修饰关系,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可译为“地”也可不译. 吾尝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因果关系,译为“因而”.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及夫游之乐也. ⑧表比喻,译为“如同”. 军惊而坏都舍. 本文共用25个“而”字,表示前后词句并列、承接、修饰、转折等关系,想一想下列语句中“而”字的用法,体会它们各自语气的轻重,探究“而”轻重音朗读的规律. (1)、太守与客来饮于此……而年又最高(递进、重读) (2)、若夫……岩穴暝 (承接、轻读) (3)、朝而往,暮而归 (修饰、轻读) (4)、溪深而鱼肥 (并列、轻读) (5)、禽鸟……而不知人之乐 (转折、重读) 小结:凡是表转折或递进意味,都需重读,凡连接词与词,有调节作用的则应轻读.学生齐读,体会“也”和“而”的读法.。

    文言文常用字及其解释,用法! 越多越好!

    61-劝 1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勉励,奖励) 2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劝说) 63-却 1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 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 3却之为不恭(拒绝,推却) 4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还,再) 5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 6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但是、可是) 64-如 1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 ---去,往) 3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象,如同) 4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及,比得上) 5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如果,假如) 6其如土石何(如----何,对---怎么办) 65-若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似,像) 2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你们) 3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假如,如果) 4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 5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夫:用在一段话开头,用以引起下文,有"象那---"的意思) 66-善 1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好事,好的行为) 2素善留侯张良(友好,亲善) 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擅长,善于) 5先主曰"善" (好,对) 7采儒墨之善,撮明法之要(优点、长处)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做好 、处理好) 9善乃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 66-少 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数量小,不多.这里为少数人.) 2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不足,缺少) 3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 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少年,青年;年轻) 5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削减、减少) 6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 67-涉 1楚人有涉江者(渡过) 2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进入,到) 4涉猎:泛览群书而不一定求其精 68-胜 1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能忍住) 2刑人如恐不胜(尽) 3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胜利,战胜,取胜) 4一人之智力,不能胜天下欲得之者之众(胜过,超过) 5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 69-识 1相逢何必曾相识(懂得,认识) 2鄙夫寡识(知识,见识) 3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 70-使 1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派遣,命令)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使,让) 3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出使) 4人皆得以隶使之(使唤) 5大王派一介之使至赵(使者) 6时周瑜受使至番阳(使命) 7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 71-是 1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 2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 3自信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表示肯定判断) 4是故圣益圣,愚益愚(是故,是以:因此) 5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是以:因此) 72-适 1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到……去) 2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 3处分适兄意,那得自任专(顺从,适合) 4从上观之适与地平(恰好) 5适为虞人逐(刚才) 6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同“谪”,被流放) 73-书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 3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书信) 4家贫,无以致书以观(书籍,书) 5拜送书于庭(国书) 74-孰 1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 3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孰与:与……比,哪一个更……) 75-属 1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连接,连缀) 2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 6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 7查明属实,事属可行(系、是) 76-数 1众数虽多,甚未足畏(数目,数量) 2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几,几个) 3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 4数吕师孟叔侄为逆(列举) 5范增数目项王(屡次) 6臣宜从,老不能,请数公子行日,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以送公子(计算) 77-率 1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带领,率领) 2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一概) 78-说 