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塞图片)

挑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王昭君出塞,以下6个关于王昭君出塞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王昭君出塞的简介明妃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怎样的王召君出塞王昭君出塞的故事200字王昭君出塞诗句杜甫汉代王昭...

今天我们来聊聊王昭君出塞,以下6个关于王昭君出塞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王昭君出塞的简介
  • 明妃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怎样的
  • 王召君出塞
  •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200字
  • 王昭君出塞诗句杜甫
  • 汉代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及意义
  • 王昭君出塞的简介

    1、简介

    昭君出塞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故事。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向汉朝称臣归附,曾三次进长安朝觐,并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2、历史故事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归附汉朝,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自请为婿。王昭君听说后主动请求出塞。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冒顿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国力强盛。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

    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并亲来长安朝觐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入朝,自请为婿。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主动请求出塞。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

    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

    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

    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后为避司马昭之讳,昭君改称王明君。

    3、出处

    出自于《后汉书·南匈奴传》

    扩展资料

    1、人物介绍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公元前19年),名嫱,后世称为昭君,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为“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是汉元帝时期宫女。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2、边塞和平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加强了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昭君出塞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昭君

    明妃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怎样的

    王昭君,即王嫱(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

    昭君出塞(13张)

    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后来呼冒顿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由呼韩邪单于杀兄(攻打哥哥郅支单于)可见在那个时代亲兄弟明算账;权利的魅力无法挡。西汉到了汉宣帝当皇帝的时候,汉朝又强盛了一个时期。那时北方的匈奴由于内部相互争斗,结果越来越衰落,最后分裂为五个单于势力。其中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一直和汉朝交好,曾亲自带部下来朝见汉宣帝。汉宣帝死后,元帝即位,呼韩邪于公元前33年再次亲自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后宫里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宫女,整天被关在皇宫里,很想出宫,但却不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大臣很着急。这时,有一个宫女毅然表示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qiáng),又叫昭君,长得十分美丽,又很有见识。管事的大臣听到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大臣选择吉日,让呼韩邪和昭君在长安成了亲。单于得到了这样年轻美丽的妻子,又高兴又激动。临回匈奴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的时候,汉元帝看到她又美丽又端庄,可爱极了,很想将她留下,但已经晚了。据说元帝回宫后,越想越懊恼,自己后宫有这样的美女,怎么会没发现呢?他叫人从宫女的画像中再拿出昭君的像来看,才知道画像上的昭君远不如本人可爱。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呢?原来宫女进宫时,一般都不是由皇帝直接挑选,而是由画工画了像,送给皇帝看,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宫女画像,宫女们要送给他礼物,这样他就会把人画得很美。王昭君对这种贪污勒索的行为不满意,不愿送礼物,所以毛延寿就没把王昭君的美貌如实地画出来。为此,元帝极为恼怒,惩办了毛延寿。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千里迢迢地来到匈奴地域,做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

    昭君慢慢地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她一面劝单于不要打仗,一面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使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了60年。昭君死后葬在匈奴人控制的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王召君出塞

    王昭君(约前52年-约8年),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西汉元帝时和亲宫女,与貂蝉、西施、杨玉环(杨贵妃)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维护汉匈关系稳定半个世纪,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

    人物生平

    入宫待御

    王昭君

    甘露二年(前52年),王昭君出生于南郡秭归县(今湖北兴山县)的一户平民之家。

    汉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以民间女子的身份被选入掖庭,成为了一名宫女。

    出塞和亲

    竟宁元年(前33年)正月,匈奴单于呼韩邪来朝,请求娶汉人为妻。元帝遂将昭君赐给了呼韩邪单于,并改元为竟宁。单于非常高兴,上书表示愿意永保塞上边境。

    昭君抵达匈奴后,被称为宁胡阏氏(yān zhī)。昭君和呼韩邪单于共同生活了三年,生下一子,取名伊屠智伢师,封右日逐王。

    王昭君画像

    匈奴生涯

    建始二年(前31年),呼韩邪单于去世, 昭君向汉廷上书求归,汉成帝敕令"从 胡俗",依游牧民族收继婚制,复嫁呼韩邪单于长子复株累单于,两人共同生活十一年,育有二女;长女名须卜居次,次女名当于居次。

