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是由心及物)

大学专评
摘要今天我们来聊聊诗歌的表现手法,以下6个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本文目录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艺术手法有哪些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艺术表现手法有...

今天我们来聊聊诗歌的表现手法,以下6个关于诗歌的表现手法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大学知识。

本文目录

  •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 诗歌艺术手法有哪些
  •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诗歌表现手法有以下几种:

    对比(对照)

    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

    正意反说(反语)

    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声衬静)

    借古讽今

    直抒胸臆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委婉含蓄,间接抒情)

    托物言志

    用典

    反衬(有时与“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共用):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虚实结合(联想和想象):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朊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诗歌艺术手法有哪些

    (一)抒情手法:

    (1)直抒胸臆(直接抒情)

    eg: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2)借景抒情

    eg: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3)托物言志

    eg: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4)寓理于物

    eg: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5)借史咏怀

    eg: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描写方法:

    (1)衬托

    正衬

    eg: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以动衬静

    eg: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反衬

    以声衬静

    eg: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以乐景衬哀情

    eg: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想象和联想

    eg: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3)白描——无修辞、不讲求对仗工整、不求押韵

    eg: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三)修辞手法:

    (1)比喻——最常见。作用:生动形象

    (2)拟人——形象生动

    eg: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3)对比——表达自己对事物、世事的感情

    eg: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

    (4)夸张——使感情表达更强烈、更鲜明、更能感染读者

    eg: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5)借代

    eg: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朱门”指代富豪之家。

    常见的借代:

    战争——烽火、狼烟、干戈

    书信——鸿雁、尺素、青鸟、锦书、尺牍

    马、马车——平聪、玉鞭、玉勒、征辔

    太阳——曦和、东曦、金乌、金盆

    月亮——蟾宫、玉兔、素娥、婵娟、银盆、玉轮、玉环、玉盘、清辉、桂树……

    (6)双关(包括谐音双关、语意双关)

    eg: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谐音双关,同“思”;

    “泪”:语意双关,既指熔化的蜡液,又指相思之泪。

    (7)用典——引用古代诗句、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收到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而不直露的效果。

    (8)倒装

    eg: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正常语序为: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9)叠词——增强韵律感,起强调作用

    eg;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戚戚惨惨。

    (10)互文——避免词语单调重复

    eg: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

    1、比兴手法:赋比兴是对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表现手法的总结。其后的诗歌继承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赋,就是详细地叙事写景,并表示出作者的态度。如《诗经?伐檀》中,“砍砍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缠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狟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描写一群伐木的奴隶替奴隶主砍伐檀木制造车子,在艰苦繁重的劳动中联想到奴隶主不劳而获,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比,就是把一物比作另一物。《诗经?硕鼠》把奴隶主比作大老鼠,用的就是比的手法。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如《诗经?伐檀》中的“河水清且涟漪”就属于“兴”,它引出了下面的叙述。“兴”和“比”常常联系起来在一篇诗中运用。如《孔雀东南飞》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既是“兴”,又是“比”。

    2、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直接抒情,也叫直抒胸臆。通过对某些事物、某个问题的叙述、描写或议论,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就是间接抒情。中国古典诗歌追求含蓄,所以往往是间接抒情,达到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是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断古典诗歌是否为上乘之作的标志。如张可久《[双调]清江引?秋怀》: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诗人紧紧把握题意,用西风、北雁、红叶、黄花、芭蕉、雨声,点染成一幅萧瑟的秋景。又因“西风”的到来而联想到“归期”的未卜;因“芭蕉雨声”而烘托出自己的功名未就、辗转反侧的愁思。句句是写景,句句又是抒情,情和景高度的统一起来。

    3、象征手法:象征是借助事物间的联系,用特定具体的事物,寄寓某种精神品质或抽象事物的修辞方式。象征是一种托物言志的表达方式,借助具体外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志愿。如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是一首比较浅易直白的托物言志诗,其中“清白”二字,不只是对所咏之物外形特点的吟咏,也是对其神韵、品格的高度概括。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心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石灰就象征歌咏诗人光明磊落的襟怀和崇高清白的人格。

    4、、虚写和实写:虚写,不是写眼前的实景,而是写想象中的景象。文艺作品在写到比较复杂的情形时,往往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使作品的结构更加紧凑,形象更加鲜明,容量更加丰富。如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就是虚写,写的是想象中的景象,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试想,若不用虚写,怎能展现如此阔大的景象?这种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为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实写,不言而自明,就不展开分析了。

    5、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如汉乐府《陌上桑》对秦罗敷的描写:头上倭堕髻,耳着明月珠。 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前四句是正面描写,后八句是侧面描写。前四句夸张的写罗敷的服饰之美,是为了衬托人物的高贵和美好。至于罗敷具体怎么美呢?是很难描绘的。于是作者笔势一荡,不直接写罗敷本身,而去写周围的人为罗敷所吸引的神态,通过侧面描写,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你想她怎么美,她就有多么美。

