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形而下(形而上形而下从古至今的变化)

大学专评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形而上形而下,以下6个关于形而上形而下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是什么?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什么意思?哲学里的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什么意思?形而上 形而...

今天我们来聊聊形而上形而下,以下6个关于形而上形而下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是什么?
  • 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什么意思?
  • 哲学里的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什么意思?
  • 形而上 形而下,有什么区别?
  • 形而上与形而下有什么区别?
  • 什么是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下?
  • 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是什么?

    1、意思不同。

    所谓“形而上”是指具体的物质、物体的形态之上,高度抽象、总体概括的内容,所以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说法。即“形而上”是脱离了具体物体形象,看不见、摸不到的认知、思想、精神、道理、理论等意识形态和规律法则。

    “形而下”则指具体的、客观的物质分类,依如生物分类界、门、纲、目、科、属、种之下,各种客观物体分类之下的非常具体的有形态、形状的具体东西,所以有“形而下者谓之器”。正确而全面的理解“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那么,“形而下”可以包括具体的时间、空间、环境(场合)、人、事、物的个体。

    2、不同的研究对象。 形而上学是对科学无法证明的事物的研究,即没有身体,不能被看见或触摸。

    对物理的研究是客观的、物理的和事物的。

    3、不同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态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物理学习是指用客观的、能动的、辩证的思维来观察和分析事物。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形而上;百度百科-形而下

    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什么意思?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意思是形而上者是属灵的,形而下者就是属肉体的。

    出自于《易经·系辞》:“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通常的理解是,大道无形,故旧形而上,器用之物为有形,是为形而下。“形而上”也作“自上而下”,常用来指从抽象到具体的、以思辨方式为主的研究思路。“形而下”也作“自下而上”,常用来指从具体到抽象的、以实证分析为主的研究思路。

    “形”就是指具体有形状、有相貌,说白了就是有物质形态的东西,就是构成物质世界的这些元素。从物质的角度出发,人们通过对物质形态的研究,然后总结出了其中的性质、规律、原理、变化规则等等,像这样通过人类思维总结出来的东西,就可以称之为道。

    因为它不是直接从物质形态上表现出来的东西,但是它又同时存在于物质形态之中,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是能够被认识、被理解,这就是通常意义的道。当然,这还不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大道”,而是广义上的道。

    器是形而下,它的概念就是有形之物按照人的要求、按照人的意志而改变了它的原貌,使之获得一定的使用价值,这样的东西就称之为器。还是以五行举例来说明,为了人们的需要而使之发生变化,比如金,把它做成锅碗瓢盆,就变成了具体的器;木,做成桌椅板凳,也变成了具体的器。此外水、火、土,都可以变成具体的器。

    人们既可以使用某种单一的物质变成具体的器,也可以将几种不同的物质综合在一起,而成一个具体的器。比所说捏泥巴烧成陶罐,首先土里面就要加水,捏好后还要用火烧制,这就是借助了几种物质,最后形成的东西,还是形而下的东西,就是器。

    扩展资料

    这是《易传·系辞上》中提出的一种本体论命题。《易传》认为“盈天地之间者唯万物”(《序卦》),而万物都可以分属阴阳。如“阴阳之义配日月”(《系辞上》),“乾,阳物也;坤,阴物也”(《系辞上》)等等。阴阳是宇宙大化流行的根本。

    古人认知世界的方法论,在于把世界分为两个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一为“无形之世界”,一为“有形之世界”。“无形之世界”包括中医中的概念精、气、神、魂、魄、意、志等等;而“有形之世界”主要指我们的肉身,包括五脏六腑、肌肉、骨骼、血管、神经、淋巴、筋膜、肌腱等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形而上与形而下

    百度百科-形而上

    哲学里的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什么意思?