    鸿嘉元年(前20年),复株累单于去世,且糜胥继任为搜谐若鞮单于。

    身后之事

    元始二年(2年),王莽专政,为取悦王太后,厚赏乌珠留若鞮单于,令其送昭君长女须卜居次返回中原,进宫服侍王太后。

    初始元年(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朝。匈奴单于认为"非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迭起,祸乱无穷。眼看自己为之献身的和平之局,即刻变为乌有,昭君悲愤成疾。不久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葬在大黑河南岸,墓地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

    公元9年,王莽换单于玺,授新章。

    公元10年,新朝改匈奴单于为匈奴服于。备甲率三十万攻匈奴,预分其地为十五国。

    公元11年,王莽使人诱赂呼韩邪诸子。乌株留分告诸部入塞、大赂。车师降匈奴。

    天凤五年(18年),乌累若鞮单于死,其弟舆继为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为了改变兄终弟及的传位制度为父子继承制,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便废弟右谷蠡王伊屠知牙斯承袭左贤王位,复杀知牙斯。

    泰始二年(266年),司马炎称帝,建立西晋,追尊司马昭为文帝,为避司马昭的讳,王昭君被改称明君,史称明妃。

    主要成就

    边塞和平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因此西汉末年的和亲是成功的。西汉呼韩邪单于附汉与昭君出塞,不但结束了匈奴多年的分裂和战乱,而且为中原王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此外,通过和亲加强了和亲双方的交流,使当时相对落后的少数民族必然产生对中原先进制度的向往,促使一些少数民效仿中原的制度。

    对于汉朝的贡献

    昭君出塞后,她劝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把中原的文化传授给匈奴人。从此,使得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匈奴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因为昭君不只是一个北上匈奴的人,她带着中原所有的文化,所到之处,无不春暖花开。她一个人影响着整个匈奴以及中原全人民的生活。王昭君为实现汉朝与匈奴的和睦相处而远嫁匈奴,开创汉匈间60年无战事的和平局面。 王昭君的历史功绩,不仅仅是她主动出塞和亲,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后,使汉朝与匈奴和好,边塞的烽烟熄灭了50年,加强了汉族与匈奴民族之间的民族团结,是符合汉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对胡汉两族人民和睦亲善与团结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她得到历史的好评。元代诗人赵介认为王昭君的功劳,不亚于汉朝名将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

    轶事典故

    平沙落雁

    王昭君与西施、貂蝉、杨玉环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有"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其中"落雁",就是指昭君出塞的故事。

    竟宁元年(前33年),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主动来朝,对汉称臣,并请求和亲,汉元帝挑选了王昭君作为和亲对象。昭君告别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黄沙滚滚、马嘶雁鸣,使她心绪难平,遂于马上弹奏《琵琶怨》。凄婉悦耳的琴声,美艳动人的女子,使南飞的大雁忘记了摆动翅膀,纷纷跌落于平沙之上,落雁便由此成为了王昭君的雅称。

    画工弃市

    据《西京杂记》记载,汉元帝因后宫女子众多,就叫画工画了像来,看图召见宠幸。宫人都贿赂画工,独王昭君不肯,所以她的像被画得最差,不得见汉元帝。后来匈奴来求亲,汉元帝就按图像选王昭君去,临行前才发现昭君优雅大方、容貌最美,悔之不及,追究下来,就把毛延寿、陈敞等许多画工都杀了。

    历代文人多据此为文、吟诗作赋,如吴雯《明妃》:"不把黄金买画工,进身羞与自媒同";王安石《明妃曲》:"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欧阳修《明妃曲再和王介甫》:"虽能杀画工,于事竟何益?耳目所及尚如此,万里安能制夷狄"。

