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帝朱允炆(惠帝朱允炆失踪)

我要上大学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惠帝朱允炆,以下6个关于惠帝朱允炆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明朝惠帝朱允炆几岁登基做皇帝。是不是做了四年皇帝???明惠宗朱允_简介明惠宗朱允炆是个合格的皇帝吗?史学...

今天我们来聊聊惠帝朱允炆,以下6个关于惠帝朱允炆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明朝惠帝朱允炆几岁登基做皇帝。是不是做了四年皇帝???
  • 明惠宗朱允_简介
  • 明惠宗朱允炆是个合格的皇帝吗?
  • 史学家是如何评价明惠宗朱允炆的?他是否是个贤明的君主?
  • 明朝的第2个皇帝是谁?
  • 为什么朱允炆、朱祁钰是惠帝和景帝?其他都是X祖、X宗。
  • 明朝惠帝朱允炆几岁登基做皇帝。是不是做了四年皇帝??????

    21岁登基,做了四年皇帝(1398年-1402年)。

    朱允炆出生于1377年(明洪武十年)12月5日,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懿文太子朱标第二个儿子。

    但朱标的长子朱雄英早故,朱标原配常氏死了以后,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也得以扶正,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就视朱允炆嫡长孙。

    朱允炆于1398年6月30日在南京即位,时年21岁。他确定下一年为建文元年,并尊封他的母亲二皇妃吕氏(1402年死)为皇太后。

    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之后朱允炆下落不明。

    扩展资料:

    朱允炆在位期间的重大事件:

    1、建文新政

    明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杀”,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政治气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

    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政 ,史称“建文新政”。

    2、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与此同时,也在北平周围及城内部署兵力,又以防边为名,把明太祖第四子燕王朱棣的护卫精兵调出塞外戍守,准备削除燕王。

    朱棣于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反抗,随后挥师南下,史称“靖难之役”。建文帝起用老将耿炳文统兵北伐,又派李景隆继续讨伐,而建文帝也缺乏谋略,致使主力不断被歼。

    朱棣适时出击,灵活运用策略,经几次大战消灭南军主力,最后乘胜进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攻下帝都应天(今江苏南京)。

    战争历时四年(1399—1402年)。战乱中建文帝下落不明,或说于宫中自焚死,或说由地道逃去,隐藏于云、贵一带为僧。同年,朱棣即位,是为明成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朱允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建文新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靖难之役

    明惠宗朱允_简介

    明惠宗朱允炆简介

    明惠宗朱允炆(1377年12月5日—?),明朝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建文帝,又作朱允文、朱允汶。

    明洪武十年(1377年)12月5日,朱允炆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其父朱标病死,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继位为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增强文官在国政中的作用,宽刑省狱,严惩宦官,同时改变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允炆于靖难之役后下落不明,时驸马都尉梅殷在军中,从黄彦清之议,为发丧,追谥孝愍皇帝,庙号神宗,壬午以后谥不行。至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七月,以与显皇帝庙号复,改庙号惠宗,谥号为嗣天章道诚懿渊功观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后世称为明惠宗,清乾隆元年上谥号为恭闵惠皇帝,简称惠帝。

    兵败失位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师抗命,下谕将士,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的领土。

    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建文朝廷曾从朝鲜输入许多战马,想以此增强它的战斗力,因为朝鲜国王李芳远公开表示支持朱允炆打燕王。但是这些办法未能影响一败涂地的战争结局。

    建文四年六月,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长子朱文奎的尸体。

    朱棣登位后,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但朱允炆的下落终成为一件悬案。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朱允炆最后的真正命运仍然是一个谜。

    史书评价

    赞曰: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更越圣朝,得经论定,尊名壹惠,君德用彰,懿哉。

    明惠宗朱允炆是个合格的皇帝吗?

    明恭闵惠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孙子,建文是他登基后的年号,后人称建文帝。他是懿文太子的第二子,其母为吕氏。建文帝生来颖慧好学,性情温顺,又特别孝顺,深得太祖喜爱。十四岁时,懿文太子患病,他日夜守候在床前伺候。过了两年,太子病逝。建文帝被立为皇太孙。

    1398年5月,太祖病逝。十六日,建文帝登基。后大赦天下,以第二年,1399年为建文元年。下诏行丧三年。1399年7月,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刚开始和朝廷势均力敌。苦战两年,后朝廷难以抵抗,燕军一路南下。建文帝因听信谗言,先后错失反败为胜的良机。

    建文四年四月十五日,何福、平安败燕军于小河,斩其将陈文。二十二日,徐辉祖等在齐眉山打败燕军,斩其将李斌,燕兵害怕,图谋北归。这时,建文帝听信讹言,说燕兵已经投降,召徐辉祖回京,何福陷入孤立无援。二十八日,诸将与燕兵大战于灵壁,诸将全军溃败,陈晖、平安、礼部侍郎陈性善、大理寺卿彭与明均被擒获。然兵临城下,南京城危在旦夕。建文帝见形势不利,想划地而治。