1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讲) 2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 3《师说》《捕蛇者说》(文体的一种) 4范增说项羽曰(劝说,说服) 5秦王不说(通"悦",高兴) 79-私 1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私人的,自已的,与"公"相对) 2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 3私见张良(私下,私密地) 4丹不忍以已之私,而伤长者之意(私利、私事) 5项王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私交、秘密的活动) 80-素 1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白色的生绢) 4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 6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白色的,没有文采的) 81-汤 1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 2臣侍汤药,未曾废离(汤药) 3疾在腠里,汤熨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 5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汤汤:大水急流的样子) 82-涕 1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 2士皆垂泪涕泣(哭泣) 83-徒 1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同伙,一类人) 2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 3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不过) 4班白者多徒行(步行) 6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门人、弟子) 84-亡 1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 2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 3今刘表新亡(死亡,死) 4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灭亡) 5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通"无"没有) 85-王 1 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国王) 2沛公欲王关中,(称王) 4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王师:朝庭的军队) 86-望 1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看,观察) 2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盼望) 3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 5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 87-恶 1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 2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 3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 88-微 1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 2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 3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小,微小) 6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如果没有,如果不是) 7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小数名,寸的百万分之一,常喻指细小的事情) 89-悉 1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 2古之 90-相 1伯乐学相马(观察,审察) 2儿已薄禄相(容貌,貌相) 3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 4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宰相,丞相) 8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一起) 治天下,至孅(xiān .细,小)至悉也(周全,详尽) 91-谢 1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 2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 3乃令张良留谢(辞别) 4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 5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6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 7及花之既谢(凋落) 8使君谢罗敷:"宁可共载否"(请问) 92-信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诚实,忠诚,信用)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信任) 3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使者,送信的人,此指媒人) 3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 4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 5欲信大义于天下(同“伸”,伸张) 6信誓旦旦,不思其反(信誓:真诚的誓言) 7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 10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93-兴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兴起,发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 (发动,调发) 3大楚兴,陈胜王 (兴盛,复兴) 4遇游僧澄源至,兴甚浓 (兴致) 5夙兴夜寐 (起、起来) 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兴办、举办) 94-行 1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行走) 2赵王畏秦,欲毋行 (去,离开;前往) 3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实行;做) 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行为,品行) 5白居易的《琵琶行》 古诗的一种体裁 95-幸 1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侥幸) 2大王亦幸赦臣 (幸而,幸亏)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宠爱) 4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皇帝到来) 5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 (希望) 96-修 1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 (修理,整治) 2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修建,修造) 3邹忌修八尺有余 (长,高) 4掌修国史 (撰写) 5恐修名之不立 (美好) 6臣修身洁行数十年 (修养) 97-徐 