    亲属成员

    父亲

    王襄,据《琴操》载,王襄系齐国人,昭君十七岁时,将其献于元帝,余则不详。

    折叠丈夫

    呼韩邪单于(前夫),匈奴单于,公元前31年逝世,昭君与其共同生活三年,育有一子。

    复株累若鞮单于(后夫),呼韩邪之子,原名雕陶莫皋,前31年至前20年在位,昭君与其育有二女:须卜居次、当于居次。

    折叠子女

    子:伊屠智伢师,匈奴右日逐王、右谷蠡王,因王位继承问题,被呼都而尸道皋若鞮单于杀害。

    长女:须卜居次,名云,又称须卜居次云、伊墨居次云,居次,相当于汉之"公主",嫁于匈奴右骨都侯须卜当,育有二子,须卜为匈奴姓氏。

    次女:当于居次,名不详,嫁于匈奴当于氏,故名当于居次。

    兄子:王歙,原为汉朝长水校尉,王莽新朝时期被封为和亲侯。

    兄子:王飒,王歙弟,王莽新朝时期任骑都尉,被莽封为归德侯。

    长外孙:大且渠奢,须卜居次长子,汉封后安侯,更始元年(23年),汉兵攻杀王莽,奢与母皆被杀。须卜居次的小子汉书中有提,名字不详。次外孙:名不详 ,当于居次之子,匈奴醯椟王,天凤五年(18年),受命到长安向王莽朝贡。

    折叠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折叠怨词

    秋木萋萋,其叶萎黄,有鸟处山,集于苞桑。养育毛羽,形容生光,既得行云,上游曲房。

    离宫绝旷,身体摧藏,志念没沉,不得颉颃。虽得委禽,心有徊惶,我独伊何,来往变常。

    翩翩之燕,远集西羌,高山峨峨,河水泱泱。父兮母兮,进阻且长,呜呼哀哉!忧心恻伤。

    报汉元帝书

    臣妾幸得备身禁脔,谓身依日月,死有余芳。而失意丹青,远窜异域,诚得捐躯报主,何敢自怜?独惜国家黜涉,移于贱工,南望汉关徒增怆结耳。有父有弟,惟陛下幸少怜之。

    王昭君出塞的故事200字

    汉朝时有一个单于,名叫呼韩邪,称藩归附汉朝,来长安朝觐汉元帝,并提出和亲的要求。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一个宫女当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

    而宫女都不愿意嫁到匈奴去。只有一个宫女主动请求出塞,就是王昭君。出发前,王昭君向汉元帝告别,汉元帝看到她十分美丽,后悔自己没发现这样的美人。

    他拿出昭君的画像来看,发现画像上的昭君相貌平平。原来宫女进宫时,要先由画工画像,将之送给皇帝看,再来决定是否入选。当时的画工毛延寿给只给那些出钱的宫女画出美丽的画像,而王昭君不愿贿赂他,就没如实给王昭君画像。为此,元帝十分愤怒,严惩毛延寿。

    王昭君离开长安后,冒着塞外刺骨的寒风,来到匈奴地域,作了呼韩邪单于的妻子。慢慢习惯了匈奴的生活,和匈奴人相处得很好,并把中原的文化传播给他们。昭君死后葬在大青山,匈奴人民为她修了坟墓,并奉为神仙。昭君墓即青冢。

    扩展资料

    王昭君(约公元前52年—公元前19年),名嫱,字昭君(一说昭君非表字),乳名皓月,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宜昌市兴山县)人。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王明君。

    王昭君与貂蝉、西施、杨玉环并称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成语中「沉鱼落雁」、「画工弃市」记载她的生平典故。

    王昭君的故事在民间流传甚广,诗、词、小说、戏曲创作亦多以其为题材。据统计,古往今来反映王昭君的诗歌有七百多首,与之有关的戏曲、小说近四十种,写过昭君事迹的著名作者五百多人。清光绪年间,永康胡凤丹月樵氏辑录为《青冢志》十二卷,收集昭君相关诗歌五百零三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昭君

    王昭君出塞诗句杜甫

    1. 杜甫关于王昭君的诗句

    杜甫关于王昭君的诗句 1.杜甫写的关于昭君的诗,有哪些

    咏王昭君的诗词很多,最著名的当推杜甫写的那首七言律诗: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明妃”即王昭君。“青冢”是王昭君的墓。据说每到秋天,四野枯黄,唯独昭君墓上之草独青,故名“青冢”。此诗重点在写一个“怨”字——“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根据诗人的看法,昭君出塞,当然是“悲剧”了。后世的元人杂剧;也都是因袭杜诗的观点,把王昭君写成哭哭啼啼出塞,甚或把她的结局写成投崖自尽。这当然是违反历史事实的。事实是她嫁给匈奴王呼韩邪单于,号宁胡阏氏。呼韩邪死,她又嫁给呼韩邪前妻之子复株累若鞮单于。她是寿终正寝,丧在匈奴的领土的。但也有不同的看法,可以王安石那两首《明妃曲》为代表。