    哲学方面形而上出自《易经》:“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形而上的抽象,形而下的具体。

    形而上是指思维的和宏观的范畴,这与形而下学是不同的。

    形而上

    是Metaphysical的中文翻译:不存在于时间、空间的现象,自身即是超自然的存在,以理性的思维,或是与生俱来的第六感才能感觉到的究极之物。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翻译而来。

    形而上

    是出自《易经》原文:“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讲,形而下就是指具体的,感性的事物。形而上就是指比较抽象的规律,原则。所以形而上者谓之道。

    编辑本段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

    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哲学流派,就是研究超越感性经验、超越具体事物的抽象原则的哲学。其核心问题是研究“存在”“本体”等。马克思主义哲学里,形而上学是指一种对世界的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看法,和辩证法相对立的。

    1.一种超出具体科学的纯学术研究,含义基本可以等同为哲学,亚里士多德的一个很多代的弟子整理他的学说,发现有一些学说无法归入具体的科学中,于是他生造了一个词(拉丁语:metaphysica,意思是“物理学之后”,意思是亚里士多德在写完物理学之后所讨论的问题),来表示这种学问。日本近代唯心主义先驱井上哲次郎借用《易经·系辞上》"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把这个词翻为形而上学。虽然严复抗拒这种翻译,自创“玄学”,可是并没有被大众接受,于是中文就翻译成形而上学了。

    2.纯学术的研究容易流为教条主义的说教,黑格尔把形而上学做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这个词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是贬义的。

    3.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更变,且原因不在内部而在事物外部。形而上学的另外一个意思是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4.马克思哲学也是对其进行强烈批判。

    形而上 形而下,有什么区别?

    “形而上”是抽象的本质和道理,它脱离了具体的、个体的物质、物品、物体和事物。“形而下”是具体的每一个物质、物品、物体、事物的具体的形状、形象、外表和表象。所以,“形而上”指的是总体的、是抽象的、是本质的、是道理的或理论的。“形而下”指的是个体的、是具体的、是表象、是现象的或外表的、表面的。

    形而上与形而下有什么区别?

    意思为:形而上的东西就是指道,既是指哲学方法,又是指思维活动。形而下则是指具体的,可以捉摸到的东西或器物。 出自《易经·系辞》 其形成年代主要有下面两种说法: (1)战国前中说。认为文中开头”天尊地卑“与文中大量道家术语,曾见于孔门弟子公孙尼子的《乐记》,可证为战国前中期。 (2)战国后期说,认为此传陆续写成,其中对占卜法的解释以《彖》、《象》为蓝本,故出于《彖》、《象》之后。另有秦时作、汉时作等说法。 扩展资料: 《系辞》进行了创造性的阐述和发挥,他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奇偶二数、阴阳二爻、乾坤两卦、八经卦、六十四卦,都由一阴一阳构成,没有阴阳对立,就没有《周易》;它把中国古代早已有之的阴阳观念,发展成为一个系统的世界观,用阴阳、乾坤、刚柔的对立统一来解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的一切变化。 它特别强调了宇宙变化生生不已的性质,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又提出“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发挥了“物极必反”的思想,强调提出了“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同时,它又以“保合太和”为最高的理想目标,继承了中国传统的重视和谐的思想。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什么是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下?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与哲学术语无关

    现有关资料普遍都将《周易·系辞上》中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提出来单独翻译,认为“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认为法则是无形的,称为形而上;器用之物是有形的,称为形而下。

    解读古文最忌断章取义,这句系词是《系词上》最后一大段文章中的一句,并且前面有“是故”二字,一看就是与上文成因果关系,前因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后果是“圣人立象以尽意,”进一步才是“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实际这里的“形”古通“型”。既“模型;楷模;典型”;

    “上”亦非上下之上,乃是“崇尚,提倡”之意;

    “道”古文中亦作“导”。是“引导”之意;

    “下”亦非上下之下,乃为“发表,宣告”之意;

    “器”是“器重,重视”之意。(详见注释。)