    六月九日,命诸王分守都城,派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王常、都督王佐到燕军中去,重申割地罢兵之约。十日,又派谷王朱木惠,安王朱楹前往。燕王见形势大好,均不理睬。十三日,遣使者送蜡书四出,催促勤王兵。十四日,燕兵侵犯金川门,左都督徐增寿图谋内应,被诛灭。谷王朱木惠及李景隆叛降,接纳燕兵入城,都城陷落。宫中大火,建文帝不知所踪。

    燕王在宫中遍寻建文帝,未果。只发现了帝后的尸体,燕王下令厚葬。野史记载,建文帝在城破之时,剃发为僧,偷偷从地道溜走了。但至今死无对证。燕王登基以后,未曾放弃寻找建文帝。由于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使得即位后的朱棣,一直惴惴不安,难以入睡。为了彻底找到建文帝,朱棣名义上派郑和出使西洋,宣扬大明的国威,但在暗地里,却指派官员深入民间去查访建文帝下落。可始终一无所获。这也是他一辈子的遗憾。

    后世评价建文帝,天性仁厚。登基之切,亲贤好学,招用方孝孺等人。他曾因病而辍朝,尹昌隆进谏,惠帝即刻引以自咎,宣告他疏于中外朝政,自我切责。又免除军卫单丁,减免苏、松重税,皆使百姓得到很大实惠。君主之德得以彰示天下。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好皇帝。

    史学家是如何评价明惠宗朱允炆的?他是否是个贤明的君主?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将嫡长子朱标册立为太子,并对太子朱标寄予厚望。朱标也确实没有辜负期望,具备成为优秀帝王的潜质。没想到1392年,太子朱标在奉旨巡视西北地区归来后染病去世。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重新册立储君。传统的继承礼法,“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深入中国人的思维中去,虽然这一继承礼法有一定缺陷,但在实际中却可以最大程度地明确继承顺序,避免家族内部纷争。所以,自周代以来,这一继承制度得以较好地执行贯彻。因此,朱元璋为体现复兴汉家礼仪,也为了避免诸子纷争不休,最终不出意料地选择了由长房一系(朱标)继承皇位,册立皇长孙朱允炆为皇太孙,而将其余健在的诸位成年皇子排除在外。

    总体来看,朱允炆为人仁厚,讲究以仁治天下,这也符合“大破大立”的原则,在经历了洪武皇帝苛政之后,反向而行之,一张一弛,可以更好地使帝国发展。正如《明史》所做的评价:

    惠帝天资仁厚。践阼之初,亲贤好学,召用方孝孺等。典章制度,锐意复古。尝因病晏朝,尹昌隆进谏,即深自引咎,宣其疏于中外。又除军卫单丁,减苏、松重赋,皆惠民之大者。乃革命而后,纪年复称洪武,嗣是子孙臣庶以纪载为嫌,草野传疑,不无讹谬。

    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帝王,光讲究仁义是幼稚苍白无力的,朱允炆为人仁厚的另一面就是性格优柔寡断,缺乏杀伐决断的锐气,讲究仁义使得建文帝怕担上杀叔的骂名,不敢果断处理。不但被燕王装疯卖傻骗过,还把作为人质留在南京的燕王儿子放回北京,使得燕王没有后顾之忧,并有时间整备军力,建文帝错失良机。

    此外,建文帝识人不明,用人不当,对不堪大用的文臣武将不能坚决处理。虽然老将耿炳文在山东战场没有取得太大的成功,但也遏制了燕王攻势,时间拖延下去对朝廷有利,但此时建文帝屡出昏招,由草包李景隆代替出战,此人葬送了朝廷五十万大军,逃回南京后,建文帝并没有严厉处理李景隆,李景隆在朱棣兵临南京城下时,反而偷开城门献降,把建文帝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朱允炆不是一个好的统治者,他做事心慈手软,没有统治者该有的狠辣;他的军事智囊团欠缺,敌我实力分析不透彻,处事不稳;他轻松登基称帝,没有政治手腕,也不懂人心,更不善于抓住时机。这些都成为他失败的原因。

    明朝的第2个皇帝是谁?

    朱允炆

    男,汉族,出生于应天府(今江苏省南京市),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次子,在位四年,年号建文,史称建文帝.

    朱允炆从小聪明好学,十分孝顺,在十四岁时,太子朱标生病,他小心伺候,不曾离开半步。洪武二十五年,朱标病死,同年九月,被立为皇太孙。洪武二十九年,修改《大明律》。

    为什么朱允炆、朱祁钰是惠帝和景帝?其他都是X祖、X宗。

    朱允炆是明惠宗,朱祁钰是明代宗。惠帝,景帝都是不规范的叫法。明惠宗朱允炆年号建文,所以也称建文帝。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所以也称景泰帝。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惠帝朱允炆(惠帝朱允炆失踪)》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惠帝朱允炆明朝惠帝朱允炆几岁登基做皇帝。是不是做了明惠宗朱允_简介明惠宗朱允炆是个合格的皇帝吗?史学家是如何评价明惠宗朱允炆的?他是否是明朝的第2个皇帝是谁?为什么朱允炆、朱祁钰是惠帝和景帝?其他都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