    2.有哪些杜甫写的诗是关于昭君的

    杜甫关于”王昭君“的诗只有一首,另关于”王昭君“的诗如下:

    1、《咏怀古迹·其三》唐·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2、《昭君怨》唐·施肩吾

    马上徒劳别恨深,总缘如玉不输金。

    已知贱妾无归日,空荷君王有悔心。

    3、《解昭君怨》唐·王睿

    莫怨工人丑画身,莫嫌明主遣和亲。

    当时若不嫁胡虏,只是宫中一舞人。

    4、《赋昭君冢》唐·张祜

    万里关山冢,明妃旧死心。恨为秋色晚,愁结暮云阴。

    夜切胡风起,天高汉月临。已知无玉貌,何事送黄金。

    5、《昭君怨二首》唐·张祜

    万里边城远,千山行路难。举头唯见日,何处是长安。

    汉庭无大议,戎虏几先和。莫羡倾城色,昭君恨最多。

    3.“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什么

    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释义: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

    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4.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叫什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夜月

    一作:月夜 环佩 一作:环佩)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组诗《咏怀古迹五首》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

    5.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叫什么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题解《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句解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

    “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

    “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

    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

    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

    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

    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评解《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笺》帮腔说:“奔腾而来,悲壮浑成,安得。

    6.“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什么

    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唐代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释义: 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

    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 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

    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创作背景: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进而感怀自己的作品。

    作者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古迹,对于古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7.杜甫有一首写王昭君的诗是叫什么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题解 《咏怀古迹五首》是一组七言律诗,作于大历元年(766),是杜甫在夔州和自夔州赴江陵途中陆续写成。

    此为第三首,是杜甫离开夔州东下、途经荆州府归州(今湖北秭归)东北四十里的昭君村时所作。 有人认为,“咏怀”、“古迹”本是两题,后人误合为一,如果并读,则不成话;有人则认为,借古迹以咏怀,咏古即咏怀,一题而兼有二义。

    从诗的内容主旨说,这两种看法都有道理,但就语义而言,将“咏怀古迹”解释为“歌咏怀抱、古迹”,“咏”字下有两个宾语,一为“怀”,一为“古迹”,读起来很别扭。而将“咏怀古迹”直接解释为借古迹以咏怀”,用以解释诗的内容主旨是确切的,但用以解释题目含义,则不免牵强。

    实际上,“咏怀古迹”就是“怀古”,“咏怀”二字都是动词,意为歌咏怀念,题目之义就是歌咏和怀念古迹。 句解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三峡之中,成千上万的山峦山谷,相依相连,一齐奔向荆门。就在那一带,还保留着生长明妃的山村。

    首联点出昭君村所在位置和环境。“荆门”,指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荆门以西多山岭。

    今湖北秭归有昭君村,在与巫峡相连的荆门山里,传说是昭君出生的地方。“明妃”,即王昭君,名嫱,字昭君,湖北秭归人,汉元帝时宫女。

    竟宁元年(公元前33),昭君被遣,嫁给匈奴呼韩邪单于,后死于匈奴。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也称明妃。

    交待地点,本来是很平常的起头,却写得极有气势。一个“赴”字突现了三峡和荆门那种山连岭接、雄奇生动的走向和动势,所以《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读者的视线一下子被吸引到荆门这个点上,进而定格在昭君村。昭君虽为女流,但她身行万里,心与故国同在,芳名万古长传。

    其人其事,有一种悲壮的色彩,仿佛正如她生长的地方那样,气象不凡。所以在诗人笔下,这画面的底色,不是阴柔的秀丽,而是阳刚的伟岸。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在昏黄风沙中。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了昭君一生的遭遇。《后汉书·南匈奴传》载,呼韩邪单于死,昭君曾上书求归,成帝令从胡俗,不许,昭君终死于匈奴。

    “一去”是悲之始,“独留”是悲之结。“一”,这里是独自一人的意思。

    “连”,指连姻,即“嫁”。“紫台”,即紫宫,帝王所居之处。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传说当地多生白草,独王昭君墓地多生青草,故称“青冢”。