1不徐不疾 (迟缓) 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慢慢地、缓缓地) 98-许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答应,允许) 2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期望) 3高可二黍许 (表示大约和数量) 4不知何许人也 (处所) 99-阳 1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山的南面,水的北面) 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阳光,太阳) 3周秦古玺,多作阳文 (出的,外露的) 100-要 1筑石寨土堡于要隘 (险要) 2张良出,要项伯 (同"邀",邀请) 3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相约,誓约) 4若要人不知,除非已莫为 (希望) 5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总之) 101-宜 1将军禽操,宜在今日 (适宜,合适) 2诚宜开张圣听 (应当,应该) 102-遗 1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遗失,丢失) 2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遗漏,忽略) 3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 (送给,给予) 4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遗踪:遗迹,旧址) 103-贻 1尝贻予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赠送) 104-易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 (换,换取) 2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 (改变,更改) 105-阴 1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山的北面,水的南面) 2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阴冷,寒) 3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 (阴影,树荫) 4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 (暗中,暗地里) 5惟汉印多用阴文 (凹入的) 6性阴密,忍诛杀,不见喜怒 (阴险) 106-右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右边,与"左"相对) 2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 3又多豪右,共为不轨 (古称世家大族为"右族"、"右姓") 107-再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第二次或两次) 108-造 1径造庐访成,视成所蓄 (到---去) 2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 (制作,建造) 3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制定) 4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 109-知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知道,懂得) 2君何以知燕王 (了解) 3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 (感觉,感到) 5孰为汝多知乎 (知识)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通"智",智慧) 7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主持,管理) 110-致 1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表达,表示) 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3家贫,无从致书以观 (得到,取得) 4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招纳,招引) 5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意态、情趣) 114-贼 1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 (祸害,危害) 2燕王昏乱,其太子丹乃阴会荆轲为贼 (刺客) 3贼二人得我,我幸皆杀之矣 (强盗) 5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过千其门,几落贼手死 (敌人) 115-族 1士大夫之族 (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 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灭族 116-卒 1夫以疾病之卒御狐疑之众 (步兵,士兵) 2初,鲁肃闻刘表卒 (死) 3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终于,最终) 4五万兵难卒合 (通"猝",突然,仓猝) 117-走 1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古代指疾行,即跑) 2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逃跑) 3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使之逃跑) 4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走向) 118-左 1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 (左边) 2诸士在已之左,愈贫贱,尤益敬 古代以右为尊,左为较低的地位. (较低的地位) 3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 古代车上以左为尊.(车上的尊位) 119-坐 1项王,项伯东向坐 (坐着,坐下) 2因击沛公于坐 (通"座",座位) 3停车坐爱枫林晚 (因为,由于) 4指位置所在.坐北朝南 (坐落) 5坐法去官 (触犯) 120-归 1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 (归附) 2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回,返回)

    文言文古字

    1. 经典古诗古文古词 1、《春思》【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春宿左省》【唐】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4、《春夜喜雨》【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7、《春思》【唐】皇甫冉 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8、《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凄凄满别情。 9、《春词》【唐】刘禹锡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 10、《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 帮助学习古文、古字最好的工具书是什么 分两个步骤回答,具体如下。 学习古文的辅助材料介绍: 文言文相对于白话文无非佶屈聱牙,晦涩难懂耳。若想致力于学好古文,即不能将眼界局限 于语文书之中。辅助材料推荐:《古文观止》、《资治通鉴》、《史记》、《论语》、《孟子》、《韩非子》等等。 学习古字的辅助材料介绍: “古字”称呼并不正确,应该称之为“汉字”,1952年后改革的称之为“简体字”。辅助材料推荐:书法字帖、繁体字字典、台湾今日新闻网站、word简转繁等等皆可。 3. 收集古文中很优美的字 [绕池游]红销香浅,无计苦流连。晚来薰衾心倦,铜壶未添,烛花待剪。隔翠帘听取蝉声一片。 [乌夜啼]晚来独倚栏杆,月光寒。画檐蛛网没由来闲心看。昏鸦返,合欢蔓,夜阑珊。今宵梦断灵河岸。 [步步娇]则道是魂游离恨天,幻海深无边。