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的范围)

大学好专业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副热带高压,以下6个关于副热带高压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副热带高压详细资料大全副热带高压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副热带高压副热带地区为什么会形成高压?为什么副热带高压...

今天我们来聊聊副热带高压,以下6个关于副热带高压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副热带高压详细资料大全
  • 副热带高压是什么意思?
  • 什么是副热带高压
  • 副热带地区为什么会形成高压?
  • 为什么副热带高压处特别热
  •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 副热带高压详细资料大全

    副热带高压,气象学名词,又称亚热带高压、副热带高气压、副热带高压脊,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在南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由于海陆的影响,高压带常断裂成若干个高压单体,形成沿纬圈分布的不连续的高压带,统称为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副热带高压 外文名 :The subtropical high 学科 :气象学 别称 :亚热带高压、副热带高气压 出现时间 :常年存在 特点 :随季节、地域变化性强 成因 :海陆分布使高压带断裂 特征,分类,主要代表,影响作用,影响城市,名称轶闻, 特征 副热带高压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大气环流的一个重要系统。 就副热带高压的单体来说,东部和西部的大气铅直运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动特别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造成很强的下沉逆温,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抑制了垂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 而副热带高压的西部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雷阵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更迭,副热带高压带的强度、位置也会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从1月到7月,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主体呈现出向北、向西移动和强度增强的趋势;从7月到1月,副热带高压主体则有向南、向东移动和强度减弱的动向。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分类 副热带高压主要位于大洋上,常年存在,按不同的地理位置,分别称为北太平洋高压、北大西洋高压、南太平洋高压、南大西洋高压和南印度洋高压。副热带高压还可分裂为更小的高压单体,有的小单体也可以位于大陆上。如:冬季位于南海地区的单体,称为南海高压。 主要代表 太平洋高压 在夏季一般分为东、西两个大单体:位于西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西太平洋高压,位于东太平洋的大单体,称为东太平洋高压。西太平洋高压脊线北侧的西风带中,气旋和锋面活动比较频繁,常产生阴雨或暴雨天气。中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雨带,经常处于高压脊线以北5~8个纬度的距离处。西太平洋高压脊线的季节性变化,和中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带的季节性位移相对应。平均而言,5月份高压脊线位于北纬15°附近,主要雨带位于华南,6月份脊线越过北纬20°,主要雨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使江淮一带进入梅雨期;7月中旬脊线向北越过北纬25°,主要雨带就移到黄河流域,使华北进入雨季,这时,江淮流域正处在高压脊线控制之下,梅雨期结束而进入伏旱期,天气酷热少雨。