    6、用典:古典诗歌中常常引用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这就叫作用典。使用典故使诗歌的内容更加丰富。如1996年高考诗歌鉴赏所选的一首元曲,阿鲁威的《[双调]折桂令?咏史》: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这首诗主要使用的手法就是“用典”。对用典的诗,需要理解典故的含义才能读懂诗。最典型的是课文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成功地运用了五个典故。

    7、衬托:利用事物间近似或对立的条件,以一些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些事物的艺术手法。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

    8、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

    9、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10、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

    11、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

    12、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

    13、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

    14、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

    15、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导语: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我国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毛诗序》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这“六义”中,“风、雅、颂”是指《诗经》的诗篇种类,“赋、比、兴”就是诗中的表现手法。

    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1.烘托

    烘托可以是人烘托人,如《秦罗敷》借“行者”“少年”.等的反应来烘托秦罗敷惊人的美貌。也可以是物烘托物,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闹衬静。更多的是物烘托人,如《琵琶行》中三次写江中之月,分别烘托了人物凄凉、孤独、悲伤等心情。

    2.用典

    用典有明用、暗用、正用和反用四种。

    (1)明用典故

    从字面一看便知使用了某个典故就是明用典故。如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明用《史记・冯唐列传》中的故事。

    (2)暗用典故

    表面上看用典处似乎与上下文句融合为一,不细察则不知为用典,这是暗用典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的末句是:“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面看来好像是写猎人弯弓射狼的情况,其实暗用了《楚辞・东君》“举长矢兮射天狼”的典故。

    (3)正用典故

    李白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有“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上句称赞李云文章得建安风骨,清新刚健;下句谓自己的诗歌应像谢朓那样清新隽永。与典故所述之人事一致,这就是正用典故。

    (4)反用典故

    取典故所述之人事而反其意用之,如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首句化用李白《蜀道难》的“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将其概括为“蜀道登天”。本来,李白突出的是蜀道的高危艰险,辛弃疾却强调通过艰苦的攀登可以上达青天,这就是典型的反用典故。

    3.虚实

    “虚实相生”是指虚与实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从而大大丰富诗中的意象,开拓诗中的意境,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诗歌中“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上阙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写赤壁险峻的'形势。

    诗歌中的“虚”包括三类:

    1.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仙境就是一个虚象,描绘的美好图景反衬出现实的黑暗。

    2.已逝之景。这类虚景是作者曾经经历过或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景象,但是却不在眼前。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再现了火烧赤壁这一史实,故是虚景。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

    4.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李德裕《登崖州城作》:“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描写郡城正在严密封锁,重重阻隔之中,象征自己被政敌迫害的景况。

    5.起兴

    起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

    6.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咏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运用巧妙的比喻,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想象是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的《望洞庭》)这首诗通过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7.渲染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杜甫《登高》)接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秋江景物的特点。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

    8.抑扬

    抑扬是把要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有先扬后抑和先抑后扬之分。“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高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这首诗采用先扬后抑,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突出了哀怨的情绪。

    9.对比

    对比,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作对照,互相比较。“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前三句的昔日繁荣和第四句的今日冷落凄凉形成强烈对比,使读者感受深切。

    此外,常用的表现手法还有寓褒于贬、明褒实贬,欲擒故纵,言此意彼,画龙点睛、曲笔逆笔等。

    诗歌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1

    艺术手法

    艺术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语言艺术(修辞方法、语言风格)、结构形式、写作技巧等四个方面。

    (一)表达方式:

    诗词中主要运用

    叙述、描写、议论、

    抒情

    四种表达方式,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描写方式有(

    1

    )动静结合(

    2

    )虚实结合(

    3

    )点、面结合(

    4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5

    远、近、高、低相结合(

    6

    )色彩搭配(

    7

    )白描手法

    动静结合

    在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孤立地写动态或静态,往往不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若能将动态描写与

    静态描写结合起来,

    以静写动,以动衬静

    ,则会塑造出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

    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班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

    感受

    ——

    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

    流过,淙淙有声

    ——

    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点面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被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

    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在写景状物时,不能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必须写主体物

    周围的联系物,

    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柳宗元在

    《江雪》

    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

    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

    但处在非常显眼

    的位置,

    是诗的中心,

    孤舟蓑笠翁

    属于点的描绘;

    前两句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属于面的铺陈,

    诗句从

    鸟飞绝

    人踪灭

    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

    并在

    ”“

    前冠之以数量词

    ”“

    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远近高低相结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

    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

    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

    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总之,景物描写,只有不拘一格,不一而足,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观察,详尽描摹,才能塑造

    出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

    雨后池上

    刘攽

    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2、借景抒情

    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3、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4、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5、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议论表达出来。如: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表现手法之一兴是由心及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大学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标签: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艺术手法有哪些诗歌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诗歌表现手法有哪些?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