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回来为什么疯了)

大学专评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以下6个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的...

今天我们来聊聊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以下6个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意义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对郑和下西洋的认识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半年的壮举。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可归纳为三个方面,即“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这三个方面的分量依次降低。受目的的制约,郑和航海具有历史局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负担。随着明朝国力的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是郑和下西洋不以发展海外贸易为目的,缺少持久的经济推动力;再一层是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政府造成了巨大的负担。这里所谓“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是指无论郑和到海外交易,还是西洋贡使来华,明朝政府都不考虑外国贡纳的多寡,回赠十分优厚。据严从简《殊域周咨录》记载:“凡贡使

    至,必厚待其人;私货来,皆倍偿其价。”这种赔本的买卖,对广交朋友、加深情谊,固然有积极作用,但不断赔本,使自己在经济上难以维持下去。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郑和航海的壮举不但未能像哥伦布等人的航海那样导致地理大发现的后果,而且终因明朝国力的衰退,明宣宗以后便成绝响。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郑和七次下西洋,作为和平的使者,宣扬国家之间的和睦相处,以提高国家的威望和国家地位;同时也有“耀兵异域”,显示中国强大国力的一面。结果,许多国家纷纷派人带着当地的特产,比如大象、犀牛、长颈鹿、狮子和宝石、珊瑚、胡椒以及香料等随郑和船队来到京城,要求同中国发展友好关系,这都与郑和下西洋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像后来的欧洲殖民者在世界各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鉴于学生尚未学习到世界史,这里教师只做简单的提及便可。

    (2)郑和下西洋,遍访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不但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就是在当时世界航海史上,也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它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之间的政治、经济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来往,使中国先进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人民的地理和航海知识。另外,以郑和下西洋为契机,更多的中国人来到南洋,为南洋的开发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3)但是另一方面,也应该使学生认识到,郑和下西洋,并没有为国内的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没有刺激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没有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倒是强化了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基础。而且这种贸易,对国计民生关系不大,因为输入的商品多为香料、珍宝等高档消费奢侈品。同时也助长了中国封建统治者的不思进取,固步自封以及夜郎自大,更加不利于中国的政治经济革新。郑和下西洋所进行的对外贸易,并不是一种建立在平等互利基础上的交易。按照明政府的旨意,贸易坚持的是“厚往薄来”的原则,即高价收购外来番货,而低价出售中国的货物,其目的仅仅是为了显示中国的富强与富有,从而加深了中国人的自我虚骄心理和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这种贸易产生的后果只能是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蒙上一层阴影,贸易背后巨大的耗费给人民增添了巨大的负担,从长远来看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意义要从政治、经济和文化三方面来看。

    1、政治方面

    郑和下西洋,使明王朝在东南亚全面建立起华夷政治体系,郑和船队展示了明帝国的政治和军事优势,加之经济利益的刺激,明廷主导的朝贡体系的规模大为扩展。

    2、经济方面

    郑和下西洋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自明太祖朱元璋以来的禁海政策,开拓了海外贸易。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输入了新的工艺产品、原料、技术,从而影响了中国国内的手工业生产。

    3、文化方面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促进了明朝对外界的了解。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1、宋元以来海上交通与海外贸易大为发展,海船建造技术与航海技术大为提高,海外地理知识也日渐丰富,为郑和的海外航行创造了有利条件。

    2、明朝经过洪武年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到永乐时代已进入极盛时期,这时国力雄厚,武力强大,库藏充实,为海外航行提供了物质条件。

    3、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变,眼光开始移向海外,并招致各国来朝来贡,产生了比较开放的对外政策。

    4、中国的元朝的远洋贸易传统,元朝时中国的远洋贸易非常发达,拥有当时世界上贸易量最大的几个港口和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和大量的民船和商船,为后来的明朝航海奠定了基础。

    5、明朝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能够调动力量办大事,能提供经济上的支持和军事力量保障。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郑和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郑和(1371~1434年)是云南昆阳(今云南省晋宁县昆阳镇)人,回族。本姓马,曾祖父叫拜颜,祖父、父亲都叫哈只。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郑和的父亲病故,抛下13岁的他和另外五个兄弟姐妹。

    郑和本人除信奉伊斯兰教外,对佛教及民间崇奉的神,如东南沿海的海神天妃也并不排斥。据明初人的记载,郑和“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真是仪表堂堂,气度非凡。

    大概就在其父去世前不久,他入宫当了宦官。在宫中,皇帝后妃都叫他“三保奴”(或“三宝奴”),一般人都叫他三保。在靖难之役中,他跟随燕王征战有功,被提升为太监,赐姓郑。

    郑和下“西洋”,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业绩,至今仍然家喻户晓,所谓“西洋”,是古人的地理概念,元朝时已有这样的叫法了。大体上以婆罗洲为界,婆罗洲以东的,称东洋,以西的,称西洋。郑和航海所经之地,大部分在婆罗洲以西,所以一般称“三保太监下西洋”。