脊线南侧为东风带,常常有东风波和台风活动,产生大量的降水。因此,在7月中旬以后,华南又出现一条雨带。西太平洋高压和台风的相互配置,决定着台风的移动路径。高压强大且脊线呈东西向时,台风稳定西行;高压脊线呈西北—东南向时,台风容易向西北移动,并在中国登入;若高压减弱和断裂,则台风往往北上登入或转向。 西太平洋高压的强弱、进退和移动,同中国东部的天气以及旱涝等的关系极其密切,是夏半年天气预报中需要着重分析研究的天气系统之一。 青藏高压和墨西哥高压 每逢暖季,在亚洲和北美洲南部的对流层高层,存在着另外两个大型暖高压系统,分别称为青藏高压(或南亚高压)和墨西哥高压。青藏高压的水平尺度可达万公里以上,属超长波系统。这两个高压虽然都位于副热带地区,但从结构、性质和形成过程来看,和大洋上对流层中低层的副热带高压很不相同,它们主要是高原或大陆的加热作用形成的。这种系统,在500百帕等压面之下为热低压,在500百帕以上才为高压,而且越往上高压强度越大,在200~100百帕高度,强度最大。其高压中心区为上升气流,多对流活动。这些高压中心常作东西向摆动,当其东摆时,与大洋西部的副热带高压脊叠加,使后者加强。北半球大洋上副热带高压的强度,所以夏季强于冬季,和这些高压的存在及其作用有密切的关系。 影响作用 对我国的影响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冬季,副高脊线位于15°N附近,随着季节转暖,脊线缓慢地向北移动。4、5月,副高脊线在15°—20°N,极锋雨带4月在华南登入,5月到南岭6月中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一次北跳,越过20°N,在20°—25°N间徘徊;极锋雨带到达长江流域,形成梅雨,此时华南转入晴热干旱的盛夏。7月中、下旬副高脊线出现第二次北跳,脊线迅速跳过25°N,以后摆动于25°—30°N之间,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高温伏旱天气开始,黄淮地区受极锋雨带影响进入雨季,华南地区则因为赤道辐合带的北上,热带气旋、台风明显活跃,进入第二汛期,即“后汛期”。7月底至8月初,副高脊线出现第三次北跳,跨过30°N到达最北位置并在此停留,华北、东北进入雨季。8月下旬,伴随着较强冷空气的南下,西北太平洋副高势力的减弱,脊线开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线第一次回撤到25°N附近,我国自北向南先后转为秋高气爽的天气。10月上旬副高脊线回撤到20°N以南地区,结束了一年为周期的季节性南北移动。 副热带高压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天气则晴好,当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某一地区时,往往会造成该地区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侧是中纬度西风带,也是副热带锋区所在,副热带高压西部的偏南气流可以从海面上带来充沛的水汽,并输送到锋区的低层,在副热带高压的西到北部边缘地区形成一暖湿气输送带,向副热带高压北侧的锋区源源不断地输送高温高湿的气流。当西风带有低槽或低涡移经锋区上空时,在系统性上升运动和不稳定能量释放所造成的上升运动的共同作用下,使充沛的水汽凝结而产生大范围的降水形成雨带,通常还伴有暴雨。根据统计,雨带位置一般在副热带高压脊线之北6~10个纬距处,其走向大致和脊线平行。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影响城市 罗马 威尼斯 米兰 都灵 佛罗伦斯 那不勒斯 巴勒莫 马赛 尼斯 摩纳哥 马德里 巴塞隆纳 雅典 伊斯坦堡 贝鲁特 大马士革 耶路撒冷 安曼 开普敦 旧金山 洛杉矶 墨尔本 伯斯 的黎波里 阿尔及尔 达尔贝达 圣地亚哥 石家庄 (拉尼娜年更强,副高会导致极其闷热的天气,比如2002年7月15日的42.9度) 郑州 上海 广州 沈阳 杭州 名称轶闻 相传从大西洋运马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进入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无法航行,终因水和粮食用尽,不得不将马匹投入海中,故欧美各国常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