遣香动,警幻仙,曲演红楼,偷觑金钿。莫奈何薄命自古是红颜。 [醉扶归]却被那丝桐迤逗地意马心猿,当垆卖酒在大街前。谁料一旦里高车驷马青云现,赋千金了却长门怨。便说素女 如何把君王见,惨兮兮白头吟断前生恋。 [皂罗袍]只道是娇养小庭深院,抛不下闭月羞花美容颜。霓裳一曲惊地天,一朝入主昭阳殿。渔阳鼓险,禄山兵变。翠 华香辇,蜀道难艰。玉郧香消在这马嵬坡前。 [好姐姐]这都是那前朝明鉴,硬生生抛在一边。虽有金玉,怎敌过木石前缘。泪还遍,未卜侬身谁人殓,诗稿题帕早化 烟。 [尾声]一场黄粱不堪缅,漫提笔展花笺且自消闲。闺阁文章怎赴得琼林宴。 4. 文言文的字 zhǒng 冢 zhǒng (1) ㄓㄨㄥˇ (2) 同“冢”。 (3) 郑码:BWGS,U:585A,GBK:8956 (4) 笔画数:13,部首:土,笔顺编号:1214513533434 (5) 释义:坟墓,如古冢、荒冢、衣冠冢。 冢 (形声。从宀,豕声。冖,表地覆盖。将死者覆盖于墓中,故从冖。本义:高而大的坟) 同本义 冢,高坟也。――《说文》 掌公墓之地。――《周礼·冢人》 冢,秦晋之间或谓之陇。――《方言十三》 乃立冢土。――《诗·大雅·緜》。传:“大社也。”即祭土神的高大土坛。 项羽烧秦宫室,掘始皇帝冢。――《史记·高祖本纪》 其下两冢。――清·袁枚《祭妹文》 又如:野冢(荒郊野外的乱坟);疑冢(古代富贵之家所设的假坟,为的是与真坟相混,不让后人认出真坟);冢人(古代管理墓葬的官吏);冢土(墓土;又指大社,天子祭神的地方);冢 冢(冢)zhǒng高大的坟墓:皇帝~。泛指坟墓:荒~。 5. 古文和古词 级别:大师 2006年1月22日 古词:[宋]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赏析 ] : “昨夜”两句写入睡前后情形。“昨夜”指睡前时间;“雨疏”指雨点大而稀;“风骤”写风急。这是暮春时常见的景象,为下面做了铺垫。“浓睡”可见睡得很着,很酣畅。故不知外面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消残洒”,指残余的醉意还未完全消去。“试问”两句写作者与侍女的问答。作者醒来之后,关心的是屋外景致,“试问”写出了作者急切的心情,还来不及起床到窗外探视,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但听到的却是侍女漫不经心的回答。“却道”有无动于衷和冷漠之意。“海棠依旧”以侍女的随便和不经意,反衬了作者的复杂感情和对春天将逝的怜惜。“知否”两句写作者的反问和慨叹。“知否”重叠使用,表现了作者急于纠正侍女和对春逝的惋惜;“应是”为推测,感情深化,因为作者并不愿这种推测为事实,但春光消逝是不可抗拒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绿肥红瘦”是必然的,也是无力挽回的。作者用“绿”、“红”代替叶子和花,用本以形容人的体态的“肥”、“瘦”来形容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极富创造性。 此词作于李清照前期写的小令。这一时期李清照生活十分优裕,词中多表现闺中生活。作者通过描写闺房里日常生活的一个场景,曲折地表现达出惜花的心情。全词委婉含蓄。作者对春光将逝的婉惜之情不是通过直抒胸臆来表现,而是通过一问一答、对比烘托的手法来吐露。用侍女观察的粗疏来烘托作者的细腻,用侍女感情的冷漠来烘托作者的凄婉,使读者感到词中人物性格、身份、教养、感情的不同,正是在这不同中体现作者的感情。黄了翁《蓼园词选》称此词:“短幅中藏‘无限曲折’”。作者从多方面创造意象,构成意境。如有听觉:“雨疏风骤”;有视觉:“浓睡”、“卷帘人”;有想象:“绿肥红瘦”;其间,再以“试问”、“却道”、“知否”等语句造成波澜,使全词虽平白如话,却优美动人,百读不厌。 古文:[唐] 刘禹锡《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点评]: 全文81字,可说是字字写陋,又字字透着不陋。开篇16字,为全文写不陋奠定了基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从表面看来,“仙”与“龙”是为山、水增色彩,实则是喻陋室之主。陋室主人身居陋室,而精神思想却那般富有充实:“鸿儒”、“金经”、“素琴”,不单从交往、学习、愉悦几方面描写出陋室之主追求之不陋,就是“鸿、金、素”三字内涵之丰富,也是与陋无缘的。正如他自己所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用芬芳四溢的香气形容其高尚的思想品德,这就突出了陋室之主追求的不是功名利禄(无案牍之劳形),也不是荣华富贵(无丝竹之乱耳),而是心之洁,趣之雅,德之馨。作者将其陋室比作“诸葛庐”、“子云亭”,我们说这不但不过分,更突出了陋室主人“安贫乐道”之心,所以说“何陋之有”。 不仅追求之高雅,精神之富有,使人感受的是陋室不陋,就是直接描写陋室的词句“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也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 6. 经典古诗,古词,古文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莲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漂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文言文中常用字

    “若”字为文言文中常用字,别具一格,时下很多人喜欢这样的名字,比如“刘亦菲”;“欣”有欣然,欣欣[向荣]之意。若欣,听起来非常文雅,清新 ~~~~~~~~~~~~~~~~~~~~~~~~~~~~~~~~~~~~~~~~~~~~~~~~~~~~~~~~~~~~~~~~~~~~

    文言文里那些字表示的意思

    1. 文言文中 哪些字表示 日后 的意思 岁:年。 《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 《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 《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 《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 《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 《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 《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 《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 《(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 《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 《(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 《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 《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 既:已经。《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 《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 《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 《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 《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 《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暂: 且 暂 且暂 姑 乍 突 遂 即 登 卒 卒然 寻 旋 少时 少间 瞬间 瞬息 未几 无何 己而 有间 既而 俄 俄而 俄顷 少顷 有顷 顷之 顷刻 食顷 斯顷 须臾 表时间长久: 久 久之 久久 永 恒 表时间过去: 向 曾 尝 已 既 业 适 方 初 素 始 表时间正在进行: 今 如今 而今 目今 今者 方 正 会 当 辄 表时间的未来: 将 时 且 欲 行将。 2. 常见的文言文的几个字的意思`` 1.于 .引出动作的时间等 2.表示比较 3.被动句中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动词词头,无义. 于 於 yú 〔介〕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 ——《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 ——宋·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于:介词,到。)