    “向”,这里是“在”的意思。“黄昏”,当作“昏黄”,这里指昏黄的风沙。

    一是为了与上句的“朔漠”对仗,二是为了协韵,所以倒装,就像宋代林逋《山园小梅》中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样。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单凭画图约略看识,怎能辨出青春美貌的容颜呢?昭君身死匈奴不得归,能够带着环佩在月夜归来的,恐怕只有她的幽魂。《西京杂记》载: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便于随其临幸。

    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故意把她画得很丑。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

    元帝追悔莫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生前不遇的原因,并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相对照,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同时,诗人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也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省识”,犹略识,即未仔细辨认。 “环佩”,古时女性的装饰物,这里代指昭君。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

    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恨忧思。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

    评解 《唐宋诗醇》评价这首诗说:“咏明妃者,此为第一。”清代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中说:“此篇温雅深邃,杜集中之最佳者”。

    清代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也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网师园唐诗。

    8.关于王昭君的诗句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家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两人都对昭君出塞,墙予无限的怜惜与感叹。另外还有: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常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家使人嗟。

    王安石也有吟咏王昭君的诗,他另创新意,不落俗套,认为王昭君未必就是一件坏事,如:

    明妃初嫁与胡儿,毡车百辆皆胡姬;

    含情欲说无语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黄金植拔春风手,弹着飞鸿劝胡酒;

    汉宫侍女暗垂泪,沙上行人却回首。

    汉恩自浅胡自深,人生乐在相知心;

    可怜青家已芜没,尚有哀弦留至今。

    此外欧阳修的“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也与王安石的意思相同,前后辉映,以理度情,从人性角度着墨,使人更能了解王昭君在出塞前后的悲苦之余,也未尝没有另一种迷离心情,也未尝不是人生价值的另一种实现。“青家”墓碑上也刻有:

    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

    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

    这首诗,包括“和亲果使边烽消,鹿阁何人许共论。”总算对王昭君出塞和亲,有了公允的论断。

    9.有关杜甫对王昭君出塞的评价和句子

    杜甫对王昭君出塞的评价和句子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咏怀古迹·其三》,具体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译文:千山万岭好像波涛奔赴荆门,王昭君生长的乡村至今留存。从紫台一去直通向塞外沙漠,荒郊上独留的青坟对着黄昏。只依凭画图识别昭君的容颜,月夜里环佩叮当是昭君归魂。千载琵琶一直弹奏胡地音调,曲中抒发的分明的昭君怨恨。

    扩展资料:

    《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题为“咏怀古迹”,重心是在咏怀上。如果只以昭君之怨作结,只能算是咏史。这不仅理解不到杜甫的情怀,还会产生误解。以前吴若本、《读杜心解》等误把这组诗分为咏怀一章,古迹四首,就是例子。其实只要结合杜甫做诗时的境况和他在政治上的遭遇来看,就绝不会得出这种结论。因为他借古抒怀的动机很明显,五首诗的联系也很密切。他在政治上的挫折,使他深感君臣际会之难;漂泊西南、依人为生的岁月使他痛苦不堪。而中原扰乱他又欲归不得。所以他咏庾信,寄托自己的乡关之思。

    咏宋玉,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咏昭君,谴责君王的美恶不分;咏刘备、孔明,仰慕他们君臣无间的关系。他是借古人酒杯浇自己胸中的块垒。那么可见,这曲中倾诉的怨旷之思岂止属于昭君一人,它分明也是杜甫的怨恨;而不辨美恶的君主又岂止是汉元帝一人,后来有多少人才仍在抒发着感世不遇的情怀!这一曲怨恨已流传千载,谁又能断言它不再继续下去?这一结,切中时弊、含意深远,正是“篇终接混茫”。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咏怀古迹五首