    副热带高压是什么意思?

    副热带高气压带,简称“副高”,是在热带与温带之间的副热带地区存在着一条高压带。副热带高压带上既有干旱地带又有全球雨量最为丰沛的季风区,使副热带成为全球天气气候最为多变、洪涝干旱最为频发的地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存在,是一个稳定而少动的暖性深厚系统。在夏季,它的范围几乎可占整个北半球面积的1/5到1/4,强度很大。不过在冬季,它的强度和范围都会变小。

    副热带高气压带成因

    副热带高压介于热带和温带之间,通常把控制太平洋地区的称为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夏季,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气流下沉,干旱少雨。冬季,副热带高压移向低纬,本气候区西风带气旋活动频繁,降水丰富,同时因西风从冬季较温暖的海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上吹来,气候温和湿润。

    什么是副热带高压

      副热带高压——是指位于副热带地区的暖性高压系统。它对中、高纬度地区和低纬度地区之间的水汽、热量、能量的输送和平衡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夏季影响中国大陆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   副热带高压带的主要成因是动力的作用,其高压脊线(等压线或等高线反气旋曲率最大处的连线)处于哈得来经圈环流和费雷尔经圈环流的下沉气流区,天气多晴朗。相传从大西洋运马往西印度群岛的帆船,进入副热带高压所在的纬度时,接连几周平静无风,无法航行,终因水和粮食用尽,不得不将马匹投入海中,故欧美各国常用马纬度作为副热带高压的同义词。就副热带高压的单体来说,东部和西部的大气铅直运动情况有很大的差异:在高压的东部,下沉运动特别强,下沉气流因绝热压缩而变暖,造成很强的下沉逆温,称为信风逆温。这种强逆温的层结非常稳定,抑制了铅直对流的发展,使天气持续晴好,形成了副热带大陆西岸的干燥气候带。在高压的西部,下沉气流和逆温都比较弱,使低层辐合上升的暖湿空气,易于冲破逆温层而形成对流,故多雷阵雨天气。   随着季节的更迭,太阳直射区域的南北移动,副热带高压带和高压单体的强度、位置也发生明显的季节变化。无论在南半球还是北半球,从1月至7月,高压主体均向北、向西移动,强度增强;从7月至1月,则向南、向东移动,强度也随着减弱,这种季节性的变化,还具有明显的缓慢式变化和跳跃式变化的不同阶段。      对我国天气与气候有着重要影响的暖性高压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随季节而变化,一般在10~40°N之间活动。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性的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起止时间有着密切关系。平均来说,当副高脊线位于20°N以南时,雨带位于华南,称为华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雨季;当副高脊线徘徊于20°~25°N时,雨带位于江淮流域,这时为江淮梅雨季节;当脊线位于25°~30°N时,雨带推进至黄淮流域,黄淮雨季开始;当副高脊线越过30°N,则华北雨季开始。   副热带高压位置与雨带位置关系如此密切,故副热带高压位置的不正常变动往往会造成各地区的旱涝,如1954、1980、1991年副高脊线长时间徘徊于20°~25°N,雨带稳定在江淮流域,造成江淮流域夏季洪涝。而1978年和1983年副高脊线很快越过20°~25°N到达30°N附近,雨带基本上未能在江淮流域稳定一段时间,江淮地区长时间处于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之下,造成该地区干旱。

    副热带地区为什么会形成高压?

    首先要明确的是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气压带的关系,赤道低气压带是热力原因造成的,即是赤道地区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到高空伴有空气辐散,导致垂直空气柱质量减少形成赤道低气压带。然后刚才说到赤道地区高空伴有空气辐散,然后会向两极流动,在地转偏向力作用下在30纬度附近与纬线平行,在这个30度位置,就形成下沉气流,即副热带高压带,因此副热带高压带是由于动力原因造成的,并且其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有密切联系。知道这个关系之后,我们再去讨论厄尔尼诺。

    当厄尔尼诺出现时,西太平洋温度下降,热力不足,(虽然东太平洋温度增加)至少说是在西太平洋上不利于赤道低气压带的形成,换言之会导致该赤道低气气压减弱,又由于副热带高气压带的形成与赤道低气压带有密切联系(上面已提及),因此副热带高气压带也会相应减弱,即在低于30纬度就形成下沉气流了,换言之副热带高压南移。对我国而言,副热带高气压在东部会随着月份推进-退出(一般规律是5月在华南登陆,然后8月到华北,9月南撤,10月基本撤离),副热带高压的减弱或南移使锋面雨带只能滞留江淮一带(主要是华东一带),造成华北地区干旱,华南一带长期受副高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也相对干旱。总体而言就造成夏季南涝北旱的局面

    为什么副热带高压处特别热

    分类: 理工学科 问题描述: 为什么副热带高压处特别热?不是说高压控制的地方天气冷吗?[如亚洲高压是在冬天形成的]两者不矛盾吗? 解析: 不矛盾。 副热带高压是动力堆积下沉形成的,因为赤道气流上升后气流流向副热带,而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到达北纬30度附近时气流无法北进,被迫堆积下沉,对流层中每下沉1000米气温升高6度,导致副热带降水偏少,但是副热带收集到的太阳辐射的热量时很多的,导致了副热带地区干热。 你所说的冷高压是热力收缩气流下沉形成的,比如极地高压、亚洲高压和夏威夷高压,这些地区位于副极地或者极地地区,热量少,导致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这与暖性高压不一样,因而不能说高压控制的地方天气冷

    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副热带高气压带是热带气流在向两极流动过程中热量散失而下沉形成的,是在热带高气压带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一种被动形成。

    副热带高压带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在高空出现了堆积,造成气流下沉,形成的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的形成是由于空气在地面出现冷暖空气交汇,造成暖空气上升,形成了低压带。这种形成气压带的过程,就属于动力因素。

    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南北纬20~30°附近副热带地区。其形成主要是因为赤道低气压带的上升气流到上空,受气压梯度力影响。

    向极地地区上空(近地面为高压区,上空为低压区)流去,由于受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到纬度20~30处,上空大气运行的方向接近和纬圈平行。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带的范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副热带高压副热带高压详细资料大全副热带高压是什么意思?什么是副热带高压副热带地区为什么会形成高压?为什么副热带高压处特别热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成因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