    连起来大意是说:由于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作者决定用典型去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由此可以看出:《易经·系词上》中的“形而上、形而下”与现代的哲学术语根本没有半点关系。

    现将这段系词简要翻译如下:

    【原文】子曰:“书⑴不尽⑵言⑶,言不尽意⑷。”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⑸象⑹以⑺尽⑻意,设⑼卦⑽以尽情⑾伪⑿,系辞焉以尽其言。……是故形⒀而⒁上⒂者谓⒃之⒄道⒅,形而下⒆者谓之器⒇,……。

    【译文】老师说:“某一种专著不可能将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全部记载下来,因此记载下来的也不可能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既然如此编纂《易经》的圣人所要表达的内容难道就不能够完全看到了吗?老师说:“编纂《易经》的圣人决定用典型去最大限度地阐述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创立了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用来最大限度地体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变化,与占测符号联缀在一起的文辞用来最大限度地展现他的主张。……所以典型能受到崇尚是因为这些典型能起到引导作用,典型能在《经》文中发表是因为对这些典型重视。……。

    注释:⑴“书”特指某一种专著,如占兆书、历书等。《尚书·金縢》:“乃卜三龟,一习吉。启籥见书,乃并是吉。”

    ⑵“尽”统括某个范围的全部,相当于“都”。《尚书·盘庚上》:“重我民,无尽刘。”

    ⑶“言”记载。《左传·隐公元年》:“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⑷“意”《百度百科》意思,文字、言行等所表达的内容。《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红楼梦》第二回:“子兴道:'依你说,“成则公侯败则贼”了?’雨村道:'正是这意。’”

    ⑸“立”确定;决定。《后汉书·郎顗传》:“恭陵火灾,主名未立。”

    ⑹“象”典型。《易经·系词上》:“是故夫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形:通“型”。模型;楷模;典型。)

    ⑺“以”连词。表示目的关系,相当于“去”“用来”“目的在于”等。《韩非子·五蠹》:“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⑻“尽”力求达到最大限度。《礼记·曲礼上》:“虚坐尽后,食坐尽前。”

    ⑼“设”创立,建立,开创。《公羊传·桓公十一年》:“权之所设。”注:“设,施也。”

    ⑽“卦”占测用的一套预定符号。《说文》卦,筮也。按,所以筮也。

    ⑾“情”实情,情况(指事情的来龙去脉)。《史记·高祖本纪》:“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

    ⑿“伪”通“讹”。改变;变化。《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若青蝇之伪质兮, 晋骊姬之反情。”

    ⒀“形”《汉语大字典》通“型”。模型;楷模;典型。《汉书·王莽传上》:“仪形虞、周之盛。” 《潜夫论·德化》:“仪形文王,万邦作孚。”型:楷模;典型。《诗经·大雅·荡》:“虽无老成人,尚有典型。”

    ⒁“而”能,能够。《尚书·周书·吕刑》:“狱成而孚,输而孚。”

    ⒂“上”崇尚,提倡。《诗经·魏风·陟岵》:“上慎旃哉!”《史记·秦始皇本纪》:“上农除末,黔首是富。”

    ⒃“谓”通“为”。因为。《列子》:“亦不以众人之观易其情貌,亦不谓众人之不观不易其情貌。”

    ⒄“之”指示代词。相当于:此,这,这个,这样的,这种。《诗经·周南·桃夭》:“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⒅“道”后作“导”。引导。《论语·为政》:“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⒆“下”发表,宣告。《战国策·齐策》:“令初下。”例:下命令;下指示。

    ⒇“器”重视。《三国志·诸葛亮传》:“先主器之。”《后汉书》:“朝廷器之。”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形而上形而下(形而上形而下从古至今的变化)》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形而上形而下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区别是什么?形而上与形而下是什么意思?哲学里的形而上和形而下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区别?形而上与形而下有什么区别?什么是形而上?什么是形而下?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