    汉代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及意义

       昭君出塞指的是什么意思   昭君出塞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真实的故事。讲述的是西汉一位宫女代替公主主动和亲到匈奴,为汉匈之间的和平友好做出了伟大贡献的故事。   汉宣帝去世后,汉元帝刘奭继位,正值汉朝最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下滑的起点。自汉武帝之后,边境安宁了几十年。匈奴内部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主张与汉友好,郅支单于却主战,两人意见不合,再加上争夺单于之位,匈奴内乱,呼韩邪败走于光禄塞下。呼韩邪曾三次到大汉朝见,皇帝亲派护卫护送,汉匈关系还算平和。呼韩邪提出和亲的要求,汉元帝欣然答应。但是他嫁给单于的却不是自己的公主,而是在他的后宫中寻找一位自愿的女子送去和亲。   王昭君便是这位女子。王昭君是皇帝选美的时候选入后庭的,只是后宫嫔妃众多,更何况她还只是个宫女。虽说她有倾国倾城的容貌,但是她生性高洁,无意争宠,便一直没有被皇上发现,直到匈奴求亲,她才有机会在众人眼前惊艳,只是这样一位美女要送去被和亲,这事情也无可奈何了。王昭君与自己的亲人辞别,便跟着呼韩邪单于出了长安,去往匈奴,因为出的是光禄塞,又去的是塞外之地,故历史留下的`典故便是昭君出塞。   王昭君出塞,带去了汉朝的文化和先进技术,对边疆地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她也能与匈奴民族和平共处,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因为她的出塞,免去了百姓遭受战乱之苦,王昭君也因此名留青史。    昭君出塞的历史背景解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也一直作为政治问题被重视。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以来,一直到王昭君出塞,汉匈关系一直时战时和,汉武帝之前,汉匈一直以和亲来换取边境安宁。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朝得以兴旺,兵强马壮,打的匈奴俯首称臣。   公元前60年,匈奴部族内乱,郅支单于与呼韩邪单于对抗,呼韩邪失败后南迁于光禄山塞下。呼韩邪一直有心与汉朝交好,这也是其与郅支分歧之处,便亲自南下到汉朝面见皇帝,表示亲和。郅支单于得知后,害怕汉朝会和呼韩邪联手,便派使臣随带质子到汉,以示亲厚。获悉汉朝派兵护卫呼韩邪时,便索还质子,杀了汉朝使臣,与汉决裂。   公元33年,呼韩邪单于带着“汉匈一家”的诚意请求和亲,汉元帝同意和亲,但并不打算以公主嫁他,欲寻找一女子嫁入匈奴。   王昭君,名嫱。选美入宫,一直未能面见皇上。此女若空谷幽兰,善通音律,知晓诗文,更有花容月貌。得知匈奴求亲之事,便自荐出塞。皇帝未见过此女子,便欣然同意。适逢和亲之日,王昭君一袭华服,略施粉黛出现在大殿之上,六宫粉黛顿无颜色,元帝有心向往,只是君无戏言,王昭君随着年迈的呼韩邪远去匈奴。   王昭君嫁到匈奴,被封为“宁胡阏氏”,是为安宁、和平之意。王昭君出塞,使得边境免于战火一百多年,她的子孙后代也为汉匈和平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王安石《明妃曲》中所写就是王昭君。王昭君,名嫱,小名皓月。   人如其名一样,王昭君犹如一轮明月,难掩其光芒。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拥有沉鱼落雁的容貌,聪慧贤淑。只是这般女子也难逃被应召入宫的命运,就这样,美丽的一朵花从此被困与层层的宫墙之中。按常理说,王昭君进入宫廷,单单凭借其万里挑一的容貌,理应宠冠后宫,就算入主中宫都在情理之中。可是她就如其名皓月一般,高洁无暇。因为没有贿赂画师毛延寿,再加上后宫之中有人不愿意让皇帝看见她,因此一颗明珠就这样被藏于后宫之中。   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再一次南下中原觐见皇帝,请求和亲,皇帝应允了。只是,他并不打算真的嫁一位公主给他,他打算在后宫之中选取一名女子,赐以公主之身远嫁塞外。后宫女子听说有机会出宫时,个个都翘首以盼,但是听说所去之地乃是塞外漠北,就都不愿意了。只有王昭君,毅然请求去那黄沙漫天之地,在长安与亲人辞别后,她就踏上了去匈奴的路途。后世杜甫曾作诗《咏怀古迹》中有写“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王昭君去到匈奴之后,与呼韩邪单于很恩爱,被封为“宁胡阏氏”。嫁入匈奴的同时也带去汉朝的文化与科技,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发展,在大汉与匈奴的关系上起到了沟通和交流的作用,换回了边境的安宁。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塞图片)》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王昭君出塞王昭君出塞的简介明妃王昭君出塞的故事是怎样的王召君出塞王昭君出塞的故事200字王昭君出塞诗句杜甫汉代王昭君出塞的历史故事及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