    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永乐三年(1405年)七月到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他建造了不少大船,有的长44丈,宽18丈。这次首航,郑和率领将士27800余人,大海船208艘,船上有航海图、罗盘针。并带了大量金银钱钞。这支航行队伍航船的体积之大、设备之先进,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郑和与副使太监王景弘从苏州刘家河(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出发,泛海至福建,继由福建五虎门扬帆,首先抵达古战(越南南部),后历爪哇(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暹罗(泰国)、满剌加(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南巫里(印度西岸的Mabar)、古里(印度西岸的科泽科德)、锡兰(斯里兰卡)等国。他沿途宣读永乐皇帝的诏书,赏赐其君长,不服则以武力威慑。他还活捉了剽掠海上、横行无忌、原籍广东的海盗陈祖义,后被斩于京中市上,从此海道安宁。朱棣对这次远航非常满意,因为各国使者也随船来朝拜。朱棣一一赏赐,并对郑和等予以表彰。

    永乐五年(1407年)十月至永乐七年(1409年)七八月间,郑和二下“西洋”,航行所至之地有占城、爪哇、南巫里、古里、柯枝(印度柯钦)、锡兰等国。永乐七年(1409年)十月至永乐九年(1411年)七月,郑和三下“西洋”。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月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八月,郑和四下“西洋”。这次超过印度以西,到达波斯湾,先后抵达溜山(马尔代夫)、忽鲁谟斯(波斯湾口Ormuz)等地。郑和的五下“西洋”,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五月至永乐十七年(1419年)八月。先后到达阿丹(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亚丁)、麻林(肯尼亚马林迪)、木骨都束(索马里摩加迪沙)、卜剌哇(索马里布腊瓦)、刺撒(亚丁和佐法尔之间)。这次航行到达了遥远的非洲赤道以南东海岸一带。郑和返航时,满剌加、忽鲁谟斯、古里等19国的朝贡使者偕行,增强了明朝与这些国家的联系。郑和还带回了不少珍禽异兽,如狮子、金钱豹、大西马、驼鸡等。永乐十九年(1421年)春天,郑和再下“西洋”,次年九月归来。

    郑和的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开始于宣德六年(1431年)一月,到宣德八年(1433年)七月归来。相距第六次航行已经十年。这十年间,朝中政局发生很大变化。朱棣死后,郑和失去了靠山,只能在南京守备任内度过寂寞的岁月。仁宗朱高炽的去世,宣宗朱瞻基登位,执掌乾坤数年,却不见海外诸国来朝贡。他认为这未免是国威不张,有失面子,这才想起先朝老太监郑和。于是命令他和王景弘再下“西洋”。

    郑和七下“西洋”,历时28年,所到之处,不下37国,南至爪哇,北抵麦加,西达赤道之南的非洲东岸。他是赤道非洲东海岸的头一个发现者,是世界航海史上杰出的先驱者。在世界航海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航海家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当他们在浩渺汪洋的惊涛骇浪中艰难地航行时,都比郑和的第一次下“西洋”要晚80年至90年以上。

    郑和作为一名朝廷官员,一生中率领船队七次远航不仅促进了中外交流,更显示了当时中国航海事业的先进、发达,同时也显示了中国当时的经济繁荣和政治稳定。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1)为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和东非各国人民的友好来往,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它是明朝政治、经济以及综合国力强盛的反映和标志。(2)郑和下西洋,是我国古代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郑和(1371~1433),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人,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洪武十三年(1380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又称三宝太监。因跟随朱棣参与靖难之役有功,赐姓郑,始名郑和。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奉命率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亚非沿岸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了非洲东海岸之麻林地(今属肯尼亚),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创举。

    在郑和远航的过程中,也曾遭遇到很多的困难。有一次,郑和的船队到达旧港(今苏门答腊岛的巨港)的时候,突然遭到海盗的拦截袭击。这群海盗的头子叫陈祖义,他见郑和船队船多兵众,不敢贸然下手,就假意向郑和投降,暗地里却准备打劫船队。郑和及时发现了陈祖义的阴谋,立即部署对策。等陈祖义率众人来抢劫时,他指挥将士们把海盗打败,杀死了五千多人,烧毁了海盗船只十艘,俘获七艘,还活捉了陈祖义。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4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两百人才能启航,一般船可容纳有千人。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一支以宝船为主体,配合以协助船“马船”、“粮船”、“坐船”、“战船”组成的规模宏大的航海舰队。郑和的船队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军事组织进行编成的,在当时世界上堪称一支实力雄厚的海上机动编队。英国的李约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这一时期的世界历史之后,说:“明代海军在历史上可能比任何亚洲国家都出色,甚至同时代的任何欧洲国家,以致所有欧洲国家联合起来,都无法与明代海军匹敌。”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西方。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国家行为,它的历史意义还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在稳定东南亚国际秩序、维护国家安全、发展海外贸易、传播中华文明等方面都有着积极作用。“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回来为什么疯了)》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郑和出使西洋的历史意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是什么郑和下西洋有什么历史意义?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