——清·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 ——《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唐·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 ——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 ——唐·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 ——清·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 ——《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 ——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于 2.为读二声时,1.为是动词,解释为:以为、认为……2.用在句末时,是语气词3.表被动时,是介词。 读四声时,是介词,当“替”讲3.以1.用. 屈原《九章·涉江》“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率领 《左传》”宫之奇其以其族行” 3.认为,以为 。 4.原因《列子》 “宋人执而问其以” 5.介词。在……时候;凭借……身份;因为(“孙膑已此名显天下”)。 6.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7.和“上”“下”等词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 如“以上”;“以东”。 11.通假字,“已”,已经。 《史记》“固以怪之以” 以 1.作介词 则以铁范置铁板上 何以战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用.拿 凭 因为 2.作连词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可译为“来” 3.作动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认为4.其第三人物代词,相当于“他(她)”、“他们(她们)”、“它(它们)”;“他(她)的”、“他们(她们)的”、“它(们)的”:各得~所。莫名~妙。 三缄~口。独行~是。 自食~果。 ◎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个”、“那些”:~他。 ~余。~次。 文如~人。名副~实。 言过~实。 ◎ 那里面的:~中。 只知~一,不知~二。 ◎ 连词,相当于“如果”、“假使”:“~如是,熟能御之?” ◎ 助词,表示揣测、反诘、命令、劝勉:“~如土石何?” ◎ 词尾,在副词后:极~快乐。 大概~。5.而而 ⑴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 ①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②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③天下有公利而莫或兴之。 ④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例: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④朝而往,暮而归。 ⑤掩口胡卢而笑。 ⑶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 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⑷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 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 ④秦师轻而无礼。 ⑸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⑹通“如”:好像,如同。 例: 军惊而坏都舍。 ⑺通“尔”,你,你的。 例: ①而翁归。 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而已)罢了。 例: ①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②如是而已。 ③俟封奏时潜易之而已。 ④此其心以为天下之知战得惟我而已。 ⑤比诸大江,不啻小支而已。 「而后」才,方才。 例: ①赖肤觉之助,而后见为体。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③三月而后成。 ④说书虽小技,然必句性情,习方俗。 如优孟摇头而歌,而后可以得志。 ⑤假诸人而后见也。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例: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6.然然 rán ㄖㄢˊ 对,是:~否。不~。 不以为~。 以为对,答应,信守:~纳(以为对而采纳)。 ~诺。 3. 哪些字在文言文里的解释是一样的 ⑴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例:①天下事有难易乎?②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③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④然,胡不己乎?⑤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⑥若毒之乎?⑦君将哀而生之乎?⑧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⑨齐人固盗乎?⑩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11)壮士,能复饮乎?(12)技盖至此乎?(13)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1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⑵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例:①孰为汝多知乎!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子所乎?④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⑥而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 ⑦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⑧至废孟子而不立,非导源于小儒乎?⑨非仁木乎?⑩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觚乎? ⑶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 例:①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乎干城之具也。②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③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④忽乎吾将行兮。 ⑷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例:①日食饮得无衰乎?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④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⑸同“于”。例:①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 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③吾尝疑乎是。 (乎:对。)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⑤颓然乎其间。⑥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 ⑦良剑期乎断,不期乎莫铘。(乎:引进动作的对象。) ⑧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⑨亦无怪乎其私之也。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乎:对。)(11)子言未发而哀乐具乎其前。 (12)盖进乎技矣。(13)王变乎色曰。 (14)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15)依乎天理,批大 ,导大 。 (16)以吾一日长乎尔。(乎:比。) (17)摄乎大国之间。(18)异乎三子者之撰。 (19)浴乎沂。(20)幽独处乎山中。 ⑹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例:①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②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③天乎,人乎,而竟已乎! ⑺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例: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②无以,则王乎? ⑻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例:于是乎书。 4. 文言文中 哪些字的意思是 她 和 你 的意思 ·文言文中没有“她”的称谓,古代男女的人称代词多数一样,男女不分。 “她”是现代汉语里常用的一个人称代词,专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国古代没有这个字,只是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 在古文里,作宾语的第三人称用“之”字表示。后来白话文兴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一切事物。 “五四运动”前后,有的文学作品也用“伊”字来指女性,如鲁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国新文化运动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诗人和语言学家刘半农在北大任教时,第一个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称女性。 一时轰动全国。“她”字一出现,就遭到封建保守势力的攻击和反对,但却很快得到人民群众的承认、称赞,并被广泛使用,各种字典也都收录了这个字,此事在当时文化界成为轰动一时的新闻。 刘半农创造了“她”字,结束了以往书面语言中,第三人称的混乱现象,从而纯洁、丰富了祖国的语言文字。鲁迅高度评价刘半农的创造精神,说“她”字的创造是打一次“大仗”。 ·二、第二人称(你)又叫对称,常用“尔、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译为“你、你的、你们、你们的。” 例: 7、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尔”字用于句首,用来称代卖油老人,译为“你”,作主语。 8、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愚公移山》——你的思想顽固啊,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汝”字用于句首,用来指代“智叟”译为“你”,作主语。 9、子曰:“由,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话都明白了吗?”“女”字用于句中,又在动词“诲”之后,作“诲”的宾语。代替“仲由”,译为“你”。 10、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你是个被雇佣给别人耕田的的人,怎么会富贵呢?“若”用于句首,用来称代陈涉。相当于“你”。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乃翁。陆游《示儿》——大王的军队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时不要忘了把这个喜讯禀告给你的父亲。 句中的“乃”就是代词,“你的”。 1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你爹爹回来时,一定会跟你算账的。 “而”便是代词“你”。 三、第三人称又叫他称,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们既可以用来指人,又可以用来代事,其用法更为灵活通常译为“他、他的、他们、他们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他们的士气衰竭了,我们的士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他。 这里的“彼”和“之”都是代词,用来指代齐国的军队,相当于“他们”。 14、其妻献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 “其”字用来代替愚公的妻子,译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公输》——北方有个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杀了。 句末的“之”就是代词,代替“侮臣者”,相当于“他”。 关于己称,即“自称”,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译为“自己”之意。 例: 16、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桃花源记》——自己说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自”便是自称“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己”字也同上一样,指“自己”。 还有旁称:亦即称别人,常用一“人”字,可能译为“别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论语》——不怕别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没有才能。 这里的“人”字,即旁称。 19、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鸿门宴》——现在人家有大功却要击杀他,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称“人家”。 ····························· 一、第一人称又叫“自称”,常用“吾、我、余、予”等,还有帝王的专称“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译为“我”、“我们”、“我的”、“我们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郑人买履》——已经拿到了鞋子,竟然说:“ 我忘记了拿尺码。” “吾”用于句首,作主语,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输》——我知道你用什么办法来对付我,但我不说。“我”用于句末,代替说话之人,作宾语。 3、余闻而愈悲。《捕蛇者说》——我越听越觉得悲伤。 “余”用于句首,代替听话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语。 4、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岳阳楼记》——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于句首,代替“我”,作主语。 5、朕乃天子,说话岂能儿戏?——我乃一国之君,说话岂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称“我”。 6、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 “孤”字用于句首,代替刘备,作主语。 ······························ 至于尊称:即对人的礼貌称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阁下”等之用,一般译着“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凭您微薄的力量,还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样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两座大山怎样呢,句中的“君”。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文言文字(文言文字典)》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文言文字古文言文常见字文言文常用字及其解释用法!越多越好!文言文古字文言文中常用字文言文里那些字表示的意思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